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赵宝沟文化遗址地处辽河上游。该遗址曾出土538件可鉴定的哺乳动物标本,其中鹿骨338件。结合下图,最合理的推测是( )A.狩猎是早期文化的重要基础 B.龙山文化手工技术最为发达C.该地建立了完善的社会分工 D.中华文明体现出多元化特征2.宋代普遍存在节前和节日当天馈赠饮食的习俗,既有官方、僧道机构的单向度赠送,又有民间百姓及文人士大夫的互赠行为。这一现象有助于( )A.瓦解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 B.推进宗教活动世俗化转型C.增进不同群体的情感联结 D.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3.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学习日本,将西方学术译为“科学”;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将其音译为“赛因斯”,强调理性。这一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经济发展促进文化进步 B.士人翻译水平有所加强C.思想近代化的逐渐加深 D.民主科学逐渐深入人心4.北魏时期,云冈、龙门石窟中佛像的服饰与面容逐渐汉化。唐朝禅宗六祖慧能提出“顿悟成佛”,将印度佛教的繁琐戒律转化为契合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简约修行方式。由此可知( )A.华夏文明正统地位得到彰显 B.三教并行的态势形成C.思想统一推动了佛教本土化 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5.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丧葬文献《亡灵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审判体系:死者需在冥神奥西里斯审判庭中通过“称心定罪”环节,心脏被置于天平上与真理羽毛对比,同时背诵400余项无罪声明,如“我没有杀人”“我没有撒谎”等。这反映出古埃及( )A.崇尚追求现世生活的美好 B.司法审判注重程序公平公正C.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D.宗教文化存在一定教化功能6.罗马共和国时期,庇护制是贵族与门客之间“保护一效忠”的私人契约,这种契约关系是私人的、双向的;而到了帝国时期,皇帝则宣称“自己是全体公民的庇护者”,通过法律将竞技赏赐定为“皇帝专属权利”。这一变化表明( )A.公民的公共福利制度不断完善 B.公民权的扩展推动民主政治发展C.传统伦理转变为君主集权工具 D.罗马法彻底清除了贵族政治影响7.2023年,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出土了一批13世纪的手抄本残卷,其中一篇叙事诗描写了骑士罗兰为保卫领主荣誉,在决斗中不惜生命,并称“我的剑为信仰与爱情而挥动”。诗中还提到罗兰对一位贵族女性的倾慕,将其视为“比星辰更高贵的存在”。该材料可用于说明中世纪骑士文学( )A.以市民阶级的世俗价值观为核心导向B.反映民族国家形成中的政治统一诉求C.批判了教会禁欲主义并倡导人性解放D.融合宗教虔诚、封建忠诚与典雅爱情8.和旧大陆相比,1500年的美洲缺少大型驼畜,也没有可以远渡重洋的大型船只。尽管中美洲的商业非常发达,安第斯的印加人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但仅靠人力,交通和贸易的效率终究受限。这导致( )A.古代美洲文明内部缺乏交流 B.古代美洲文明全面落后亚非C.印加文明因交通落后而衰落 D.古代美洲文明发展相对独立9.据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记载,日耳曼军事首领依靠个人威望吸引战士效忠,从而建立了军事上的依附关系。法兰克王国则将征服的土地授予亲兵,以换取他们的军事服务。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迁徙( )A.促进了欧洲农耕生产的发展 B.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C.实现了亚欧文明的深度融合 D.推动了西欧的封建化10.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巴西土生白人精英骂葡萄牙人为“石灰佬”,暗含对肤色过白的轻蔑态度;而对黑人奴隶则表示出巨大同情并将其视为手足兄弟和可以团结的力量。这表明当时巴西( )A.民族独立蓬勃兴起 B.存在新的民族认同C.黑奴阶层获得解放 D.民族之间矛盾尖锐11.阅读下表“18世纪以来非洲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该表信息可用于说明( )领域 概况音乐 黑人带来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如鼓乐和灵歌、口头叙事传统和宗教仪式,这些逐渐演变为蓝调、爵士等美国本土音乐流派宗教 路易斯安那州的伏都教融合了西非约鲁巴信仰与天主教元素,成为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饮食 非洲饮食中的秋葵汤和炸鸡等菜肴被纳入美国南方饮食体系A.移民社会存在文化认同问题 B.美洲印第安文化在交融中得到新生C.移民推动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D.黑奴贸易推动美国主流文化的转换12.唐朝,西域龟兹乐部成为宫廷十部乐的核心,其中箜篌、琵琶等西域乐器经过改良,与编钟、古琴共同构成华夏正声。西安出土的唐墓壁画显示,乐舞队伍中胡汉乐师同台演奏,舞者身着波斯纹样锦袍却跳着汉式长袖舞。这表明唐朝( )A.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西域各族政权逐渐融入华夏文化 D.内地与边疆一体化13.1657年,产自中国的茶叶首次来到英国,随即风靡开来,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作息习惯,“中午稍晚一些时候,人们要停下来喝茶,在18世纪,下午茶演变成一顿分开的饭点”。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观念的转变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的发展 D.生产效率的提高14.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每征服一个地区,就修筑城池,将其命名为亚历山大城。目前可考证的40余座城池的建筑形式与市政制度都是希腊式的,清一色的石头城堡,再配备上希腊式体育场、神庙、浴室等设施。这表明亚历山大东征( )A.加速了东西方文明交融 B.凸显了军事掠夺的残酷C.