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五单元主题:
抱负与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他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他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他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
导入
现在,让我们穿梭到1856年的伦敦,一起去参加4月14日《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纪念会,在这里你将聆听到革命导师马克思发表的精彩演说。
新课导入
核心素养
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演讲词的特点和演讲的一般要求;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思维发展与提升
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革命导师、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加深对“使命与担当”的认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犹太裔德国人,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作者简介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语: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1)初步介绍:“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流亡日本,作为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马克思著作。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1904年的《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开始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成为中国最早专门介绍社会主义的文字,梁启超也因此成为在其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中国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2)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的传播主要是三个路径:
一是陈独秀、李大钊、李汉俊、李达、陈望道、董必武、周恩来、澎湃、施存统等人曾在日本留学,将日本流传的社会主义著作翻译并介绍到中国。
二是蔡和森、李富春、向警予、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聂荣臻、邓小平等人去欧洲勤工俭学,从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带回的马克思主义。
三是瞿秋白、任弼时、沈志远等人赴苏联留学,从社会主义老大哥那里取的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艾思奇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的命题。在六届六中全会中,毛泽东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说法,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解题: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人物:马克思
点明演说场合
点明体裁:演讲词
演讲词又叫演讲稿,是指在公众场合,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讲话文稿。特点:针对性、鼓动性、可讲性……
简介《人民报》:谁创刊?哪年创刊?干什么?
《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19 世纪30 年代,英国工人运动高涨,掀起了一场争取工人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到1848 年,运动经历三次高潮均被镇压,逐渐衰落。1848 年后,以厄·琼斯为首的宪章派左翼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支持下力图复兴宪章运动,《人民报》就是他于1852 年创办的,是无产阶级宪章派纲领的宣传阵地。)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课本)
该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门为它撰写的文章外,还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转载一些重要的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后来,琼斯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接近,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停止为《人民报》撰稿他们和琼斯的关系也一度破裂。1858年6月,该报转到了资产阶级实业家的手中。
文体知识—明确演讲稿的基本格式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
……
……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XXXXXXX
标 题
称 呼
正 文
结 尾
问 候
演说背景
1848-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这一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课本)
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崭露头角,第一次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并立相争。然而随着各国的革命运动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马克思于1849年被迫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后被驱逐,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演说词发表在1856年4月19日《人民报》第207期上。(课本)
总结:演说的时间、背景、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时间
背景
对象
场合
1856年4月14日。
19世纪中叶的欧洲崇尚革命、追求革命,发表这篇演说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
参加纪念会的欧洲群体,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一切准备就绪,身为青年革命者的你此刻正在台下等待着即将上台演说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这时马克思从容走上讲台。
结构梳理
NEWS
Daily Updates
第一部分
评价1848至1849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指出其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指出当时的革命气氛,点明19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力量”与“衰颓的征兆”互相冲突的事实。
第三部分
列举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任务探究一:从关键词入手,理清思路和内容。
[任务设计]提取关键词,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善于摘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内容。
1.第1、2段各有一个关键词,分别是什么?请根据这两个关键词概括其内容。
第1段:秘密。
第2段:革命气氛。
这两段从1848年革命入手,指出无产阶级解放和革命趋势即将到来。
任务探究一:从关键词入手,理清思路和内容。
[任务设计]提取关键词,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善于摘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内容。
2.第3、4段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什么?请解释其含义。
(1)最重要的关键词:事实。这个关键词在这两段中被提及了三次,且用了“伟大”“不敢否认”“显而易见”“不可避免”“毋庸争辩”等词语来修饰。
(2)“事实”的含义:工业和科学的无比巨大的力量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衰颓;或者说是“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的对抗。简言之,就是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抗(矛盾)。
任务探究一:从关键词入手,理清思路和内容。
3.第3、4两段的基本思路是:提出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提出解决办法。请对此具体分析。
(1)第3段首先提出社会矛盾(事实)是工业和科学的力量与现代社会的衰颓。
(2)第4段上半部分具体分析这种社会矛盾的表现和性质。
①表现:机器力量神奇,技术在胜利,同时带来贫困、道德败坏。
②性质: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抗(矛盾)。
(3)第4段下半部分提出解决办法:发动社会革命,由工人阶级掌握“社会的新生力量”。
任务探究二:从语言入手,体会演说的力量。
[任务设计]为了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清楚生动,文章运用了一些表达技巧。试分析下列句子中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1)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运用了比喻手法。“干硬外壳”比喻“顽固的君权独裁的社会现状”,“细小裂口和缝隙”比喻“1848年的革命引发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的动荡,但收效不大”,“无底深渊”比喻“当时矛盾重重的社会危机/潜藏的革命能量”“汪洋大海”比喻“气势宏大、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比喻“顽固的旧制度、旧体系将被无产阶级运动击得粉碎”。
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总结评价了1848年革命的影响,说明无产阶级革命一旦发动起来,将会产生强大力量,从而彻底摧毁反动统治。
任务探究二:从语言入手,体会演说的力量。
(2)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无产阶级革命气氛”比喻为“两万磅重的大气压力”提示听众去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造成的不易觉察的“革命气氛”,揭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历史事实。
任务探究二:从语言入手,体会演说的力量。
(3)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的手法。“狡狯的精灵”“好人儿罗宾”出自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老田鼠、光荣的工兵”出自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二者都用来喻指革命。语言生动形象而又不乏幽默,宣告了无产阶级必然要承担革命的历史使命,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力量。
任务探究二:从语言入手,体会演说的力量。
(4)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运用用菲默法庭的典故,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这里将“历史”比作“审判官”,将“无产阶级”比作“执刑者”,同时,将德国的秘密法庭给画红十字的房子的主人实施判决,与历史将会给欧洲的资产阶级给予公正的审判进行类比,生动、鲜明地指出了无产阶级必将承担起执行历史法官的判决的重任,并通过革命实践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任务探究三:归纳主题。
在这篇演讲词中,马克思通过总结1848 年革命的经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无产阶级革命将最终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总结
拓展1:积累作文素材(在教材中提炼、积累妙用)。
(1)理想、信念:
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马克思的理想。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耐力攻读前人留下的皇皇巨著,以至把大不列颠图书馆的地面磨出一道深痕;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忍受得了贫穷和饥饿,写出了《资本论》这一旷世杰作;有了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勇气和智慧,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敌人。总之,正是因为有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能构建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第一位巨人;也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才有了我们今天千树万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花蕾。
拓展1:积累作文素材(在教材中提炼、积累妙用)。
(2)人生价值:
生命可以消亡,精神之光却可以永远璀璨。物质的生命敌不过自然的法则而最终消亡,但精神的生命却可以因为它的巨大影响力而永存。马克思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指导着后人斗争与发展的方向,后人在学习他的理论的同时,也就延续了他的精神生命。因此,生命的长度我们可能无法把握,生命的宽度却可以拓展,把生命放在历史的刻度上,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劳动创造世界。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拓展2:积累马克思哲理名言
作业:
作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我们感受、学习了马克思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联系当下社会生活,思考历史又赋予了我们中国青年什么使命,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完成呢?据此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