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植被与土壤课时1植被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植被与土壤课时1植被课件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一节 植被与土壤
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
2.区域认知:分析植被的特征与分布;比较不同区域植被和土壤的差异。
3.地理实践力:识别植被种类;通过观察土壤的特征识别土壤类型。
4.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利用土壤;知道保护土壤的意义
课时1 植被 (重难课时,层层破)
第一节 植被与土壤
“必备知识”梳理
一、植被与环境
1.植物可以改造其生长环境条件:裸地→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改造
[1]      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
2.天然植被具有[2]     当地环境的特征: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3]   ,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4]    。
土壤、水分
适应

丰富
二、主要植被类型
1.森林
(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5]      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植物全年旺盛生长,种类丰富,常见[6]      等现象。垂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7]    植物丰富等。
(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8]   叶片,植物的花期集中在[9]     ,垂直结构较简单。
热带雨林
茎花、板根
附生
革质
春末夏初
(3)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10]     气候区。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树叶缩小为[11]    ,以抗寒抗旱。
森林一般都有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层,以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为复杂,可以分成5~8层,各层之间的界线不是很清晰。其他森林类型的分层较简单。
海洋性
针状
2.草原与荒漠
(1)草原植被。
类型 分布 植被特征
热带
草原 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湿季草原[12]   ,干季草类枯黄;有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
草原 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13]   
葱绿
灌木 
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枯黄的原因不同
  热带草原干季草类枯黄是适应气候干旱的结果,温带草原冬季草木凋零是适应气候寒冷的结果。
 (2)荒漠植被: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14   的形态和结构。
干旱
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枯黄的原因不同
  热带草原干季草类枯黄是适应气候干旱的结果,温带草原冬季草木凋零是适应气候寒冷的结果。
 (2)荒漠植被: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14]   的形态和结构。
干旱
“关键能力”突破
1.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环境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
因素 影响
光照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林中上层或阳坡分布喜光植物;密林底层或阴坡分布喜阴植物
热量 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
水分 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状况;影响植物形态
风 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热量和
水分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3.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具体如下表所示。
功能 具体分析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4.植被的形态及其指示作用
影响因素 植被形态及特点 指示作用
水分 湿生植物: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
环境
旱生植物: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
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森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
充足
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森林下部的地衣、苔藓和冷杉等 光照
不足
影响
因素 植被形态及特点 指示
作用
土壤 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被具有喜酸性的特点,如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
土壤
碱性土壤中生长的植被具有耐碱性的特点,如碱蓬等 碱性
土壤
“学科素养”应用
[命题探究]
(2024年湖北高考地理)“看樱花,到武大”。每年三月,成千上万游客的浪漫约定,就是到武汉大学赏樱花。樱花盛开时节,樱花大道洁白如雪,灿若云霞,珞樱缤纷,美不胜收。根据物候学理论,气候条件对植物开花早晚有重要影响。下表反映1947—2022年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的变化情况。如图示意武汉大学樱花景观。据此完成(1)~(2)题。
年份 平均十年
开花日期 平均十年
落花日期
1947—1956 3月22日 4月2日
1957—1966 3月21日 4月2日
1967—1976 3月23日 4月5日
1977—1986 3月18日 4月1日
1987—1996 3月13日 4月1日
1997—2006 3月13日 3月31日
2007—2016 3月12日 3月28日
2017—2022 3月9日 3月25日
(1)据上表数据分析可知,武汉大学樱花绽放日期总体上(  )
A.显著提前,但花期更短
B.显著提前,但花期更长
C.明显推迟,但花期更短
D.明显推迟,但花期更长
B
(2)推测影响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因素是(  )
A.气温 B.气压
C.降水 D.日照
A
【思维过程】
提前
减去
变长
升高
提前
[跟踪训练]
考向1 植被类型及其地域差异
  (2024年浙江绍兴模拟)下图为南亚地区气候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植被景观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植物叶面积较小,根系发达
B.②地密集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
C.③地植物高大繁茂,有明显季相变化
D.④地群落结构复杂,多革质叶片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发育荒漠植被,植物叶面积小,根系发达,A项正确。
A
2.影响①③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海陆位置
解析:第2题,由上述分析可知,①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发育荒漠植被,③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发育热带季雨林,主要是水分条件不同引起的植被景观差异,C项正确。
