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第四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认识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2.人地协调观: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时1 海—气相互作用 (重难课时,层层破)第四节 海—气相互作用“必备知识”梳理1.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1] 和[2] 交换。 2.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1)水分交换。①海洋蒸发为大气提供[3] ,[4] 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5] 返回海洋。 物质能量水汽海洋降水 (2)热量交换。潜热风3.海—气相互作用的意义海—气相互作用通过[8] 与[9] ,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海洋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1)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71%,太阳辐射大部分被海洋所吸收,海洋向大气提供的热量多。(2)海洋的比热容大,储存的热量多,同样面积的海洋和陆地相比,释放的热量多。(3)海洋上没有遮盖(极地除外),可以直接散热,而陆地上还有植被、建筑物等,阻挡了地面的热量辐射。“关键能力”突破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1)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向大气提供能量。(2)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提供水汽的多少主要与水温有关。水温越高,蒸发越旺盛,空气湿度也越大。(3)海洋对气候有调节作用。(4)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①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数十倍,并且海洋通过生物固碳等作用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影响着全球气温和大气环流过程。②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向大气提供了40%的再生氧气。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1)大气通过风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气流吹拂表层海水,形成风海流与风浪。(2)大气因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①大气通过水汽输送、蒸发、降水等环节参与水循环,其中降水的强弱直接影响海水盐度分布。②大气云层可减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影响海面增温,进而影响海水的运动。(3)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学科素养”应用[命题探究](2024年浙江1月选考)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示意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据此完成(1)~(2)题。注:垂直方向为非等高比例。(1)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B.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C.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C(2)在海—气系统内部( )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B.大气辐射和运动会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运动B【思维过程】第(1)题,思维过程如下:较高辐合较低低下沉 低少第(2)题,运用排除法分析如下:大气减少风力 [跟踪训练]考向1 海—气相互作用——水量平衡 降水再循环率是指局部地区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相关研究表明,当前一年冬天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次年夏季对流层低层有大尺度的异常反气旋环流,会抑制印度半岛中北部降水,进而影响青藏高原降水。下图为青藏高原夏季大气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1.推测前一年冬天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 )A.变大 B.变小C.不变 D.无法确定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前一年冬天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流出水汽较正常年份增多,且蒸发转化为降水的水汽变少,所以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小,B项正确。B2.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环率变化的原因是( )①高压控制下,青藏高原降水减少 ②高压北部的偏西风促进热带水汽向青藏高原输送 ③多晴天,蒸发加强 ④阴雨天增加,蒸发减弱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相较于正常年份数据,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下,外部水汽流入量增加,降水量增加,蒸发量变小,②④正确,B项正确。B考向2 海—气相互作用——热量交换 (2024年江西赣州模拟)巴伦支海是北冰洋的陆缘海,是北大西洋海水进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之一。随着气候变暖,巴伦支海已经成为北极乃至全球升温最快的海区,无冰区海—气温差减小,冰区海冰密集度降低。过去几十年间,巴伦支海的海水属性越来越接近大西洋海水,被称为“大西洋化”。下图为巴伦支海冬季海冰分布图。据此完成第3~5题。3.与巴伦支海冬季冰区界线走势基本保持一致的是( )A.等气温线 B.等海水盐度线C.等水温线 D.等海水密度线解析:第3题,海冰的分布主要受海水温度的影响,因此与巴伦支海冬季冰区界线走势基本保持一致的是等水温线,C项正确。C4.海—气—冰的相互作用使热量产生交换运移,在巴伦支海的“大西洋化”过程中( )A.无冰区向大气释放热量增多B.无冰区向冰区热量输送减少C.海冰对冰区海—气热量交换阻隔减弱D.冰区向大气释放热量减少C解析:第4题,冰区海冰面积减少、密度降低,海冰对冰区海—气热量交换阻隔减弱,冰区向大气释放热量增加,C项正确。5.近几十年来,巴伦支海西北部海域中上层水域的鱼类分布范围正逐渐扩大,种群数量增长。这得益于( )A.浅海大陆架变得宽广B.不同性质海水扰动加深变强C.高等级动物天敌减少D.沿岸径流增多带来丰富盐类B解析:第5题,海水从大西洋流入北冰洋的过程中,更温暖、盐分相对更高的大西洋海水一般会沉向海洋深处,含盐量更低的北冰洋海水往往浮在表层,两者不会完全混合。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冰减少,北冰洋表面温度在升高,来自大西洋的海水更容易与上层海水混合,导致海水扰动加深变强,中上层水域的鱼类分布范围正逐渐扩大,B项正确。“核心价值”提升热点情境必“追”⑦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情境归纳]1.水量平衡原理(1)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储水变量。 (2)从长期来看,一个区域水量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3)公式。2.水量平衡原理的应用水量平衡原理常用于解释湖泊面积大小的变化、湖水盐度的变化、沼泽湿地的演化过程等。如对死海面积缩小原因的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水量收入为①②,水量支出为③④,①+②<③+④,即收入<支出,因此死海面积缩小。[应用体验] (2024年江苏盐城模拟)水圈中水体通过水循环各环节紧密联系、互相转化,形成一个个全球性的动态水量转化系统,称为水文循环系统。它既联系水圈的各个子系统,又是水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联系的纽带,并形成彼此联系(耦合)的子系统。读水文循环系统示意图,完成第1~2题。1.水分通量是指各水体之间的流通量,到达陆地的水分通量占海洋蒸发水分通量的( )A.7.1% B.8.3%C.10.8% D.11.8%解析:第1题,水分通量是指各水体之间的流通量,到达陆地的水分通量为径流,数值为36,海洋蒸发水分通量为434,故占比为36/434,约等于8.29%,B项正确。B2.下列水文循环系统中,水分通量处于动态平衡的是( )A.地表—地下系统B.陆地—大气系统C.海洋—大气系统D.海洋—陆地系统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海洋—陆地系统水分通量,径流为36,水汽输送为36,处于动态平衡,D项正确。D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再到形成扎龙湿地的过程中,面积保持稳定,分析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降水量基本不变,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