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2025学年期末模拟卷03(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4-2025学年期末模拟卷03(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模拟卷0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范围:第1---21课 ;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24-25七年级下·辽宁大连·期中)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研究“繁荣的隋唐”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含嘉仓遗址 B.小说《隋唐演义》
C.纪录片《中国通史》 D.歌舞剧《梦回大唐》
2.(24-25七年级下·广东中山·期中)古人在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时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这充分说明了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了隋朝统治 B.加速南方经济发展
C.加重了人民负担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3.(2025·河南洛阳·模拟预测)《新唐书》记载:“唐制,凡诏旨敕令,中书省定旨撰拟,门下省审议驳正,必得中书、门下一致,方可颁行尚书省施行。”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4.(24-25七年级下·辽宁大连·期中)乾陵武则天墓不著一字,被称为“无字碑”,意在其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是四位同学对武则天的评价,其中最恰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4-25七年级下·江苏苏州·期中)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进一步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一些政权的统治者积极改革,统一因素不断增长。这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 )
A.南方强于北方 B.孕育统一趋势 C.国家完成统一 D.政权更迭频繁
6.(2025·四川广元·二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古代民族交融的是( )
A.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B.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7.(2025·河南郑州·二模)唐朝在突厥故地设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由突厥贵族担任都督;唐玄宗加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这体现了( )
A.对沿海地区实行有效管理 B.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现象
C.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特点 D.唐朝时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8.(2025·广东云浮·一模)如图中左二为始铸于日本和铜元年(708年)的“和同开珎”,是仿照唐朝开元通宝(如左一图所示)铸造的;右二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当时唐朝的乾元重宝(如右一图所示)。这些钱币能够印证( )
A.唐朝实行了开放的对外政策 B.国家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C.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点 D.儒家经典在朝鲜、日本的传播
9.(2025·山东临沂·模拟预测)古诗词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观察和反思。在研究某一历史人物时,小明同学搜集了以下诗词名句。你认为他研究的是( )
“一身经济万里行,千古功名泪两行。”“跋山涉水西域游,千辛万苦求真经。”
A.玄奘 B.鉴真 C.李白 D.郑和
10.(24-25七年级下·辽宁大连·期中)《原道》中写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堵塞佛道的传播,儒道就无法流行;不禁止佛道的发展,儒道就无法推行,鲜明地表达了排斥佛教,复兴儒学的主张。由此推断,《原道》的作者是( )
A.孔子 B.韩愈 C.董仲舒 D.柳宗元
11.(24-25七年级下·辽宁大连·期中)下图是位于甘肃省境内的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其内部开凿了上千座洞窟,保存着大量精美的雕塑和色彩绚丽的壁画。这座艺术宝库是( )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麦积山石窟
12.(2025·福建漳州·二模)宋朝之前,谏官本为宰相属官,用意在纠绳天子;宋朝则谏官官署独立,谏官须由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说明宋朝( )
A.崇文抑武 B.政权稳固 C.皇权加强 D.吏治清明
13.(24-25七年级下·安徽黄山·期中)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灌溉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C.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14.(24-25七年级下·山西晋中·期中)宋朝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契丹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来源,并减轻了他们南边的边界防卫压力。材料评价的是( )
A.宋夏和约的意义 B.宋金议和的背景 C.澶渊之盟的影响 D.北宋灭亡的原因
15.(24-25七年级下·广东中山·期中)辽、西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辽、西夏、金的士子逐渐认同“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由此可知,辽、西夏、金三 朝推行科举制( )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加强了经济贸易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 ”的思想
16.(24-25七年级下·辽宁丹东·期中)下列能大致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7.(2025·云南昭通·一模)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上述措施的实行( )
A.推动了元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B.加强了对中原汉族的管理
C.结束了蒙古草原混战的局面 D.使元朝实现了长治久安
18.(24-25七年级下·江苏苏州·期中)蛇年央视春晚拉萨分会场,藏语新歌与国风交响同奏华章。从元朝到今朝,西藏用七百年的时间回答“唯有多元一体”( )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9.(24-25七年级下·安徽淮北·期中)如图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演变示意图,与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南宋
20.(2025·河南许昌·二模)宋朝时期拥有种类繁多的官方金融机构,如提供异地汇兑业务的便钱务、负责纸币发行管理的交子务等,反映出这一时期( )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繁荣的商品经济 C.完善的文官体系 D.低下的办事效率
21.(24-25七年级下·广东中山·期中)元朝以都城为中心,全国设有驿站1500多处,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急递铺”,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公文。元朝以上做法( )
A.促进了商品流通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结束了政权并立 D.缓解了民族矛盾
22.(2025·重庆·模拟预测)杜甫的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李清照的词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在当时及现在产生了较大影响;关汉卿的《窦娥冤》因反映当时官僚腐败与社会不公而广为流传。据此可知( )
A.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B.文学作品有夸张和虚构成分
C.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D.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空前发达
23.(2025·广东珠海·一模)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多次修筑长城。隆庆年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这反映出隆庆和议(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南北沟通 C.具有屈辱性质 D.促进民族交流
24.(2025八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明将李如松率军收复平壤,以火器重创日军小西行长部,史称‘平壤大捷’。”这场战役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是( )
