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三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1地域差异和水平地域分异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三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1地域差异和水平地域分异课件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1.综合思维: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以及不同山体垂直带谱的差异。
2.区域认知:结合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分布特点,认识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自然景观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区域,解释地方性分异规律
课时1 地域差异和水平地域分异 (重难课时,层层破)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必备知识”梳理
一、地域差异
1.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差异
(1)同纬度的沿海和内陆。
地区 沿海地区 大陆内部
太阳
辐射 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
[1]     强烈 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2]  
水分 湿润 干旱
景观 湿润区景观 干旱区景观
水循环
风能
(2)不同纬度地区。
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3]       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4]     不同的景观。
2.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空间尺度 特征
全球性 [5]     分异和海陆分异
小尺度 热带雨林带、温带[6]      带等之间的差异
更小尺度 山坡和山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7]   的差异
太阳辐射量
寒带
温度带
落叶阔叶林
阳坡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8]      
分异基础 [9]    变化 [10]    变化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分布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
[11]      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12]   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
热量 
水分
高纬度
森林
自然地带、气候带与典型植被的区别
植被是自然地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地带多以植被名称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个“带”字,则代表自然地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
“关键能力”突破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项目 内容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成因: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分布特征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更替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学科素养”应用
[命题探究]
(2022年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
(2)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洋流    B.地形、洋流
C.纬度、大气环流 D.地形、大气环流
D
【思维过程】

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草原
纬度
平原
水汽
[跟踪训练]
考向1 地域差异
  (2020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如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第1~3题。
1.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60°N附近,受西风带影响,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带来丰沛的水汽,与东欧平原相比,西西伯利亚平原距水汽源地远,所以降水相对少,①正确;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相差不大,②错误;地势南高北低不是影响西西伯利亚平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③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乌拉尔山脉的东侧,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降水少,④正确。D项正确。
2.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
解析:第2题,由材料可知,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等自然带,由于苔原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最高,热量条件最差,物种数量最少,景观较为单一,且乌拉尔山脉两侧热量条件相差不大,所以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苔原带,A项正确。
A
3.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  )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由南到北跨纬度较大,与北部相比,南部所处的纬度相对较低,太阳辐射强,蒸发量相对较大,所以南部较干,B项正确。
B
考向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4年山东青岛期末)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包括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海拔1 000~2 000米,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自然景观多样,自然地带分异明显。下图为黄土高原自然地带分布图。据此完成第4~6题。
4.图中丁自然地带最可能是(  )
A.亚热带森林带
B.温带森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荒漠带
解析:第4题,根据黄土高原的位置和所学知识判断,黄土高原的东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甲自然地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黄土高原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类型依次为森林(甲)—森林草原(乙)—草原(丙)—草原荒漠(丁),D项正确。
D
5.图示自然地带的更替,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第5题,黄土高原的自然地带由东南向西北更替符合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故其受水分条件变化的影响,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项正确。
A
6.图示自然地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土壤
解析: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自然地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水分,C项正确。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