C
考向2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2024年四川绵阳期末)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特有的植被类型。中新世后,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原有森林大幅消退,数量稀少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存活并繁衍,成为该地区的优势植被。川滇高山栎是其建群种,从河谷至雪线均有分布,极低温下仍终年常绿。如图示意高山栎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完成第3~5题。
3.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前,其东南边缘的优势植被最可能为(  )
A.常绿阔叶林 B.针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高山草甸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青藏高原未大规模隆起抬升时,其东南边缘地区地势落差较小,青藏高原隆起抬升后,这些地区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气候较原来更加干冷,原有森林因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衰退。青藏高原大规模隆起抬升前,其东南边缘水热条件较好,优势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A项正确。
A
4.影响海拔3.2千米以下地区川滇高山栎植株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条件 B.热量条件
C.河谷风速 D.人类干扰
解析:第4题,3.2千米以下地区临近河谷,水分条件好,A项错误;3.2千米以下地区海拔低,热量条件好,B项错误;低海拔的河谷地带虽然可能因为狭管效应出现风力较大的情况,但受山谷地形阻挡,大风日数较高海拔地区少,风速也较高海拔地区低,图中高海拔地区的植株高度仍高于3.2千米处,说明风力并非主要因素,C项错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人类聚落多选择分布于温暖的低海拔地带,同时由于生活取暖需要,樵采行为严重,过度樵采极大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导致植株高度剧烈下降,D项正确。
D
5.为维持终年常绿,雪线附近高山栎与低海拔地区高山栎相比(  )
A.叶片较厚 B.叶片宽阔
C.叶片较绿 D.枝干弯曲
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高海拔地区植株高度较矮,说明高海拔的高山栎为了适应风大、低温的条件,在植株性状上发生变化,叶片较厚,可储存水分、保温,减少水分蒸腾,A项正确。
A
考向3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2024年广东模拟)光合作用通常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地表植被主要有森林、草原、沼泽、荒漠、高山灌丛等。下图示意2019年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植被全年总产氧量。据此完成第6~7题。
6.青藏高原海拔3 000米以下地区植被年产氧量低于3 000~5 000米地区,最可能是因为3 000米以下地区(  )
A.水热条件差 B.植被覆盖率低
C.面积占比小 D.植被生长期短
解析:第6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海拔3 000~5 000米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土地面积广,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比重高,因此成为植被全年总产氧量高值区,而3 000米以下地区面积占比小,所以全年总产氧量低,C项正确;3 000米以下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与生长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D项错误。
C
7.青藏高原森林单位面积全年产氧量比内蒙古高原低约500吨/千米2,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  )
①森林生长季短 ②森林分布面积较小 ③光照强度更小 
④二氧化碳浓度较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7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地高天寒,空气稀薄,因此森林生长季短,二氧化碳浓度较低,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植被的年产氧量低,①④正确;比较森林单位面积产氧量与森林分布面积无关,②错误;青藏高原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度更大,③错误。B项正确。
B
“核心价值”提升
热点情境必“追”11
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
[情境归纳]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
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可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适应环境——生长旺盛
[应用体验]
  (2024年广东深圳期末)百岁兰(图甲)是一种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植物,长得十分奇特。其茎秆高4米,地面上只有20厘米左右,有两片从茎顶生出并左右分开的叶子匍匐于地上,叶宽30厘米,长3米左右,最长能有6~7米。
它主要分布在安哥拉与纳米布沙漠(图乙)。经过碳-14测年,推测其平均寿命可达数百年,故得此名。据此完成第1~3题。
1.与其他沙漠植物的针状叶子相比,百岁兰叶片宽大的原因是(  )
A.根系发达,可获取地下水源
B.靠近沿海,拥有露水补给
C.纬度高,蒸发量小
D.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B
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岁兰生长在近海的沙漠中,附近海域有本格拉寒流流经,易形成大量海雾,会在叶片表面形成许多露水,叶片宽大有利于吸收这些露水,B项正确。
2.在百岁兰“长寿”的一生中,叶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  )
①减少蒸发 ②减轻侵蚀 ③获取养分 ④塑造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2题,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叶片宽大,这些叶片覆盖大面积地面,使叶片下面的土壤温度降低,蒸发减弱,①正确;叶子匍匐于地上,可以减小风对土壤的侵蚀,但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不大,②正确,④错误;获取养分不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③错误。A项正确。
A
3.推测百岁兰叶片所具有的特点有(  )
①叶片较厚,为革质 ②表面有气孔结构
③表皮密闭,密封性好 ④叶片较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由于百岁兰生长在较低纬度的沙漠地区,根据生长环境可推知,为减少蒸腾作用,百岁兰叶片较厚,为革质,①正确,④错误;该地多雾,可以给百岁兰提供水源,所以叶片表面有气孔结构,②正确,③错误。A项正确。
A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但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但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
降水量少(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生长,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蒸腾会消耗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