A.日军全面撤出朝鲜 B.明军彻底丧失主动权
C.扭转战局,迫使日军南撤 D.导致朝鲜与明朝决裂
25.(2025七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黄仁宇评价:张居正改革是‘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却未能突破传统框架’。”这强调其根本局限在于( )
A.个人道德缺陷 B.未触动封建制度根基
C.忽视农业生产 D.过度依赖海外贸易
26.(2025·广东梅州·一模)皇太极强调治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顺治朝翻译《洪武宝训》,并通行全国;康熙朝“参酌明制”编修《清会典》。材料表明清朝的政治制度( )
A.强化了满洲贵族决策权力 B.机构涣散政事乏力
C.规范了中央机构决策程序 D.沿袭了明朝的做法
27.(2025·湖南永州·三模)1661年,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乘坐4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郑成功指挥军队,在海上击沉……战舰,在陆上迅速攻占重要渡口……1662年,郑成功打败西方殖民侵略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打败的侵占台湾的西方殖民侵略者是( )
A.日本侵略者 B.荷兰侵略者 C.美国侵略者 D.法国侵略者
28.(2025·四川成都·二模)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外人不能窥视其活动及文件。即使是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的特旨,也不准进入。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遭到大臣抵制
C.文化专制政策的加强 D.军机处大臣位高权重
29.(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如下表,从1661——1766年,清王朝耕地面积持续增加,这一变化的影响因素有(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②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③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 ④疆域不断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2025·河南郑州·模拟预测)《本草纲目》不仅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与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还建立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药物纲目体系,使我国中药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据此可知,《本草纲目》 的特点是( )
A.实用性、科学性 B.文学性、艺术性C.理论性、绝对性 D.总结性、灵活性
II(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第31题16分,第32题9分,第33题15分;共40分)
3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入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经济力量增强,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较为便利,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唐中期以后,南方广大农户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大量栽培茶树。因为茶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农谚中有“一个茶芽七粒米”之说。
——摘编自孙洪升《唐宋时期的茶叶生产与商业资本的关系》
材料二 壁画表现辽代贵族的饮茶生活。画面展示了备茶具、碾茶、罗茶、收茶、候汤等环节,具备了宋点茶法的基本特征。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出土备茶图壁画
材料三 辽时,女真人想多得到茶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女真直接与宋接壤,茶叶的获得比原来要容易多了,又由于与中原汉族人的直接接触的增多,饮茶很快在女真人中形成一种习俗。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大臣们上奏认为部分地区饮茶盛行,银两随着茶叶交易给了宋朝,有"资敌"(意为“资助敌人”)的风险。
——摘自崔广彬《金代女真人饮食习俗考》
材料四 为了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和平,宋朝统治者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通过订立盟约,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另外,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
——摘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茶叶生产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壁画蕴含的历史信息。(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女真人“饮茶盛行”原因。(2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朝统治者通过订立盟约,开放边境贸易的形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并分析“茶马贸易”的意义。(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饮茶习俗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4分)
32.华夏文明,宛如浩渺星河中璀璨的明珠,自时光深处熠熠生辉,跨越千载而绵延不绝,于历史长卷上绘就无数绚烂华章。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明印记。(9分)
【艺术鉴赏】

A B
C
【史海印记】

图1 唐蕃会盟碑 图2 金奔巴瓶
【邦国治略】
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古代两次创新制度的改革,通过对比分析回答问题。
改革 ① ②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性质 ③
影响 都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1)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历史现实,有助于我们探寻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请把表格中的艺术作品放入相应的历史时段。(要求:写出字母即可)(3分)
探寻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 。
探寻两宋时期的艺术成就: 。
探寻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 。
(2)文物和遗迹是历史的见证。图1、图2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何作用 (3分)
(3)制度创新彰显民族智慧。请补全表格中①②③的内容。(3分)
33.我国古代许多统治者具备高超的统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太宗对侍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夫(贪)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
——摘自冯国超《中国皇帝大传:唐太宗传》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开元三年(715年) 规定封家(食封贵族)的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抑制食封贵族的势力
开元四年(716年) 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结果有45人因不合格而被淘汰。减少了官员冗余,保证了行政效率。
开元九年(721年) 玄宗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在各地大力检查逃户和籍外占田,增加了政府收入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玄宗下令:“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的统治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的统治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带来的影响。(7分)
(3)请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可以从杰出帝王的治国智慧、盛世局面的形成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少于200字)(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模拟卷0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范围:第1---21课 ;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24-25七年级下·辽宁大连·期中)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研究“繁荣的隋唐”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含嘉仓遗址 B.小说《隋唐演义》
