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2.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青春的脚步轻盈如风,肆意穿梭在岁月的长廊,留下一串串飞扬的足迹。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根据课文默写。(8分)
①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
⑤青少年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所说:“ , 。”
⑥青少年当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所说:
“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9分)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是种在心中的信念,是带着赤子的骄傲驰chěng的勇 气。青春也是阳光积极的状态,是磅bó的气势,是历经困难依然( )的精神风貌。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 ,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1)给加点字注音。(1分)
炽 ( ) 热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驰 chěng( ) 磅 bó( )
(3)下列词语填入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殚精竭虑 B. 不言而喻 C. 以身作则 D. 不折不挠
(4)填入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②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
③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
④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
⑤一旦心海枯竭,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
A.④①⑤②③ B.②①④③⑤ C.③⑤②④① D.⑤④③①②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语的中考复习卡片上写着:“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是以姓氏、年号来命名。”
B. 小文参观惠山古镇祠堂,他发现范文正公祠堂纪念的人物是《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C.小青在路上遇见同学和他的弟弟,说:“我与舍弟初次相见,但觉得一见如故。”
D. 小春敬佩刘禹锡身处困境仍不改本心的节操,于是工整抄录《陋室铭》悬挂在书房。
4.综合性学习。(7分)
班级开展“青春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设计班史版块】为呈现初中三年的点点滴滴,请你根据示例完善版块设计。(2分)
版块名称 版块内容
版块一 生活如诗 展示班级大事记的编年诗
版块二 ① 展示班级同学的青春风貌
版块三 名师荟萃 ②
(2)【美化班级小诗】请你美化这首人工智能生成的小诗《班级记忆》。要求:①仿照美化版中划横线的例句。②运用一种修辞。(2分)
人工智能版:
班级记忆
同桌的笔尖跳跃着节拍,
我们的时光在书页上漫开。
同学的欢笑悦耳动听, 老师的板书工工整整,
朋友的帮助十分温暖,
每张笑脸都是美好时光的象征。
我的美化版:
班级记忆
同桌的笔尖跳跃着节拍,
我们的时光在书页上漫开。
同学的欢笑是快乐的音符,


每张笑脸都是美好时光的象征。
(3)【遴选班刊名称】同学们决定选出一个代表班级精神的汉字作为班刊名称。请你选择一个汉字, 并说说理由。(30字以内)(3分)
二、阅读与鉴赏(63分)
(一)(24分)
【甲】
苏洵传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少不喜学,壮岁①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 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 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②,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荐布衣苏洵状》于帝, 其曰:“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 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 十篇,辞辩闳伟⑨,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 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苟无荐引则遂弃于圣时。其所撰书二十篇 .臣谨随状上进。伏望圣慈下 两制④看详⑤,如有可采,乞赐甄⑥录。”
