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海洋资源及海洋环境保护。 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综合思维:分析海洋资源形成的条件。地理实践力:查阅相关资料,说明我国主要海洋资源的形成条件,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1)概念: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2)利用: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我们可以生产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2.海洋矿产资源(1)划分依据: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2)类型①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②滨海砂矿:可分为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③锰结核:锰结核主要由铁、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组成,一般分布在深海4_000米以下。④热液矿床:由海底裂谷喷出的高温岩浆冷却沉积而成。⑤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3.海洋空间资源(1)背景: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陆地空间日益拥挤,海洋建筑工程水平不断提升。(2)空间利用①运输空间,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②海上生产生活空间,如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等。③海底通信、海底仓储、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方面。判断正误(1)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分布仅限于东海。(×)(2)锰结核广泛分布于大陆架海区。(×)微思考 在海洋上如何建立生活和生产空间?提示:一是通过填海造陆建立人工岛,利用岛上的土地进行生产和生活开发建设,人工岛上既可建工厂,也可建设海上城市。二是不通过造陆而是在海面的固定设施或浮体上直接开发海上资源建立海上工厂。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海洋环境问题海洋受到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诸如捕捞、养殖、生物栖息地改造、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的污染等。其中,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尤为突出。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环境。2.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让海洋长久地为人类服务。判断正误(1)海洋自净能力强,陆地污水可直接排入海洋。 (×)(2)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微思考 简述近岸海域赤潮频发的人为污染源。提示: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核电站废热水、航运污水等。研习1 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类型 分布 内涵 开发利用的意义矿产资源 滨海砂矿 海滨地带或陆架区 海洋中蕴藏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总称 形成近海石油工业部门,多金属结核是未来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石油、天然气 大陆架多金属结核 大洋海盆生物资源 鱼类、藻类等 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补偿流海区 海洋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即鱼、虾、贝、藻类等 食用、药用等;通过养殖、增殖,实现可持续利用化学资源 食盐等 海洋水体中 海水中包含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 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类;加速海水淡化,提供淡水能源资源 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 海水及其运动中 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为可再生资源;污染小;为新能源空间资源 运输空间 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等 海上、海中、海底环境中可利用的空间部分 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形式多样,拓宽了人类生存空间;随着人类向海洋挺进,利用空间更为广阔生产生活空间 海上电站、人工岛,海洋牧场等通信空间 海底光缆储藏空间 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倾废场娱乐空间 海洋公园、滨海浴场、海上运动区滨海砂矿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不是分布在深海。 大洋中部的表层磷酸盐等营养盐类物质是随冷水上升而从海区深层带来的,盐类越多,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越发育。如图是太平洋中部南北纬40°间大洋表层(0~100米)生物含量的纬度分布图,横向为纬度,纵向为每立方米表层海水中的生物含量。读图,完成1~2题。1.据图可判断( )A.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很不均匀B.寒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C.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均匀D.副热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2.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鱼类最少的原因是( )A.寒流影响B.海水温度变化小C.上升流发育D.海水盐度太高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洋中营养物质及浮游生物的分布极不均衡。故选A。第2题,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鱼类最少,这与该海域缺少洋流的交汇和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小有直接关系。故选B。