C.纪录片《中国通史》 D.歌舞剧《梦回大唐》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手史料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如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含嘉仓遗址属于第一手史料,能够反映隋朝农业繁荣,A项正确;小说《隋唐演义》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纪录片《中国通史》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歌舞剧《梦回大唐》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2.(24-25七年级下·广东中山·期中)古人在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时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这充分说明了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了隋朝统治 B.加速南方经济发展
C.加重了人民负担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表明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南北物资运输和商业交流,体现了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意义,D项正确;大运河开凿在一定程度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激化社会矛盾,并未起到巩固隋朝统治的作用,且材料未提及巩固统治相关内容 ,排除A项;大运河对南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强调的是南北之间的运输交流,并非单纯南方经济发展,排除B项;大运河开凿确实加重人民负担,但材料中古人赞颂的是其历史功效,未涉及加重人民负担方面,C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5·河南洛阳·模拟预测)《新唐书》记载:“唐制,凡诏旨敕令,中书省定旨撰拟,门下省审议驳正,必得中书、门下一致,方可颁行尚书省施行。”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答案】C
【详解】据材料“唐制,凡诏旨敕令,中书省定旨撰拟,门下省审议驳正,必得中书、门下一致,方可颁行尚书省施行”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是唐代中央官制,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定旨撰拟”),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审议驳正”),尚书省负责执行(“施行”),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制度,与三省无关,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选官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涉及诏令起草流程,排除D项。故选C项。
4.(24-25七年级下·辽宁大连·期中)乾陵武则天墓不著一字,被称为“无字碑”,意在其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是四位同学对武则天的评价,其中最恰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重视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等。她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和发展了贞观以来的政治和经济局面,为后来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武则天统治时期,虽然存在一些政治斗争等情况,但并没有出现朝政腐败从而引发大规模叛乱的情况。武则天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统治,维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排除A项;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整体处于发展状态,并非由盛转衰,排除B项;开创“贞观之治”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武则天是在唐太宗之后进行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5.(24-25七年级下·江苏苏州·期中)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进一步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一些政权的统治者积极改革,统一因素不断增长。这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 )
A.南方强于北方 B.孕育统一趋势 C.国家完成统一 D.政权更迭频繁
【答案】B
【详解】据材料“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进一步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一些政权的统治者积极改革,统一因素不断增长”可知,南方进一步发展说明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所进步。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表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加强。一些政权的统治者积极改革意味着有统治者试图通过改革来增强政权的稳定性和实力。统一因素不断增长指出尽管处于分裂时期,但促使国家走向统一的因素在逐渐增多。尽管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但题目中描述的现象(南方发展、经济文化联系紧密、统治者改革、统一因素增长)都暗示着分裂状态可能不会长久持续,而是有可能向统一的方向发展,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直接比较南方和北方的强弱,只是说南方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题目中明确提到的是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国家并未完成统一,排除C项;虽然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确实频繁,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一点,且这不是题目想要强调的主要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5·四川广元·二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古代民族交融的是( )
A.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B.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中“贵主和亲”指的是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与吐蕃的和亲。和亲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在风俗文化等方面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呈现出一半胡风似汉家的民族交融局面,D项正确;“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描绘的是战国时期,各国战乱频繁,百姓生活不得安宁的场景,主要体现的是战乱纷争,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相关内容,排除A项;“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表达的是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心怀壮志、不忘忧患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交融没有关联,排除B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展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城市繁荣、人口众多的景象,侧重于反映唐朝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并非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5·河南郑州·二模)唐朝在突厥故地设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由突厥贵族担任都督;唐玄宗加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这体现了( )
A.对沿海地区实行有效管理 B.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现象