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注】①壮岁:青年时代。②至和、嘉佑:均为宋仁宗年号。③闳(hóng) 伟:宏大雄伟。④两制:负责起草、撰 拟召令的人。唐、宋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负责起草、撰拟召令的人)合称两制。⑤看详:审阅研究。⑥甄:鉴 别、选拔。
【 乙 】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年重阳苏洵参加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 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后新政失败。
②金,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大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发愤为学(从事) B. 此未足为我学也(值得)
C.非特能文之士也(特殊) D.为乡闾所称(称道)
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而 守 道 安 贫 不 营 仕 进 苟 无 荐 引 则 遂 弃 于 圣 时
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
(2)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
8.甲文中为了表现苏洵的才华,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9.乙诗颈联中“久”和“偶”两字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请你作简要分析。(4分)
10.联系甲、乙诗文,谈谈苏洵的人生给青少年带来怎样的启示。(4分)
(二)(11分)
【材料一】
“手机和出去玩,她可能会选择手机。”“80后”的凌雪,从小在乡村长大,对土地有着天然 的情结,也从中汲取了生命的滋养:“难过,心里堵得慌的时候,我就会回忆小时候跟曾祖母在农 村老家的日子,跟小伙伴上山下河、种菜喂猪捞鱼的过往。”如今,她的孩子被城市文明和现代科 技冲淡了鲜活的乡土回忆、厚重的生命底色,而笼上层层薄如蝉翼的虚无—— “之前有一个单元的 作文是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她要观察豆芽,自己弄的没发芽,然后拿手机搜视频看的整个发芽生 长过程。”更让凌雪忧虑的是,远离自然、土地,孩子对亲情的感知也变得很浅。“她跟我之间, 学校的事情占90%以上,她的亲情记忆只停留在妈妈怎么教她学习、怎么盯着她写作业,这对她的 未来不会有好的影响。”
(摘编自《耕读教育,唤醒远离土地的孩子》)
【材料二】
“耕读传家”这四个字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和中国古人关于做人的智慧。处在天地间的 农耕劳作,晴耕雨读、耕读结合的生活,不仅可以让人们获得满足生计的物质,而且可以健体修德、 开慧学艺。天地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不是单纯的物质世界,而是承载着“道”和“德”,充溢着精神 与文化的世界。在古人看来,天地就像生养我们的父母一样,不仅给予我们无私的爱,也是我们做 人的楷模和老师。《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 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向天学习,厚德载物的品行要向地学习。而连接这种学习的桥梁,就 是耕读。
(摘编自《教育家》)
【材料三】
“耕”应当是融健身、修德、开慧、学艺为一体的劳动,通过除草、种树、摘果、种庄稼等丰 富多样的农耕劳动体验,让青少年掌握农业技能,感悟传统文化,理解劳动人民,实现知行合一。
“读”主要是指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包括传承家风家训、了解乡风民俗、学习节气农谚等,载体上包括楹联戏曲、祠堂宗谱、学堂伦理、诗文农书、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绝 活等。新时代耕读教育要着力培养勤俭节约、兢兢业业的优良传统,服务奉献、敢于担当的家国情 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艰苦奋斗、不惧困难的革命精神,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追求。
传统耕读教育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现代教育仍要发挥家庭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的独特作用, 在家庭中形成崇文重教、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同时,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丰收节、农耕文 化展览馆等,鼓励各层级学校开展文化传承式生产劳动教育,深化大中小学生对农耕文化、乡风民 俗、传统美德的理解与认同。通过校园、田野和社会三大场域,将课堂延伸至大自然,扩容耕读文 化知识、充实生产劳动体验。
