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课件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三节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基础课时,一遍过)
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人地协调观:分析不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必备知识”梳理
一、遥感技术
1.概念:利用装在[1]    (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2]      的地理信息技术。
2.优势: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
[3]      限制少,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航空器
远距离感知
地面条件 
3.应用
(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4]      ,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2)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5]      ,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形成过程
影响范围 
遥感是怎样远距离感知地表物体的?
  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电磁波,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主要是接收物体的电磁波并进行分析判断。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概念: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6]      、导航的系统。
2.组成
(1)空间部分——[7]      。
(2)地面控制部分——[8]      系统。
(3)用户部分——[9]      系统。
3.功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10]     、速度和时间。
实时定位
卫星星座
地面监控 
信号接收
三维坐标 
4.特点:全球性、[11]      、连续性和[12]    。
5.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我国的[13]         系统、美国的[14]         、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6.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5]      ,发出[16]     ,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
全天候
实时性
北斗卫星导航
全球定位系统
精确定位
求救信号 
定位需要的卫星数量
(1)要确定地球上静止的物体,至少需要知道三个数值:经度、纬度和高程(海拔),需要3颗卫星定位。
(2)要确定地球上运动的物体,至少需要知道四个数值:经度、纬度、高程(海拔)和运动速度,需要4颗卫星定位。
三、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是对地理数据进行[17]   、处理、存储、管理、查询、[18]    、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1)对自然灾害进行[19]     、预报预警。
(2)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20]    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输入
分析
动态监测
灾害损失
3.地理信息系统(GIS)叠加示意图的判读与应用
(1)明确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是由哪些专题图层叠加而成的。不同的专题图层反映不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如有的叠加图层可能有水系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居民点分布图、地形图和土壤分布图等。
(2)分析不同的专题图层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如从水系图中可以找到河流的上游地带,而河流的上游往往是山地,在地形图中则常反映为等高线较为密集,有一定的坡度等特征。
(3)判断不同图层叠加以后反映的地理要素特征。不同图层叠加之后会形成一个可以反映多个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新地图,在这幅新地图中的某个位置上,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各个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场所进行选择、评价。
叠加图层 新生(应用)主体
人口密度、交通线路及规划 新建商业中心选址
河流分布、坡度分布、土石分布 泥石流易发区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 耕地的分类和评价
叠加图层 新生(应用)主体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水文地质、区域规划 深埋垃圾场选址
人口密度、行政区划、行政区人口基数 各行政区人口增长状况
坡向分布、岩石倾斜 滑坡易发区
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
  遥感拍摄图像,获取“面”的信息,侧重“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定“点”的位置。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储存地理空间信息,侧重“想”。
“学科素养”应用
考向1 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分
  2024年,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发生的洪涝灾害共造成17个省(区、市)91.1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人,倒塌房屋近300间,损坏房屋近5 100间,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据此完成第1~2题。
1.洪涝灾害监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电子地图
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技术,监测洪涝灾害、及时获取灾情信息需要利用遥感技术,A项正确。
A 
2.灾情的汇总统计、分析评估主要是依靠(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
解析: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对于灾情的汇总统计、分析评估及制定灾后救援方案,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B项正确。
B 
考向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24年浙江1月选考)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后救援随即展开,恢复和重建工作积极推进。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图为灾区某城市震前2月4日、震后2月8日和9日获取的三幅夜间灯光强度图,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A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①夜间灯光强度最大,图③夜间灯光强度最小,而图②夜间灯光强度居中。震前2月4日,输电网络和各项设备都正常运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大,对应图①;震后2月8日,设施破坏严重,影响供电和道路通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小,对应图③;灾后救援随即展开,部分受损的道路恢复通行,部分供电设备得到恢复,夜间灯光强度较2月8日大,对应图②,A项正确。
4.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
C.遥感(RS)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
D
解析:第4题,用于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和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的是遥感(RS),A、B项错误;可以用于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C项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可以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D项正确。
考向3 地理信息系统图层的叠加分析
  (2024年福建福州期中)2023年11月,美国墨西哥湾某海域发生了严重的石油泄漏,给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迅速找出泄漏点,及时处理泄漏事故,石油公司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首先从高空根据地物电磁波反射信息分析两日内污染海域石油的密度,然后通过计算机建立模型,叠合石油密度与海域位置,迅速找出了石油泄漏点。下图示意11月9日和11月12日污染海域石油密度变化。据此完成第5~6题。
5.本次石油泄漏事故的处理过程中依次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GPS、RS B.RS、GIS
C.GIS、GPS D.GIS、RS
解析:第5题,由材料“从高空根据地物电磁波反射信息分析两日内污染海域石油的密度”可知,使用的是RS技术,借助RS技术获取海域电磁波反射信息,确定石油密度;“通过计算机建立模型”使用的是GIS技术,利用GIS图层叠加建立模型,确定石油泄漏点,故依次使用了RS、GIS技术,B项正确。
B
6.石油泄漏点最可能是图中的(  )
A.甲海域
B.乙海域
C.丙海域
D.丁海域
解析:第6题,对比两日石油密度分布图,只有丁海域石油密度(均为3)都较大,甲、丙海域石油浓度提高,说明石油向西北方向扩散,故石油漏点最有可能是图中的丁海域,A、C项错误,D项正确;乙海域的石油密度均为2,较丁海域的石油密度小,是被扩散石油所污染的,B项错误。