C.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特点 D.唐朝时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在突厥故地设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由突厥贵族担任都督……加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开明。在突厥故地设都督府且任用突厥贵族担任都督,唐玄宗加封粟末靺鞨首领,这些举措体现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以及民族交融,D项正确;突厥故地主要在北方内陆地区,并非沿海地区,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重点在于政治管理层面,而非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现象,排除B项;突厥、粟末靺鞨都是唐朝境内的少数民族,这属于民族关系范畴,并非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5·广东云浮·一模)如图中左二为始铸于日本和铜元年(708年)的“和同开珎”,是仿照唐朝开元通宝(如左一图所示)铸造的;右二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当时唐朝的乾元重宝(如右一图所示)。这些钱币能够印证( )
A.唐朝实行了开放的对外政策 B.国家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C.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点 D.儒家经典在朝鲜、日本的传播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仿照唐朝开元通宝”“仿造的是当时唐朝的乾元重宝’可知,日本和朝鲜都仿照唐朝的货币进行铸造,这说明唐朝实行了开放的对外政策,A项正确;材料仅显示日本和朝鲜仿照唐朝铸造的货币,没有涉及地理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仅通过日本仿照唐朝铸造货币不能得出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货币,没有涉及儒家经典,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5·山东临沂·模拟预测)古诗词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观察和反思。在研究某一历史人物时,小明同学搜集了以下诗词名句。你认为他研究的是( )
“一身经济万里行,千古功名泪两行。”“跋山涉水西域游,千辛万苦求真经。”
A.玄奘 B.鉴真 C.李白 D.郑和
【答案】A
【详解】据题干“跋山涉水西域游,千辛万苦求真经”和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唐朝高僧,曾西行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经,历经艰险,与诗句“跋山涉水西域游,千辛万苦求真经”描述吻合,A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与“西域”无关,排除B项;李白是诗人,与取经无关,排除C项;郑和七下西洋主要在东南亚和非洲,目的是外交和贸易,不是取经,排除D项。故选A项。
10.(24-25七年级下·辽宁大连·期中)《原道》中写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堵塞佛道的传播,儒道就无法流行;不禁止佛道的发展,儒道就无法推行,鲜明地表达了排斥佛教,复兴儒学的主张。由此推断,《原道》的作者是( )
A.孔子 B.韩愈 C.董仲舒 D.柳宗元
【答案】B
【详解】据题干“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排斥佛教,复兴儒学”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韩愈针对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其著作《原道》强调儒家的道统思想,反对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与题干表述相符,B 项正确;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A项;董仲舒是西汉儒学家,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针对道家等学派,且当时佛教未盛行,排除C项;柳宗元虽为唐代文学家,但主要以文学成就著称,并非以排斥佛教、复兴儒学为核心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1.(24-25七年级下·辽宁大连·期中)下图是位于甘肃省境内的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其内部开凿了上千座洞窟,保存着大量精美的雕塑和色彩绚丽的壁画。这座艺术宝库是( )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麦积山石窟
【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内部开凿有上千座洞窟,存有大量精美的雕塑和色彩绚丽的壁画,尤其是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佛教故事、经变画等多种题材,符合题意,C项正确;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大量的石刻造像闻名 ,不符合 “位于甘肃省境内” 这一条件,排除A项;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不在甘肃省,排除B项;麦积山石窟虽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但它以精美的泥塑艺术著称,与题目中强调 “大量精美雕塑和色彩绚丽壁画” 综合描述最契合的是敦煌莫高窟,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5·福建漳州·二模)宋朝之前,谏官本为宰相属官,用意在纠绳天子;宋朝则谏官官署独立,谏官须由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说明宋朝( )
A.崇文抑武 B.政权稳固 C.皇权加强 D.吏治清明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宋朝之前,谏官本为宰相属官,用意在纠绳天子;宋朝则谏官官署独立,谏官须由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之前谏官归宰相属官,宋朝时谏官由皇帝亲擢且署独立,这使得谏官的任用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减少了宰相在谏官任用方面的影响力,体现了皇权对官员任用权力的加强,C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谏官任用和归属变化,未涉及崇文抑武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种谏官制度变化与政权稳固有直接联系,该选项无法从题干推出,排除B项;题干仅阐述了谏官任用制度的变化,没有提及吏治是否清明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3.(24-25七年级下·安徽黄山·期中)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灌溉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B.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C.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答案】A
【详解】据题干“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灌溉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提到王安石变法期间,河东路治理淤田1.8万顷,全国水利灌溉面积增至3600多万亩。这些数据直接反映了农业领域的改善。农田水利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之一,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利设施的完善保证了灌溉效率,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大量荒地变良田”,表明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军事或边防成效,而“积弱”主要指北宋军事实力不足的问题。王安石变法虽通过保甲法等增强军队战斗力,但题干数据仅聚焦农业,与此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变法确实增加了政府收入(如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但题干中“3600多万亩民田得益”属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并非直接说明财政危机的解决,排除C项;题干完全未提及军事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4.(24-25七年级下·山西晋中·期中)宋朝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契丹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来源,并减轻了他们南边的边界防卫压力。材料评价的是( )