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D.冲击了东亚地区的稳定15.20世纪上半叶,肯尼亚知识精英接受的文学教育是莎士比亚戏剧等,地理学习的是欧洲的山脉、河流和工业布局,历史学习的是英国16—17世纪的历史以及前往非洲的欧洲探险家。据此可推知( )A.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B.非洲民族解放面临困境C.知识精英改革愿望迫切 D.非洲严重缺乏历史底蕴16.1919年3月,甘地接手《青年印度》和《新生活)后,开始探索通过本土语言训练一般群众进行非暴力抵抗的方法、甘地不许在刊物上刊登广告,努力将它们建设成为与人民群众沟通思想的梁道。这两个刊物办得很红火,曾有一个时期两者的发行量均达到4万份以上。甘地的做法意在( )A.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目标 B.肯定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C.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 D.批判印度传统文化的落后性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隆庆元年开放海禁,私人贸易发展,移居东南亚的闽粤商人日渐增多。清初,明朝遗民与一些抗清势力又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清朝统一全国后,严禁海外移民活动,但民间走私偷渡者却普遍存在。鸦片战争前,移居海外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后,大规模的海外移民高潮终于形成。当时东南亚各地与北美地区急需大量劳工,西方列强便通过“契约劳工”方式从闽粤一带输出300万华工。这些劳工被辗转运往北美、西印度群岛、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矿山、铁路和种植园。后来,国民政府颁布保护华工的法律,“苦力贸易”逐渐式微,开始进入自由移民时期。据统计,近代移民海外人数飙升,仅1922年至1939年间出洋移民就超过500万人。——据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出去的新华侨华人接近1000万人,西欧和北美成为新华侨华人主要分布的地区,约占新华侨华人总数的50%。改革开放以后出去的海外移民,除了留学移民外,又出现了劳工移民、留学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婚姻移民和明星移民等多种方式。新移民改变了主要从事传统的手工业和服务业等谋生方式,从业方式也逐渐从传统的中餐餐饮业和中国商品的贸易批发向房地产和国际贸易等行业多元化发展。——据庄国士《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至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趋势,并分析近代大规模移民高潮形成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与近代相比,改革开放后我国海外移民呈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传统的服饰颜色有特殊的象征含义,一般的大众不能穿紫色、深红色和蓝色的服饰。只有贵族才有能力和特权购买、穿戴丝绸、天鹅绒、貂皮等质地很好、色彩艳丽的服饰。17世纪末以来,英国扩大了亚麻布的进口,普通大众才有机会穿亚麻布。由此,大众不再总是穿一成不变的土褐色、黑色的羊毛制品。白色的衬衣、帽子、头巾和系在脖子上的小方巾成为大众的典型服饰。进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绚丽,图案样式多样,有各种花、草、建筑、静物等,加之印花棉布的实用、柔软舒适和异国情调,逐渐风行英国。18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的夹克,其质地通常是由粗斜纹棉布或者厚粗棉布制成。18世纪中叶,毛绒袜子和棉袜的比例是6:1,到了18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几乎颠倒过来,围巾、马甲质地的变化也是如此。在报纸刊登的寻人启事中,只有少于5%的服饰被描述为旧的、有补丁、褪色的,大部分服饰被描述为新的、质地优良、色彩鲜艳。18世纪中叶,“相对于上个世纪,普通劳动力的价格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仅谷物的价格比从前稍稍低廉,而且其他东西的价格也大大跌落。”为了穿着更加时尚和文雅,即使是贫穷的劳动者也总是购买新的或者二手时尚服饰。笛福抱怨说,仅仅从穿着上很难分辨仆人和女士。——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变迁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9年梁启超等社会精英游历欧洲,却到处看到和听到西方文化人士失望于自身文明,“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的言论使他们倏然觉悟,转向国人提倡东方文化,因此引发了国内流行一时的东方文化思想。《欧洲心影录》中梁启超甚至这样感慨,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从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少有些不太正常的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对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劫难,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国人来说,这无疑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部分扫除了由来已久的文化悲观情绪。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场中国文化西播热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态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复兴,步入又一个全新历史阶段。——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摘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加坡与西方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的哪吒形象时期 概况南北朝 哪吒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其形象从凶恶忿怒、三头八臂转变为面容白净粉红、手持宝花的童子形象。