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建平县实验中学期中考试高一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需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建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贵族墓地里发现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些发现反映出,当时该地区A,奴隶制经济的繁荣B.呈现邦国林立局面C.具备国家初始形态D.居民率先种植水稻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阐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庄子指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墨子也说“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我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这体现了三位思想家A.思想逐渐趋同B.对社会统治失序的反思甜C.阶级利益一致D.对中央集权理念的认同3.有学者谈到,从夏商周到秦汉实现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升级的表现在于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加强化。其中“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是指秦汉在地方推行A.分封制B.推恩令C.郡国并行制D.郡县制4,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A.扩大了人才选拔B.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C.引发了七国叛乱D.加强了对王国的监察【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00000005.北魏前期,鲜卑勋贵一般都归葬于族人故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要求勋贵以洛阳为籍贯,并确定其归葬地与籍贯相结合。据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废置了鲜卑贵族祭祀礼仪C.加速了黄河流域的统一D.规范了基层行政管理体制6.安史之乱后到唐朝灭亡,先后有12个皇帝,其中7个被宦官所立,3个被宦官所杀。正所谓:“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A.藩镇割据的形成B.皇权遭受严重挑战C.朋党之争的加剧D.三省六部制被破坏7.唐朝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实行以庸代役的政策: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这一措施A.扩大了税收的征税对象B.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C.体现了唐朝的制度创新D.强化了政府的人身控制8.唐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其通好的国家有70多个。唐政府还设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这主要体现了A.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B.商业经济的繁荣C.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D.开明的民族关系9:宋代,通判作为一个固定的官职普遍设置于各个州府。北宋通判基本上是大藩府各置两员,其余府州只置一员,不及万户的州军不置,但武臣知州者,虽小州亦特设,通判的设置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削弱了地方割据物质基础C,增强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D.提高了地方政府办公效率10.元朝皇帝忽必烈与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建立友好关系,将西藏地区纳入元朝版图。八思巴以帝师身份参与社会活动,配合中央发挥稳定地方的作用。元朝在西藏地区的管理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B.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趋向C.保障了当地的长期稳定D.开创了改土归流的治理模式11.宋代东南地区“轻义重财之俗”进一步发展,“父母在,析居别业者,习以成风,恬不为怪”。这说明宋代东南地区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结构B.政府放松了对基层控制C.儒家伦理观念已被抛弃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12.15世纪前期,郑和船队在其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国前往中国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所带军队也主要用于自卫。可见,郑和下西祥A.秉持和平外交的理念B.旨在拓展海外的贸易C.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D.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00000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