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4道小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春节,那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时刻,人们贴春联【甲】放鞭炮,以热闹的方式开启新的一年;端午节,粽叶飘香,龙舟竞渡,人们在纪念屈原的同时,传承着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乙】中秋节,明月高悬,阖家团聚,人们赏月、吃月饼,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亲人的思念。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联结着我们的情感与记忆,让我们在岁月流转中,始终坚守着民族的根与魂。
传统节日的诸多习俗也yùn( )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就拿春节贴春联来说,春联对仗工整、言简意赅,用简洁的文字表达着美好的祝愿与对未来的期许。每一个字词,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热爱。而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仅有驱虫辟邪的实用功能,更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祈愿,香囊内的香料与精美的刺绣,都是传统文化的艺术呈现。中秋节的赏月活动,则是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敬畏,在月光下,人们吟诗、作对,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浪漫与诗意。
1. 给文段中加点的汉字注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ùn( )含 (2)粽( )叶
2.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乙】…… B. 【甲】, 【乙】,
C. 【甲】、 【乙】, D. 【甲】、 【乙】;
3. 提炼下面句子的主干。
每一个字词,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热爱。
4.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那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喜庆时刻,人们贴春联、放鞭炮,以热闹的方式开启新的一年”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展现了春节的特点与习俗。
B.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联结着我们的情感与记忆,让我们在岁月流转中,始终坚守着民族的根与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传统节日比作文化瑰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传统节日的重要价值。
C. “春联对仗工整、言简意赅,用简洁的文字表达着美好的祝愿与对未来的期许”一句中,“美好的祝愿”与“对未来的期许”都是并列短语。
D.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仅有驱虫辟邪的实用功能,更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祈愿”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
5. 古诗文默写填空。
初中学业马上完成,同学们即将奔向新的人生旅程。在这里期望大家在以后的人生中要树立“会当凌绝顶,(1)_________”(杜甫《望岳》)的志向,志存高远,不断攀登人生高峰;面对挑战时要有(2)“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的精神,如乘风破浪的勇者,无畏人生风雨;要坚定“(3)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信念,希望你们有远见卓识,不被眼前的困难迷惑,永远保持“(4)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心态,新的征程总会有新的希望。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二、阅读(45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 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见曦月( ) (2)属引凄异( )
7. 本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现了什么主题?
8. 本文描写三峡秋季景色却不见“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
(二)(8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子野①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邻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②,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③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裴子野:南北朝时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②率:标准。③脔:切成小块的肉。
9.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10.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11. 邺下邻军与南阳人人性中的弱点分别是什么?我们从裴子野身上能学到哪些优良品质?
(三)(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AI(人工智能)时代,DeepSeek成为当今主流大模型,它不仅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还能像人一样进行探索和学习,帮助人们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其中让许多人惊喜的是,它作为中国本土研制的模型能更好地理解和生成符合中文语境的文本。于是人们开始担忧:人工智能写作会不会对纯人工写作造成“降维打击”?
②知名作家永城曾将正在创作的小说梗概告诉DeepSeek,让它试着完成一部小说,发现DeepSeek生成的作品虽然文字华丽、逻辑链完整,但它一般会选取最常出现的语句、比喻、情节和立意。而非基于创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对世界的观察以及从中总结出来的心得。对于算法而言,使用频次最多的文字和写法,就是最稳妥的选择。
③“而人们的经历、观察、体验和总结才是人类的智慧、创作的源泉。”永城说,“还需提醒一点,完全将写作任务交给AI完成,非但不利于作者创造力的培养,甚至还会引发诚信危机。”
(节选自2025年2月18日《南方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作家会因为你而丧失写作优势吗?
