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随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 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4.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份盖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价表,记载了米面行、铛釜行、帛练行等各种行铺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质分为上、次、下三等,依等标价。《唐六典·两京诸市署》记载:“京都诸市令,草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原注:精为上贾,次为中贾,粗为下贾)”这两条史料互证,可知唐代吐鲁番()
A.行铺林立商品多样
B.推行了羁縻府州管理体制
C.商品价格同于内地
D.实施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
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7.19世纪50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 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 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
8.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 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9.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A.革命理论传播 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10.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11.这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有()
A.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2.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①行业种类多样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
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4.在14世纪之前,人们把时间寄托给上帝,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而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除了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他们强调要掌握时间,把握当下。一位意大利的母亲在给她儿子的信中说道:“要好好利用时间,不要荒废了时间......这表明文艺复兴()
A.冲击了宗教势力 B.因信称义开始确立 C.强化了世俗观念 D.天赋人权广泛传播
15.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C.“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D.“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
16.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 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 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18.[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
材料一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
-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创办于 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
-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远东格局,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头号对手日本已府首称臣,英、法于战后重建有求于美国,它们在华势力大大削弱;而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空前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与之匹敌,美国追求世界的“领导”地位,它要建立由自己主宰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持续学习和反思中创新外交思维与外交实践,从周边和国际体系的融入者、参与者,转变为体系中的贡献者、塑造者与引领者。
-摘编自魏玲《中国周边外交70年:继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格局。
(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某一角色进行论述。(要求:说明所选角色,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认为,以语言、农业、国家、科学四种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新增重大变量为依据,可将截至目前的人类历史演进分为四个时代(如图所示)。后一个时代都叠加在前一个时代基础之上,每一个时代都在发挥着深层的影响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个时代并围绕其深层影响力,拟定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5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随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变化:形制奢靡化;自称谦卑化、复杂化。
(2)原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官场风气奢侈腐化;人际交往活跃;利益驱动。
【18题答案】
【答案】(1)整体特征:①数量迅速增加②类型多样,体现各种社会思潮③宣扬科学民主与救亡图存④分布不均,集中在沿海地区。
(2)背景:五四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宣传;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等。
【19题答案】
【答案】(1)美国在远东地区居于主导地位;英法日等国在远东地区相对削弱。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周边和国际体系的引领者。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推动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掀起了和中国建交的热潮;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秉持而不同”的外交观,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成为周边和国际体系的引领者。
【20题答案】
【答案】论题:农业时代奠定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影响深远。
阐释:在农业时代,人们开始驯化农作物与家畜,实现了从采集渔猎向农业生产的转变。这使得人口得以大量增长,形成相对稳定的聚落,为社会分工提供了条件。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生产,从事手工业、管理等活动,推动了早期城市的出现。同时,农业生产的剩余产品催生了私有制,进而促使阶级分化,为国家的产生奠定基础。而且农业时代所形成的关于天文历法、灌溉等相关知识,也是后续科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在文化方面,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明信仰与习俗等,至今仍在很多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印记。总之,农业时代的诸多成果层层叠加,为后续人类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根基,发挥着深层且持久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