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课时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课时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课件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课时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基础课时,一遍过)
第四节 海—气相互作用
“必备知识”梳理
1.厄尔尼诺现象
较低
上升
减小
东部
增多
西部
上升
2.拉尼娜现象
(1)概念: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8]    的现象。
降低
(2)影响。
角度 具体影响
洋流 当太平洋东部的[9]    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赤道逆流[10]    
太平洋
水温 太平洋西岸[11]    ,东岸[12]    
天气
气候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13]     ,云量增多,降水[14]    
秘鲁
减弱
增高
降低
加强
偏多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学科素养”应用
考向1 厄尔尼诺现象
  (2023年北京高考地理)暴雨引发的洪水挟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次呈正相关。下图示意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次。读图,完成第1~2题。
1.由图可知(  )
A.距今1 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 500年时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距今1 200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次高,气候不稳定;距今3 500年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次低,说明暴雨出现频率低,河流侵蚀作用弱;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次呈正相关,而砂质纹层是暴雨引发的洪水挟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的,因此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全球气温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无明显相关性。C项正确。
2.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解析: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减弱,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成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该地受厄尔尼诺影响,暴雨增多,应位于东太平洋沿岸地区,D项正确。
D
考向2 拉尼娜现象
  (2025年浙江联考)依据相关标准,关键海区的海表温度距平连续3个月高于0.5 ℃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若连续3个月海表温度距平低于-0.5 ℃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下图示意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关键海区的海表温度距平数据。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时间和相关状态对应正确的是(  )
A.2019年5—8月 拉尼娜状态
B.2020年8—11月 拉尼娜状态
C.2022年9—12月 厄尔尼诺状态
D.2023年1—4月 厄尔尼诺状态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2020年8—11月海表温度距平低于-0.5 ℃,进入拉尼娜状态,B项正确。
B
4.推测在2022年(  )
A.西北太平洋台风较常年偏多
B.澳大利亚山火发生概率增加
C.秘鲁沿岸降水量较常年偏多
D.智利地震发生次数增多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2022年海表温度距平低于-0.5 ℃,进入拉尼娜状态,赤道暖流向西北太平洋输送的热量增多,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的天气状况。由于西北太平洋水温升高,赤道低压加强,副高位置偏北,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台风个数比常年多,A项正确。
A
考向3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
    气候的影响
  (2024年辽宁辽阳模拟)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若PDO指数为正值,则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与维持;若PDO指数为负值,则利于拉尼娜的发生与维持。下图示意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PDO指数长期趋势的逐年演变。据此完成第5~6题。
5.PDO指数为正值期间,下列可能出现的现象中正确的数量是(  )
①我国气候向冬暖夏凉演变 ②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减弱 ③赤道太平洋海水西冷东暖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偏高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若PDO指数为正值,则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与维持,因此PDO指数为正值期间厄尔尼诺发生。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西侧水温较低,与高纬的温差减少,冬季风减弱,我国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少,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减弱,①②正确;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水西冷东暖,东部受东南信风影响减弱,海水堆积导致海面偏高,③④正确。正确的数量为4个,D项正确。
D
6.PDO指数由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全球气候变暖显著,而长江梅雨减少趋势仍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大气饱和湿度下降
B.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
C.副热带高压脊北移
D.副热带地区大气收缩
B
解析:第6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PDO指数从负值转向正值后,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副高势力减弱,推动北上的暖湿空气减少,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长江梅雨减少趋势增大,B项正确。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425~427)
一、选择题
(2024年江苏南京期末)在低纬信风吹拂下,太平洋表层赤道暖流一路向西,一部分洋流可以通过印度尼西亚群岛间的海道进入印度洋,称为印尼贯穿流。印尼贯穿流是连接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下图为印度尼西亚群岛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印尼贯穿流受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其输送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表现在(  )
A.赤道低压带北移时增加
B.地球公转速度快时减少
C.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增加
D.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达到最大
解析:第1题,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增强,向西输送的温暖海水增多,印尼贯穿流输送量达到最大,D项正确。
D
2.印尼贯穿流对图示区域的影响是(  )
A.使望加锡海峡逐渐拓宽
B.使弗洛勒斯海盐度降低
C.松巴岛生物量不断增加
D.是南印度洋的热源之一
解析:第2题,印尼贯穿流将赤道太平洋表层的暖水输送至印度洋,是南印度洋的热源之一,D项正确。
D
 (2024年河北邢台期中)气候变化通过引起海表水温、盐度、溶解氧以及局部海域上升流发生变动,进而影响鱼类生长、繁殖能力和分布。如图为我国北部湾海域2017—2018年强拉尼娜事件前后竹荚鱼生物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
①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温度异常偏高 ②东南、东北信风势力减弱 ③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温度异常偏低 ④东南、东北信风势力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东南、东北信风势力增强,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温度异常偏低,于是产生了拉尼娜现象,③④正确。
C 
4.强拉尼娜事件后,北部湾北部海域竹荚鱼生物量增多的原因是(  )
A.水温升高,繁殖生长速度加快
B.沿岸上升流增强,饵料丰富
C.降雨增多,海水盐度下降
D.水温降低,繁殖生长速度加快
解析:第4题,强拉尼娜事件后,冬季风增强,冬季风为离岸风,把表层海水吹走、下层海水上泛,导致沿岸上升流增强,饵料丰富,鱼群聚集,B项正确。
B 