A.宋夏和约的意义 B.宋金议和的背景 C.澶渊之盟的影响 D.北宋灭亡的原因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朝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契丹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来源,并减轻了他们南边的边界防卫压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宋议和,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 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贸往来,因此评价的是澶渊之盟的影响,C项正确;宋夏和约涉及宋朝与西夏,与题干中的“契丹(辽)”无关,排除A项;宋金议和涉及的是南宋与金朝的和议(如绍兴和议),时间、对象均不符,排除B项;北宋最终灭亡与题干中“持久和平”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5.(24-25七年级下·广东中山·期中)辽、西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辽、西夏、金的士子逐渐认同“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由此可知,辽、西夏、金三 朝推行科举制( )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加强了经济贸易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 ”的思想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而参加科举制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文化重心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辽、夏、金三朝科举制主要是在北方推行,且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科举制在北方的推行并没有改变文化重心的位置,排除A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的化解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所以“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科举制主要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核心内容是考试儒家文化知识。它主要侧重于文化层面的交流,而经济交流通常涉及到商业贸易、物资交换等方面,科举制并不能直接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6.(24-25七年级下·辽宁丹东·期中)下列能大致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北方是金政权,西北是西夏政权,该示意图符合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金、西夏并立的情况,C项正确;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南宋建立于1127年 ,所以南宋时期不存在辽与南宋、西夏并立的情况,排除A项;辽在南宋建立之前已被金所灭,不存在金、辽、南宋并立的局面,排除B项;辽在南宋建立前已灭亡,不会出现辽、西夏、南宋并立的情形,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5·云南昭通·一模)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上述措施的实行( )
A.推动了元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B.加强了对中原汉族的管理
C.结束了蒙古草原混战的局面 D.使元朝实现了长治久安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是为了适应中原汉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汉族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而非直接推动统一全国,排除A项;忽必烈的政策主要针对中原汉地,而非蒙古草原。蒙古草原的混战(如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是通过军事手段解决的,与题干措施无关,排除C项;元朝并未实现长治久安(后期腐败、民族矛盾尖锐),且题干措施的效果是短期的治理改善,而非长期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8.(24-25七年级下·江苏苏州·期中)蛇年央视春晚拉萨分会场,藏语新歌与国风交响同奏华章。从元朝到今朝,西藏用七百年的时间回答“唯有多元一体”( )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西藏”和结合所学知识,元朝时期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D项正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朝时期在新疆设立的管理机构,分别排除AB项;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时期在新疆设立的管理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19.(24-25七年级下·安徽淮北·期中)如图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演变示意图,与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南宋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中国古代经济格局演变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图中①处显示经济重心在南方,对应的朝代是南宋,D项正确;隋朝、唐朝、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虽在逐渐南移,但尚未完成南移,直至南宋时南移完成,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2025·河南许昌·二模)宋朝时期拥有种类繁多的官方金融机构,如提供异地汇兑业务的便钱务、负责纸币发行管理的交子务等,反映出这一时期( )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繁荣的商品经济 C.完善的文官体系 D.低下的办事效率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时期拥有种类繁多的官方金融机构,如提供异地汇兑业务的便钱务、负责纸币发行管理的交子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官方金融机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没有体现都市生活的相关情况,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繁荣的商品经济,与文官体系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繁荣的商品经济,没有涉及金融机构的办事效率相关情况,不能推断出办事效率低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1.(24-25七年级下·广东中山·期中)元朝以都城为中心,全国设有驿站1500多处,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急递铺”,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公文。元朝以上做法( )
A.促进了商品流通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结束了政权并立 D.缓解了民族矛盾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以都城为中心,全国设有驿站1500多处,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分析可知元朝建立以都城为中心的驿站系统和“急递铺”,主要目的是通过快速传递政令、军情和公文,加强中央对辽阔疆域的控制,这一交通网络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助于巩固统治、稳定边疆,从而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交通信息,商品流通属于经济角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元朝交通发展是元朝统一的结果,而非措施的直接作用,排除C项;缓解民族矛盾与驿站功能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22.(2025·重庆·模拟预测)杜甫的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李清照的词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在当时及现在产生了较大影响;关汉卿的《窦娥冤》因反映当时官僚腐败与社会不公而广为流传。据此可知( )
A.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B.文学作品有夸张和虚构成分
C.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D.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空前发达
【答案】C
【详解】据材料“杜甫的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况……关汉卿的《窦娥冤》因反映当时官僚腐败与社会不公而广为流传”可知,杜甫诗反映社会真实情况,李清照的词反映战乱灾难,关汉卿《窦娥冤》反映官僚腐败与社会不公,说明这些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学价值,C项正确;材料虽提及杜甫的诗,但仅通过这一点不能得出唐朝是诗歌创作黄金时期的结论,材料重点并非强调唐朝诗歌创作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杜甫诗、李清照词、关汉卿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未突出夸张和虚构成分,排除B项;材料只列举了李清照的词、关汉卿的作品,不能以偏概全得出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空前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5·广东珠海·一模)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多次修筑长城。隆庆年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这反映出隆庆和议(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南北沟通 C.具有屈辱性质 D.促进民族交流
【答案】D
