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诗歌题材分类——边塞征战诗一般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察的考察分为: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具体的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的意义,也包括它们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和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2.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包括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分析,分析情感态度,就是分析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怀人思乡诗 赠友送别诗 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 边塞征战诗 托物言志诗忧国伤时诗 建功报国诗 人生际遇诗闲适隐逸诗 生活杂感诗 即景抒情诗本节课主要介绍“边塞征战诗” 。教学目标1.记住边塞战争诗包含的四种情感。2.能够在题目中准确判断边塞战争相关的情感。3.在答题过程中能够准确写出边塞战争诗相关的情感看到这幅图你能想到之前学过的哪首边塞诗?我国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具体内容涉及:边塞的战争、戍边军旅生活、异域风光和习俗等。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要明晰边塞战争诗的概念;我们说边塞多战争,但战争不一定发生在边塞。所以边塞诗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题材。战争诗多上刺朝廷,下悯黎民,中间感慨诗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唐宋时期的边塞战争时较多。(1)初唐、盛唐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2)中唐、晚唐边塞诗——悲壮,惋伤,思念故里。(3)宋代边塞诗——愤懑,哀痛,凄厉,惆怅。1. 边塞战争诗的特点(1)初唐、盛唐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悠悠千载。1. 边塞战争诗的特点(2)中唐、晚唐边塞诗——悲壮,惋伤,思念故里。中、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这段时期的边塞诗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多写思念故里之情。1. 边塞战争诗的特点(3)宋代边塞诗——愤懑,哀痛,凄厉,惆怅。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1. 边塞战争诗的特点边塞战争诗的情感类型(1)表达对边塞雄奇壮美风光的赞叹。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也指曲调《梅花落》。1、下列诗句中,哪个选项和“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C.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2、本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也指曲调《梅花落》。1、下列诗句中,哪个选项和“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C.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2、本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正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相类,以虚实结合,写出内心思乡的情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也指曲调《梅花落》。1、下列诗句中,哪个选项和“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C.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2、本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牧马还归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也指曲调《梅花落》。《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 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 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边塞战争诗的情感类型(2)表达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决心和志向。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如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①【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②,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③,角声一动胡天晓。【注释】①武威:即今甘肃武威。刘判官:诗人的僚友,名单。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天 宝十载(751)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当时的武威太守、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兵三十方出征抵抗此诗是作者于武威送刘判官赴军前之作。②火山:即今新疆 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③都护:官职名。 都护府是汉唐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都护府的长官称为“都 护”,诗中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行营:出征时的军营。太白:指金星。( 1 )刘判官从军的时间是 ,方向是 。( 2 )首句写景,“行人少”既突出了 ;又反衬出下句中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①【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②,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③,角声一动胡天晓。【注释】①武威:即今甘肃武威。刘判官:诗人的僚友,名单。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天 宝十载(751)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当时的武威太守、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兵三十方出征抵抗此诗是作者于武威送刘判官赴军前之作。②火山:即今新疆 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③都护:官职名。 都护府是汉唐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都护府的长官称为“都 护”,诗中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行营:出征时的军营。太白:指金星。( 1 )刘判官从军的时间是 ,方向是 。( 2 )首句写景,“行人少”既突出了 ;又反衬出下句中 。刘判官从军的时间是五月,方向是 碛西(西方)首句写景,“行人少”既突出了 火山之炎热(自然环境之恶劣) ;又反衬出下句中 刘判官策马过火山之英勇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①【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②,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③,角声一动胡天晓。【注释】①武威:即今甘肃武威。刘判官:诗人的僚友,名单。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天 宝十载(751)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当时的武威太守、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兵三十方出征抵抗此诗是作者于武威送刘判官赴军前之作。②火山:即今新疆 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③都护:官职名。 都护府是汉唐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都护府的长官称为“都 护”,诗中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行营:出征时的军营。太白:指金星。(3)关于第二句诗“看君马去疾如鸟”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君”指的是题目中的刘判官,他骑马赴碛西从军B. 诗人以“鸟”之“疾”,比喻刘判官打马奔赴前线之快C. 刘判官过“火山”骑快马冲刺,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D. 战马被喻为鸟,体现了刘判官骑行速度之快及气概之雄健本句“看君马去疾如鸟”意并不为了体现刘判官的智慧,从上下文找不到依据,同时也与主旨不符。答案选C项。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①【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②,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③,角声一动胡天晓。