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第一节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课时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第一节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课时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课件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课时2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重难课时,层层破)
第一节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必备知识”梳理
一、陆地水体
1.主要类型:河流、[1]   、冰川、[2]   、地下水等。
湖泊
沼泽
2.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等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自然环境 对陆地水体的影响
气候湿润的地区 [3]   密度大,水量丰富
气候寒冷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 多[4]   发育
地势较低的地区 容易积水形成湖泊或沼泽
断陷凹地 形成较大[5]  
河网
冰川
湖泊
(2)对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
调节
地表形态
水产养殖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河流与湖泊
湖泊位置 相互关系
河流中下游 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削减、延缓干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对河流起到[9]     的作用
人工湖泊
——水库 调节河流径流
海拔高的山区 成为河流的[10]   
内陆湖泊 入湖河流[11]      ,湖泊会萎缩甚至干涸
调节径流 
发源地 
改道或断流
2.河流与地下水
(1)丰水期:[12]    补给地下水。
(2)枯水期:[13]    补给河流。
3.河流与冰川、积雪
(1)补给水量随着[14]   变化而变化。
(2)特点。
①[15]      地区: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②冬季有积雪的地区:春季气温[16]   ,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春汛。
河流
地下水
气温
高山永久积雪
回升
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
的特殊补给关系
  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并不总是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如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流水位总是高于地下水位,因此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河流源头的湖泊,水位总是高于河流水位,因此总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关键能力”突破
1.明确三类水体的补给关系
(1)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条件判断。
补给类型 世界分布(气候区) 在我国分布
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
积雪融水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的地区 东北地区
永久性
积雪和
冰川融水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高原山地气候区,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的地区,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的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
(2)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与降水变化一致。
②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
③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
④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较小。
⑤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学科素养”应用
[命题探究]
(2024年湖北高考地理)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多咸水。该区砂岩与泥岩(含盐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补给、谷地排泄”的特点。研究发现,地下水排泄条件好,盐分不易积累,发育淡水;反之则发育咸水。如图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条件。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分析,下列情况中,地下水排泄条件最好的是(  )
A.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B.顺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C.逆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D.逆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A
(2)图中所示的四个钻孔中可打出淡水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A
(3)为保证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该区地下水开采的最优策略是(  )
A.在断裂带附近开采
B.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
C.在含泥岩地层开采
D.在井深较浅处分散式开采
D
【思维过程】
第(1)题,思维过程如下:
隔水层
谷坡 
逆向
没有
排泄 
第(2)、(3)题,思维过程如下:
顺向

乙 
淡水
咸水
分散式
[跟踪训练]
考向1 河、湖补给类型的判断
  (2024年安徽合肥模拟)锡林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降雨集中在每年的6—8月,河水与地下水补给量季节变化大。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900毫米。据此完成第1~3题。
1.影响锡林河上游地区河水与浅层地下水补给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②岩石的透水性 ③河床与两岸高程差 ④植被覆盖率高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解析:第1题,该地区降水集中在6—8月,河流径流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加之河床与两岸高程差较小,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水位有可能高于两岸地下水位,此时河流有可能补给地下水,而地下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小;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地下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流,因此锡林河上游地区河水与浅层地下水补给季节变化大,①③正确。
2.春汛期河流几乎没有补给地下水,是因为(  )
A.两岸土壤仍未解冻
B.春汛期河流水量少
C.春季灌溉用水量大
D.地下水位高于河流
A
解析:第2题,该地区降雨集中在每年的6—8月,但冬季也有一定降雪,春季冰雪融化形成春汛。但是由于该地区纬度较高,春季升温较慢,两岸土壤大多仍未解冻,下渗较困难,因此河流几乎没有补给地下水,A项正确。
3.枯水期锡林河两岸部分地势低洼地区常出现(  )
