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两只呆萌可爱的结界兽(如下图),形象设计融合了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经典特征,带有浓郁的西南地方文化特色。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琮、玉壁、铜尊等文物,近年来在河南、山西等地发现了高度相似的“同款”。据此可知( )
A. 三星堆文化青铜器制作水平领先世界 B. 中外科技与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
C. 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范围远至四川地区 D. 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定联系
2. 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西周建立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的统治
B.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C.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D. 七国之乱——西晋由盛转衰
3. 下面图示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为这项发明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A. 毕昇 B. 蔡伦 C. 华佗 D. 祖冲之
4. 据记载,仅东晋后的160年间,南迁人口及其后裔的数量大约达到了200万,他们带去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使农副产品的产量大增。这一现象说明( )
A. 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 民族大交融成为主要时代特征
C. 人口迁徙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 D. 江南地区的人口迅速超过北方
5. 唐朝时期,长安城内的“胡饼”深受百姓喜爱,宫廷乐舞中常见中亚的胡旋舞,许多贵族喜好穿着波斯风格的服饰。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唐朝( )
A. 实行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明 B. 社会风气开放
C. 深受中外文化交流影响 D. 经济贸易繁荣
6. 有学者描写宋代泉州:“出自阿拉伯半岛到婆罗洲一线的珍珠、香料、棉布、胡椒、珍稀木材、海货以及舶来的食物与药品(比如海参与燕窝)纷至沓来;陶瓷、丝织品、钱币和其他金属制品流溢而出。”这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推动榷场贸易 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 D. 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7. 《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中写道:“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述相关的清朝史实是( )
A.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B.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C. 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D. 派戚继光抗击倭寇
8. 1843年,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47年徐继畬撰成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率先突破天朝意识;1859年洪仁玕写成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资政新篇》。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
A. 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有所发展 B. 晚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
C. 有识之士主动探索救国新出路 D. 国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9. 如下图为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1895年中国工人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 洋务运动的兴起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公车上书的推动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10. 刘伯承写到“三月,我军便自遵义西进,……敌人料我将北渡长江,连忙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大修碉堡,但我军却突然折回贵州,在茅台附近四渡赤水河。”此段描述的是( )
A. 南昌起义 B. 红军长征 C. 挺进大别山 D. 渡江战役
11. 运用表格整理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表是同学们整理的1912——1936年中国部分领域的发展数据,据此判断其探究的主题是中国( )
领域 1912年 1925 年 1936年
铁路总里程 约9300公里 约13 400 公里 约21 000公里
电报局数量 约500个 约1 200个 约2300个
女性就业比例 约5% 约12% 约 18%
A.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程
C. 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D.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12. 1947年土改规定“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1950年的土改则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这一做法可以( )
A. 根本改变农村阶级关系 B.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C. 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 D. 保障人民战争胜利
13. 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共同诉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材料所描述的会议( )
A. 促使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C. 恢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使亚非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
14. 贵州榕江县因“村超”(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简称)火爆全网。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与足球赛事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赛场文化。“村超”还让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欢聚一堂,极大地展示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淳朴的人文风情。这说明“村超”( )
A. 扩大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B. 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C. 形成的足球文化普遍推广全国 D. 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5. 在古希腊举行竞技会期间,各邦要实行“神圣休战”的协议,即停止一切战事,即便是交战的城邦也必须保证让运动员和观众顺利通过。据此可知:竞技比赛有助于( )
