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经纬网和地图第二节等高线地形图课时2地形剖面图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经纬网和地图第二节等高线地形图课时2地形剖面图课件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课时2 地形剖面图
第二节 等高线地形图
(基础课时,一遍过)
“必备知识”梳理
1.地形剖面图
(1)概念:表示沿地表某直线方向上的[1]    状况与[2]    变化的垂直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
(2)相关应用。
①可直接了解和判断某一方向剖面线上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情况。
②在平整土地和修建管道、沟渠、铁路、公路等工程项目时,可作为计算[3]    的依据。
③可确定两点之间是否通视:凹坡可通视,凸坡不可通视。
地势起伏
坡度陡缓
土石方量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地形剖面图绘制应注意三点
(1)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地形图比例尺一致(有特殊要求时除外),垂直比例尺可根据要求确定。
(2)为了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势起伏更加明显,垂直比例尺要适当放大。
(3)连线时要用平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
3.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1)判读步骤。
①看关键点——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等。
起点、终点:A点(起点)海拔为[4]     米,B点(终点)海拔为
[5]      米。
极值点:a点(次高点)海拔为[6]     米,b点(最低点)海拔为
[7]       米,c点(最高点)海拔为[8]      米。
200~250 
250~300 
250~300 
150~200 
350~400 
②看地势起伏:从A到B经历了地势[9]     —降低—迅速升高—
[10]    的过程。
③看特殊部位:看剖面线是否经过河流、陡崖、山脊、鞍部等特殊地形部位及海拔范围。
升高
缓慢降低
(2)通视问题的判读。
①先整体——看两点间是否有山脊、山峰阻挡。
项目 阻挡 不阻挡
图示解析
两点间有山峰,即地面“下降—上升—下降”,若隆起点挡住视线,则不能通视
两点间有山峰,即地面“下降—上升—下降”,若隆起点未挡住视线,则可以通视
②再局部——看凹凸坡。
项目 凹坡 凸坡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坡,凹坡可通视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坡,凸坡不能通视
“学科素养”应用
考向1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024年山东济宁期末)下图为某岛屿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P地的海拔可能是(  )
A.2 359米 B.1 522米
C.1 258米 D.2 520米
解析:第1题,图中的等高距为600米,P地为1 200米和1 800米两条等高线中的闭合区域,且P地的等高线数值为1 800米,结合“大于大的”原则,可知P地海拔范围大于1 800米,小于2 400米,A项正确。
A
2.图示四个村镇中,最有可能临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发育于河谷。甲、丙、丁三地附近山地的等高线均由数值高处凸向数值低处,位于山脊,乙地附近山地的等高线由数值低处凸向数值高处,位于山谷,因此乙地最有可能临河,B项正确。
B
3.该岛屿沿155°36'W经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最接近(  )
解析:第3题,选项图中的方向为自南向北,该岛屿沿155°36'W 经线自北向南,海拔先升高到2 400~3 000米,后下降,然后再升高至3 600米以上,最后再下降,D项图符合题意。
D
考向2 通视问题
  (2024年辽宁名校联盟联考)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下图示意该自然保护区内等高线分布,R地建有雨林防火瞭望塔。据此完成第4~6题。
4.图示区域最大高差可能为(  )
A.120米 B.130米
C.140米 D.150米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米,海拔最高点位于东北部,海拔为1 000~1 010米,海拔最低点位于西南部,海拔为860~870米,计算可得图示区域的高差为130~150 米,最大高差最有可能为140米,C项正确。
C
5.图中海拔最低点位于R地的(  )
A.西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东南方
解析: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米,海拔最低点位于西南部,海拔范围为860~870 米,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图中海拔最低点位于R地的西南方,B项正确。
B
6.R地雨林防火瞭望塔不能及时发现火情的地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6题,R地与①④两地之间有山脊或山峰阻挡,无法通视,因此R地雨林防火瞭望塔不能及时发现①④两地的火情,C项正确。
C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390~391)
一、选择题
  (2024年四川成都模拟)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据此完成第1~3题。
1.从图中可知(  )
A.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 044米
B.乙地海拔可能为1 035米
C.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米
D.区域内最大高差接近60米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处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叠,相对高度为10~20米,C项正确。
C
