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植被与土壤课时3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植被与土壤课时3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课件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课时3 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重难课时,层层破)
第一节 植被与土壤
“必备知识”梳理
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因素 作用
成土
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1]   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2]      在土壤表层富集
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3]     ;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4]       越明显
人类
活动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成分
营养元素
正相关
土层分化
二、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生长提供了
[5]     的条件;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
2.养护
(1)对于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土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6]    。
(2)优良的土壤要注重[7]   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采用休耕、种植绿肥、作物[8]    、广施农家肥等方法。
扎根立足
改造
种养 
轮作
土壤养护的两种措施
(1)休耕:土地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一段时间种植农作物,以恢复土壤肥力。
(2)轮作:在田地中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可以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关键能力”突破
1.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与土壤。
气候既可以直接影响土壤,也可以通过影响其他要素间接影响土壤。
(4)地貌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2.土壤的改良
(1)红壤的改良。
红壤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质黏重,肥力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针对红壤的不利条件进行改造,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2)黄淮海平原盐渍土的改良。
“学科素养”应用
[命题探究]
(2024年广西高考地理)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样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之后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T2~T4的(  )
A.下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T1
B.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T1
C.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深度呈正比
D.表层土壤含盐量与打孔深度呈负相关
D
(2)本实验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为了(  )
①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 ②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 ③抑制下层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层土壤蒸发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3)推测本实验开展的时间是在(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B
【思维过程】


减少
增加
下渗
含水量


[跟踪训练]
考向1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2024年广西柳州模拟)黑垆土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农业土壤类型,其成土母质较为疏松,腐殖层深厚但腐殖质含量低。该土壤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旱,土壤冻结期较长,夏季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8~10 ℃,年降水量400~600毫米,集中于7、8、9月。下图为黑垆土剖面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旱耕层
犁底层
古代耕作层
腐殖层
淀积层
母质层
1.黑垆土最有可能分布于(  )
A.太湖平原 B.三江平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黑垆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旱,土壤冻结期较长,夏季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为8~10 ℃,年降水量400~600毫米,集中于7、8、9月。黑垆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符合温带季风气候,可能为黄土高原地区,C项正确;太湖平原和云贵高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土壤冻结期,A、D项错误;三江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夏季气温较低,B项错误。
C
2.据图分析,对黑垆土成为农业土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植被类型 B.地形地貌
C.气候条件 D.人类活动
解析:第2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剖面图中旱耕层、犁底层、古代耕作层体现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与发育的强烈影响,因此对黑垆土成为农业土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类活动,D项正确。
D
3.黑垆土腐殖层深厚但腐殖质含量低,最密切的影响因素有(  )
①冬季寒冷干旱 ②土壤冻结期较长
③夏季温暖湿润 ④成土母质较为疏松
⑤年降水量400~600毫米,集中于7、8、9月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D
解析: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黑垆土分布区最有可能位于黄土高原,该土壤分布区夏季温暖湿润,年降水量400~600毫米,集中于7、8、9月,成土母质较为疏松,能保证植被生长繁茂,故腐殖层较厚,夏季高温多雨,土壤通气性良好,腐殖质容易分解淋(流)失,③④⑤正确;冬季寒冷干旱和土壤冻结期较长对于该土壤腐殖层深厚但腐殖质含量低的影响较小,①②错误。D项正确。