新时代耕读教育要注重可持续性,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开展适应其身心特点的耕读活动。对 小学生,重在培养“动手做”能力,让耕读教育“有趣味”;对中学生,重在理清耕读文化传统脉络, 培养劳动与教育、体验与感悟能力,让耕读教育“有温度”;对大学生,重在通过参与耕读教育的建 设和服务,培养传承耕读文化、服务“三农”事业的意识和能力,让耕读教育“有情怀”。做好各 学段耕读教育之间的过渡衔接,才能让学生对耕读文化有完整、系统的把握,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 育人效能。
(摘编自《光明日报》)
11.下列选项中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耕读教育”是一种融合了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
B. “耕读传家”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做人智慧,他们把天地作为效法的典范。
C. “耕读教育”需要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念。
D. “耕读教育”以校园为主要场域,将课堂作为阵地,再由课堂延伸至大自然。
12.材料一中“80后”妈妈凌雪对孩子远离土地表示忧虑,请你结合材料三帮助她向学校提出两条实 施“耕读教育”的合理化建议。(4分)
13.部分学生家长认为耕读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吃吃苦,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你是如何 看待耕读教育的意义的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4分)
(三)(19分)
在希望的田野上
侯发山
①花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在实习的问题上与妈妈桂兰产生了分歧。花珠在上海读的大学,桂兰希望花珠能在上海找个单位实习,将来有机会留在上海。花珠呢,却想回河南老家。
②两人虽然远隔千里,有了微信便近在眼前,丝毫不耽误交流。
③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了,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
④桂兰心里荡漾了一下,她知道花珠的心思,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花珠四岁那年,她爸 出车祸走了,是自己累死累活把她养大的,她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感恩和孝顺,说的话就很顺耳, 像个痒痒挠,挠的尽是痒痒处。但是,当妈的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像雄鹰一样飞出去,能飞多远就 飞多远,能飞多高就飞多高。想到这里,桂兰稳定了一下情绪,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傻闺女,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咋能再回来呢 ”
⑤“妈,人往高处走,其实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其实海能纳百川。您一直没走出村,不也是过了大半辈子 ”
⑥“别跟妈贫嘴!妈吃的苦你知道 脸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 …… ”
⑦“妈,都是老皇历了,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就别再提了。”
⑧其实,大前年,村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希望,希望每个月给大家颇丰的租金。这比种地还划算,家里有好几亩地,自己不用操心,一年还白落好多钱。
⑨桂兰不吭声了。
⑩花珠说:“妈,希望哥租一千多亩地,都弄啥哩 ”
桂兰说:“啥子观光农业园,说是种菜都不用土。瞎,妈也搞不明白。需要钱不 妈给你转。 今年的地租,希望前天转给我了。”
花珠说:“妈,给您说过,我在大学勤工俭学,有奖学金,用不着。对了,现在不种地了, 家里也没啥事,您可以出去转转看看啊。”
“我天天转,天天看,还不花钱。”桂兰说着把手机的摄像头对准桌子上的地球仪,这个还 是花珠上初中时她给买的。
花珠“扑哧”笑了,说:“妈,我给您说正经的。”
“妈听你的,出去旅游,但你也得听妈的,就在上海实习,不要胡思乱想。”
“好,好,好。”花珠忙不迭地答应了。
一星期后的一个晚上,花珠和桂兰视频聊天。桂兰看到花珠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忙问:“闺女,你这是去哪儿 ”
“妈,我在火车上实习。”
“啊 你学的是农业,咋在火车上实习 ”
20.“妈,您不是让我留在上海吗 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只好找了个在火车上实习的机会,乘 务员,也不是很累 ……不过,白天忙,不能聊天,只能晚上啊。”
“好,好,好,妈天天晚上跟你聊。”
22就这样,每天晚上,花珠和桂兰都视频聊天。桂兰看到,每一次,花珠都是在火车的卧铺车 厢里,这倒也好,风吹不着,雨淋不到。不过,实习结束后干啥呢 当乘务员 桂兰想从花珠的话 里套出话来,可是,花珠说话每次都是断断续续的,像吝啬鬼发红包似的, 一次说一点, 一次比一 次的信息量少。
