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共5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项脊轩志》课件(共5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课堂导入」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黄宗羲的“惜字斋”、梁启超的“饮冰室”。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归有光在这里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
项脊轩志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C7F6AA7134BB5542FC0A17BFBEC0C5CF211FB091FD8C08D9541B60CB1E93997BEFA5F4E5D4A778A7527C9FFE4FF35B29D3E42F8997401636D0F3B9CAB1055CF8
知人论世
归有光(1507——1571年)
字______,早年号_______,晚年号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代散文家,出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代表作有《寒花葬志》《沧浪亭记》,另有《震川先生集》。
熙甫
项脊
震川
震川先生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作者生平
5岁,开始读书;
8岁,母亲周氏去世(26岁)——;
17岁,祖母夏氏去世;
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三段;
20岁,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
24岁,娶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
25岁,生下一女,看到女儿想起母亲,与魏氏环抱而哭,写下了《先妣事略》;
28岁,发妻魏氏去世(21岁);
29岁,和媵妾寒花(魏氏婢女)的女儿出生;
作者生平
30岁,娶第二个妻子王氏;
32岁,久病卧床,寒花亡(19岁),写下了《寒花葬志》;
33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35岁,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
43岁,长子去世(16岁);
46岁,继室王氏去世;47岁,娶第三任妻子费氏;
48岁,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
60岁,考中三甲进士;
64岁,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66岁,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归有光祖上居于昆山项脊泾,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这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喜悦和悲伤。
“志”是文体的一种,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记”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志”则大多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八岁时写的作品,三十岁之后,他又补写了附记。
「解读题目」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
「“项脊轩”名字的由来」
追念祖先
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言其窄小
如颈背之间,故名。
自号项脊生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吴中之归,皆宗宣公。
吴中归氏家族到唐代天宝年间,出了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名叫归崇敬。当年他考中了博通坟典科、对策第一,迁四门博士。大历初,曾出使新罗国。后官至翰林学士、皇太子侍读,被封为余姚郡公。年八十八卒于官,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宣”。
“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的榜样。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背景介绍」



诵读文章思考写了什么(物 事 人 情)?
间老屋
种情感
个女人

件琐事
诸父异爨、
老妪忆母、
追忆大母、
回忆亡妻
项脊轩
一喜一悲
先妣
先大母
亡妻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旧日的,原来的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一丈见方
渗漏
雨水往下倾泻
几案,矮小的长方桌
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
照到阳光
指阁子北面,因为这阁子是“北向”的
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n做v,砌上垣墙
第一段:
明亮的样子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倾注;每次移动桌子,环视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向北,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从上面漏雨。在屋前新开四扇窗户,围着庭院筑起围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阳光(使其反照室内),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栏杆
增加光彩。
胜,美
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
静静地独自端坐
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到
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树影摇动的样子
第一段:
在庭院我又混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有时长啸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端坐着,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优美舒缓,美丽可爱。
思考1:项脊轩修葺前后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一间老屋」
修葺前 特点 修葺后 特点 总体
狭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老旧、
破漏
阴暗
珊珊可爱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不漏
明亮
幽雅、
宁静
前后对比鲜明,喜爱之情深厚
作者为什么说“余居于此,多可喜”?
改建之喜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读书之喜
闲适之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思考2:你认为“兰”“桂”“竹”“小鸟”象征什么?
「一间老屋」
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象征高洁、清雅的品质。
兰 桂
竹子
“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被喻为有气节的君子,象征坚贞、高风亮节、虚心向上。
小鸟
小鸟不怕人,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项脊轩富有生机和诗意。
总说:一间老屋
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
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
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两种情感」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是情感线索,也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叙写项脊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文眼