A. 增强居民的参政意识 B. 改善公民的身体素质
C. 完善城邦的治理模式 D. 缓和各邦的矛盾冲突
16. 在中世纪西欧,封君通过授予封臣土地,构建起双方权利与义务交织的社会等级秩序。在同时期的庄园中,领主将土地分配给佃户耕种,佃户通过劳役和缴纳租税来换取土地的使用权。这表明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的共同点是( )
A. 以军事为核心的服务关系 B. 以分封为基础的阶级关系
C. 以宗教为依托的统治关系 D. 以土地为纽带的契约关系
17.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段歌词体现了( )
A. 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 B. 反抗侵略的民族气节
C. 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 D. 保护环境的科学意识
18. 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从下面描述中可得出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之处是( )
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贵族青年到欧洲学习海军军事知识。同时期俄国国内的新式世俗学校为算术、外语、航海、工程以及海军学校等,给俄国培养了大量人才。 1872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倡导下,第一批留学生被派往美国学习军政、船政知识。同时期国内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等开设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论、几何、物理学课程。
A. 瓦解了封建制度 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制度创新
C. 实现了富国强兵 D. 注重自然科学课程,培养科技人才
19. 下图是创作于一战后的漫画《吞下苦果》。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发展 B. 大国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C. 新的世界秩序隐藏危机 D. 战胜国分区占领战败国
20. 《后美国世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历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 )
A. 文艺复兴——两次工业革命——美日欧三足鼎立
B. 新航路开辟——第二次工业革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C. 启蒙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一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 书籍中的历史
材料一 古代将中华典籍的文化形态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现代研究则按照学科大类划分为文、史、哲三个大类。其中,哲学典籍主要包括“十三经”及其他有关诸子论述的典籍等,史学典籍包括“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史通》《文史通义》等,文学典籍包括楚辞、文选、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等。此外,还有其他关于医学、农学、科学等内容的典籍。
——摘自张兵娟、李阳《回归经典》
材料二 东汉造纸术改进以后,编书绘纂较为方便、郦道元生于南北朝对峙,战乱频繁的时代,深知地理形势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因此《水经注》中记载很多军事方面的内容。
郦道元认为,前代地理文献对于山川地理记载经历困境,且历史变迁和地形变化,导致文志契图记载与实际出入很大。为此,他以非凡的毅力,亲力亲为进行实地考察勘验。郦道元限于当时南北分立而不能足及南方,因此,沉迷南方地理,认真地填验各种文缺,校考相关文献。
——摘编自鲍远航《郦道元撰著<水经注>)动因探析》
材料三
典籍 内容(节选)
①《周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②《逸周书》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渔月),以成鱼鳖之长
③《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孝经》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⑤《孟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也;数罟不入洿池(水塘),鱼鳖不可胜食也
⑥《左传》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⑦《群书治要》 昔夏殷周……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也;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莫救也
⑧《船山遗书》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1)依据材料一,概括书籍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分析《水经注》成书的因素。
(3)从材料三中选择两项内容,参照示例。对其体现的共同观点进行阐释。(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①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孝”、“善”等美德,为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提出了要求,对于个人修养提升与社会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22. 关税大棒是一把双刃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开宝四年,于广州置市舶司,后来又于杭、明州置司。元祐时,又置于泉州和密州的板桥。其法:海船载货来的,先十税其一,而香药和宝货两种货物,则必领卖给官,由官再发卖,其出海的商人,则雍熙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西方民族国家占了清朝失去关税自主的便宜,将它们的工业产品倾销到帝国来,并借此不公平的竞争,获取中国的工业产品市场。它们投资中国的工业,并将利润带回母国的经济中,因此吸走了原本可能提供给本土工业化发展的资本。
——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三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一书中提出,他提出的标准发展策略基于拿破仑的制度改革,包括四个目标:(1)废除内部关税并改善交通条件,建立大规模的全国性市场;(2)征收外部关税,保护“尚处于婴儿期的工业”,抵抗来自英国的竞争;(3)成立银行,稳定货币并提供商业资金;(4)建立大众教育体系,加快新技术的采用和发明。这一整套发展策略帮助欧洲大陆最终赶上了英国。
——摘编自RobertC.Allen《全球经济史》
材料四 由于世界各国都被迫提高了贸易壁垒,导致各国之间的贸易活跃度迅速降低。统计数据显示,1933年的世界贸易水平只有1929年的1/3,自1929年到1934年,世界贸易规模缩水了66%。一场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就此开始。这次大萧条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正式登上了舞台……。
——张玮《历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较量与人性》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海路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中国方式以及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影响。