2.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一定可以看到的是(  )
A.①③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解析:第2题,由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和疏密分布可知,①②之间为凹坡,可以通视;③地位于谷底附近,海拔低于②地,且②③之间为凸坡,不能通视;②④两地分别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且据图无法判断②地的坡度数值,因此不能确定两地间能否通视;②⑤两地分别位于谷地的两端,可以通视,因此在②地一定可以看到的是①⑤两地,B项正确。
B
3.若图中建有一小型水库,甲养殖场濒临水库最高水位,则(  )
A.水库最深为10~15米
B.水坝最低处可能为1 000米
C.库区水面大于1平方千米
D.甲、乙两养殖场将污染水库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水库应该建在图中山峰右侧、③地所在山谷以北的小盆地处。甲养殖场海拔最低处靠近1 020米等高线,将该等高线作为最高水位线,水库最低处海拔为1 005~1 010米,因此水库最深为10~15米,水坝最低处不可能为1 000米,A项正确。
A
 (2024年广东湛江期末)珂楼崮位于山东省邹城、泗水、平邑三地交界处,海拔569米。当地某高中户外活动小组在4月的一个周末前往郊外的珂楼崮开展穿越活动。下图示意珂楼崮周边地形。据此完成第4~5题。
4.图示穿越路线中,最大地势落差可能为(  )
A.100米 B.199米
C.269米 D.349米
解析:第4题,图示穿越路线中,海拔最低点位于出发点附近,为200~250米;海拔最高点位于珂楼崮主峰东侧,为450~500米,故该穿越路线的地势落差为200~300米,C项正确。
C
5.本次穿越活动中,该小组成员可能观察到(  )
A.平原上小麦长势正旺
B.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陡崖上瀑布飞流而下
D.梯田水稻插秧农事忙
解析:第5题,4月华北地区冬小麦长势正旺,A项正确。
A
 (2024年山东临沂模拟)某校地理小组的同学进行野外考察活动,下图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同学们在甲村测得气温为20 ℃,则此时乙村的气温约为(  )
A.17 ℃ B.19 ℃ C.24 ℃ D.25 ℃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甲村海拔高度的范围为0~100米,乙村海拔高度的范围为500~600米,乙村比甲村高约400~600米,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可知,乙村比甲村气温低2.4~3.6 ℃,此时甲村的气温为20 ℃,则乙村的气温是16.4~17.6 ℃,A项正确。
A
7.图中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观察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②观察点与甲村之间主要为山谷地形,与乙村隔河谷相望,不受地形阻挡,因此从②观察点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B项正确。
B
  (2024年山东青岛模拟)2024年暑假,山东省某校地理研学小组对山东省沂水县某区域进行考察。下图是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第8~10题。
8.研学小组在图示区域最高点进行观察(  )
A.能看到乙处有车辆在行驶
B.能看到丙处有人在漂流
C.能看到丁处有人在攀岩
D.能看到戊处有人在爬山
解析:第8题,最高点与丙处之间为先陡后缓的凹坡,可以通视,B项正确。
B
9.图中过境省道选线的主要理由是(  )
A.海拔低,沿河谷伸展
B.起伏小,尽量为直线
C.不跨河,减少工程投入
D.避开断崖,减少地震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过境省道线路平直,没有沿等高线修建,主要是由于经过的地区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修建难度小,B项正确。
B
10.图中下列地点露营安全性最高的是(  )
A.甲 B.丙 C.丁 D.戊
解析:第10题,戊地位于山坡,地势较高,附近没有河流经过,不会受到山洪影响,安全性高,D项正确。
D
二、非选择题
11.(2023年四川绵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局部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M村落多明清古建筑,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2)某游客想拍摄一张M村的全景,在①②③④四处位置中最合适的为
   处,并说明理由。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整体由西、南、东向北降低(倾斜)。

理由:与M村距离适宜,海拔较高,前方视野开阔,视线通透,可以俯视全村。
(3)该村在甲处修坝建设山塘水库,试分析其合理性。
坝长较短,工程量较小,且坝址两端地势和缓,施工难度小,总投入较小;甲处附近为“肚大口小”的口袋形地形,口小处(甲处)为水库坝址的理想位置,修坝可以使水库库容(蓄水)量达到最大;在甲处修坝可以最大限度地调控河流,方便附近农田灌溉,同时也能减少洪涝灾害对M村的影响。
12.(2024年福建漳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是最具观赏性的冬奥项目之一。该项目要求赛道的坡度为15°~30°(sin 15°=0.258 9),在长度3 000米范围内实现800米以上落差。下图示意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延庆小海坨山国家高山滑雪雪道地区等高线分布,图中线路甲、乙、丙中,最终确定乙作为冬奥会高山滑雪赛道的一条主雪道,长度约为3 000米。
(1)画图示意乙雪道沿途高程的大致变化。
绘图略。绘图要求:纵坐标标注数值、要素(高程);最高点海拔接近2 200米,最低点海拔1 300米;沿途高程变化。
(2)说明确定乙线路作为高山滑雪主雪道的理由。
滑雪雪道落差约900米,大于800米,长度约3 000米,符合该项目赛道的落差和长度的要求;滑雪雪道落差与长度的比值约为0.3,在0.258 9~0.5范围内,即坡度在15°~30°范围内,符合赛道的坡度要求;主要位于山脊上,有利于高山滑雪各个项目比赛进行和观众观看(位于山地南坡,阳光较充足,利于观众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