【详解】据题干“隆庆年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和所学知识可知,“隆庆和议”之后,明朝与蒙古俺答汗之间实现了通贡,蒙古向明朝进贡,同时双方开展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度,与“隆庆和议”无关,排除A项;隆庆和议加强了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联系,与南北交通无关,排除B项;“隆庆和议”中明朝没有向蒙古进行割地赔款,不具有屈辱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25八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明将李如松率军收复平壤,以火器重创日军小西行长部,史称‘平壤大捷’。”这场战役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是( )
A.日军全面撤出朝鲜 B.明军彻底丧失主动权
C.扭转战局,迫使日军南撤 D.导致朝鲜与明朝决裂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平壤大捷是明朝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中的关键战役。明将李如松率军以火器重创日军小西行长部,收复平壤。此战打破了日军初期快速占领朝鲜的势头,迫使日军放弃平壤并南撤至釜山一带,战局由此扭转,明军和朝鲜联军逐步掌握主动权,C项正确;日军并未全面撤出朝鲜,而是退守南部,战争后续仍有反复,排除A项;平壤大捷是明军主动进攻的胜利,未丧失主动权,排除B项;明朝与朝鲜始终为盟友,共同抗敌,未决裂,排除D项。故选C项。
25.(2025七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黄仁宇评价:张居正改革是‘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却未能突破传统框架’。”这强调其根本局限在于( )
A.个人道德缺陷 B.未触动封建制度根基
C.忽视农业生产 D.过度依赖海外贸易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张居正改革是‘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却未能突破传统框架’”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评价张居正改革为“官僚体系自我调节的巅峰”,说明改革在既有封建体制内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优化,但“未能突破传统框架”则指出其根本局限: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核心(如土地所有制、君主专制等),仅通过行政手段调整而非制度性变革,B项正确;个人道德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忽视农业与史实矛盾(张居正重视赋税改革),排除C项;依赖海外贸易不符合明代中后期海禁背景,排除D项。故选B项。
26.(2025·广东梅州·一模)皇太极强调治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顺治朝翻译《洪武宝训》,并通行全国;康熙朝“参酌明制”编修《清会典》。材料表明清朝的政治制度( )
A.强化了满洲贵族决策权力 B.机构涣散政事乏力
C.规范了中央机构决策程序 D.沿袭了明朝的做法
【答案】D
【详解】据题干“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顺治朝翻译《洪武宝训》,并通行全国”“参酌明制”可知,题干中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均明确以明朝制度(如《大明会典》《洪武宝训》)为治国参考,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清朝制度(如《清会典》)。这表明清朝初期政治制度大量继承和仿效了明朝的成例,D项正确;“强化满洲贵族决策权力”与材料中学习汉人制度的导向不符,排除A项;“机构涣散”与清朝建立规范化制度的史实相悖,排除B项;“规范决策程序”虽可能部分成立,但材料核心是继承前朝制度,而非强调程序本身,排除C项。故选D项。
27.(2025·湖南永州·三模)1661年,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乘坐4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郑成功指挥军队,在海上击沉……战舰,在陆上迅速攻占重要渡口……1662年,郑成功打败西方殖民侵略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打败的侵占台湾的西方殖民侵略者是( )
A.日本侵略者 B.荷兰侵略者 C.美国侵略者 D.法国侵略者
【答案】B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盯上了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的台湾岛。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者开始在台湾西南部登陆,逐步建立起殖民统治机构,对台湾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们掠夺台湾的资源,强制当地居民缴纳高额赋税,严重损害了台湾人民的利益,如上述背景所述,17世纪占据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的是荷兰殖民者,郑成功打败的正是荷兰侵略者,B项正确;日本对台湾的觊觎始于近代。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才开始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并非在17世纪,排除A项;17世纪时,美国尚未建国(美国于1776年宣布独立),更没有实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并占据台湾,排除C项;法国在17世纪主要的殖民活动集中在北美、印度等地,并未在台湾建立殖民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8.(2025·四川成都·二模)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外人不能窥视其活动及文件。即使是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的特旨,也不准进入。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遭到大臣抵制
C.文化专制政策的加强 D.军机处大臣位高权重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中央机构,主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其特点是高效、机密,直接听命于皇帝。题干中提到的严格保密制度,限制王公大臣进入军机处,说明皇帝通过军机处进一步集中权力,削弱其他机构和大臣的干预能力,体现了皇权的绝对控制。军机处的设立和保密制度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的顶峰,皇帝通过直接掌控军机处,进一步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强化个人独裁。A项正确;“军机处遭到大臣抵制”与题干无关,题干未提及大臣的抵制行为,排除B项;“文化专制政策的加强”与军机处的职能无关,军机处是政治军事机构,与文化无关。排除C项;“军机处大臣位高权重”与史实不符,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权力完全来源于皇帝授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9.(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如下表,从1661——1766年,清王朝耕地面积持续增加,这一变化的影响因素有(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②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③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 ④疆域不断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据图表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推行垦荒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比如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将明朝藩王土地归农民所有,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得耕地数量得以增长 ,所以①正确;②: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人地矛盾,为了满足粮食需求,人们会去开垦更多土地,从而促使耕地面积增加 ,所以②正确;③: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这些作物适应性强,能在一些贫瘠或之前未开垦的土地上种植,推动了人们对土地的开垦利用,增加了耕地面积 ,所以③正确;④:清朝疆域不断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新纳入的领土中有可开垦的土地,同时稳定的政治环境也有利于土地开垦,促进了耕地面积的持续增加 ,所以④正确。综上,①②③④均是1661 - 1766年清王朝耕地面积持续增加的影响因素,D项正确;ABC项包含的内容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30.(2025·河南郑州·模拟预测)《本草纲目》不仅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与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还建立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药物纲目体系,使我国中药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据此可知,《本草纲目》 的特点是( )