答案:1.A 2.B[思路点拨] 提取关键信息 生物含量:0°、40°处较多营养盐类物质:随冷水上升转化综合分析 (1)生物含量0°、40°处较多→纬度分布很不均匀;(2)副热带海区→缺少洋流的交汇→营养盐类少→鱼类最少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开发是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下图示意渤海和黄海局部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海域冬季结冰,因此海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2.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图中最有利于因开发海盐而形成盐场的地点为(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1题,海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点就是海冰资源丰富的地点,图中显示,与甲、乙、丙三地相比,丁地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海水结冰期较长,加上当地海水较浅,海水盐度较低,因此丁地海冰资源更为丰富,海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故选D。第2题,盐场应建在蒸发强、盐度大、水质好、面积广阔且平坦的淤泥质海岸。图中显示,乙地位于面积广阔且平坦的淤泥质海岸,离河口较远,盐度较大,晴天多、光照强,多大风,适合晒制海盐,因此图中最有利于因开发海盐而形成盐场的地点为乙地。故选B。答案:1.D 2.B研习2 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海洋环境问题项目 原因 危害 分布海洋环境污染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 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健康 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及河口附近海洋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的变化 破坏海岸湿地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 海岸带海平面上升 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加剧风暴潮,淹没沿海低地,渔业资源受损,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环境,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 海岸带,尤其是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带和滩涂资源海洋生物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捕捞和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读我国东部某沿海地区及附近水域水质状况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海域的水质状况是( )A.距海岸由远及近水质越来越差B.距海岸由近及远水质越来越差C.距海岸由近及远水质由一类到劣四类D.距海岸远近与水质状况无关2.此海域是我国近海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海岸线最为曲折,不利于污染的扩散B.人口集中,经济规模巨大,排污量大C.长江流域是我国污染治理最不力的地区D.长期受赤潮的影响,水质受到很大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海域的水质状况是距海岸由近及远水质由劣四类到一类,说明距海岸由远及近水质越来越差。故选A。第2题,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域污染最为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人口集中,经济规模巨大,排污量大。故选B。答案:1.A 2.B[思路点拨] 提取关键信息 水质分布与距海远近的关系海域位置:长江入海口附近转化综合分析 (1)一类至劣四类→水质逐渐变差;(2)长江入海口→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多赤潮是海洋中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为(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2.我国沿海赤潮发生的时间一般是( )A.9月到11月B.12月到次年2月C.3月到5月D.6月到8月解析:第1题,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我国南方近岸海域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我国北方近岸海域及乡村近岸海域在温度及营养物质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故选A。第2题,夏季海水温度高,我国大部分河流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故选D。答案:1.A 2.D——————————[教材探究]——————————教材第105页 探究提示:1.略。可从海洋渔业、海上石油开采、海水制盐、潮汐发电、填海造陆、海洋航行等方面阐述。2.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陆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空间日益拥挤,各种危机纷至沓来。人类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海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深入,从最初的海洋渔业、运输业,到现在的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等新兴工业,预示着人类正从“黄色陆地文明”向“蓝色海洋文明”转变。教材第108页 活动提示:1.一是要加强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不断增强海洋地质矿产勘探和开发水平。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坚持走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并举的道路。三是要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努力推广实施可持续发展。2.优点:棕榈树形的人工岛设计,扩大了陆地面积,延长了海岸线,可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人工岛建设有私人住宅、公寓、摩天大楼和酒店以及主题公园,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缺点:随着棕榈岛的建设,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加大,海洋生态环境可能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沙滩面积缩小,人工沙滩面积扩大,自然洋流运动会被改变。教材第110页 活动提示:1.