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课时2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及地貌观察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课时2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及地貌观察课件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课时2 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及地貌观察 (重难课时,层层破)
第四节 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
“必备知识”梳理
一、风沙地貌、冰川地貌
1.风沙地貌
(1)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1]    地区。
(2)类型。
①风蚀地貌。
类型 成因 形态特征
[2]   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地貌 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 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3]   一致
西北
风蚀蘑菇
主风向
②风积地貌。
类型 形态特征 对环境的影响
固定
沙丘 沙丘上生长有植物 植被能固定流沙
流动
沙丘 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
[4]    缓、[5]     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随风移动,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迎风坡
背风坡
河岸、湖畔、海滨地区的主要沙源的形成过程
河流中上游地区,泥沙经过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堆积于河流、湖泊、沿海地区

枯水期,河流、湖泊、沿海地区泥沙裸露

再经过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岸、湖畔、海滨地区形成沙滩或沙丘
2.冰川地貌
(1)冰川的类型。
划分依据 类型 分布
冰川的
[6]   和
规模 大陆
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
[7]      上
山岳
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
[8]      高海拔地区
形态
格陵兰岛
中低纬度 
(2)冰川地貌:主要有[9]   、冰川槽谷(“U”形谷)、[10]    和刃脊等。
冰斗
角峰 
二、地貌观察
1.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点选择:选择[11]      的地方。
(2)观察原则:从宏观到[12]     ,从面到点。
(3)观察的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视野内次一级地貌。
视野广阔
微观 
2.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内容 应用

度 [13]      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 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坡 [14]      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影响生产和生活

向 阳坡和阴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影响植物的生长
[15]   坡和背风坡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反映地貌的[16]     
绝对高度
坡度
迎风 
形态特征
“关键能力”突破
1.风沙地貌
(1)雅丹地貌的形成与特征。
①雅丹地貌的形成条件。
方面 形成条件
岩性
条件 雅丹地貌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都能发育,具有河湖相的沉积岩更有利于雅丹地貌的发育
动力条件 主要为强劲的风力,雅丹地貌的沟槽和垄脊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环境条件 多数雅丹地貌分布在极端干旱、植被稀少的平坦地区,风蚀作用强
②根据雅丹地貌的垄脊走向判断风向。
雅丹地貌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迎风坡一侧因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如下图所示。
(2)根据沙丘形状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①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②根据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3)水岸沙丘的形成条件。
①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出露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
②沙丘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在河床堆积。
③沙丘形成的水文条件——河流水位降低,泥沙裸露且干旱。
2.冰川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冰蚀
地貌 冰川自身重量和冰体运动使底床基岩破碎 冰斗、角峰、刃脊、冰川槽谷、峡湾、冰蚀湖等
冰碛
地貌 冰碛物随冰川衰退而堆积下来 冰碛丘陵、冰碛湖、终碛堤等
3.坡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阳坡:光照较强,气温较高,蒸发比较旺盛。
(2)阴坡:光照较弱,气温较低,蒸发比较弱。
(3)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湿润。
(4)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
“学科素养”应用
[命题探究]
(2023年浙江1月选考)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图片(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搬运 B.搬运、风化
C.风化、侵蚀 D.侵蚀、沉积
C
