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件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太阳对
地球的影响
课时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重难课时,层层破)
“必备知识”梳理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1]    。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提供[2]    ,维持着地表温度。
②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3]    。
③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
④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4]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核聚变
光和热
动力
能量
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
太阳辐射强弱与热量并不成正比。太阳辐射强的地区,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光照强;同时,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储热能力差,所以热量并不丰富。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5]   ,B色球层,C[6]   。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7]        ,B层的太阳耀斑、日珥,C层的[8]       等;[9]    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光球层
日冕层
太阳黑子
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黑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①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10]  、极光等现象;②对[11]    、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磁暴
卫星导航
“关键能力”突破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2.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
(1)空间分布。
①不同纬度分布:大体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相同纬度分布: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反,且不同季节表现出来的结果不同。
(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1)总体特征: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2)特例分析。
①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
②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学科素养”应用
[命题探究]
(典型高考题)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性质 D.正午太阳高度
A
(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单位:%)。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A.53% B.62% C.70% D.78%
B
【思维过程】
温带
季风

230
12
[跟踪训练]
考向1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024年江苏徐州模拟)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于典型的温带荒漠性气候,年降水量约45毫米,蒸发量约2 612毫米,全年沙尘天气频发。下图为该区域四季太阳辐射平均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影响该地太阳辐射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昼夜长短
C.云量多少 D.大气环流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四季太阳辐射平均日变化曲线都呈现单峰状,正午时太阳辐射最强,因此太阳高度是影响该地太阳辐射日变化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
A
2.据图推测该地太阳辐射日变化受沙尘天气影响最为显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夏季午后的太阳辐射最低,说明此段时间对流强烈,风沙活跃,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大,沙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最强,B项正确。
B
考向2 太阳辐射能的开发利用
3.(2023年6月浙江选考)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图甲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乙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
①土地 ②太阳辐射 ③劳动力 ④电网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与浙江省相比,青海省人口稀少,可用于建设光热发电场的土地面积大,①正确;地处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更强,②正确。
考向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024年浙江绍兴模拟)近年来磁暴频频发生,2024年更是太阳活动的峰年。2024年3月24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地磁暴预警。据此完成第4~5题。
4.此次磁暴给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海南岛夜空有可能观察到极光现象②黑龙江夜空有可能观察到极光现象
③火山喷发或地震出现概率大为提高④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飞行器的安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第4题,极光现象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夜晚可见,海南岛位于低纬热带地区,观察不到极光现象,①错误;黑龙江纬度较高,有可能观察到极光现象,②正确;磁暴会影响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和磁场,并不会直接影响地球内部的火山喷发或地震,③错误;磁暴发生时,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会威胁到运行在太空中的飞行器的安全,④正确。
5.推测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及其带来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2031年;河流汛期延长
B.2035年;粮食全面歉收
C.2031年;树木年轮变宽
D.2035年;极端天气增多
D
解析:第5题,太阳黑子的平均活动周期约为11年,2024年是太阳活动的峰年,由此推断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大约是2035年,此时太阳活动增强,会使地球上的极端天气增多,D项正确,A、C两项错误;粮食产量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但存在区域差异和正负相关性,太阳活动增强不一定会导致粮食全面歉收,B项错误。
“核心价值”提升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的判读
             [常见图形]
图1 某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分布图 图2 某区域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
[判读技巧]
1.读数值
(1)看极值:如图1中最大值在A点,介于6 000~6 500;最小值在B点,介于3 000~3 500。然后求出差值。
(2)看变化:关注等值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分析其数值增大或减小的方向,如图2中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看分布
(1)分布规律的描述。
从时间上 一般分析其冬、夏季的差异
从空间上 一般描述其“从……向……递减(或递增)”“哪个地区多,哪个地区少”。如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在时间分布上,大部分地区夏半年多于冬半年;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分布原因的分析。
项目 图示分析 成因分析

向 如图2中乙地西侧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线大致呈南北走向 多与纬度、地势高低、山脉走向(迎风坡、背风坡)、海陆位置有关

曲 如图2中乙地附近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线由南向北弯曲 主要与水汽的来源有关