A.森林 B.草甸
C.湿地 D.盐碱地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多年平均蒸发量达到1 900毫米,蒸发旺盛。枯水期锡林河两岸部分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位较高,蒸发量较大,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因此常出现盐碱地,D项正确。
D
考向2 河流补给类型的变化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如图示意1961—2020年该湖泊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第4~5题。
4.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入湖地表径流量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近60年该湖泊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而入湖地表径流量变化较大,是湖泊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
D
5.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B
解析:第5题,湖滨地下水与湖泊水互为补给,当湖泊水位较低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泊较多。湖泊水位主要由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之间的差值决定。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湖泊为中亚地区的内陆咸水湖,入湖水的形式主要有入湖地表径流和降水,出湖水的形式主要为蒸发。读图可知,图中六个时段中,1970—1979年、1980—1989年两个时段,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此时湖泊水位较低,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故B项正确。
“核心价值”提升
图表技能必“读”⑥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常见图形]
 
[判读技巧]
第一步:看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
(1)横坐标—时间变化—分析水文特征: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断流等情况。
(2)纵坐标—数值特征—分析河流流量特征:数值高低(峰值、谷值)、流量变化幅度、极值出现时间。
第二步:看曲线数值变化
(1)看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2)看流量变化幅度,确定河流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及断流出现的时间等,进一步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
第三步:从流量过程曲线图分析原因
(1)河流流量大小取决于降水量或冰雪融化量及流域面积。
(2)丰水期出现在夏秋季、枯水期出现在冬春季的河流,一般以雨水补给为主,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则刚好相反。如图2所示地区的河流丰水期出现在夏季,枯水期出现在冬季,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因此该地区河流应以雨水补给为主。
(3)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4)出现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5)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6)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还可能是因为水库或地下水的调节作用。
[应用体验]
  (2024年江苏宿迁期末)额敏河发源于塔尔巴哈台山(最高峰2 292米)和齐吾尔喀叶尔山交汇处,流经塔额盆地和哈萨克斯坦,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年内分配不均衡,最终注入阿拉湖,塔额盆地被称为伊犁河谷之北的“北疆湿岛”。
图甲为额敏河流域图,图乙为额敏河哈拉依敏水文站部分观测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塔额盆地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气候却异常湿润,其水汽来源及水汽输送的动力分别是(  )
A.太平洋;东南季风 B.北冰洋;极地东风
C.印度洋;西南季风 D.大西洋;盛行西风
D
2.额敏河的补给主要源于(  )
A.冰川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雨水 D.地下水
B
3.“流不到”额敏河的支流(  )
A.流量大
B.不参与额敏河水循环
C.下渗弱
D.以地下径流汇入干流
D
【技法应用】
角度 思维过程
看坐标 纵坐标代表降水量、径流量数值→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横坐标代表时间变化→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变化


值 数值大小 降水量、径流量数值较小
径流量
变化 4、5、6月(春季)径流量大且集中,其他月份较小→有春汛,最可能是由冬季的积雪在春季气温回升之后融化所致
10—12月降水量较大,但径流量较小,径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不同步→不可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
附近地区最高点海拔较低,冰川融水并不丰富,而且该河流夏季径流量相对较小,与冰川融水季节变化不符
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年径流量变化较小
看地理位置 亚欧大陆
腹地 盆地西面有一缺口,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由盛行西风输送
中途消失的支流通过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汇入干流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416~418)          
一、选择题
(2024年浙江温州期末)陆地流域蒸腾和蒸发的水汽在流域内及周边形成的降水称为再降水。某学者对黄河中上游地区蒸腾和蒸发的水汽进行追踪,下图为这些水汽形成的再降水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形成图示再降水量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蒸发
C.水汽输送 D.下渗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再降水量在图示区域的分布格局大致为中间多、周围少,降水最多的区域偏西。再降水是陆地流域蒸腾和蒸发的水汽在流域内及周边形成的降水,从影响蒸发的各种因素分析,图示区域的蒸发量并不具有“中间多、周围少,蒸发最多的区域偏西”的特点,因此图示区域蒸腾和蒸发的水汽应经水汽输送环节进行了区域重组,从而形成图示区域再降水现象空间分布格局,C项正确。
C
2.图示现象对降水区的影响为(  )
A.减少了水分蒸发
B.降低植被覆盖率
C.加强了风力侵蚀
D.增加地下水资源
解析:第2题,图示区域的再降水现象增加了当地降水量,其中部分会下渗,因此增加了当地地下水资源,D项正确。
D
 (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 30 厘米、60 厘米和 100 厘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3~5题。
3.根据图甲判断曲线Ⅰ是深度为 30 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Ⅰ(  )
A.变化最早 B.初始值适中
C.峰值最高 D.波动最大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Ⅰ、Ⅱ和Ⅲ是在30°的坡地上覆盖石子情况下,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测量土壤深度最浅,因此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项正确。
A