  (2024年海南海口模拟)冰间湖指的是极地在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其形成与海洋的热力、动力过程以及大气的动力因素联系紧密,是产生海冰较多的场所。在北极地区,冰间湖通常出现在海冰较厚的浮冰区域,其位置较为固定,并周期性发展和消失,面积大致为10~105平方千米。按照出现的位置不同,冰间湖可分为沿岸冰间湖和大洋冰间湖。下图为沿岸冰间湖和大洋冰间湖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冰间湖的存在可以加快海冰融化,主要是由于海面(  )
A.吸收太阳辐射增加
B.长波辐射增加
C.潜热输送加强
D.海—气热传递增加
A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冰间湖是“极地在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可知,冰间湖的存在可以加快海冰融化,主要是由于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使海水温度升高,A项正确。
6.推断北极地区产冰量较大的冰间湖类型及原因是(  )
A.大洋冰间湖 海面较开阔
B.大洋冰间湖 海水温度低
C.沿岸冰间湖 海—气交换多
D.沿岸冰间湖 海水深度浅
解析:第6题,由材料“在北极地区,冰间湖通常出现在海冰较厚的浮冰区域,其位置较为固定,并周期性发展和消失”可知,北极地区产冰量较大的冰间湖应该分布在海冰较厚的沿岸地区,主要原因是海—气交换多,浮冰较多,C项正确。
C
 (2024年北京昌平区模拟)下图为2018年1月—2024年1月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统计图。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 ℃且持续3个月以上,则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海温距平低于-0.5 ℃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据此完成第7~8题。
7.图中统计时段(  )
A.海温距平变化幅度小于3 ℃
B.2023年下半年出现较强厄尔尼诺现象
C.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最多不超过九个月
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每年交替出现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2023年下半年连续多个月海温距平高于0.5 ℃,出现较强厄尔尼诺现象,B项正确。
B
8.厄尔尼诺现象导致(  )
A.全球变暖趋势明显减缓
B.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减少
C.秘鲁寒流势力不断增强
D.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解析:第8题,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增加,秘鲁寒流势力不断减弱,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D项正确;厄尔尼诺现象只影响局部区域,对全球变暖影响不明显。
D
 (2024年山东日照模拟)海洋表面温度指数距平(简称海温指数)能够反映海水温度变化情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关键区海温指数达到或超过0.5 ℃且持续至少5个月,就可以判定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2023年12月,我国出现大范围极端寒潮天气,持续时间长、降水相态复杂、累计降水量大。下图为2023年赤道中东部太平洋关键区的海温指数逐月变化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据图可知,2023年4月至12月(  )
A.东南信风减弱
B.赤道中东部太平洋关键区持续偏冷
C.东北信风减弱
D.赤道中东部太平洋关键区持续偏暖
A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2023年4—12月,赤道中东部太平洋关键区海温指数持续超过0.5 ℃,可判定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可以推测出该时段内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东部上升流减弱,关键区海温异常升高,而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主要与东南信风有关,与东北信风关系不大,A项正确。
10.此次我国极端寒潮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的原因有(  )
①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增强 ②我国冬季偏暖,蒸发的水汽较充足 ③厄尔尼诺导致水汽深入我国大陆  ④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冷空气聚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我国寒潮的冷空气主要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有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增强导致了此次极端寒潮天气的发生,①正确;此次寒潮期间我国大量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而不是冬季当地的水汽蒸发,②错误;2023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使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北半球副高强度增强,使水汽深入我国大陆,因此我国东部、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异常增多,累计降水量较大,③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温差减小,气压梯度减小,不利于北极地区冷空气南下形成大范围极端寒潮天气,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2024年北京西城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平衡线海拔用于衡量冰川的消长,在该海拔上,冰川的年累积量与年消融量相当。下表为2001—2018年安第斯山脉中段(30°S~38°S)年降水量数据,图甲为研究区域平衡线海拔与年降水量相关性分析图。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降
水量/
毫米 855 1 582 618 856 1 240 962 508 1 082 731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年降
水量/
毫米 626 425 562 481 503 622 680 672 384
(1)根据表中数据,在图甲中完成年降水量变化折线的绘制,并说明年降水量与平衡线海拔的相关性。
年降水量与平衡线海拔呈负相关:降水量增加,冰川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平衡线海拔降低;反之平衡线海拔上升。
材料二 平衡线海拔受气温、降水等因素影响,与ENSO指数具有相关性。图乙为2001—2018年安第斯山脉中段(30°S~38°S)平衡线海拔与ENSO指数相关性分析图。

(2)以a(或b)时段为例,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ENSO指数对平衡线海拔的影响。
a时段: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偏高,海水蒸发量偏大,通过水汽输送到陆地的热量偏多;陆地气温偏高,使平衡线海拔偏高;陆地降水偏多,使平衡线海拔偏低;综合作用下,平衡线海拔偏低。
b时段:发生拉尼娜现象;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偏低,海水蒸发量偏小,通过水汽输送到陆地的热量偏少;陆地气温偏低,使平衡线海拔偏低;陆地降水偏少,使平衡线海拔偏高;综合作用下,平衡线海拔偏高。
12.(2024年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西北太平洋(5°N~25°N,120°E~180°)是全球热带气旋最活跃的海域,南海(5°N~25°N,110°E~120°E)作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也是热带气旋的源地(如图)。
相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少,存在的时间短,强度上也较弱,但登陆后给我国华南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沿海地区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大。已有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与北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显著相关,受此影响,厄尔尼诺年期间,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生成数减少。
(1)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选择一个海域,分析造成两地热带气旋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
西北太平洋海域。海域面积大,上层海洋暖水较南海深厚;距周围陆地远,发育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南海海域。海域面积小;西部、北部均紧邻大面积大陆,发育的时间短,强度较小。
(2)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厄尔尼诺年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减少的原因。
厄尔尼诺年期间,东南信风减弱,赤道暖水区东移;西北太平洋海洋表层的温度降低,台风生成所需要的海面温度(26~27 ℃)条件不容易达到;近海面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使得台风生成数减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