合 如图1中A、B两地,图2中甲地等值线均闭合 与地势高低(如高原、盆地,图1中A处为高原,B处为盆地)、山脉走向(如迎风坡、背风坡、阴坡、阳坡)等有关

密 如图1中B地西侧密集,图2中丙地比丁地稀疏 多与地势起伏大小有关
[应用体验]
  (2024年陕西咸阳入学考试)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7月世界部分地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分布状况。据此完成第1~2题。
1.影响该区域7月份到达地表太阳辐射量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海陆位置 D.洋流性质
A
2.与7月相比,该区域1月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  )
A.略有增加 B.显著减少
C.略有减少 D.显著增加
B
【技法应用】
角度 思维过程
读数值,
看分布 结合图示到达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可知,该区域7月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整体上呈现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
析原因 纬度越低,太阳辐射量越大,图中南部地区纬度较北部地区低,故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大
作比较 与7月相比,1月该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较小,且地中海地区1月主要受盛行西风影响,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此与7月相比,该区域1月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显著减少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392~393)
一、选择题
  (2024年浙江杭州期中)科学家借助韦伯望远镜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WASP-39b,因其大气中发现了大量的水分子而备受关注。它是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距离地球约700光年,质量大约是木星的28%,体积是木星的1.27倍。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行星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行星“距离地球约700光年”,说明该行星不在太阳系范围内,但一定处在银河系范围内(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C项正确。
2.若该行星存在生命,其自身必要的条件还需要(  )
A.行星接收的光照稳定
B.行星的引力强度适中
C.行星的温度范围适中
D.行星的运行轨道安全
解析: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行星存在生命的自身必要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存在液态水等。由材料可知,该行星的大气中存在大量的水分子,因此若该行星存在生命,其自身必要的条件还需要行星的温度范围适中,C项正确。
C
 (2024年北京海淀区模拟)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进行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采集月表岩石和土壤样品。“嫦娥六号”运行至月球背面时,需要借助“鹊桥二号”中继卫星与地球进行通信。据此完成第3~4题。
3.“嫦娥六号”的探测对象(  )
A.是人造天体 B.属于小行星
C.属于地月系 D.绕太阳公转
C
解析:第3题,“嫦娥六号”的探测对象为月球,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是地球的卫星。因此属于地月系,C项正确。
4.“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需要借助“鹊桥二号”中继卫星与地球进行通信的原因是(  )
A.日地距离过于遥远 B.月球正面太阳辐射强烈
C.太阳活动干扰磁场 D.通信信号无法穿过月球
解析:第4题,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完全相同,人类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却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地球上的通信信号无法穿过月球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取得联系,因此要借助“鹊桥二号”中继卫星与地球进行通信,D项正确。
D
(2024年海南海口模拟)门头沟区为北京唯一的纯山区,地处北京城区正西偏南。门头沟和斋堂两个气象站均位于门头沟区,其中门头沟站地处平原和浅山区过渡地带,斋堂站属于高山站,位于门头沟区中部。下图示意北京市门头沟站和斋堂站月平均日照时数。据此完成第5~6题。
5.斋堂站月平均日照时数多于门头沟站的原因可能是斋堂站(  )
A.地势高 B.纬度高
C.距海近 D.人口多
解析:第5题,门头沟站地处平原和浅山区过渡地带,斋堂站属于高山站,斋堂站由于地势更高,日照时间较长,因此月平均日照时数多于门头沟站,A项正确。
A
6.两站点5月平均日照时数均较6月多,其原因是5月(  )
A.白昼长 B.降水少
C.植被稀疏 D.昼夜温差大
解析:第6题,两站点均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5月雨季还未来临,降水少,晴天多,平均日照时数较多;而随着夏季风的不断深入,6月降水量较5月多,晴天减少,因此6月平均日照时数更少,B项正确。
B
  (2024年广东茂名模拟)2023年10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团队提出了在月球表层熔岩洞穴内建造月球基地的设想,月球自转周期约为27.3天。下图为该月球基地示意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与月球表面相比,在熔岩洞穴内建造月球基地的优势是(  )