(1)①石油污染物中的毒性化合物可以改变细胞活性,使藻类等浮游生物急性中毒死亡;②石油污染能够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氧气的含量,破坏生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使渔业资源逐步衰退;③在被污染的水域,其恶劣水质使养殖的鱼类、贝类大量死亡,存活下来的也因含有石油污染物而有异味,导致无法食用;④石油沉到海底后,会危及海底生物的正常发育;⑤石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累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2)方法 内容分散 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但这种化学物质不宜在近岸或渔场周围使用沉降 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但这会危害海底生物吸收 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只能在静水环境中进行围栏 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这需要静水环境放任 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燃烧 油层厚达2毫米时即可用燃烧法清除,可能会对海洋生物生长繁殖和附近船舶造成损害2.人类在陆地上任意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随着径流汇入大海,造成海洋污染。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并逐级传递,最终会通过食用海洋水产品等途径传递并积聚到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3.①全社会广泛开展防治海洋污染、生态破坏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保护海洋的意识;②必须对海洋环境和生态进行全面监测、调查和跟踪监视,以便及时获取资料,采取处理措施;③加强入海污染源控制,实行达标排放;④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如认真落实休渔措施,积极推进“海上农牧化”建设);⑤划定一定海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日益受到人类的重视。据此回答1~2题。1.属于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的是( )A.海洋捕捞 B.海洋化工C.潮汐发电 D.海洋航运2.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 )A.海底钻井平台 B.海水淡化工厂C.潜艇 D.石油储存罐解析:第1题,海洋捕捞属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属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利用;潮汐发电属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航运属于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故选D。第2题,海底钻井平台开采的是海底石油资源;海水淡化工厂开发的是海洋水资源;潜艇利用的是海洋空间资源;石油储存罐主要利用的是海底空间资源。故选D。答案:1.D 2.D读南海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3~4题。3.可能蕴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海域是( )A.甲、丁两地B.甲、丙两地C.乙、丁两地D.乙、丙两地4.下列有关海洋资源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有利于晒盐B.沉积盆地多金属矿产C.石油和天然气易在深海盆富集D.寒暖流交汇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解析:第3题,海洋的石油、天然气分布在海洋的大陆架上,图中位于大陆架的是甲、丙两处。故选B。第4题,一般是光照强的地区利于晒盐;深海海滨地区及大陆架多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易在背斜处富集;寒暖流交汇处形成丰富的渔业资源。故选D。答案:3.B 4.D海上原油泄漏会对当地居民、旅游业、渔业和生态环境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据此回答5~6题。5.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油膜覆盖水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 ④原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①②③④6.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水体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D.播散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解析:第5题,泄漏的原油主要覆盖在水面上,不会影响水下鱼类游动;光照主要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故选C。第6题,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油污,对水体环境影响最小。故选B。答案:5.C 6.B我国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及渤海海域,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渤海、长江口外和浙江沿海。据此回答7~8题。7.我国东海及渤海海域成为赤潮多发区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长江、黄河等诸多河流携带过多泥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B.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也是易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C.东海赤潮是淮河、长江注入东海所含矿物质营养过多造成的D.渤海湾赤潮发生与这里较封闭的地形有一定的关系8.为保护我国近海环境,应采取的对策是( )A.禁止在沿海地区进行各种经济活动B.将海洋作为“天然的排污厂”C.控制水产养殖,禁止过度捕捞D.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解析:第7题,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较为封闭等因素使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称为赤潮。故选D。第8题,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有效减缓水体富营养化,一定程度上减轻赤潮的发生。故选D。答案:7.D 8.D课时作业(十五) 海洋与人类A组(基础练)读台湾岛简图,回答1~3题。1.图中的“某资源”应为( )A.石油 B.铁矿C.海盐 D.天然气2.该种资源在我国最大的产区在( )A.渤海沿岸 B.黄海沿岸C.东海沿岸 D.南海沿岸3.影响图中该种资源产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海水的性质 B.