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chéng)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学习目标1.诵读本词,体会词的平仄诵读要领。2.把握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歌语言美、意境美。(重点)3.掌握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念。 (难点)作者简介(1021—1086)创作背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亦称建康,今江苏省会南京,为“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桂枝香慢”。桂枝香金陵怀古解题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人来达到感慨兴衰、抒发情感、托古讽今等目的。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临古地所思古人所忆古事所抒情志:失意、旷达赏析上阙登临送目①,正故国②晚秋,天气初肃③。①点明事件(登临)、地点(故国)、时令(晚秋)和天气(初肃)。②“登临送目”总领上片写景;“故国”点题(金陵),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笔;“晚秋”和“初肃”共同营造“悲秋”的氛围,为下文的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①登山临水,放眼远眺。送目:远眺,远望。②故都,这里指金陵。③肃爽,天高气爽。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练:白色绸缎,写出江水之纯净、澄澈。簇:箭头,写出山峰之陡峭、峭拔。译文: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手法2.用典:化用诗句→1.比喻: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千里”二字,上承 “登临送目”,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赏析上阙远眺之静景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去棹: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译文:在斜阳的余晖中,江面上千船万帆来来往往,酒楼上悬挂着的卖酒的招牌在西风中飘扬着。借代,代指船近观动景赏析上阙远近结合:远观长江、山峰,近看归帆、酒旗。动静结合:澄江、翠峰是静景,西风、酒旗是动景。(zhào)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译文: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远眺动景赏析上阙“彩舟”“星河”色彩对比,“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彩舟:画船、兰舟。船的美称。星河:本指银河,这里指长江。《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请参照下面的表格,赏析上阕所绘的眼前之景。意象 意境 手法/角度 情感澄江、翠峰归帆、残阳西风、酒旗彩舟、淡云星河、飞鹭高远阔大雄浑明丽冷肃萧瑟比喻 用典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色彩鲜明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上片小结①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景物(意象)的描绘,②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手法),③勾勒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萧瑟的金陵晚秋图(意境)。为下片抒情做了铺垫。答题模式:细分析,亮手法,点效果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六朝古都金陵的?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译文:遥想当年,人们在此地竞逐繁华。可叹隋兵来到了门外,陈后主和妃子们还在楼头寻欢作乐,亡国的悲恨一代代地继续。以虚衬实,虚实结合。“念”字,引发作者对于六朝竞相追逐繁华奢靡的感慨;“叹”字,表达作者对于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悲恨相续”直接抒发各个王朝因奢靡和荒淫而接连覆灭的痛恨与无奈。过渡作用写景→抒情所见→所想赏析下阙用典。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体现了词人对国家的担忧,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谩嗟荣辱: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谩,通“漫”,徒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 《阿房宫赋》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译文: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只有那秋风寒烟中的衰草还一直在苍暗的绿着。借景抒情,以大自然的”不变“反衬人事匆促变迁,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都金陵。凝:凝结,引申为一直。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译文:到如今歌女还不知亡国之恨,时时唱着那《玉树后庭花》的曲子。商女:用典。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用典。指《玉树后庭花》,被看作是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至今、时时:更是强调“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劝诫统治者及时止损,改变这种奢靡、荒淫生活,避免重蹈六国覆辙。所思 手法 情感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用典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只是空发兴亡感叹,没有吸取历史教训。③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④委婉劝告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⑤寄托了词人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借 古 讽 今下片小结①这首词的下阕怀古抒情,运用典故(门外楼头、商女《后庭》的手法,借古讽今(手法)。②体现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更是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抒情)。答题模式:细分析,亮手法,点效果角度 《明妃曲二首》(其一) 《桂枝香·金陵怀古》相同 手法 借古讽今、用典情感 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慨不同 手法 叙事、议论 借景抒情意境 凄婉哀艳 苍凉壮阔情感 对王昭君的同情,暗讽北宋朝廷对人才的埋没,对人生失意的感慨,影射帝王昏聩、近佞远贤的现实,推诿过错、不察根本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3. 词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中“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之情。4. 词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情景式默写情景式默写【当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