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时1地球公转的特征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时1地球公转的特征课件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四节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2.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公转的原理和规律分析太阳能安装、楼间距、影子变化及日出、日落方位等生活实例。
3.人地协调观:联系二十四节气、日晷、圭表等中华传统文化,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1 地球公转的特征 (基础课时,一遍过)
第四节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必备知识”梳理
1.公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1]    ,从南极上空俯视为[2]     。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为1月初,远日点为7月初。
逆时针 
顺时针
(3)周期:一个[3]   年,365天6时9分10秒。
(4)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恒星
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的不同
(1)时间不同: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时间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2)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所在位置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所在位置以东。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赤道
黄道
23°26'
(2)影响。
①引起太阳直射点在[7]      之间往返运动。
南、北回归线(或南、北纬23°26')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a. [12]    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b. [13]   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a. [14]      之间有直射现象。
b. [15]      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回归线
极圈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理解黄赤交角有关数据的相互关系
(1)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1/2热带范围=极昼(极夜)的最大纬度跨度范围。
  (2)β=90°-2α=北(南)温带范围。
  (3)μ=α=90°-极圈的纬度数=晨昏线移动的纬度范围=北(南)寒带的纬度范围。
“学科素养”应用
考向1 地球公转的特征
  (2024年江西赣州模拟)图甲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图乙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从五一国际劳动节到国庆节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
A.一直变慢 B.一直变快
C.先变慢后变快 D.先变快后变慢
解析:第1题,五一国际劳动节至国庆节期间经过远日点(7月初),在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在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C项正确。
C
2.芒种节气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的位置及之后一周内的移动方向分别为
(  )
A.① 向北 B.③ 向南
C.② 向北 D.④ 向南
C
解析: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相差15天左右,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芒种是夏至日的前一个节气,应为6月7日前后,根据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可知,①处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②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③处太阳直射赤道,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④处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芒种(6月7日前后)位于①②之间,更接近②的位置,之后一周内未到达夏至日,故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C项正确。
考向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024年江苏常州模拟)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①为黄赤交角,当黄赤交角比目前增大时(  )
A.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
B.汕头市(23.5°N)将不存在太阳直射
C.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范围扩大
D.热带范围将扩大
D
解析:第3题,当黄赤交角比目前增大时,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汕头市(23.5°N)将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即温带地区范围将缩小,热带范围将扩大,D项正确。
4.当阳光从③处直射地球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③处是南回归线,当阳光从③处直射地球时,北半球的节气为冬至日,D项正确。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