气候与地形C.运输便利 D.市场需求解析:第1题,根据台湾岛西侧“某资源”产地的位置可知,该资源为海盐。故选C。第2题,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地——长芦盐场位于渤海沿岸。故选A。第3题,盐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晴天多、蒸发旺盛的地区。故选B。答案:1.C 2.A 3.B读海洋开发利用方式示意图,回答第4题。4.下列海洋开发活动与污染类型的关联中,正确的是 ( )A.海洋捕捞—鱼类枯竭B.沿海电站—核污染C.海洋运输—石油污染D.海水淡化—水污染解析:海洋捕捞活动易造成生态破坏;沿海电站是利用潮汐、海浪发电,没有核污染;海洋运输易造成沿线海域石油污染;海水淡化不会产生水污染。故选C。答案:C2011年,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渤海湾蓬莱19-3号油田6月4日发现漏油,到7月5日,漏油严重污染面积已达840平方千米。读图,回答5~6题。5.渤海石油泄漏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A.阻碍海上运输B.危及渔业生产C.促进海滨旅游业的发展D.促使海水富营养化6.下列针对渤海石油泄漏事件,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加强对海洋石油开采的监测B.采用相关设备回收海面石油C.向污染海域注入淡水稀释油污D.点燃油层,燃烧并消耗油污解析:第5题,渤海石油泄漏,在海面形成油膜,导致海水中缺氧,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鱼类等因缺氧而死亡,危及渔业生产,B正确;对海上运输基本没有影响,A错误;破坏海滨旅游业的发展,C错误;导致海水营养物质缺乏,D错误。故选B。第6题,针对渤海石油泄漏事件,应加强对海洋石油开采的监测,A正确;漂浮在海面上的石油难以回收,B错误;海水是流动的,且污染面积大,向污染海域注入淡水,不能起到稀释油污的作用,C错误;点燃油层,燃烧并消耗油污,会造成大气污染,D错误。故选A。答案:5.B 6.A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由1128—1855年期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海所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图1为该三角洲2006年海岸线位置及1980—2006年海水10 m等深线位置变动情况,图2为江苏省海岸带示意图。图1图2(1)按照物质组成,江苏省海岸类型多为淤泥质海岸,该类型海岸适合发展哪些产业?(2)1980—2006年间,该地海岸线变动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3)稳定该地海岸线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前,江苏省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江苏海岸类型主要是淤泥质海岸,这里土质较肥沃,水深较浅,海底坡度较小,适合发展滩涂农业、水产养殖业、旅游观光业、盐田开发等。第(2)题,由图1可知,1980—2006年间,该地海岸线向陆地方向退缩,这反映了沙源减少,海岸地带受侵蚀严重,同时沿海风浪、潮流作用强。第(3)题,稳定该地海岸线可采取的措施应该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第(4)题,江苏省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空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答案:(1)滩涂农业、水产养殖业、旅游观光业、盐田开发等。(2)海岸线向陆地方向退缩 陆地无新泥沙来源;沉积物松散,易遭受侵蚀;沿海风浪、潮流作用强。(3)建防护林,修建护岸工程 (4)海洋空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B组(提升练)继煤、石油、天然气后,能源家庭又出现了新成员“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其储量丰富,目前开发技术已日益成熟。据此回答1~3题。1.“可燃冰”生成在( )A.南北两极 B.海底C.地壳内部 D.地幔内部2.“可燃冰”生成地附近的矿产资源还有( )A.煤、石油、天然气B.有色金属C.硫、磷D.锰结核3.海底锰结核矿物由以锰为主的30多种元素构成,主要集中分布在( )A.北大西洋 B.南大西洋C.北太平洋 D.南太平洋解析:第1题,“可燃冰”生成在深海的海底。故选B。第2题,深海海底还有锰结核。故选D。第3题,北太平洋是锰结核矿物的主要分布地。故选C。答案:1.B 2.D 3.C读沿海钢铁厂海水淡化流程图,回答4~5题。4.海水淡化的浓盐水直接排入海洋,最可能导致( )A.湿地萎缩 B.生物多样性减少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5.钢铁厂余热蒸汽用于海水淡化,主要有利于( )A.增加流通环节 B.增加浓盐水C.减少工业联系 D.降低能源消耗解析:第4题,海水淡化的浓盐水盐度高,直接排入海洋会导致海洋水体盐度发生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故选B。第5题,钢铁厂的余热蒸汽用于海水淡化,使余热得以再利用,降低了能源消耗。故选D。答案:4.B 5.D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岛屿。下图为海南省局部示意图和永兴岛景观图。(1)永兴岛淡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岛获取淡水资源的可能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2)海南岛莺歌海盐场制盐的主要有利条件有哪些?(3)三沙市在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保护海洋环境?解析:第(1)题,永兴岛面积小,难以集水,淡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的获取要从当地自然特征考虑,岛屿地处海洋中部,降水丰富,可收集雨水;也可进行海水淡化,或从岛外输入淡水。第(2)题,盐场的形成与地形、气候有关。地形平坦、蒸发旺盛、风力大利于晒盐;莺歌海盐场地处海南岛西南部的沿海平原,海岸带地形平坦开阔;泥质海滩,盐分不易下渗,适宜建成盐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蒸发强;阳光强烈,风力大,蒸发快,利于晒盐;海水盐度较高,盐资源丰富。第(3)题,渔业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渔业资源枯竭的问题。应合理捕捞;制定休渔期;加强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保护意识。答案:(1)面积小,难以集水 收集雨水;海水淡化;从岛外输入淡水 (2)地形:沿海,海岸带地形平坦开阔;泥质海滩,盐分不易下渗。天气: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蒸发强;阳光强烈,风力大,蒸发快。海水:海水盐度较高。(3)渔业资源枯竭(海洋生态破坏)。合理捕捞;制定休渔期;加强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保护意识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8张PPT)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海洋资源及海洋环境保护。 