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课时2 土壤观察 (重难课时,层层破)第一节 植被与土壤“必备知识”梳理1.土壤的组成: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1] 、有机质、水分和[2] 四种物质组成。 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1)土壤颜色: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矿物质空气(2)土壤质地:按不同[3] 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分类。 类型 特点砂土 通气、透水性强,[4] 性能弱,易耕作 壤土 通气、透水性能良好,[5] 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好,但质地[6] ,不易耕作 粒级 保水、蓄水蓄水、保肥黏重(3)土壤剖面构造。有机层腐殖质层 淋溶层淀积层耕作层犁底层类型 剖面层 特点森林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耕作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关键能力”突破1.土壤的物质组成物质 特征 作用矿物质 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腐殖质) 多集中在表层;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空气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和水分水分2.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土壤透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土壤酸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作用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③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等土壤温度 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②“支”:地面辐射、蒸发。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学科素养”应用[命题探究](2024年黑吉辽高考地理)塿土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数千年耕作过程中经粪土堆垫改良形成的人为土。在剖面上覆盖层与原土壤层叠置,形似“楼层”(如图)。其中,黏化层质地黏重、呈褐色或红褐色。据此完成(1)~(2)题。(1)粪土堆垫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 )①水分 ②孔隙 ③矿物质 ④腐殖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C(2)黏化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是( )A.冷干 B.冷湿C.暖干 D.暖湿D【思维过程】有机质肥力透水透气 孔隙暖湿[跟踪训练]考向1 土壤的物质组成和质地 (2024年北京海淀区模拟)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颗粒黏结而成的团聚体,具有一定结构形态和大小。粗团粒间形成直径较大的非毛管孔隙,土壤水受重力可向下移动;微团粒间形成直径较小的毛管孔隙,土壤水可保持在孔隙内。良好的团粒结构利于土壤调节水、肥、气、热的关系,促进植物生长。下图为土壤团粒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1.促进土壤颗粒黏结为团粒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生物C.气候 D.地貌解析:第1题,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团粒受到腐殖质、植物根、细菌菌丝等影响,组合在一块成为粗团粒,所以促进土壤颗粒黏结为团粒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生物,B项正确。B2.在湿润地区,直径较大的粗团粒结构利于植物生长,是由于该结构利于( )A.母岩风化 B.通水透气C.蓄水保肥 D.减轻淋溶解析:第2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粗团粒间形成直径较大的非毛管孔隙,湿润地区水分条件较好,直径较大的孔隙有利于土壤中水和空气的移动,从而利于通水透气,利于植物生长,B项正确。B3.为观察土壤团粒结构是否良好,以下实验方法合理的是( )A.取适量土样,放入水瓶,缓慢翻转几次,观察溶液变澄清的速度B.取适量土样,用干纸巾贴在土块表层,稍后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C.取适量土样,放入烧杯与水混合,搅拌后测定液体的酸碱度D.取适量土样,放置于室外阳光下晾晒,观察土壤的颜色变化A解析:第3题,土壤团粒结构相对稳定,放入水瓶,缓慢翻转几次,观察溶液变澄清的速度,土壤团粒结构良好的,溶液澄清速度较快,反之较慢,A项正确;用干纸巾贴在土块表层,稍后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可以反映土壤湿度情况,B项错误;放入烧杯与水混合,搅拌后测定液体的酸碱度可以反映土壤酸碱度,C项错误;放置于室外阳光下晾晒,观察土壤的颜色变化主要反映土壤的组成成分情况,D项错误。考向2 土壤的剖面结构 (2024年新课标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第4~6题。4.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D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低,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项错误;风沙层是风力侵蚀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沙粒堆积形成的,有机质来源较少,且分解较快,有机质含量较少,泥沼土是在水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水体中生物量较多,有机质的来源更多,且分解较慢,有机质含量较高,B项错误,D项正确。5.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是由于( )A.冻融造成的变形B.构造挤压变形C.流水不均匀沉积D.风沙差异沉积A解析:第5题,气候冷暖变化使表层沉积产生了交替冻融过程,冻融作用会导致泥沼土冻胀,接受沉积出现差异,形成波状形变,A项正确;若是构造挤压变形,波状形变以下早先形成的各土(或石)层也必然随构造运动产生变形或变位,B项错误;流水不均匀沉积只能造成不同深度颗粒大小的不均匀水平分布,而不能形成波状形变,C项错误;当时的环境为有(静)水的环境,可排除风沙沉积差异的可能,D项错误。6.距今约15千年至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持续升温 B.持续降温C.波动升温 D.波动降温解析: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4.5千年前该地为冰水扇—洪积扇砂砾石层,距今14.5~11.81千年为灰绿色泥沼土层,距今11.81~8.11千年为风沙与泥沼土互层,8.11千年至今为土壤层,说明该地之前为陆地环境,之后气温升高,获得的陆地径流补给量增加,演变为水生环境,然后蒸发量增加,湖泊干涸,逐渐演变为陆生环境,且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在灰绿色泥沼土层有冻融现象,所以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波动升温,C项正确。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