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二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 知识体系 素养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及实例,认识内力、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气候、水文特征,从区域的视角解释地貌的形成原因。3.地理实践力:运用图像及示意图,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课时1 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难课时,层层破)第四节 海—气相互作用第二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必备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1] 。 2.主要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①概念: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2]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热能变位或变形②影响。主要形式 具体表现 案例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 [3] 、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庐山的形成:岩层受挤压,地面抬升时岩层[4] 大陆漂移断裂(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3.影响结果:直接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7] 。 形式 概念 影响岩浆活动 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5] 或喷出地表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 岩石受[6] 等因素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圈温度、压力高低不平列举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1)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①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②东非大裂谷: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岛与大陆相连,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涌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8] 。 2.主要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项目 内容概念基本类型 [11] 风化和化学风化 影响 产生的[12] 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太阳辐射能化学生物物理松散物质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13] 的过程。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外力作用下,被[14] 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破坏搬运冰川融化沉积3.不同地区外力作用方式和强度存在差异(1)差异的原因:不同地区[17] 状况不同。 (2)举例。地区 外力作用方式 主要地貌降水充沛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流水作用为主 流水地貌干旱地区 [18] 作用为主 风沙地貌广布 水热组合风力4.作用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19 。 平缓“关键能力”突破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类别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示意图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岩层变化 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隆起和凹陷举例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2.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形成地貌的判断(1)主要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2)主要的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3.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1)大尺度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高山、高纬度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小尺度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地貌形态 主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海岸 海浪的侵蚀作用“学科素养”应用[命题探究](2023年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A(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A(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C【思维过程】挤压张裂 西风侵蚀东移大于加强平衡[跟踪训练]考向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2024年河北张家口模拟)在地核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加热下,最靠近地核的那部分地幔会形成一个像烟囱中的滚滚浓烟一样垂直上升的热柱,这种地幔中呈柱状分布的热异常领域,称为地幔柱。如图为世界部分地幔柱分布剖面图。据此完成第1~2题。1.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时,对接触的岩石所起的作用是( )A.侵蚀作用 B.变质作用C.堆积作用 D.冷却凝固解析:第1题,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时,为接触到的岩石提供高温高压的环境,使其发生变质作用,B项正确。B2.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出现地幔热柱的是( )A.欧洲中东部 B.北美中部C.东非大裂谷 D.青藏高原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幔热柱主要分布在南太平洋、非洲、大西洋中脊,因此选项四个地区中最有可能出现地幔热柱的是东非大裂谷,C项正确。C考向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2024年河北唐山模拟)我国台湾省新北市知名景点象鼻岩在2023年12月16日下午断裂崩塌,“象鼻”部分坠落海中。从前后对比图可看出,“象鼻”部分已经整个消失不见。象鼻岩由砂岩和页岩或粉砂岩构成。下图分别为断裂前、后的“象鼻”部分对比图。据此完成第3~4题。3.象鼻岩的形成过程是( )①风化、侵蚀作用使拱洞扩大 ②地层下降,沉积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③地层上升,出露海面 ④海浪差异化侵蚀形成拱洞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解析:第3题,材料中提到“象鼻岩由砂岩和页岩或粉砂岩构成”,说明象鼻岩是沉积岩,所以先要形成沉积岩,之后地层上升、出露海面,再之后海浪差异化侵蚀形成拱洞,最后风化、侵蚀作用使拱洞扩大,形成象鼻岩。综上可知,②③④①的顺序正确,D项正确。D4.造成象鼻岩断裂崩塌的能量来源主要有( )①太阳能 ②重力能 ③地热能 ④生物能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4题,象鼻岩断裂崩塌的主要原因是风化、海浪侵蚀、风力侵蚀、重力坍塌,其中风化、海浪侵蚀、风力侵蚀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重力坍塌的能量来源是重力能,①②正确,A项正确。A“核心价值”提升 热点情境必“追”⑨海岸线的变迁[情境归纳]1.海岸线的概念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更确切的定义是海水到达陆地极限位置的连线,是高低潮间无数条海陆分界线的集合。它不是一条位置固定的线,而是空间上的一条带。2.海岸线的变迁与流水作用、海水作用(1)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强,流水堆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变短→海岸上有海洋沉积物(贝壳等)。(2)海退: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海底堆积作用强→海岸线长度变长→贝壳堤与海岸线距离扩大。3.影响海岸线的主要因素(1)直接因素:入海河流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海岸带性质。(2)间接因素: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构造运动(海平面相对升降)、天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导致入海河流沉积作用占优势)、入海河流的河道迁移(对沉积作用产生影响,如黄河)。[应用体验]1.(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上升。冰盖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冰盖消融后,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甲地位于基岩海岸,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导致陆面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岩层形变缓慢恢复,使得陆面上升;甲站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导致甲站陆面抬升。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贝壳堤对于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陆变迁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下图为天津等高线、古海岸线及贝壳堤分布示意图。(1)指出图中②③④三道贝壳堤的形成年代顺序并说明理由。(2)说明贝壳堤的形成与海岸冲淤环境的关系。贝壳堤形成年代由早到晚的顺序为②③④。理由:贝壳堤形成于古海岸线附近;由于注入渤海湾的河流含沙量较大,沿海地区总体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古海岸线自陆地向海洋方向变迁。黄河泥沙含量大,在渤海不断淤积,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质海岸;当黄河改道,海岸不再淤积,海水变得清澈,海洋软体动物大量繁衍,提供了充足的贝壳物源;海浪和潮汐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形成贝壳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