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综合思维:分析海洋资源形成的条件。地理实践力:查阅相关资料,说明我国主要海洋资源的形成条件,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1)概念:海洋生物资源又称__________________,是指海洋中蕴藏的____________和植物群体,是有______、能自行______和不断______的海洋资源。(2)利用:______、虾类、______、藻类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______、生活用品和____________;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我们可以生产化学药品、_________和基因工程药物等。海洋水产资源经济动物生命增殖再生鱼类贝类食品工业原料保健品2.海洋矿产资源(1)划分依据:矿产资源形成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类型①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②滨海砂矿:可分为_________砂矿、_________砂矿、__________ ___________砂矿三大类。③锰结核:锰结核主要由___、___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组成,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④热液矿床:由____________喷出的高温岩浆冷却沉积而成。⑤可燃冰:分布于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海洋环境分布特征大陆架非金属重金属宝石及稀有金属铁锰深海4 000米以下海底裂谷深海沉积物陆域永久冻土3.海洋空间资源(1)背景:随着世界______的迅猛增长,______空间日益拥挤,海洋__________________不断提升。(2)空间利用①______空间,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②海上____________空间,如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等。③海底______、海底______、海洋____________、近海利用等方面。人口陆地建筑工程水平运输生产生活通信仓储军事基地 判断正误(1)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分布仅限于东海。( )(2)锰结核广泛分布于大陆架海区。( ) 微思考 在海洋上如何建立生活和生产空间?提示:一是通过填海造陆建立人工岛,利用岛上的土地进行生产和生活开发建设,人工岛上既可建工厂,也可建设海上城市。二是不通过造陆而是在海面的固定设施或浮体上直接开发海上资源建立海上工厂。××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海洋环境问题海洋受到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造、_________和人类______的污染等。其中,____________对海岸带的影响尤为突出。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直接影响近海____________。2.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让海洋长久地为人类服务。捕捞养殖生物栖息地工农业生活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必要性迫切性 判断正误(1)海洋自净能力强,陆地污水可直接排入海洋。( )(2)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 微思考 简述近岸海域赤潮频发的人为污染源。提示: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核电站废热水、航运污水等。×√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类型 分布 内涵 开发利用的意义矿产资源 滨海砂矿 海滨地带或陆架区 海洋中蕴藏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总称 形成近海石油工业部门,多金属结核是未来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石油、天然气 大陆架多金属结核 大洋海盆类型 分布 内涵 开发利用的意义生物资源 鱼类、藻类等 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补偿流海区 海洋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即鱼、虾、贝、藻类等 食用、药用等;通过养殖、增殖,实现可持续利用化学资源 食盐等 海洋水体中 海水中包含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 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类;加速海水淡化,提供淡水能源资源 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 海水及其运动中 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为可再生资源;污染小;为新能源类型 分布 内涵 开发利用的意义空间资源 运输空间 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等 海上、海中、海底环境中可利用的空间部分 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形式多样,拓宽了人类生存空间;随着人类向海洋挺进,利用空间更为广阔生产生活空间 海上电站、人工岛,海洋牧场等通信空间 海底光缆储藏空间 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倾废场娱乐空间 海洋公园、滨海浴场、海上运动区滨海砂矿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不是分布在深海。 大洋中部的表层磷酸盐等营养盐类物质是随冷水上升而从海区深层带来的,盐类越多,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越发育。如图是太平洋中部南北纬40°间大洋表层(0~100米)生物含量的纬度分布图,横向为纬度,纵向为每立方米表层海水中的生物含量。读图,完成1~2题。1.据图可判断( )A.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很不均匀B.寒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C.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均匀D.副热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2.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鱼类最少的原因是( )A.寒流影响 B.海水温度变化小C.上升流发育 D.海水盐度太高AB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洋中营养物质及浮游生物的分布极不均衡。故选A。