(2)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思维过程】
温带大陆性

物理
风蚀
(或侵蚀)
沙质
干旱
[跟踪训练]
考向1 风蚀地貌
  (2024年浙江金华模拟)雅丹是干旱气候区的河湖相沉积物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景观。图甲为楼兰古城附近的一种“顶平身陡”的雅丹地貌景观图,图乙为楼兰古城及周边区域雅丹地貌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对楼兰古城附近“顶平身陡”雅丹形态的形成,解释合理的是(  )
A.偏南风长期侵蚀作用的结果
B.常年风化作用与流水侵蚀的结果
C.水平岩层长期物理风化的结果
D.长期风力侵蚀及风化作用的结果
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雅丹是干旱气候区的河湖相沉积物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景观,由此可推断出该地先接受河湖挟带的泥沙物质沉积,后期地壳抬升后,由于该地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长期受风力侵蚀和风化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顶平身陡”的雅丹地貌景观,D项正确。
2.楼兰古城周边雅丹地貌广布,推测当地(  )
①地表植被一直稀少 ②河流沉积规模始终很大 ③地势长期较为低洼 ④曾经有湖泊且面积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解析: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先接受河湖挟带的泥沙物质沉积,而该地貌分布广泛,说明地势应长期较为低洼,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低洼地区积水,形成面积较大的湖泊,后来地壳抬升,岩层出露,因气候干旱,受风力侵蚀和风化作用的影响,形成“顶平身陡”的雅丹地貌景观,③④正确;由于地势低洼,河流注入湖泊,说明该地气候较为湿润,地表植被不会一直稀少,①错误;后来形成雅丹地貌,说明后期气候干旱,河流干涸,河流沉积规模变小,②错误。
考向2 风积地貌
 (2024年陕西榆林模拟)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利瓦沙漠拥有连绵起伏的新月形沙丘。如图为该地新月形沙丘景观图,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关于该沙丘成因和形态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该沙丘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B.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
C.迎风坡陡而凸
D.背风坡缓而凹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因此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主导风向垂直,为西北—东南走向,B项正确。
B
4.为适应当地的环境特征,栽种在该区域沙丘、沙漠边缘的植被(  )
A.耐干旱能力强 B.以高大乔木为主
C.垂直结构复杂 D.常见茎花、板根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利瓦沙漠,气候干旱,因此适宜种植耐干旱能力强的植被,A项正确。
A
考向3 冰川地貌
  (2025年吉林长春模拟)山岳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而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在任一条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冰川体消融的前端(  )
A.向海拔低处推进 B.向海拔高处后退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解析:第5题,冰碛垄的形成过程是: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巨大岩石块搬运至冰川末端,随着海拔降低,气温升高,以及全球变暖等原因,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山谷地带,沉积物大量堆积,形成垄状堆积地形,即冰碛垄。由此可知,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受气温影响较大,由于海拔较高,长时间气温较为稳定,因此冰川体消融前端位置较为稳定,C项正确。
C
6.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常发育出辫状水系的原因有(  )
①冰川消融量较小 ②冰川消融具有季节性 ③冰川谷地比较宽阔 ④冰川谷地地势比较陡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6题,辫状水系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流量很不稳定,含沙量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因冰川消融具有季节性而使流量不稳定,释放出大量粒度粗而不均一的砂砾,再加上冰川谷地比较平坦宽阔,对汛期水流的约束小,因此很容易形成辫状水系,②③正确,④错误;冰川消融量较小不利于辫状水系的发育,①错误。C项正确。
C
考向4 地貌的观察
  (2025年江苏盐城联考)甲、乙两地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绘制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下图)。据此完成第7~9题。
7.甲、乙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为(  )
A.80米 B.110米
C.170米 D.220米
解析:第7题,根据题意可知,三条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为甲地和乙地。读图可知,甲地和乙地的海拔分别为260米左右和150米左右,两地间的相对高度大致为110米,B项正确。
B
8.推测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到(  )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可能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重合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道路①和②有一段几乎平行且海拔相同,可能有部分重合,D项正确。
D