②DeepSeek:人类创作者的优势始终根植于人性本身的不可替代性,AI的出现反而可能让真正的写作回归本质——以下是更清晰的思考路径:
③工具性替代vs本体性创造。我能批量生产套路化文本,但这也迫使作家放弃技术层面的炫技,转而深耕《百年孤独》开头式的“劈开世界的第一斧”——那瞬间的灵光只有人类能捕捉。
④逻辑编织vs灵魂呐喊。我能生成完美隐喻“月亮像被咬缺的银币”,但只有喝酒的诗人才会在凌晨三点突然写下“月亮是天空的溃疡”——这种直觉来自生命本身独特的体验。
⑤效率陷阱vs肉身修行。当我三秒生成十个开头时,真正的作家正在经历海明威式的苦修——为寻找某个动词在雪地里行走七小时,这种低效的斟酌恰恰构成了创作的精神力量。
⑥当打字机刚出现时,尼采曾说:“我们的写作工具正在参与塑造我们的思想。”AI或许正在引发类似的变革——它淘汰的不是作家,而是那些本就不该存在的虚伪写作。
(节选自2025年2月20日《中国副刊》,有删改)
【材料三】
①有人说,对于深度情感表达,AI工具还是略显稚嫩。面对爱情、友情、亲情、孤独、绝望等复杂而细腻的生命体验,“AI仍像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幼儿”。的确如此,今年春晚看到“外卖诗人”王计兵出场时,我便“脑洞”一开,向AI工具发出这样一个请求:写一首写外卖员的诗词。很快,一首AI诗歌出炉______,于是我又去翻找王计兵本人写的诗句______。
②显然,这些历经生命磨砺后流淌而出的真挚情感更戳人心。当然,AI发展不会止步于此,假以时日,当它们“深度学习”了更多外卖诗人、家政诗人的范本后,也会有模有样地展开模式化写作。人类文明的探索边界,便是AI创作的“瓶颈”所在。只有当人类不断突破既有范式,持续向人文领域的未知之境进发时,才能真正彰显人之为人的主体价值,一次次为AI创作“瓶颈”标注上更高的水位。
(节选自2025年2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2. 根据材料一,简介DeepSeek。
13. 以下是学校辩论会辩论记录,请你依据三则材料,推测并填写缺失内容。
辩题:人工智能时代,中学生使用AI写作的利与弊
辩方 正方 反方
理由 (1)中学生利用AI写作方便快捷。 (2)中学生利用AI写作更稳妥。 (3)中学生能利用AI写作,就是掌握了未来的竞争力,拥抱了未来大趋势。 (1)______ (2)______ (3)中学生过分依赖AI,就很难突破现有的范式,人类就不会向写作的未知领域进发。
14. 辩手小豫不知道下列哪一首诗出自王计兵本人之手,请你根据材料一、二帮他分辨,并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A B
(写送外卖的奔波) 晨雾里, 暮霞中, 楼高巷窄影朦胧。 但求顾客皆如意, 不惧辛劳送晚风。 (写不被理解,受到委屈) 请原谅这些善于道歉的人吧, 人一出生骨头都是软的, 像一块被母体烧红的铁。 我们不是软骨头, 我们只是带着母体最初的温度和柔韧。 请原谅夜晚, 伸手不见五指时, 仍有星星在闪耀, 生活之重从不重于生命本身。
(1)王计兵本人写的诗句为(填序号):______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翠园曲会
汪曾祺
①云南大学西北角有一所晚翠园,园内栽种了很多枇杷树,很幽静。云大中文系有几个同学搞了一个曲社,活动(拍曲子、开曲会)多半在这里借用一个小教室,摆两张乒乓球桌,二三十张椅子,曲友毕集,就拍起曲子来。
②曲社的策划人实为陶光,陶光是西南联大中文系教员,教“大一国文”的作文。“大一国文”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我的作文课是陶先生教的。
③陶光面白皙,风神朗朗。他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同时穿两件长衫。里面是一件咖啡色的夹袍,外面是一件罩衫,银灰色。都是细毛料的。于此可见他的生活一直很不拮据——当时教员、助教大都穿布长衫,有家室的更是衣履敝旧。他走进教室,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就把作文分发给学生,摘其佳处,很“投入”地评讲起来。
④陶光的曲子唱得很好。他是唱冠生的,在清华大学时曾受红豆馆主傅侗亲授。他嗓子好,宽、圆、亮、足,有力度。他常唱的是“三醉”“迎像”“哭像”,唱得苍苍莽莽,淋漓尽致。
⑤有一个女同学交了一篇作文,写的是下雨天,一个人在弹三弦。陶先生在一段末尾给她加了一句:“那湿冷的声音,湿冷了我的心。”当时我就记住了。由此觉得他有点感伤主义。
⑥说陶光是寂寞的,常有孤独感,当非误识。他的朋友不多,很少像某些教员、助教常到有权势的教授家走动问候,也没有哪个教授特别赏识他,只有一个刘文典和他关系不错。他的《<淮南子>校注》是陶光编辑的,扉页的“淮南子校注”也是陶光题署的。从扉页题署,我才知道他的字写得很好。
⑦他是写二王的,临《圣教序》功力甚深。我曾看到他为一个女同学写的小条幅,字较寸楷稍大,写在冷金笺上,气韵流转,无一败笔。写的是唐人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⑧这条字反映了陶光的心情。“炮仗响了”(日本投降那天,昆明到处放鞭炮,云南把这天叫做“炮仗响”的那天)后,联大三校准备北返,三校人事也基本定了,清华、北大都没有聘陶光,他只好滞留昆明。后不久,受聘云大,对“洛阳亲友”,只能“凭君传语”了。
⑨我们回北平,听到一点陶光的消息。听说他之后郁悒潦倒,竟至客死街头。