考向2 土壤的养护
  (2024年北京延庆区模拟)冬季利用农闲对耕地进行翻耕是传统的养地之道。 常年浅耕,土壤在犁的长期挤压下形成犁底层,通透性差,肥力减弱,使根系得不到充分扩展。据此完成第4~5题。
4.北方地区冬季深耕对土壤的影响是(  )
①改良土壤结构 ②犁底层更加紧实 ③增加腐殖质含量 ④减少病虫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北方地区冬季深耕对土壤的影响是破坏了犁底层,改良土壤结构,①正确,②错误;将地表的枯枝落叶带到地下深处,增加腐殖质含量,③正确;深耕将地下土壤中的虫卵带到土壤表层,因表土温度较低,不利于虫卵生存,可以减少病虫害,④正确。B项正确。
B
5.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适合进行深耕,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强 B.土层薄
C.地下水位浅 D.昼夜温差大
解析:第5题,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气候干旱,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不进行深耕可减少风沙对表土的侵蚀,A项正确。
A
“核心价值”提升
 点情境必“追”12
有机碳与土壤肥力的差异
[情境归纳]
1.土壤贫瘠——低纬地区植被丰富区土壤贫瘠问题围绕“有机质”展开
(1)积累问题:热带雨林四季常绿,养分主要集中在植物体内,有机质来源少。
(2)流失问题:降水强度大,淋溶与侵蚀强度大,有机质淋溶流失多。
(3)消耗问题:生物繁茂,生长旺盛,有机质消耗大。
(4)分解问题:气温高,生物循环快,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2.土壤肥沃——“有机质来得多、去得少”
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有机质损失主要靠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侵蚀作用。在分析土壤肥沃的原因时,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角度 答题思路
植被 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积累大量有机物
微生物
分解作用 纬度高(或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
外力侵蚀
作用 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水土流失少,土壤肥沃
人类活动 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
[应用体验]
  (2024年广东韶关模拟)土壤有机质指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含量为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越小,表面温度越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越强,越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下图示意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同一海拔不同高度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据此完成第1~2题。
1.三种植被类型0~60厘米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  )
A.青海云杉林>灌木林>草地
B.灌木林>青海云杉林>草地
C.青海云杉林>草地>灌木林
D.灌木林>草地>青海云杉林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三种植被类型0~60厘米土层中,有机碳密度(各土层有机碳密度之和)最大的为青海云杉林,其次为灌木林,最后为草地,A项正确。
A
2.青海云杉林在0~10厘米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表面温度较低
B.地表凋落物较少
C.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小
D.土壤含水量较高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青海云杉林在0~10厘米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小,主要原因是云杉林生长在海拔高、气温低的地区,地表凋落物较少,有机物质来源较少,B项正确。
B
3.(2024年安徽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土壤具有很强的地带性特征,在形成条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世界上有三大黑土集中分布区(下图),其中B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台地、山岗坡地上;A位于乌克兰大平原,C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三大黑土区土地的利用与防治都经历了开发、过度开发、环境恶化、保护性开发与利用几个阶段。
(1)分析三大黑土区土壤肥力高的气候原因。
(2)指出我国东北地区与其他两地相比黑土退化的不同原因。
地处北温带,水热条件适中,有利于植物生长,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冬季气温低,土壤有机质分解慢,流失少,积累多;降水较少,雨水的淋溶作用相对较弱,有机质流失少。
我国东北黑土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台地、山岗坡地上,夏季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黑土退化严重;美国和乌克兰黑土区地形平坦开阔,降水少,受风力侵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438~440)
一、选择题
  (2024年山东泰安模拟)某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谷地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影响该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度陡缓 B.热量条件
C.降水状况 D.土壤水分
解析:第1题,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位不同,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适宜水生植被生长,因此影响该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
D
2.该地地带性植被的主要特征是(  )
A.群落结构复杂
B.植株粗壮茂密
C.季相变化明显
D.叶面宽大肥厚
解析:第2题,据材料可知,该谷地位于温带,其地带性乔木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C项正确。
C
(2022年山东高考地理)图甲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a、b、c、d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乙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厘米土壤剖面。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项错误;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差异较小,B项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该地岩性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C