4.图乙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降雨最大 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
解析:第4题,从图乙中可以看出,Ⅰ曲线变化明显,降雨后土壤体积含水量上升明显,说明其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项正确。
B
5.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5题,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
C
  (2024年广东部分学校联考)锡林河是内蒙古草原最大的内陆河之一,由于流域内特殊原因,形成了临时不透水层,减弱了土壤下垫面对径流的调蓄作用,加之河道较浅,使其春季径流形成“双峰型”。如图示意2020年某时段锡林河流域径流量与温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6~7题。
6.锡林河此时段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积雪融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地下水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锡林河流域主要位于内蒙古草原,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较为丰富;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春汛,A项正确。
A
7.形成锡林河春季“双峰型”径流的主导因素是(  )
A.季节性冻土层 B.主河道弯曲度
C.各支流径流量 D.间歇性降水量
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锡林河流域2020年3月28日左右出现第一次洪峰,4月3日左右出现第二次洪峰。积雪在初融期,由于地表冻土尚未融化,积雪融水汇集形成第一次洪峰,后来由于冻土表层融化,部分融水下渗,径流量出现低谷,最后由于深层冻土没有融化,表层土壤水分饱和,积雪融水再次汇集,形成第二次洪峰,A项正确。
A
  (2024年甘肃兰州模拟)据研究,天山山脉北坡受当地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储量年内变化明显。下图示意2011—2018年天山山脉北坡 GWSA(地下水储量异常,指某月份地下水相对基准的变化量)、降水量、融雪量和单位面积灌溉量的多年平均年内变化。据此完成第8~10题。
8.天山山脉北坡地下水储量最大的月份是(  )
A.3月 B.5月 C.7月 D.9月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GWSA是指某月份地下水相对基准的变化量,图中显示5月份的GWSA最大,表明5月份地下水相对基准的变化量最小,此时地下水储量最大,B项正确。
B
9.对天山山脉北坡地下水储量年内变化调节作用最显著的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冰川融水
C.积雪融水 D.河流湖泊水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该地区融雪量最大值出现在3月,由于径流汇流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存在滞后性,故受春季气温回升影响,天山山脉北坡的融雪量在3月达到峰值,此后地下水储量在5月达到峰值,说明积雪融水是地下水达到年内储量峰值的最主要补给来源,C项正确。
C
10.天山山脉北坡地下水储量11月出现最低值,主要是由于此前(  )
A.水分蒸发少 B.补给水量少
C.工业用水多 D.灌溉用水多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该地区4—10月灌溉用水较多,导致地下水储量在11月出现最低值,D项正确。
D
二、非选择题
11.(2024年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一中学研学小组发现,每当暴雨过后,校园道路常会出现积水的现象。该小组成员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校园积水的原因,经讨论研究后提出了构建该学校海绵校园的规划与设想,共谋该校绿色发展。
下面图甲为该中学校园道路积水实景图,图乙为海绵校园规划设计原理图。
(1)请从下垫面的角度分析暴雨过后该中学校园道路积水的原因。
(2)简述绿色屋顶对建设海绵校园和校园环境所起到的作用。
路面硬化,制约雨水下渗;局部路面不平,低洼处排水不畅;道路两侧排水口较少,影响雨水排放。
采用绿色屋顶,部分雨水滞留在土壤中,减少外排;可以改善校园空气质量;可以调节冬夏季气温,使温差变小,起到节能的作用;可以帮助建筑降噪;可以美化校园环境。
(3)有同学认为该研学小组设计的海绵校园规划不能彻底解决校园积水问题,请你结合水循环原理帮他说明理由。
校园部分路段和建筑屋顶较为平坦,不利于排水;当降水强度大于透水砖的渗透速率时,雨后汇水量大,而雨水回收装置容量有限,仍可能存在积水问题;该地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遇上极端强降水天气仍可能出现校园积水问题。
12.(2024年江西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某沙漠内散布大量高大沙山(约20 000平方千米)和湖泊(约2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70毫米,水面蒸发量约2 000毫米。沙漠中湖泊水量的补给来源引起了科研小组的关注。
  科研小组一研究发现:相对于平坦沙地,沙山增强了降水下渗补给地下水的强度;沙山表层0.3米以下为湿沙层;多次降水实验发现15毫米的一次降水能下渗至0.3米深。假设“一次降水超过15毫米的部分都补给地下水”(如18毫米的一次降水补给地下水3毫米),则可根据每年超过15毫米的降水场次及相应降水量(数据省略)计算出“沙山区降水对地下水的年补给量
多年平均值约8毫米”。科研小组一基于“沙山区降水对地下水的年补给量多年平均值约8毫米”的推断,通过计算发现“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降水年补给量大于湖泊的年蒸发量(如下图示意);若忽略地下蒸发,当地降水足以维持湖泊水量的稳定。而科研小组二则认为“一次降水超过15毫米的部分都补给地下水”的假设不合理,并猜测“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主要补给来源可能是通过深层大断裂获得的沙漠区域外水量。
(1)科研小组一计算了“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降水年补给量和湖泊的年蒸发量(以立方米计)。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沙山区地下水的降水年补给量:8/1 000×(20 000×1 0002)=1.6×108(米3)
湖泊的降水年补给量:70/1 000×(20×1 0002)=1.4×106(米3)
“沙山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降水年补给量:1.6×108+1.4×106=1.614×108(米3)
湖泊的年蒸发量:(2 000/1 000)×(20×1 0002)=4×107(米3)
(2)科研小组二认为“一次降水超过15毫米的部分都补给地下水”的假设不合理,列出2条反对理由。
该部分降水下渗至0.3米以下后仍有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下渗至0.3米前会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在下渗过程中会有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在下渗过程中可能在沙山下部以径流或泉水的形式渗出地表(最终消耗于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该部分降水可能有一部分未下渗,在地表形成径流(最终消耗于蒸发),忽略该部分蒸发消耗会增大地下水补给的估算量。
(3)为验证猜测,科研小组二计划选择湖泊的水温、水位、水化学成分等指标进行监测。针对其中任意2个指标,分别说明其选择依据。
水温: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地下水水温较高且稳定,如果监测到湖泊水温的季节变化小且年均水温明显高于平均气温(冬季水温明显偏高且稳定);水位: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地下水量稳定(不受当地降水影响),如果监测到湖泊水水位季节变化小(稳定),且与当地降水变化没有明显相关性(不受当地降水影响);水化学成分:流经深层大断裂带的水,含有较高的深层地质背景矿物(锶/硒/锂/锌/偏硅酸等)化学成分,且水中矿物含量稳定(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