第2题,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鱼类最少,这与该海域缺少洋流的交汇和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小有直接关系。故选B。[思路点拨] 提取关键信息 生物含量:0°、40°处较多营养盐类物质:随冷水上升转化综合分析 (1)生物含量0°、40°处较多→纬度分布很不均匀;(2)副热带海区→缺少洋流的交汇→营养盐类少→鱼类最少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开发是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下图示意渤海和黄海局部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海域冬季结冰,因此海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2.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图中最有利于因开发海盐而形成盐场的地点为( )A.甲 B.乙C.丙 D.丁DB解析:第1题,海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点就是海冰资源丰富的地点,图中显示,与甲、乙、丙三地相比,丁地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海水结冰期较长,加上当地海水较浅,海水盐度较低,因此丁地海冰资源更为丰富,海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故选D。第2题,盐场应建在蒸发强、盐度大、水质好、面积广阔且平坦的淤泥质海岸。图中显示,乙地位于面积广阔且平坦的淤泥质海岸,离河口较远,盐度较大,晴天多、光照强,多大风,适合晒制海盐,因此图中最有利于因开发海盐而形成盐场的地点为乙地。故选B。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海洋环境问题项目 原因 危害 分布海洋环境污染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 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健康 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及河口附近项目 原因 危害 分布海洋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的变化 破坏海岸湿地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 海岸带海平面上升 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加剧风暴潮,淹没沿海低地,渔业资源受损,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环境,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 海岸带,尤其是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带和滩涂资源海洋生物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捕捞和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读我国东部某沿海地区及附近水域水质状况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海域的水质状况是( )A.距海岸由远及近水质越来越差B.距海岸由近及远水质越来越差C.距海岸由近及远水质由一类到劣四类D.距海岸远近与水质状况无关2.此海域是我国近海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海岸线最为曲折,不利于污染的扩散B.人口集中,经济规模巨大,排污量大C.长江流域是我国污染治理最不力的地区D.长期受赤潮的影响,水质受到很大影响A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海域的水质状况是距海岸由近及远水质由劣四类到一类,说明距海岸由远及近水质越来越差。故选A。第2题,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域污染最为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人口集中,经济规模巨大,排污量大。故选B。[思路点拨] 提取关键信息 水质分布与距海远近的关系海域位置:长江入海口附近转化综合分析 (1)一类至劣四类→水质逐渐变差;(2)长江入海口→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多赤潮是海洋中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为(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2.我国沿海赤潮发生的时间一般是( )A.9月到11月 B.12月到次年2月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AD解析:第1题,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我国南方近岸海域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我国北方近岸海域及乡村近岸海域在温度及营养物质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故选A。第2题,夏季海水温度高,我国大部分河流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故选D。教材第105页 探究提示:1.略。可从海洋渔业、海上石油开采、海水制盐、潮汐发电、填海造陆、海洋航行等方面阐述。2.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陆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空间日益拥挤,各种危机纷至沓来。人类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海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深入,从最初的海洋渔业、运输业,到现在的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等新兴工业,预示着人类正从“黄色陆地文明”向“蓝色海洋文明”转变。————————[教材探究]————————教材第108页 活动提示:1.一是要加强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不断增强海洋地质矿产勘探和开发水平。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坚持走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并举的道路。三是要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努力推广实施可持续发展。2.优点:棕榈树形的人工岛设计,扩大了陆地面积,延长了海岸线,可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人工岛建设有私人住宅、公寓、摩天大楼和酒店以及主题公园,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缺点:随着棕榈岛的建设,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加大,海洋生态环境可能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沙滩面积缩小,人工沙滩面积扩大,自然洋流运动会被改变。