【注释】①武威:即今甘肃武威。刘判官:诗人的僚友,名单。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天 宝十载(751)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当时的武威太守、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兵三十方出征抵抗,此诗是作者于武威送刘判官赴军前之作。②火山:即今新疆 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③都护:官职名。 都护府是汉唐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都护府的长官称为“都 护”,诗中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行营:出征时的军营。太白:指金星。(4)联系整首诗歌及其相关注释,简析“都护行营太白西”所表达的情感。“太白西”极言行营之遥远,又预言敌军必败,饱含了诗人对唐军必胜的信念,洋溢着豪迈的英雄情怀。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①【唐】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②,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③,角声一动胡天晓。(5)有评论认为,末句虚写想象之景,巧妙地升华了此诗的思想境界。试联系送别诗的一般特征,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此句。参考答案: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还象征着唐军决胜西域,使天地重见光明的豪情壮志。作为送别诗,诗人的情感并未囿于朋友私谊,表达的也不是“儿女共沾巾”的依恋之情,比一般的送别诗体现出更高的思想境界。本题考查送别诗的特点,以及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送别诗的主旨一般抒发的是依依惜别的情感,少数是劝慰和勉励的壮别,本诗抒发的则是后一种情感。情感与景物的关系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本诗末尾句虚写想象之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还象征着唐军决胜西域,使天地重见光明的豪情壮志。边塞战争诗的情感类型(3)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艰苦以及战况的紧张和战争的惨烈,表达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乡的思念。【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乙】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乙诗从视听两个角度展现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的诗句是哪两句?( 2 )结合甲词乙诗内容,谈谈划线部分所流露出的情感有何异同?【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乙】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乙诗从视听两个角度展现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的诗句是哪两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运用了对比,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乙】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 )结合甲词乙诗内容,谈谈划线部分所流露出的情感有何异同?同:甲词乙诗都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异:甲词还抒发了将士久陷疆场,思念家乡,遥无归期的感慨。分别赏析两句诗的情感,然后比较并列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甲词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乙词的“铁骑绕龙城”都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志向;甲词描绘的塞外凄凉景象与戍边将士矛盾心理,表现出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1渔家傲:词牌名。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5千嶂(zhàng):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7羌(qiāng)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8不寐:睡不着。寐:睡。译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乙】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⑴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⑵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⑶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⑷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⑸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⑹百夫长(zhǎng]):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乙】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边塞战争诗的情感类型(4)表达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渴望以及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悲叹。金城北楼①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 )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 、湍上急流、 的金城美景。( 2 )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B. “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C. 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D. 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金城北楼①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 )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 积水连山 、湍上急流、 城头残月 的金城美景。( 2 )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B. “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C. 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D. 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C.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不是“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故选C。金城北楼①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究其根源,诗人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与其他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不同。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的壮丽景色,起句宏伟。诗的颔联写水流的急,月势的静,两相映衬。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后四句抒发作者饱尝世途艰辛,前途未卜的心情,起突出主题的作用。边塞战争诗的情感类型(5)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如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常见意象特定内涵(1)景物①常见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②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2)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黑河、楼兰、安西、天山、阴山、关山、受降城、阳关、玉门关、凉州、楼兰。常见意象特定内涵(3)民族胡、羌、羯、夷、安西、单于。(4)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5)音乐羌管、羌笛、芦笛、芦管、胡笳、胡琴、琵琶、角、鼓、《折柳曲》《梅花落》、《阳关曲》。常见技巧常用的技巧: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渲染、衬托、烘托、对比、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1)直抒胸臆。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对比。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烘托。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