A.实用性、科学性 B.文学性、艺术性C.理论性、绝对性 D.总结性、灵活性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与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些内容对于药物的识别、应用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建立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药物纲目体系,体现了其科学性,符合题干对《本草纲目》的描述,A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本草纲目》在文学创作、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虽然《本草纲目》有其理论体系,但说“绝对性”过于绝对,且题干未突出理论性和绝对性相关特点,排除C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药物记载和纲目体系,未体现灵活性,虽然有总结药物的内容,但“灵活性”不符合题干主要体现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II(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第31题16分,第32题9分,第33题15分;共40分)
3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入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经济力量增强,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较为便利,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唐中期以后,南方广大农户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大量栽培茶树。因为茶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农谚中有“一个茶芽七粒米”之说。
——摘编自孙洪升《唐宋时期的茶叶生产与商业资本的关系》
材料二 壁画表现辽代贵族的饮茶生活。画面展示了备茶具、碾茶、罗茶、收茶、候汤等环节,具备了宋点茶法的基本特征。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出土备茶图壁画
材料三 辽时,女真人想多得到茶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女真直接与宋接壤,茶叶的获得比原来要容易多了,又由于与中原汉族人的直接接触的增多,饮茶很快在女真人中形成一种习俗。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大臣们上奏认为部分地区饮茶盛行,银两随着茶叶交易给了宋朝,有"资敌"(意为“资助敌人”)的风险。
——摘自崔广彬《金代女真人饮食习俗考》
材料四 为了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和平,宋朝统治者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通过订立盟约,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另外,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
——摘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茶叶生产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壁画蕴含的历史信息。(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女真人“饮茶盛行”原因。(2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朝统治者通过订立盟约,开放边境贸易的形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并分析“茶马贸易”的意义。(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饮茶习俗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4分)
【答案】(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1分);大运河的开通(1分);自然条件优越(1分);经济价值高。(1分)
(2)信息:辽代贵族的饮茶生活;宋朝点茶法的基本特质;茶具和饮茶流程的细节。(任答2点,2分)
(3)原因:与宋接壤;与汉族接触增多;社会风气影响。(任答2点,2分)
(4)举例说明:宋朝与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盟约,开放边境贸易,通过经济交流来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和平(2分);意义:巩固边疆;增进民族感情(2分)。
(5)认识:茶叶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饮茶习俗的传播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通过茶马贸易等经济手段,宋朝统治者有效地维护了边境地区的政治稳定,减少了武力冲突;饮茶习俗的普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答2点,4分)
【详解】(1)原因:由材料一“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经济力量增强,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可知,其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由材料一“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较为便利,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可知,其原因是大运河的开通;由材料一“南方广大农户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大量栽培茶树。”可知,其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由材料一“因为茶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知,其原因是经济价值高。
(2)历史信息:由材料二“壁画表现辽代贵族的饮茶生活”及图片可知,可以了解辽代贵族的饮茶生活;由材料二“画面展示了备茶具、碾茶、罗茶、收茶、候汤等环节,具备了宋点茶法的基本特征”可知,可以了解宋朝点茶法的基本特质;茶具和饮茶流程的细节。
(3)原因:由材料三“后来女真直接与宋接壤,茶叶的获得比原来要容易多了,又由于与中原汉族人的直接接触的增多,饮茶很快在女真人中形成一种习俗。”可知,其原因是与宋接壤;与汉族接触增多;社会风气影响。
(4)举例说明: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与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盟约,开放边境贸易,通过经济交流来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和平;意义:由材料四“宋朝统治者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可知,其意义是巩固边疆;增进民族感情。
(5)认识:由材料一可知,茶叶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由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饮茶习俗的传播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由材料四可知,通过茶马贸易等经济手段,宋朝统治者有效地维护了边境地区的政治稳定,减少了武力冲突;饮茶习俗的普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华夏文明,宛如浩渺星河中璀璨的明珠,自时光深处熠熠生辉,跨越千载而绵延不绝,于历史长卷上绘就无数绚烂华章。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明印记。(9分)
【艺术鉴赏】

A B
C
【史海印记】

图1 唐蕃会盟碑 图2 金奔巴瓶
【邦国治略】
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古代两次创新制度的改革,通过对比分析回答问题。
改革 ① ②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性质 ③
影响 都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1)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历史现实,有助于我们探寻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请把表格中的艺术作品放入相应的历史时段。(要求:写出字母即可)(3分)
探寻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 。
探寻两宋时期的艺术成就: 。
探寻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 。
(2)文物和遗迹是历史的见证。图1、图2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何作用 (3分)
(3)制度创新彰显民族智慧。请补全表格中①②③的内容。(3分)
【答案】(1) C(1分); A(1分); B(1分)。
(2)现象:民族交融(1分)。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二点即可,2分)
(3)①商鞅变法(1分);②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③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1分)。