9.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到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
(  )
A.道路① B.道路②
C.道路③ D.都适合
解析:第9题,对比分析可知,道路①路程最长,但是高差比较小,起伏较小;道路③路程最短,但是高差比较大,起伏较大;道路②则介于两者之间。根据题意可知,使用大型运输车运送重型机械设备,应选择起伏较小的道路①,可提高行车安全性,A项正确。
A
“核心价值”提升
 热点情境必“追”⑧
常见地貌的时空演化过程
[情境归纳]
1.地貌过程类试题的思路主线
2.地貌形成过程答题思路
(1)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形成过程。
①根据材料描述岩石的形成:岩石是×××(类别),××××××(形成过程)。例如,石灰岩是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其形成可描述成地质历史时期该区域是海洋,经过漫长的堆积作用形成石灰岩。
②地壳运动产生构造地貌:板块运动,地面隆起、断裂上升下降等。
③外力作用:主要是××作用(外力作用的类型)。
(2)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貌 河谷、沟谷、峡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地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CO2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风挟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貌 河流冲积扇:××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挟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
风力堆积地貌:风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冰川挟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应用体验]
1.(2024年湖南衡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冰蚀地貌主要有刃脊、角峰和冰斗三种。冰斗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冰斗是三面峭壁的圈椅状洼地,在下方有一短小的冰川舌流出,成为冰川谷的源头,如图所示。在气候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期当地的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高度基本相当。图中Ⅰ、Ⅱ、Ⅲ冰斗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的不同阶段,其形成期该山区气候整体呈变暖趋势。
(1)简述雪线附近冰斗的发育过程。
(2)判断该山区Ⅰ、Ⅱ、Ⅲ冰斗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并分析其理由。
雪线是一条平衡线,雪线附近的冰川总是不断侵蚀地表,易形成斗状地形;位于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冰蚀作用使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加深,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顺序:Ⅲ、Ⅱ、Ⅰ。
理由:冰斗底部高度与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该山区气候在三个冰斗形成时期整体呈变暖趋势,冰川退缩,雪线由低到高;Ⅲ冰斗海拔最低,形成期最早,Ⅱ冰斗海拔居中,形成期居中,Ⅰ冰斗海拔最高,形成期最晚。
2.(2024年重庆沙坪坝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瀑布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河床产生落差而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瀑布最终会消失。如图示意我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天瀑”剖面及其形成过程。
(1)从内外力作用和岩性等方面,说出“云台天瀑”的形成条件。
(2)结合图示分析“云台天瀑”的形成过程。
内力作用:瀑布常常形成在陡崖处,地质构造断裂抬升形成陡崖。外力作用:形成瀑布需要流水侵蚀作用。岩性:河床底部岩石的软硬程度不一致,灰岩较坚硬,抗侵蚀程度较高,泥质灰岩较疏松,容易被冲刷侵蚀,由此形成了“云台天瀑”。
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形成山地,河流落差大,长期以下切侵蚀为主,较软的泥质灰岩被侵蚀较快,灰岩被侵蚀较慢,由此形成了陡崖,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便形成了“云台天瀑”。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428~430)
一、选择题
  (2024年浙江嘉兴期末)秦皇岛砂锅店地区分布着石灰岩,局部发育了齐全的岩溶地貌,在我国北方较为罕见。进入21世纪以来,在雨水的溶蚀作用下,石灰岩裸露区又形成了各种新鲜的沟槽及溶蚀面。下图为秦皇岛砂锅店的地貌和构造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甲处岩溶地貌发育齐全,其原因是甲处(  )
A.坡度较大,侵蚀严重
B.迎风坡,年降水量大
C.石灰岩分布面积较广
D.地下水的流通作用强
解析:第1题,甲处地处河谷,且石灰岩裸露,水源容易汇聚流通,地下水的流通作用强,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发育,D项正确。
D
2.新形成的沟槽、溶蚀面显著增多的原因是(  )
A.大气污染严重 B.年降水量增多
C.全球气候变暖 D.植被破坏严重
解析:第2题,新形成的沟槽、溶蚀面显著增多,说明该地流水的溶蚀力或流动性增强。工业大气污染排放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容易形成酸雨,腐蚀力强,导致水的溶蚀力增强,使沟槽、溶蚀面增多,A项正确。
A
  (2024年福建三明模拟)冰盖冰川中流动速度明显大于其周围冰体的部分叫作冰流。在格陵兰岛海岸线附近,能看到巨大的冰川在蜿蜒的峡谷中游走,冰流前锋探入大海,峡谷中横卧的冰川与峡湾共存,这种地貌便是冰峡湾(如图)。据此完成第3~5题。
3.冰峡湾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冰盖—冰流—“U”形谷—冰流前锋入海—冰峡湾
B.冰盖—“U”形谷—冰流—冰峡湾—冰流前锋入海
C.冰流—冰盖—冰流前锋入海—“U”形谷—冰峡湾
D.冰流—冰盖—冰峡湾—“U”形谷—冰流前锋入海