改建之喜
读书之喜
闲适之喜
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伯、叔分家
等到
到处都是
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
越过厨房去吃饭
不久后
一共两次
在此以前
【译文】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庭院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围墙,门和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不久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归氏世著(居于)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成功)。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生活富裕阔绰),驰骛(奔走)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为唐亡。祖母之妹嫁文征明,江南大户,尊贵有加。
祖上荣耀、仕宦不绝、 地方望族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归有光《家谱记》
可悲之一:诸父异爨
一个大家族的分崩离析
平淡叙述家庭变革,体现悲凉无奈之情
以“极淡之笔”,抒写“极挚之情”
爨字始见于战国,古文字的“爨”可以说是一幅生火煮食图
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
A代表将甑放在灶上的双手。
B代表甑,泛指锅镬一类炊具
C是灶口的象形
DE下半部则是进柴烧火的缩影:双手(E)把一根根柴火(D)推进灶内
F一把“火”在下面熊熊燃烧着
思考1:文中选取了哪些细节来显示家道中落,伯叔分家的悲伤?
(1)多置小门墙
兄弟分家,以墙相隔。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将分家后混乱嘈杂,疏远陌生,家道中落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厅”在古代本是庄严的场地,除了宴请会客、嫁娶时新人、丧葬时的吊唁都是在厅堂里完成。而在这庄严的场所里却有家禽栖息,可见这个大家庭礼制的荒废破坏。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从“篱”到“墙”,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无限唏嘘。
诸父异爨
家族无序与落败之悲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你的
老妇人
去世的祖母
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
内室
家里有一个老妇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位老妇人,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哺养了两代人,我过世的母亲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过一次,奶娘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 奶娘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从门板外回答她。”奶娘的话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奶娘也流下了眼泪。
归母周桂出身大家,父亲是太学生,周家家境殷实。据《先妣事略》可知,“以指叩门扉”时为1506年,母亲18岁,已生女淑静1岁,又身怀六甲,腹中孕有光,即将临盆。听到女儿哭,母亲随即“以指叩门扉”已属不易,问寒问食,慈爱溢于言表。自1505年至1512年,周桂孕生七胎,殇、流产各1人,哺育5个孩子。1513年,因病卒,时年26岁。
归母饱受多孕多子之苦,依然勤劳持家,“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更重要的是她课子甚严。“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教有光与淑静《小学》及女红,姐弟功课无缺,才“怡怡然”,可见对子女教育之重视。
可悲之二:幼年丧母
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
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温婉慈爱母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动作、语言、细节
归有光八岁丧母,关于母亲的记忆均求诸长老而得知。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 (《先妣事略》)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老妪忆母
思考: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母亲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归有光及其姊妹能够掌握知识,求得立身之本。妪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此泣声不仅仅表达了念母之情,更是隐含了自我砥砺、承继母志、建功立业的人生激励。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真实感人的细节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故而无法直接写。
从老妪的角度写母亲,不仅能通过他人叙述突出母亲的温婉慈爱,也会更显真实自然。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古代男孩诚通束发为髻。因此以“束发:代指儿童。
到我(这里来)意思是过来看我
很像
等到离开的时候
关闭
没有效果
象牙制的手板
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
思考1:关于祖母的描写有哪些?表现了祖母对作者的什么情感?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嗔怪中是心疼是欣慰
——自语中是赞许是期待
——自豪中激励孙儿博取功名
宠爱、赞许、期望
象笏板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又称手板、玉板、朝cháo笏或朝板。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三品:紫色官服、白色玉笏;四五品:红色官服、白色牙笏;六七品:绿色官服、褐色木笏
思考2:归有光回忆先妣时,是“泣”,而回忆大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虽然都是哭,但是程度却有所差别,为何产生差异呢?
“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 ”————《归氏世谱》
①归有光8岁时,母亲周氏去世;17岁时,祖母夏氏去世。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这“长号”中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
②祖母对归有光寄以振兴家族的厚望。从《归氏世谱》上看,振兴家族也是归有光的愿望。但此时祖母已逝,而归有光依旧科场不第。这长号中既饱含着归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叹,更包含他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
他心怀愧疚,因而在怀念祖母时便长号不自禁。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悲——家道中落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悲——亲人离世
令人长号不自禁
悲—功业未成,愧对先人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情感变化」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关上窗户
时间长了
凭借
能够
恐怕,可能
第三段:
思考:本段写了几件事?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补写了项脊轩的变故,进一步深化了内容的“悲”
事情:“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
作用:结构上,“能以足音辨人” 照应前文。
内容上,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
情感上,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已经
写作
指嫁到我家来
靠着几案学写字
出家的女子回家省亲
(回我家后)转述她小妹们的话
助词,用于句首
形制,规制

