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一节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区域认知:从发生区域的视角,理解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认识不同补给类型出现的时间和地区差异。2.综合思维:以河流补给为例,通过绘制示意图,分析各种水体的相互转换与补给的关系。3.人地协调观:结合不同水体储量的差异及分布,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课时1 水循环 (重难课时,层层破)第一节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必备知识”梳理1.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1] 、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2] 、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大气圈水汽输送2.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3] 和海上内循环。具体如下列图表所示。 陆地内循环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海上内循环 A蒸发→B[4]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5] 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6] 、D降水、E[7] 、H下渗、G地下径流 最重要的循环。使[8] 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I蒸发、F[9] 、D降水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降水热量水汽输送地表径流陆地水植物蒸腾3.地理意义(1)联系四大圈层,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量的[10] 。 (2)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11] 的重要过程。 (3)塑造[12] 。 (4)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5)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动态平衡能量转换地表形态三看法判定水循环类型(1)一看发生的区域:位于海洋、陆地还是海洋与陆地上。(2)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了植物蒸腾环节。(3)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关键能力”突破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海洋上空的水汽 陆地(3)影响降水的因素。(4)影响地表径流量的因素。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与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时,河水易下渗,使地表径流量减少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量影响大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5)影响下渗的因素。(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方式 影响内容改变地表径流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影响局部地区降水 如人工降雨影响蒸发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影响下渗 如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会减少下渗3.水体更新速度快慢的原因分析(1)从水循环环节分析。需要考虑的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然后结合各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2)从进水量和出水量分析较封闭水体。“学科素养”应用[命题探究](2024年6月浙江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长江流域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控制,从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看,影响上游和中下游的季风环流不同。从流域东部输出的水汽相对集中在冬春季节,主要受近地面和高空不同气流影响。材料二 图甲为长江流域四个方位水汽输入和输出占比示意图,图乙为长江流域年内各季水汽输入和输出数量对比关系示意图。(1)长江流域水汽输入最多的方位是 。大气降水最少的季节是 ,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季节降水少的原因。 南方冬季原因:近地面受冬季风影响,水汽输入少;受冷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空气干燥,降水稀少;高空西风强,水汽输出多。【思维过程】南方冬季西南东南大开源(2)夏季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途径不同,试从季风环流成因、水汽源地分别加以说明。(3)长江流域每年有较稳定水汽净输入,但季节性缺水仍然存在,试从水循环角度提出应对措施。上游: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把水汽输入到长江上游。水汽源地为孟加拉湾(印度洋)。中下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东南风,把水汽输入到长江中下游。水汽源地为南海(太平洋)。蓄积多雨期地表水(修建水库);区域间调水;合理利用地下水;适时开展人工降水。[跟踪训练]考向1 水循环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024年山东潍坊模拟)模拟水循环实验的步骤如下:向烧瓶内加入适量的盐水;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在托盘上打若干孔洞;将装置连接好并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如图为实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实验未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 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 D.水汽输送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用酒精灯加热烧瓶模拟的是蒸发环节;玻璃导管内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进行运动,模拟的是水汽输送环节;水蒸气输送到放置冰块的玻璃板遇冷凝结,降落到托盘上模拟的是降水环节;托盘上的液态水可以自由移动模拟的是地表径流环节;在托盘上打洞模拟的是下渗环节。该实验未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地下径流,C项正确。C2.该模拟实验主要体现的水循环意义是( )A.使水体得以更新 B.塑造地表形态C.联系了四大圈层 D.调节水热分布解析:第2题,实验中水循环的动力是加热的酒精灯,具有一定的热量,热量随着水的运动发生了变化,因此该实验体现出的水循环意义是调节水热分布,D项正确。D考向2 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 (2024年江西九江开学考试)某地经历了一场2小时的大雨,雨水下渗强度存在内部时空差异。下图示意甲、乙两地此次降水过程雨水下渗情况,图中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据此完成第3~4题。3.一般情况下,乙地下渗量大于甲地是因为乙地( )A.坡度小 B.植被多C.土质疏松 D.土层深厚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乙地坡度小,地表径流历时长,流速慢,有利于下渗,A项正确。A4.若不考虑周边径流影响,若E地地下径流增强,则甲、乙两地下渗强度( )A.甲减小,乙增大 B.甲增大,乙减小C.甲、乙均增大 D.甲、乙均减小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E地地下径流由甲地流向乙地,若E地地下径流增强,会使甲地地下水位下降,有利于下渗,甲地下渗强度增大;乙地因地下水位上升而不利于下渗,导致下渗强度减小,B项正确。B考向3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2024年山东日照开学考试)城市内涝是指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表为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水循环数据表(单位:毫米)。据此完成第5~6题。项目 城市中心区 郊外平原区年平均降水量 675 644.5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405 267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337 96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68 171年平均蒸发量 270 377.55.与郊外平原区相比,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主要原因有( )①降水多 ②蒸发量小 ③地表径流量大④城区排水能力差 ⑤路面硬化多,下渗量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⑤ D.③④⑤C解析:第5题,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城市中心区受热岛效应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但由于城市建设,多水泥柏油路面,地表硬化,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多,降水量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形成内涝,①③⑤正确;城市中心区蒸发量较小,但不是发生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②错误;与郊外平原区相比,城区排水能力并不差,④错误。C项正确。6.为缓解城市内涝,该城市增建了数个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后,该城市中心区显著增多的有( )①年平均降水量 ②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③年平均蒸发量 ④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B解析:第5题,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城市中心区受热岛效应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但由于城市建设,多水泥柏油路面,地表硬化,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多,降水量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形成内涝,①③⑤正确;城市中心区蒸发量较小,但不是发生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②错误;与郊外平原区相比,城区排水能力并不差,④错误。C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