⑩每次做“同期”(唱昆爱好者约期集会唱曲,叫做同期)必到的是崔芝兰先生。她是联大为数不多的女教授之一,多年来研究蝌蚪的尾巴。崔先生几乎每次都唱《西楼记》。女教授,举止自然很端重,但是唱起曲子来却很“嗲”。
除了联大、云大师生,还有一些外来的客人来参加同期。
有一位先生,大概是襄理①一级的职员,我们叫他“聋山门”。他是唱大花面的,而且总是唱《山门》,他是个聋子——并不是板聋,只是耳音不准,总是跑调。真也亏给他擫笛②的张宗和先生,能随着他高低上下来回跑。聋子不知道他跑调,还是气势磅礴地高唱:
“树木叉桠,峰峦如画,堪潇洒,喂呀,闷煞洒家,烦恼天来大!”
给大家吹笛子的是历史系教员张宗和,几乎所有人唱的时候笛子都由他包了。他笛风圆满,唱起来很舒服。
许宝騄先生是数论专家,但是曲子唱得很好。许家是昆曲大家,会唱曲子的人很多。许先生听过我唱的一支曲子,跟我们的系主任罗常培说,他想教我一出《刺虎》。罗先生告诉了我,我自然是愿意的,但稍感意外。我不知道许先生会唱曲子,更没想到他为什么主动提出要教我一出戏。我按时候去了,没有说多少话,就拍起曲子来:
“银台上晃晃的风烛炫,金猊内袅袅的香烟喷……”
许先生的曲子唱得很大方,《刺虎》完全是正旦唱法。他的“擞”特别好,摇曳生姿而又清清楚楚。
参加同期、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旋涡中的砥柱。他们中不少人对文化、科学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安贫乐道,恬淡冲和,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扶植、发扬。
如此,则晚翠园是可怀念的。
(选自《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浙江人民出版社,有删改)
【注释】①襄理:旧时职位名称,相当于企业副经理。②擫(yè)笛:按笛奏曲的一个动作。
【画前准备】
15. 根据上文,梳理了曲会中的人物群像,你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人物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身份 曲会表现 纯正高雅的爱好,(4)______的品性。
演员 陶光 中文系教员 唱冠生,有力度
崔芝兰 生物系教授 举止端庄,唱腔妩媚
“聋山门” 职员 (2)______
许宝騄 (1)______ (3)______
伴奏 张宗和 历史系教员 笛风圆满
16. 如果要绘制曲会人物群像,把陶光置于画面中心,你同意吗?并说明理由。
17. “聋山门”唱曲的场景既严肃又诙谐,请你发挥想象,描述一下当时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18. 语文教材和名著中一些人物与参加曲会的人物在精神品性上相似,若绘制“中国传统优秀知识分子”群像,下列人物素材不妥帖的一项是( )
A. 刘禹锡居陋室自得其乐。 B. 欧阳修游琅琊与民同乐。
C. 虞育德吃白粥安闲和乐 D. 娄公子宴宾朋吟诗作乐。
19. 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生活时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请你结合本文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从做人和作文两个方面推断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作家。
(五)名著阅读(8分)
20. 回顾《骆驼祥子》相关内容,根据原著章节下面四幅插图正确排序为( )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①②④
21. 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同学们对哪吒以血肉之躯对抗天雷,不甘被命运裹挟的反抗行为,大为震撼,深有感触,哪吒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引发了同学们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阅读名著梳理资料,请你帮忙填写完整。
《藤野先生》中,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鲁迅选择______,走上以文救国的道路。
《海底两万里》中,______选择深海为家,乘坐“______”,用智慧反抗压迫,在孤独中坚守反抗殖民主义的决心。
22. 《简·爱》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简·爱,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成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请你结合一个相关情节,分析其性格特征,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23. 品味端午文化,传承家国情怀
活动一:端午习俗我知晓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端午节习俗的一项是( )
A. 吃粽子 B. 赛龙舟 C. 登高远眺 D. 挂艾草
活动二:端午诗词我鉴赏