23.桂兰在家闲着无事,就到希望的农业园找了个事,干保洁。上班的第一天,大约是上午十一 点,桂兰正在农业园的草坪里捡拾垃圾,忽然接到花珠微信视频聊天的请求,她忙挂断了。她东张 西望了一番,有了主意,跑到那个水泥站台上,两边停放的是火车——希望买的是几节报废的火车 车厢,简单装修了一下,让员工以及来这里拓展训练的客人当宿舍用。桂兰抻了抻衣服,拍打了两 下裤腿——其实上面也没有尘土,之后,她打开了跟花珠的视频聊天模式。
24“妈,您干啥呢 ”花珠还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
25“你不是说让我出去旅游吗 瞧,我在站台上。”桂兰说罢,用手机的摄像头照了照身前身 后的火车。
26.“妈,您这是要到哪儿旅游 ”
27.“北京,妈还没去过北京呢。”
28“妈,您是不是上错站台了 ”
29.“没有啊,就在县城的火车站,巴掌大的小站我还能上错 ”
30.花珠忍住笑,说:“妈,您看看您身后的站牌。”
31.桂兰扭头一看,只见后边竖着的站牌上写着“希望站(起点) — — 幸福站(终点)”。她不 自然地笑了,然后对着手机说:“花珠,这是希望的现代农业园,我来这里真长见识了,大棚里的 豆角两米多长,吊在架子上像蛇 … … 听希望说,他这里来了一个科班院校的实习生,之前就是人家 给谋划的。”
32.“妈!”花珠推开“车厢”的门下来了 — — 就是旁边停放着的火车。在阳光的照射下,她的 脸蛋如花朵般绽放。
33.桂兰又惊又喜,似乎什么都明白了。
14. 【小说之矛盾】小说的焦点在矛盾,小语梳理文本后,依据小说矛盾冲突绘制了下图,有几处不 清楚,请你帮他补全。(3分)
(
花珠
主题:歌颂
母女真情
桂兰
在希望的农
业园里做事
想回河
南老家


矛盾
矛盾结果:③
缓和




)
15. 【小说之主题】小文不同意小语提炼的主题,他认为本文的主题应为:鼓励并赞美年轻人回归家 乡,建设家乡。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16. 【小说之语言】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加点词语很有表现力,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3分) 桂兰心里荡漾了一下,她知道花珠的心思,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
17. 【小说之人物】人物塑造是小说的核心,除母女俩外,文中还有 一个从未直接出现的人物 — — 希 望。请你结合全文对他进行评价。(4分)
18. 【小说之重复】“火车”在全文重复出现,请你结合文本以及链接材料分析其作用。(5分)
【链接】: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 通过注意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如《驿路梨花》中,多次提及“小茅屋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通过猜测——推翻——再猜测——再推翻——真相大白的模式,实现了一波三折的表达效果。
(四)(9分)
19.名著阅读。
为了引导青春期的我们正确认识“叛逆”,语文老师打算开展以“‘反抗’精神赋能青春”为主 题的名著阅读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吧。
(1)请根据提示补全表格内容。(5分)
名著 反抗故事 反抗对象 反抗目的(内涵)
《海底两万里》 尼摩船长利用在海底 打捞获得的财富援助 陆地上的穷苦人民。 ① 为人类正义
《朝花夕拾》 ② 日本人的轻视和国民的麻木 ③
《简 ·爱》 (

) 亲人的歧视和虐待 ⑤_
(2)论“反抗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名著是《水浒传》。《水浒传》中几乎每一个梁山好汉都具有 叛逆和反抗的精神。请结合典型情节,评价李逵“反抗精神”中的“是”与“非”。(4分)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有人认为,青春的模样是放荡不羁的;有人认为,青春的模样是温柔恬静的;有人认为,青春 的模样是刚毅坚强的……你认为青春是什么样子的呢
20. 请 以“这,才是青春的模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27分)
1 . (8分)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②欲为圣明除弊事 ③赢得生前身后名④英雄末路当磨折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 . (9分)(1)(1分)chi (2)(2分)骋 礴 (3)(3分)D (4)(3分)A
3. (3分)C
4. (7分)
(1)(2分)①青春风采②展示各科老师的风采/展示师生共度的课堂时光
(2)(2分)①老师的板书如画卷般展开②朋友的帮助如阳光般温暖
(3)(3分)示例:“和”,理由是这个字代表了班级和谐、团结的氛围,也体现了同学们 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阅读与鉴赏(63分)
(一)
5. (3分)C
6. (3分)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苟无荐引/则遂弃于圣时
7. (6分)(1)苏洵将自己以前所写的文章全部焚烧,关上门更加发奋读书。
(2)既广泛吸取古代典籍精华,又适宜当今社会需要,实在是有用的文章。