第四段:
怀念亡妻
思考1:作者写了哪些与妻子有关的事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婚后轩中学书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归宁回来转述姐妹疑问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妻子离世
“吾妻死 ”
感情:睹物思人,追忆往事,流露了对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之情。
【译文】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的妻子在她去世那一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盖一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其时,归有光28岁,爱妻离去,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亲手。名作状。
耸立的样子
伞盖
妻子魏氏的父亲为光禄寺典簿,伯父是“当世名儒”庄渠先生。魏氏一族在当地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魏孺人“少长富贵家”,嫁到归家后却并没有抱怨生活清贫,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就连回娘家看望父母时,也从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难,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来探视,才惊讶地发现归家“其贫如此也”。
更为难得的是,魏氏非常敬重归有光,与他感情甚笃。当别人奚落、嘲笑归有光时,她却劝慰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归有光《请敕命事略》)鼓励他不要为眼前的处境所困扰,应该立志干出一番事业来。正是有了这位志同道合、毫无怨言的“贤内助”的默默支持,归有光才“屡败屡战”,不断坚持考下去。妻子是归有光人生道路上的巨大动力与精神慰藉。琴瑟相谐的岁月是归氏最甜蜜与最幸福的时光,然而天道不公、好景不长:“人以为有德如此,不宜夭殁……天道竟不可知矣!”婚后仅六年,妻子就突然病逝,这对归有光的打击是可以想象的。当他回忆起那段美好时光时,恍同隔世,痛何如哉!
思考4:对于妻子的亡故,作者的心情应该更为悲伤,但文中反而没有了“泣”“长号”或“悲”之类表达伤感的字眼了,你能找出作者表现这份说不出的伤痛的文字吗,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室坏不修
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讨论: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枇杷树”?有何用意?
枇杷是一种文化隐喻。枇杷作为嘉果入祀庙堂在《周礼》记载,隐喻读书人庙堂之志。因其岁寒开花,古人认为它媲美松柏。其叶四季常青,生机旺盛;其果外形饱满,呈金黄色,被人们称为“黄金丸”。
因此,人们常种下枇杷,寄寓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多子多福之意。
借物抒情
结尾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收束全篇,看似随意,却意蕴无穷。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这树便成了他对妻子情感的化身。作者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乐景衬哀
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树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托物寄情,作者把对亡妻的缅怀和眷念表达得蕴藉含蓄,深远绵长,真可谓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讨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表达效果。
你的离去是一颗种子,而我的思念是一棵树。
爱妻离世

生前
凭几学书
述诸妹语
室坏不修。
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突出夫妻恩爱,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补记内容:
对婚后生活的回忆与对亡妻的悼念。

死后
余久卧病。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物 事 人 情)?
间老屋
种情感
个女人

件琐事
诸父异爨、
老妪忆母、
追忆大母、
回忆亡妻
项脊轩
一喜一悲
先妣
先大母
亡妻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先妣
大母
妻子
扣扉问食——温婉慈爱
至轩过余——怜爱期望
归宁妹语——恩爱情深
三个女人
悲何事? 悲何情?
一悲 诸父异爨
二悲 先妣问儿
三悲 大母赠笏
四悲 回忆亡妻
4.四件悲事
家道中落
年幼失母
期待成空
爱妻远逝
文本解析
项脊轩与作者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项脊轩在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2)项脊轩见证了家族分合,来人离去,也见证着活着的人的生活。
(3)项脊轩“破漏—修葺—遭火—室坏—复葺”过程,实质是作者理想“孕育—萌发—受挫—重振”的过程。
项脊轩与作者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阁子破漏影射家道中落,“余稍为修葺”是读书、立志的起点。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也有象征义:博取功名会经历挫折——神明与祖上会佑其成功。
◎“吾妻死,室坏不修”,妻子早逝是一悲,失去理解与支持者是更大的悲伤。
◎修葺项脊轩,反映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本文小结
本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借与项脊轩的兴废,写出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1.《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北向的项脊轩修葺之前的采光不好的情况的句子是 , 。
2.《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是 , 。
3.《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 , 。
4.《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 。
日过午已昏
不能得日
人至不去
鸟时来啄食
珊珊可爱
风移影动
偃仰啸歌
借书满架
8..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 , ”。
7.关于项脊轩的得名,一种说法是窄小,如在项脊之间,文中体现其窄小的语句是“ , ” 。
6.《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作者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5.《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是 , 。
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
内外多置小门墙 往往而是
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多可喜 亦多可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