(2)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中“直臣”指的是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活动三:端午文化我传承
(3)如今,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面临着一些年轻人不够重视的情况。请你结合实际,为传承端午节文化提出两条具体的建议。
四、写作(5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50分)
24. 作文
补全题目,完成作文。
题目:______最值得回味
参考答案
【答案】1. ①. 蕴 ②. zòng 2. D
3. 字词凝聚智慧与热爱。 4. C
5.【答案】 ①. 一览众山小 ②.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③.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⑤.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⑥.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⑦. 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6. ①. 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 延长
7. 表达方式:本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主题:突出了三峡山和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8. 写秋天,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答案】9. 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10. 他跟大家一块儿喝,脸上从来没有显露出厌烦的表情。
11. 邺下邻军的弱点是贪婪,南阳人的弱点是吝啬,裴子野身上的优良品质有“为人善良,安贫乐道”。
【答案】12. DeepSeek是中国研制的新型智能模型,它功能强大,能像人一样进行深度思考、探索和学习,能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难题,还能帮我们写文章!
13. ①. 中学生依赖AI写作容易引起诚信危机。 ②. 中学生过分依赖AI写作会削弱个体生命的创造力。
14. ①. B ②. 理由:A诗中“但求顾客皆如意,不惧辛劳送晚风”这句诗虽然逻辑链完整,但它选取了最常出现的情节和立意,比较套路化、技巧化;B诗中“我们不是软骨头,我们只是带着母体最初的温度和柔韧”,这句诗是诗人肉体修行后灵魂的呐喊,能体现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更戳人心。
【答案】15. ①. 数论专家 ②. 耳音不准,总跑调 ③. 唱得大方摇曳生姿,清清楚楚 ④. 安贫乐道,恬淡冲和
16. 示例:同意。从内容上看,陶光是曲社的策划人,其地位重要;从情感上看,陶光是作者的老师,作者佩服其才华,惋惜其遭遇;从主题上看,陶光身上体现了西南联大学者们的优良传统,即在战乱中仍能平平静静做学问,保持安贫乐道、恬淡冲和的高尚品质;从详略上看,作者在陶光身上用笔最多。
17. 示例:“聋山门”表情严肃,表演投入,张宗和端坐在一旁认真地伴奏,周围有人掩面,有人别过脸去,眼神中都流露笑意。 18. D
19. 示例:做人方面:汪曾祺从西南联大的老师身上体会到面对困境,也要热爱生活、潜心做事,始终保持镇定乐观,处事安贫乐道,为人恬淡冲和。作文方面:汪曾祺作品语言淡而有味,有传统文学的隽永优雅,能够通过寻常小事表达丰富意蕴。
20.【答案】C
21.【答案】 ①. 弃医从文 ②. 尼摩船长 ③. 鹦鹉螺号或诺第留斯号
22.【答案】示例1:《简·爱》中简·爱自幼反抗命运:面对舅母虐待与表哥欺辱,她怒吼“不公平”并奋力回击;以独立意志对抗压迫,表现她对自由和平等的坚守的性格。这启示我们:我们自己自由和尊严要靠我们自己斗争和争取。
示例2:《简·爱》中简·爱在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后,毅然选择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尽管深爱罗切斯特,但她拒绝以情妇身份妥协,坚守道德底线与人格尊严。这一选择迫使她独立谋生,最终获得经济自主与精神成长,并为后来与罗切斯特平等重逢奠定基础。这启示我们:人生的精彩源于对原则的坚守,自尊自爱方能赢得真正的尊重与幸福。
23.
【答案】(1)C (2)“直臣”指屈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正直品格的敬佩,以及对屈原遭受冤屈却无法洗雪的惋惜和愤慨之情。
(3)示例:①学校可以开展端午节主题的班会、诗词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②社区可以组织包粽子比赛、龙舟体验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增强他们对端午节的兴趣。
24、25.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