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乡土中国》导读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导读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这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一、知人论书
阅读第一部分导读中的p7-9、《原著信息》p21、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p23-26,
回答问题:
1.费孝通是谁?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中的《原著信息》、《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第一自然段、《后记》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费孝通是谁?
2.《乡土中国》是怎样一本书?
在什么情况下写成?
一、知人论书
①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②小册子
③(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
④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
⑤乡村社会学
⑥十四篇文章
二、阅读意义
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百度 百科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乡土中国 血缘与地缘》134页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乡土中国 血缘与地缘》135页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乡土中国 血缘与地缘》136页
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
——《乡土中国 家族》83页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乡土中国 长老统治》128页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
为什么从古至今战争都是围绕土地“抢地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32页
以土为生、安土重迁——中国精神之“根”
中国人为什么对亲戚称谓如此“执着”,对亲戚的亲疏远近为什么要把握得如此清楚?
汉语 爷爷 外公 奶奶 外婆 叔叔 伯伯 舅舅 姨妈 姑姑 婶婶 伯母
英文 grand pa grandma uncle aunt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60页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61页
为什么读《乡土中国》
读懂过去
观照现在
探索未来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乡土中国》一书的初版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但是阅读他的人却不分年代和学科的与日俱增。
年轻的人从此种阅读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由此不会为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所左右。
年长的人在此阅读中会感同身受地领会中国社会自身的变与不变的辩证。……
不同学科的人,只要他们一触碰中国的研究,只要他们想去探寻中国存在何以可能,中国的文明及文化何以可能,所有这些问题的询问都会使他们很快远离自己学科的那些教条和定律,而会令他们找寻到《乡土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 赵旭东教授
三、阅读方法
第一步:浏览
浏览即概读,大概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浏览后可做具体内容的猜想,并在阅读中修正、检验。
第二步:略读
略读即快速阅读,了解各篇章内容大意,勾画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可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全书逻辑结构。
第三步:精读
精读即认真、反复地阅读,咬文嚼字,逐字逐句深入钻研,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对不懂之处做标记,并尝试撰写读书笔记和书评。
第四步:研读
研读即读后探究,在通读全书并精读部分章节后,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思考,选择有趣、有疑或有用的专题进行研讨。
第五步: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通过
一次次重读,将书中内容内化为知识与能力,促进自我的成长。
阅读目标
学术价值
研读准备:“重刊序言”、“后记”、“附录”
板块1:研读“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第1-3章)
板块2:研读“中国基层社会的差序格局及道德观念、家族结构、情感关系”(第4-7章)
板块3:研读“中国基层社会的礼治秩序”(第8、9章)
板块4:研读“中国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第10-14章)
要求:
1、读概念(圈点勾画)
2、读观点(反思批判)
3、读逻辑(思维导图)
阅读计划参考
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答: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得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成长为了我的骨头和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家乡,记载着我们的生活轨迹,承载着我们的情感归属。她不是完美无缺的,她可能经济并不发达,她可能文化并不繁荣,可她是我们落叶归根的乡土。
我们带泪,是因为这种无法割舍的乡土之情,每每提及,便会为她的熟悉亲切而热泪盈眶;
我们大笑,是为她的美丽、为她的进步、为她一天天变得更好而开怀。
这是我们笑中带泪的真正原因。
这里是让我们每个人笑中带泪的“乡土中国”。
共 勉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乡土中国》是一本“大家小书”。费孝通先生没有靠经验作指导,也不是在书斋凭空想象,更不是拿孤立样本来破解现象,而是在乡村实地考察后,以比较的方法、提纯的眼光,对乡土中国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整理和思考。
费孝通先生曾说,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敢于向未知
领域进军!同学们加油,阅读永远在路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