8. (4分)①翰林学士欧阳修上书《荐布农苏洵状》举荐苏洵,夸其品行淳朴坚实,性情 和学识都明理通达,虽考试未中,后也刻苦钻研学问;②他的为人和文章很早就为乡邻所 称道;③他所撰写的书有二十二篇,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 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答出2点即可)
9. (4分)运用对比,写佳节时经常忧愁,壮心偶尔在酒醉时显现,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 和潜藏于心的壮心未绝。
10. (4分)甲文中苏询少不好学,年长后开始发奋苦学;乙文中苏洵暮年仍然有壮心,并 且一遍遍写下新诗。启示我们无论学习和工作,都要有进取精神,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 价值。青少年学生风华正茂,更应当确立人生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 二 )
11 . (3分)D
12. (4分)①学校可以开展融健身、修德、开慧、学艺为一体的农耕劳动体验课程;②依 托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展览馆等,开展文化传承式生产劳动教育;③ 耕读教育注重可持续性,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开展适应其身心特点的耕读活动。(答出 2点即可)
13. (4分)①耕读教育能够加强与土地的联系,拥有鲜活的乡土回忆、厚重的生命底色;
②耕读教育能够让孩子亲近自然、土地,加深对生命、亲情的感知、理解;
③耕读教育能让青少年掌握农业技能,感悟传统文化,理解劳动人民,实现知行合一;
④耕读教育能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人从天地间汲取精神给养(充盈精神与文 化的世界);
⑤耕读教育具有育人效能,能够让青少年继承优良传统,培养服务奉献、敢于担当的家国 情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艰苦奋斗、不惧困难的革命精神,开拓创新、砥 砺奋进的时代追求。(答出4点即可)
( 三 )
14. (3分)①希望花珠能在上海找个单位实习②欺骗妈妈说在火车上实习③母女相会在希 望的现代农业园
15. (4分)示例一: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鼓励并赞美年轻回归家乡,建设家乡。文章 中花珠始终坚持回到家乡,甚至不惜撒谎,而结尾桂兰也认可理解了女儿的选择,这展现 了年轻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渴望建设家乡的美好期望。而且文章的标题“在希望的田野 上”也支持了此观点。
示例二:我同意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歌颂母女亲情。文章通过母女两人产生矛盾、化解 矛盾的过程,花珠因不想母亲担心而撒谎说自己在火车实习,桂兰不想女儿知道自己在农 业园里做事,展现了母女间深厚的情感。结尾桂兰“什么都明白了”,则体现了母女两人 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所以,本文的主题应为歌颂亲情。
16. (3分)“荡漾“一词,本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此处把桂兰的心当成水面来写,写出 了桂兰心情的激荡,生动地表现了桂兰听到女儿的话后内心的感动、喜悦。
17. (4分)示例:①热爱家乡:他租下村里的土地,建设家乡;②厚道,关心员工:他 给村里人丰厚的租金,买火车车厢给员工当宿舍;③年轻有为:租一千多亩地办现代农业 园;④与时俱进/有创新精神/科学种田:招科班院校的实习生(花珠),种菜不用土,利用 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种植。
18. (5分)“火车”在全文中的多频次细节描写,起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 效果。①首先,花珠在火车上实习的情节制造了悬念,使读者好奇她为何选择这样的实习 方式。也为后文母女俩在火车站偶遇做了铺垫。②随着故事的展开,火车成为花珠与母亲 视频聊天的背景,推进了母女情感,体现了两人相互关心,不愿对方担心的心理。③最后, 当母亲在希望的农业园看到从火车上下来的花珠,并明白花珠的真实意图时,火车的描写 实现了前后呼应,揭示了花珠选择回家乡实习的真正原因。④这样的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 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即年轻一代对家乡的热爱和建设家乡的决心。
⑤火车寓意着从“希望”走向“幸福”的路径,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
( 四 )
19 . (9分)
(1)(5分)①殖民主义和压迫②鲁迅在日本求学,经历“匿名信”“看电影”事件后, 毅然决定弃医从文③唤醒国民精神④当舅妈让自己的孩子远离简 · 爱时,她高喊:“他 们才不配和我打交道。”(或“当表兄殴打她时,她勇于回击”)⑤为尊严权利(自由平 等 ) 。
(2)(4分)示例:为了营救宋江,李逵江州劫法场,对抗官府,是伸张正义、重情重 义的表现。然而,他在营救途中滥杀无辜,是头脑简单、不分是非的表现。
三 、表达与交流(60分)
20.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