【详解】(1)据所学可知,图A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风貌与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图B是京剧脸谱,京剧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图C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对应填充相应位置即可。
(2)现象:根据图1唐蕃会盟碑和图2金奔巴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分别是唐和吐蕃的密切关系、清对西藏管辖的加强,反映的是多民族之间的交融。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稳定、文化丰富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方面进行分析其作用,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据表格信息“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改革为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据表格信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改革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故应填写:①商鞅变法;②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33.我国古代许多统治者具备高超的统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太宗对侍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夫(贪)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
——摘自冯国超《中国皇帝大传:唐太宗传》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开元三年(715年) 规定封家(食封贵族)的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抑制食封贵族的势力
开元四年(716年) 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结果有45人因不合格而被淘汰。减少了官员冗余,保证了行政效率。
开元九年(721年) 玄宗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在各地大力检查逃户和籍外占田,增加了政府收入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玄宗下令:“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的统治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的统治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带来的影响。(7分)
(3)请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可以从杰出帝王的治国智慧、盛世局面的形成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少于200字)(6分)
【答案】(1)思想:以民为本,强调君主与国家依赖人民,主张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反对过度剥削百姓,认为苛政会导致国家危亡。(2分)
(2)政治上: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1分)。经济上,发展农业生产,清查土地,检查隐田和籍外占田(1分)。文化上,发展教育,在地方各乡里设置学校并择选师资授课(1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升了行政效率,使政治局面更加清明稳定(1分)。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发展(1分)。地方学校的广泛设立,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培养了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1分)。推动了“开元盛世”的形成。(1分)
(3)观点:杰出帝王的治国智慧是盛世局面形成的关键因素。(1分)
论述:以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为例,唐太宗秉持民本思想,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政治上,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经济上,轻徭薄赋,注重休养生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法律上,宽仁慎刑,缓和社会矛盾。这些举措使社会迅速从战乱中恢复,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同样展现出卓越治国智慧。政治上整顿吏治,抑制贵族,保证行政效率;经济上重视农业,清查人口土地;文化上大力发展教育。这些政策使得开元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综上所述,杰出帝王基于对社会形势的准确判断,实施正确治国策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有效治理,是盛世局面形成的关键所在。(5分)
【详解】(1)思想: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明确体现出唐太宗认识到君主和国家的存在基础是人民 。“夫(贪)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进一步表明过度剥削百姓(赋重)会引发民怨,最终危及国家和君主统治。所以唐太宗秉持以民为本思想,这也是其制定诸多政策的重要理念依据,比如轻徭薄赋等举措都是受此思想影响。
(2)政策: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方面,开元三年规定封家(食封贵族)的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抑制食封贵族的势力,削弱了贵族特权,加强中央对财政等方面的管控;开元四年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淘汰不合格者,减少官员冗余,保证行政效率,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对吏治的整顿,提升官员队伍素质 ;在经济方面,开元九年玄宗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在各地大力检查逃户和籍外占田,将隐匿的人口和土地纳入国家管理,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范管理和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基础;在文化方面,开元二十六年玄宗下令“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 ,通过在地方基层广泛设立学校并配备师资,推动教育普及,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影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抑制权贵和整顿吏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政府行政效率提升,政治局面更加清明稳定,减少了腐败和行政拖沓等问题;清查土地等举措,增加了财政收入,保障了国家经济来源,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为社会稳定奠定物质基础;地方学校广泛设立,推动教育普及,培养大批人才,促进文化传播发展,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为文化繁荣创造条件。这些积极影响共同推动了“开元盛世”的形成。
(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围绕杰出帝王的治国智慧、盛世局面的形成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将观点拟为:杰出帝王的治国智慧是盛世局面形成的关键因素。结合史实论述,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在政治制度上,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分工协作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保证决策科学合理。虚心纳谏,像魏征等大臣能直言进谏,促使唐太宗及时修正政策和行为,使政治清明。经济上推行轻徭薄赋,让百姓有更多时间和资源从事农业生产,休养生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法律上宽仁慎刑,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些举措从多方面为贞观之治奠定基础;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政治上整顿吏治,通过复试官员等手段,抑制贵族势力,保证行政机构高效运行,减少腐败和无能官员对政务的不良影响。经济上重视农业,清查人口土地,保障国家税收和农业生产秩序,促进经济繁荣。文化上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最后进行总结: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都凭借自身对社会形势的洞察,采取了正确有效的治国策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关键领域发力,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形成盛世局面,充分证明杰出帝王的治国智慧对盛世形成的关键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