(3)李斯特提出的发展策略中,哪一措施与“关税”直接相关?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措施对欧洲大陆工业化的作用。
(4)结合史实说明贸易壁垒加剧对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近现代关税政策对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请结合特朗普执政时期对中国发起的关税战(2018年至今)谈谈你的看法。
23. 阅读材料,围绕“建筑”展开跨学科主题学习。
材料一 【工业文明的印记】
埃菲尔铁塔建成于1889年,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和举办巴黎万国博览会而建。这个用铁和钢材建造的“冶金工业的原创性杰作”真正成了纪念碑建筑物,并最终成为巴黎象征。
——改编自肖伟胜:《作为目光、物体和象征的“埃菲尔铁塔”》
材料二 【意识形态的交锋】
图1:吕彦直·中山陵平面图(设计图),建于20世纪初 图2:印度孟买维多利亚火车站哥特式外观(实拍),建于19世纪后半期
中山陵的建造方式尽管现代,但理念上仍可谓纯粹中国,(其警钟的造型)表达了设计者“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以及“他要记住我是谁”。 ——赖德霖:《业师和雇主眼中的吕彦直——一份1929年的珍贵史料》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维多利亚终点站,是印度哥特式复兴风格的建筑典范,融合了印度传统建筑的主题。由英国建筑师设计的这座建筑成为孟买和印度重要的国际商业港口城市的象征。 ——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网站:《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前维多利亚终点站)》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象征的理由。
(2)材料二中两座建筑均诞生于半殖民地/殖民地时期。任选其一,结合设计特点,简述它所蕴含的政治诉求。
(3)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围绕“建筑”这一主题编制的跨学科知识图谱(部分),请结合你的所学知识、仿照示例,帮其完善表格内容。要求:准确填写相关学科的课程内容,任选两处空白(已经标有字母)作答。(不得抄材料)
学习主题 相关课程内容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语文 科学 艺术
建筑 ①建筑元素里的历史内涵: 示例:如联合国会徽中象征和平的橄榄枝。 A__________ ②建筑的变化折射时代背景: 示例:如圆明园遗址承载了中国百年历史屈辱。 B_________ 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建筑: 示例:如法国埃菲尔铁塔:英国议会大厦 建筑施工的法律规范: 如《建筑材料使用标准》;《文明施工法律法规》 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建筑: 如赵州桥;卢沟桥;天安门 21世纪以来,建筑中的新型建造技术:如能源技术;材料技术。 建筑的审美解读: 示例:如帕特农神庙廊柱环绕,是典型的希腊式建筑。 C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历史建筑所发挥的作用。
24. 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也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现实,走向未来。
材料 新华社评出2024年国际十大新闻
一、中国元首外交书写恢弘新篇章
二、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三、欧洲多国政局生变
四、美联储降息开启新一轮宽松周期
五、人工智能多点开花推动创新浪潮
六、“大金砖合作”引领全球南方加速崛起
七、乌克兰危机延宕加剧俄同西方对立
八、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国文化影响力
九、叙利亚反对派武装推翻巴沙尔政府
十、巴以冲突致地区紧张局势轮番升级
阅读材料,选取2—3个相关的新闻,就其反映的国际社会某一方面的发展趋势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予以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题答案】
【答案】(1)特点:类别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用性,具有连续性。
(2)个人:毅力非凡,严肃审慎的态度:注重实地考察,注重搜集、运用各种文献。社会:造纸术的改进;南北朝政局动荡:前人著作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也需要完善。
(3)阐释:③⑧提出了“学思并重”等学习方法,为学习者提供了方法的指导,对于提高个人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
【22题答案】
【答案】(1)政府专设管理机构;税收制度明确;特定商品专卖垄断;贸易活动严格监管;贸易港口逐步扩展。
(2)方式:商品倾销、资本输出、控制关税。影响: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民族工业受挤压,资本外流,经济沦为列强附庸。
(3)措施:征收外部关税,保护“婴儿期工业”。作用:抵御英国竞争,为欧洲大陆工业提供发展空间,加速工业化进程。
(4)影响:激化国际矛盾,德日意转向法西斯扩张,二战爆发风险上升。
(5)看法:单边关税战违背全球化趋势,国际合作与多边协商才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合理路径。
【23题答案】
【答案】(1)理由: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而建,成为法国精神的一种象征;建成于1889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是工业文明的标志性成果,代表着法国在工业革命浪潮中的成就与进步;为举办巴黎万国博览会而建,提升了其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成为巴黎乃至法国的代表性符号。
(2)政治诉求:中山陵建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警钟造型蕴含深刻政治诉求:警钟造型表达了设计者“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也蕴含着民主思想的传播。
(3)A:故宫太和殿中象征皇权至上的龙纹装饰。B:布达拉宫是反映唐蕃友好关系的建筑。C:苏州园林-江南水乡特色的古典园林建筑。
(4)作用:文明传承载体;文化交流桥梁;时代发展见证;精神凝聚象征。
【24题答案】
【答案】题目: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的新篇章。2024年,嫦娥六号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多点开花,推动全球创新浪潮。这两则新闻反映了国际社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快速发展与紧密合作。嫦娥六号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全球航天合作的成果。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则表明,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未来,各国将继续加强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高度。
题目:多极化与文明互鉴的新篇章。国际格局正呈现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双重趋势。金砖合作推动新兴国家集体崛起,标志着全球南方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增强,多极化进程加速。与此同时,春节申遗成功展现中华文化影响力扩大,印证了不同文明在全球化中的互鉴价值。这两大事件共同说明:国际社会正突破单极霸权,走向多元共生的新秩序,既需要经济合作的力量平衡,也离不开文明对话的价值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