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清朝君臣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但十四年后英法两国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说明当时A.《南京条约》有利于维护和平B.清政府具有近代外交观念C.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西方国家违背了契约精神2.“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和平统一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祖国统一D.维护中华民族利益3.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A.文化上百家争鸣各派纷呈B.经济上牛耕推广土地私有C.教育上私学兴起人才辈出D.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4.1929~1931年,日本外贸缩减50%,工业产值下降67.5%,失业人数达到300万。这引起了日本社会动荡,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和工人运动不断。为此,日本A.发动侵华战争转嫁国内矛盾B.发动了太平洋战争C.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侵略方针D.制造了卢沟桥事变5.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重要的认识是A.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B.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C.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D.掌握军队的重要性6.1949年2月,解放军某部侦察营来到长江北岸进行刻苦训练,战士们都由“旱鸭子”变成“水鸭子”,多次成功渡江侦察敌情。这些准备工作是为了()A.打倒北洋军阀B.取得长征胜利C.发起平津战役D.顺利解放南京7.右图为(新申报)发行的期号外(局部)。该号外针对的事件是()A.五四运动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重庆谈判8.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也牵制着日军的力量。在这种态势下,日军无力继续实施进攻。上述材料说明()A.国共两党共同抗日B.十四年抗战开始C.日本军力消耗殆尽D.中国战场全面反攻9.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下面的绘画最早可能创作于0A.古典时代B.中世纪前期C.文艺复兴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10.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这里的“紧箍”主要指()A.“光荣革命”的胜利B.《权利法案》的颁布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王位继承法》的颁布11.下表是古代中国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概览。时期 作者人数 作品数量 经典语句① 2200多 48900多首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② 1330多 19900多首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③ 200多 1600多种剧目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表中③处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2.埃及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包含了璀璨文明、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神秘宝藏;等等,走进古埃及世界,你了解的“璀璨文明”应是()A.充满神秘的楔形文字B.巍然屹立的金字塔C.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D.提倡改革的法家思想13.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14.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A.不结盟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5.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的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16.亚历山大灯塔被称作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城市作为地中海东岸的经济中心辉煌一时,这说明()A.地中海沿岸经济发达,文化繁荣B.亚历山大带给埃及人民繁荣昌盛C.亚历山大东征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古埃及文明灿烂辉煌,著称于世17.推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高的直接因素是()A.新的科学技术革命B.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C.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D.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18.某校高一同学在研读美国1787年宪法后摘录了部分宪法条文,他们在摘录过程中与原文(宪法内容)明显不符的是()A.联邦政府有发行货币等经济大权B.地方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C.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D.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19.埃及的扎格鲁尔和印度的甘地两个历史人物可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战败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C.民族矛盾不可调和D.一战后的殖民地解放斗争20.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咸取给焉。”这一现象出现于()A.汉代B.唐代C.元朝D.明朝21.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22.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D.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23.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清代24.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25.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而打响了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即《兰亭序》。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材料二:颜真卿所作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他创制的“颜体”,是丰裕的盛唐气息、忠贞的个人品格以及高超艺术手段的完美统一,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材料三:唐代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羲之书法的特点。(6分)(2)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颜真卿又融入怎样的时代气息?其原因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6分)27.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到19世纪末,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由资本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世界经济分成了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面对欧美带来的工业文明和侵略扩张的双重冲击,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一方面需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向工业文明转变。-摘编自徐蓝《世界近代史1500-200》材料二:从1999年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如: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都遭到反对全球化的抗议和示威;在第三十一届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的同时,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社会论坛也在开会。-摘编自蒙雨《探析“反全球化”的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材料三:这些反全球化力量主要包括:旨在维持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系、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侵蚀和支配的宗教、文化运动;以跨国公司和美国的经济文化势力为主要靶子的一些反全球化思潮或意识形态;由有全球化威胁或剥夺就业而反对全球化的发达国家部分劳工,他们构成那里劳工界的反全球化运动及社会基础;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成分构成的部分反全球化运动,它们带有后现代和世界主义色彩。-摘编自时殷弘《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力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力量的主要来源及反对方式。(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全球化群体的特点,并指出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4分)【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B A D D A A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A C C C A C D D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B A C C D26.答案:(1)王羲之在书法上继承汉代传统的同时,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其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2)气息:讲究法度与规范。原因:封建王朝鼎盛,社会需要法度和规范。(3)科举考试重视书法;政府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27.答案:(1)进程: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0世纪后半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着全球化加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2)来源: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发达国家。反对方式:有骚乱、示威、抗议、召开论坛等。(3)特点:来源广泛、内部成分复杂、诉求多样、发达国家突出等。应对方式:各国既要注意保卫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