D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449~451)
一、选择题
  (2024年浙江宁波期末)2024年4月,波斯湾沿岸各国遭遇强对流天气,阿联酋遭遇1949年有记录以来最强降雨;阿曼多地连降暴雨,引发其他灾害,造成多人死亡。据此完成第1~2题。
1.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关联性,以下与此次强降水无关的自然灾害是
(  )
A.海啸 B.山洪
C.滑坡 D.生物疫病
A
解析:第1题,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喷发等导致的,与强降水无关,A项符合题意;强降水可引发山洪暴发、生物疫病蔓延,也可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B、C、D项不符题意。
2.在防灾减灾中,下列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监测森林火灾的范围
B.遥感可监测地震的震源深度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拟定灾区的重建方案
D.地理信息系统可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
解析:第2题,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不能监测森林火灾的范围,A项错误;遥感主要用于获取地面信息,不能监测地震的震源深度,B项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不能拟定灾区的重建方案,C项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可以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D项正确。
D
  (2024年浙江嘉兴模拟)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或气象变化所产生的破坏性海浪,当海浪靠近海岸时会形成巨大水墙拍向陆地,带来巨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目前只能通过监测、预警减少损失。下图为海底变化引起海啸的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图示为海啸灾害的是(  )
D
解析:第3题,A项图为雪崩,B项图为滑坡,C项图为泥石流;结合材料可知,海啸发生在海岸地区,D项图中有大船在海岸附近,周围一片狼藉,应是海啸作用的结果,D项正确。
4.下列对海底变化引起海啸的预警监测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运用传感器采集海底变化的数据 ②利用北斗系统指导人员的撤离 
③运用遥感可以监测海啸动态过程 ④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预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C
解析:第4题,传感器可以获取地理信息,可以运用传感器采集海底变化的数据,①正确;北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不能指导人员的撤离,②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变化引起的,遥感不能获取海底的情况,不能监测海啸动态过程,③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分析地理信息,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与预警,④正确。
 (2024年山东烟台模拟)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表为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据此完成第5~7题。
沟谷
编号 集水面
积/千米2 平均
坡度/° 流域落
差/米 植被覆
盖率/%
① 5.3 24.3 537.2 15.7
② 2.7 30.1 670.3 19.6
③ 20.0 40.8 1 353.7 13.2
④ 4.5 26.1 384.7 20.5
5.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泥石流发生条件与集水区域面积大小、坡度、植被等条件相关。根据表中参数推测,③沟谷集水区域最广、坡度最大、植被覆盖率最低,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
C
6.为了更及时、准确地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
A.气温高低 B.风力强弱
C.光照强度 D.降水量大小
解析:第6题,为了更及时、准确地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降水量大小,降水量大小直接影响集水量大小。
D
7.一旦发生泥石流,应先确定灾害位置,并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以便及时评估受灾情况。这一过程依次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解析:第7题,一旦发生泥石流,应先确定灾害位置,需要用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需要用到遥感技术;及时评估受灾情况,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
A
 (2021年浙江6月选考)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下图示意某区域相关要素评估值信息图层(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据此完成第8题。
8.此次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  )
A.④⑦ B.⑤⑧ C.②③ D.⑥⑨
A
解析:由降水强度图层信息得出④⑥⑦地块发生地质灾害概率大,由地形坡度图层信息得出④⑦地块发生地质灾害概率大,由植被覆盖图层信息得出④⑦地块发生地质灾害概率大。
  (2024年广东佛山模拟)2023年10月4日,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的南洛纳克冰川湖突然溃决,湖水倾泻而下,冲毁下游大坝与桥梁,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研究人员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本次灾难的成因,并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据此完成第9~10题。
9.南洛纳克冰川湖突然溃决的诱因最有可能是(  )
A.暴雨冲刷 B.冰川融化
C.台风登陆 D.气候变暖
A
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23年10月4日,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的南洛纳克冰川湖突然溃决,最有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受到暴雨影响,暴雨冲刷使得该湖泊溃决,A项正确。
10.下列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不能完成的事件是(  )
A.飞机遥感评估道路受损情况
B.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避难所选址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监控洪峰流量
D.卫星遥感监测冰川湖面积变化
解析:第10题,评估道路受损状况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项符合题意。
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5年7月11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第9号台风“灿鸿”(强台风级)的中心已于11日下午4时40分前后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镇沿海登陆。图甲为第9号台风“灿鸿”未来24小时(7月11日20时—12日20时)过程大风预报图,图乙为浙江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1)说出要完成台风“灿鸿”未来24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的整个绘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
(2)7月12日,某渔船在海上遭受十级以上大风袭击后,渔民发出求救信号,浙江海事局营救时运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能够确定渔民的位置?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
(3)“灿鸿”在浙江沿海登陆后,分别说出图乙中①②两地受台风影响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并根据图中信息说明判断理由。
①地:滑坡。理由:位于山坡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陡),易发生滑坡。
②地:洪涝。理由:位于河流入海口,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12.(2024年重庆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下图为1950—2016年印度洪涝灾害频次空间分布图(图中洪涝数据源自联合国、国际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保险公司、研究机构以及媒体等洪涝数据库)。
(1)描述印度洪涝灾害频次的空间分布规律。
(2)从地形和河流角度分析印度洪涝灾害最高频次区的形成原因。
洪涝灾害广泛分布;空间分布不均;恒河中下游较为集中;东北部成为最高频次区;中部和德干高原频次较低。
印度洪涝最高频次区(61次)所在的印度东北部地势较高,暖湿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受地形阻挡形成丰沛的降水;丰沛的降水在山区形成河流较多;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较快,流量增加迅速;山区河道窄且弯曲,泄洪能力差,水位抬升快;山区河流挟沙能力强,大量淤泥抬升河道水位。
(3)说出洪涝数据库对印度构建洪灾防御体系的利弊。
利:获取资料便捷,缩短调查研究时间;提供大量基础研究数据;数据来源广泛等。弊:无洪灾规模大小记录;数据库漏记概率较大;未全面揭示不同规模洪涝灾害的变化特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