①减少陨石危害 ②削弱风沙威胁 ③消除宇宙辐射 ④减少昼夜温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月球基地顶部有月表岩层保护,能抵挡太空微陨石撞击,①正确;月球没有大气层,无法维持足够的大气流动,没有风产生,故没有风沙威胁,②错误;熔岩洞穴有月表岩层保护,削弱了宇宙辐射,但不能消除宇宙辐射,③错误;月球自转周期较地球长,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岩溶洞穴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比月球表面少,温度相对低,夜晚保温作用好,温度相对高,有利于降低昼夜温差,④正确。
A
8.该月球基地储备的电能应至少能供应(  )
A.10天 B.15天 C.20天 D.30天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月球自转周期约为27.3天。自转周期即昼夜交替的周期,月球基地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在白天能够获取太阳能,夜晚则无法获取,月球夜晚时长约为15天,故储备电能应至少能供应15天,B项正确。
B
  (2024年江西萍乡模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位于四川省稻城县平均海拔4 410米的海子山。2023年11月16日,该观测站正式发布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的高能辐射能谱。该伽马射线暴产生于一颗比太阳重20多倍的大质量恒星的塌缩爆炸。据此完成第9~10题。
9.“拉索”选址在海子山的主要原因是(  )
A.白昼长,可观测时间长
B.人烟稀少,观测受干扰少
C.晴天多,宇宙活动频繁
D.海拔较高,距离太空较近
B
解析:第9题,海子山地区海拔高,人口稀少,人类活动较少,对天文观测的干扰也较少,B项正确。第10题,伽马射线暴是一种高能电磁波,来源于恒星内部的核反应,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B项正确。
10.“拉索”此次观测到的伽马射线暴(  )
A.主要由氮原子核和氧原子核组成
B.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C.与极地大气碰撞,产生大量极光
D.使得南方出现洪涝灾害
解析:第10题,伽马射线暴是一种高能电磁波,来源于恒星内部的核反应,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B项正确。
B
二、非选择题
11.(2024年湖北襄阳适应性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3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图中显示,火星北半球多为熔岩填平的低原,沙丘地貌分布广泛,南半球低纬地区多为布满陨石坑的古老高地。右图为火星陨石坑影像图。
材料二 火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轴倾角与地球差别不大,四季变化显著。但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1%,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火星大气虽然稀薄,但是比较活跃,扬起大量尘埃形成尘暴,往往持续数月。
(1)说明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撞击坑密布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火星上风沙活动强烈的原因。
火星大气层稀薄,阻力小,不能使进入的流星体燃烧殆尽;火星距小行星带较近,易遭受陨石撞击,撞击坑数量多;大气稀薄,无稳定液态水,外力作用较弱;无植被覆盖,生物风化作用弱等,因此撞击坑得以完整保存。
火星表面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烈,形成细碎松散物质;火星上缺少液态水和植被覆盖;火星上白天升温快,对流作用显著,容易扬起大量尘埃;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引力较小,加上火星表面的尘埃颗粒较小,难以沉降。
(3)目前,火星探测器能源供给主要来自太阳能。有专家指出,可采用风力发电来弥补太阳能发电的不足,你是否赞同专家的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赞同。理由:火星有大气,风速较快、风力强劲;受昼夜交替和风沙活动影响,太阳能发电不稳定。
或不赞同。理由:火星大气稀薄,能源密度低,发电效率低;火星风沙活动强烈,风电设备易被磨损破坏。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浙江省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总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分区,各分区资源量差异明显,浙东北的平原地带为Ⅰ级可利用区,也是全省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浙南的中部丘陵地带和浙西的西部山区为贫乏区,其他地区为Ⅱ级可利用区。浙江省中北部太阳总辐射的月际变化多为双峰型,7月出现一次高值,5月出现一个次高值,而6月则为一相对低值。如图示意浙江省太阳能资源区划。
(1)简述浙江省太阳能资源的分布特征。
(2)说明浙江省太阳能资源贫乏区的形成原因。
总体北多南少;平原及沿海多,山区、丘陵少;各分区集中分布。
贫乏区多为丘陵地带或山区,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该区降水较丰富,太阳辐射受云雨天气影响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
(3)分析浙江省中北部7月太阳总辐射为高值的形成原因。
7月,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大气状况稳定,多晴朗天气;昼长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总辐射量也大,因此太阳总辐射值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