解析:第3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冰盖冰川中流动速度明显大于其周围冰体的部分叫作冰流,故先有冰盖的形成,才有冰流的形成,随着冰川(冰流)的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冰流前锋入海,使得峡谷中横卧的冰川与峡湾共存,A项正确。
A
4.我国冰峡湾地貌缺乏的原因主要是(  )
A.冰川缺乏 B.纬度较低
C.地形平坦 D.海拔偏低
解析:第4题,我国冰峡湾地貌缺乏是因为我国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河流入海口处不会有冰川的存在,B项正确。
B
5.前往格陵兰岛观察冰峡湾现象最合适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第5题,冰峡湾现象是峡谷中横卧的冰川与峡湾共存,故应选择既有冰川又有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峡湾地貌共存的季节,夏季气温高,海拔高处仍有冰川存在,海拔低处气温高,冰川融化,形成冰峡湾地貌,B项正确。
B
 (2024年江西联考)沙粒在搬运、堆积的过程中会在沙丘的内部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斜层理,其斜层理结构因沙丘的流动性不同而差异显著。下图示意稳定风向条件下两种类型沙丘内部斜层理剖面。据此完成第6~7题。
6.由图可判断出(  )
A.甲沙丘缓坡为背风坡
B.乙沙丘陡坡为迎风坡
C.甲沙丘斜层理逆风向倾斜
D.乙沙丘斜层理逆风向凸出
解析:第6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丘迎风坡较缓,A、B项错误;甲沙丘斜层理逆风向倾斜,而乙沙丘斜层理顺风向凸出,C项正确,D项错误。
C
7.造成甲、乙沙丘斜层理结构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甲沙丘风速较小 B.乙沙丘水分含量较高
C.甲沙丘颗粒较大 D.乙沙丘地面起伏较小
解析:第7题,受风力搬运、堆积影响,甲沙丘迎风坡的沙子不断向背风坡堆积,进而形成斜层理,但受沙丘移动影响,斜层理呈多层并行分布;乙沙丘受风力搬运、堆积影响,沙子不断堆积形成斜层理,但沙丘因水分含量较高或受地形阻碍等因素影响,本身较为固定,并不移动,造成斜层理形成同心结构,B项正确。
B
  (2024年山西吕梁期末)海南岛西北部的五彩湾是一片玄武岩基岩海岸地区,存在大量海蚀地貌,海蚀崖底部有沉积沙滩、崖底植被和海岸滑塌堆积物。五彩湾海蚀崖顶部建有大面积风力发电机群,其近岸近年来也被儋州市开发为海洋牧场示范区。下图为五彩湾海底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10题。
8.关于该地区地貌形成及其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蚀崖基底部位最易被侵蚀
B.海蚀崖的中部易形成海蚀洞
C.海蚀平台面积始终保持稳定
D.沙滩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岸坡
A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高潮平面可以淹没海蚀崖底部,且海蚀崖底部有海水侵蚀形成的凹陷,由此可知海浪对海蚀崖的侵蚀作用集中在海蚀崖的基底部位,海蚀洞易出现在海蚀崖底部,A项正确。
9.当海水低于低潮平面时,在海蚀平台可进行的活动是(  )
A.冲浪 B.游泳 C.划船 D.赶海
解析:第9题,当海水位于低潮平面时,海蚀平台出露,可以进行赶海活动,D项正确。
D 
10.能有效减轻海浪对海蚀崖的侵蚀作用的是(  )
A.清除崖底滑塌堆积物
B.建设风力发电机群
C.扩大海蚀平台面积
D.开发近海海洋牧场
D 
解析:第10题,“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备(大型人工孵化厂、人工鱼礁等)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因此,开发海洋牧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海浪,减轻海浪对海蚀崖的侵蚀作用,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24年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H岛(25°N,119°E)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岸沙地风蚀坑分布广泛,每年9月至次年2月发育尤其强烈。
为研究该岛风蚀坑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一个风蚀坑内外设置了L1~L8八个风沙数据采集点(图甲)。图乙为阶段性数据采集结果。
(1)分析H岛每年9月至次年2月风蚀坑发育强烈的原因。
(2)研究人员发现,风蚀坑L7处风速比L4处大得多,但输沙率却更小。试分析其原因。
9月至次年2月,H岛(受亚洲高压影响)盛行东北风,风速大;降水较少,沙地湿度小(沙粒间粘连性变差),易被风吹蚀;植被覆盖率低,沙地裸露多。
L7处位于风蚀坑顶部边缘,植被覆盖度高,阻沙和固沙作用比L4处更强;(植被遮盖)沙地表面蒸发较弱,水分较多,沙子不易被搬运。
(3)说明风对海岸风蚀坑形态产生的主要影响。
风速及作用时间影响风蚀坑的深度和规模;主导风向影响风蚀坑的走向(东北—西南)。
12.(2025年甘肃兰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海水(或海浪)对区域的侵蚀或沉积,主要与其速度相关。山东芝罘岛由坚硬基岩构成,海岸陡峭。在岛屿西端的砾石、砂砾、砂大小混杂分布的近岸平坦海床上,形成了典型的水下“近岸凹槽”地貌。受海水侵蚀与沉积影响,海床的表层物质不再混杂分布,离岸由近及远处,海底表层物质颗粒依次主要为砾石、砂砾、砂。
图甲为芝罘岛位置示意图,图乙为芝罘岛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图。
(1)在图乙中绘制海水运动方向,并描述海床上“近岸凹槽”形成过程。
(2)推测该地“近岸凹槽”形成的主要季节(冬季或夏季),并阐述理由。
绘图略(注意要绘出表层流向、深层流向)。
形成过程: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处海水面抬高;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动并侵蚀近岸海底(海床)形成凹槽。
冬季。该地冬季盛行强盛的西北风,为向岸风;西北风使向岸冲击的风浪速度加大,海床侵蚀加剧。
(3)说明“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区差异的形成原因。
近岸处,海底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侵蚀搬运,(较大颗粒的)砾石得以保存;离岸较远处,海底水流速度减缓,砂砾、砂先后沉积下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