4.图乙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c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土壤水分稳定,流动性差,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剖面,C项正确;与c处相比,a、b、d三处地势较高,土壤水分向下迁移显著,有利于淋溶层形成,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A、B、D项错误。
C
(2024年浙江宁波模拟)落羽杉原产于美国东南部的淡水沼泽地区,如今在美国东部、南部地区,一度繁盛的落羽杉林由于水质变化严重萎缩,科学家们正努力恢复落羽杉栖息地。图甲为美国本土落羽杉林分布示意图,图乙为落羽杉膝状根。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关于落羽杉树木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喜暖湿和阳光充足,耐水湿
B.主要分布在湖泊周围的淤泥沼泽
C.为避免动物啃食,长有膝状根
D.表皮为革质蜡质,树木四季常青
解析:第5题,根据“落羽杉原产于美国东南部的淡水沼泽地区,如今在美国东部、南部地区,一度繁盛的落羽杉林由于水质变化严重萎缩,科学家们正努力恢复落羽杉栖息地”可知,落羽杉树木喜暖湿和阳光充足,耐水湿,A项正确。
A
6.导致美国东部、南部地区落羽杉大面积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
A.不合理采伐,生物多样性破坏
B.气候变暖,湿地盐度上升
C.龙卷风频繁,落羽杉被风吹倒
D.降水增多,沼泽面积扩大
解析:第6题,由材料“一度繁盛的落羽杉林由于水质变化严重萎缩”可知,水质因素导致落羽杉大面积消失,气候变暖,湿地盐度上升会导致美国东部、南部沿岸的落羽杉大面积消失,B项正确。
B
(2024年黑龙江佳木斯模拟)浙江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学生在山坡观察了某森林土壤剖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解析:第7题,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项正确。
B
8.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解析:第8题,土壤颜色偏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有机物分解快,腐殖质少,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快,A项正确。
A
  (2024年广东佛山模拟)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荒漠植物在受到水分限制时,通常会将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地下部分,以适应干旱环境。下图示意天山山脉北坡中段不同海拔处三种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第9~10题。
9.与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坡向 D.降水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该地区光照、坡向没有发生变化,与土壤有机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A、C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相对高差不大,气温对植被变化影响小,不是造成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原因,B项错误;受降水量影响,该处出现山地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逐渐降低,降水量与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呈正相关,D项正确。
D
10.与山地森林相比,天山山脉北坡中段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较小的原因有(  )
①地表枯枝落叶少 ②地下生物量比重大
③土壤淋溶作用强 ④微生物分解速度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0题,山地森林落叶量大,荒漠草原地表枯枝落叶少,表层土壤有机碳少,加之地下生物量比重大,增加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使得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化较小,①②正确;天山北坡荒漠草原土壤淋溶作用弱,③错误;天山北坡地上地下植物残体微生物均分解速度慢,不是造成其垂直变化小的主要原因,④错误。
A
二、非选择题
11.(2024年山东泰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红树林因由红树科植物组成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红树林植物具有支柱根(自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状的稳固支架,纵横交错)、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可贮藏空气)、“胎生”(没有离开母树的果实时就开始萌发,长出13~30厘米绿色棒状胚轴,下端粗大、顶端渐尖,脱离果实时坠入淤泥中,数小时内即可扎根,生长成为独立的植株,胚轴组织疏松含有空气,可长期漂浮海上而存活)、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海南岛是我国红树植物分布最丰富区。
图甲为海南岛位置图,图乙为红树林景观图。
(1)推测红树林的根对潮间带环境适应的表现。
(2)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红树林的支柱根利于植株在潮间带深厚的淤泥中立足;其呼吸根有通气和储气构造,便于退潮时通气,涨潮时储气,保证植物体的持续呼吸。
有密集的支柱根,可以防风消浪,缓解潮流对滩涂的冲刷;根系盘结纵横交错,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发达的呼吸根具有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丰富,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等。
(3)说明红树植物种子(胚轴)可以长期漂浮海上进行远距离迁移应具备的特性。
红树植物种子较轻,能浮于海面(胚轴组织疏松含有空气,可长期漂浮海上而存活);耐盐能力较强,能长期保持活力;对温度的耐受性强,能适应较大的温度跨度;遇到适宜环境能够快速生根等。
(4)分析海南岛成为我国红树植物分布最丰富区的原因。
我国热带海岸面积较小,海南岛位于热带,且海岸线长;海岸线曲折,海湾较多;地势中间高耸,来自海洋的湿润水汽充足,河流发育,河口众多;受四周低平的地势以及地表径流的影响,形成大面积的滨海滩
涂,以淤泥质海岸为主等,为红树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基础。
12.(2023年山东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上层砂土质地较粗,保水蓄水能力差,水分蒸发快;下层黏土黏性物质含量高,土壤黏性强,阻碍地下水及时对上层土壤水分补给;少雨季节土壤水分含量低;多雨季节上部土层水分易下渗,受黏土阻滞使表层土壤含水过多。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培垄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少雨季易旱、雨季易涝的状况,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墒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