宋元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哪吒为道教神祇:“中坛元帅哪吒,玉帝驾前大罗仙 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现法相。”明清 《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哪吒成了童心未泯、率性而为的真人形象,他剔骨还父,割肉还母,自尽而亡,后太乙真人用莲花为其重塑肉身,成为不受世俗束缚的神仙。清代以来,哪吒的降魔职能与民间祛病需求结合,民众供奉哪吒以驱除疫病。改革开放初期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哪吒闹海》,将传统神话注入现代性内核,塑造了挑战强权的少年英雄哪吒形象,成为一代人冲破桎梏、追寻真理的时代寓言。21世纪以来 《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之魔童闹海》两部电影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故事,体现了“不被命运所禁锢,勇于和命运抗争”的主题。电影融合了三星堆青铜器、侗族大歌等非遗元素,被誉为“东方叙事的文艺复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历史时期的哪吒形象,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解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C D D C D D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C C B C17.(1)趋势:移民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越来越广,由东南亚向美洲、澳洲扩散;私自移民、强迫移民逐渐向自由移民转变。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中国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保护劳工权利。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殖民地开发急需劳动力。(2)新特点:规模更大,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移民目的地,移民形式多样,移民发展更加多元。影响:对中国,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国文化,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世界,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尤其是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18.(1)变化:服饰消费等级界限逐步消失,趋于平民化、大众化;服饰的面料增多,棉制品尤其受到欢迎;消费的服饰种类增多;服饰颜色日益鲜艳;服饰消费求新、求质。(2)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新的服装面料具有优势;工业革命的启动,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价格下降;劳动力价格抬升,食物价格下降,平民消费能力增强;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启蒙运动的深化,思想日益解放。19.(1)变化过程:由对中国文化认可(西播热潮)到热情虽消退,但专业研究却得到发展。原因:一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对资本主义文明失望;东方文化的传入(或文化自身优点);社会精英或知识分子推动。20世纪末至二战期间:西方文明自身新发展;对东方文化借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独特优势等。(2)共同点:推崇并利用中国文化服务于自身需要。问题:发扬自身优势,注重对外来文明借鉴吸收;制定符合国情的文化策略等。20.示例:论题:哪吒形象的演变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阐述:(以下时期任答三点即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哪吒作为佛教护法神,其形象从凶恶忿怒向面容白净粉红、手持宝花的童子形象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为适应本土文化和民众心理,逐渐变得更加亲和、友善,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趋势。宋元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哪吒从佛教神衹转变为道教神衹。道教吸收佛教元素,丰富自身神谱体系。哪吒“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现法相"的故事,体现出道教追求超凡脱俗、羽化成仙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三教之间相互交流、融合的社会文化特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作品中哪吒成为童心未泯.率性而为,不受世俗束缚的神仙形象。这种形象契合了市民阶层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心理需求。而清代哪吒降魔职能与民间祛病需求结合,反映出民间对平安健康的渴望,体现了宗教信仰在民间的世俗化演变,以满足民众的现实诉求。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哪吒闹海》塑造挑战强权的少年英雄哪吒形象,成为时代寓言,激励人们勇敢面对变革中的困难,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电影融合三星堆青铜器、侗族大歌等非遗元素,讲述哪吒“逆天而行斗到底”、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反映出.当代人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综上所述,哪吒形象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它如同一个文化符号,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