教材第110页 活动提示:1.(1)①石油污染物中的毒性化合物可以改变细胞活性,使藻类等浮游生物急性中毒死亡;②石油污染能够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氧气的含量,破坏生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使渔业资源逐步衰退;③在被污染的水域,其恶劣水质使养殖的鱼类、贝类大量死亡,存活下来的也因含有石油污染物而有异味,导致无法食用;④石油沉到海底后,会危及海底生物的正常发育;⑤石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累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2)方法 内容分散 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但这种化学物质不宜在近岸或渔场周围使用沉降 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但这会危害海底生物吸收 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只能在静水环境中进行围栏 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这需要静水环境放任 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燃烧 油层厚达2毫米时即可用燃烧法清除,可能会对海洋生物生长繁殖和附近船舶造成损害2.人类在陆地上任意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随着径流汇入大海,造成海洋污染。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并逐级传递,最终会通过食用海洋水产品等途径传递并积聚到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3.①全社会广泛开展防治海洋污染、生态破坏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保护海洋的意识;②必须对海洋环境和生态进行全面监测、调查和跟踪监视,以便及时获取资料,采取处理措施;③加强入海污染源控制,实行达标排放;④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如认真落实休渔措施,积极推进“海上农牧化”建设);⑤划定一定海域,建立自然保护区。课后小测试 课堂达标 提升能力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日益受到人类的重视。据此回答1~2题。1.属于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的是( )A.海洋捕捞 B.海洋化工C.潮汐发电 D.海洋航运2.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 )A.海底钻井平台 B.海水淡化工厂C.潜艇 D.石油储存罐DD解析:第1题,海洋捕捞属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属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利用;潮汐发电属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航运属于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故选D。第2题,海底钻井平台开采的是海底石油资源;海水淡化工厂开发的是海洋水资源;潜艇利用的是海洋空间资源;石油储存罐主要利用的是海底空间资源。故选D。读南海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3~4题。3.可能蕴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海域是( )A.甲、丁两地 B.甲、丙两地C.乙、丁两地 D.乙、丙两地4.下列有关海洋资源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有利于晒盐B.沉积盆地多金属矿产C.石油和天然气易在深海盆富集D.寒暖流交汇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BD解析:第3题,海洋的石油、天然气分布在海洋的大陆架上,图中位于大陆架的是甲、丙两处。故选B。第4题,一般是光照强的地区利于晒盐;深海海滨地区及大陆架多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易在背斜处富集;寒暖流交汇处形成丰富的渔业资源。故选D。海上原油泄漏会对当地居民、旅游业、渔业和生态环境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据此回答5~6题。5.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油膜覆盖水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 ④原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①②③④C6.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水体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D.播散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解析:第5题,泄漏的原油主要覆盖在水面上,不会影响水下鱼类游动;光照主要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故选C。第6题,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油污,对水体环境影响最小。故选B。B我国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及渤海海域,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渤海、长江口外和浙江沿海。据此回答7~8题。7.我国东海及渤海海域成为赤潮多发区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长江、黄河等诸多河流携带过多泥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B.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也是易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C.东海赤潮是淮河、长江注入东海所含矿物质营养过多造成的D.渤海湾赤潮发生与这里较封闭的地形有一定的关系D8.为保护我国近海环境,应采取的对策是( )A.禁止在沿海地区进行各种经济活动B.将海洋作为“天然的排污厂”C.控制水产养殖,禁止过度捕捞D.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D解析:第7题,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较为封闭等因素使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称为赤潮。故选D。第8题,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有效减缓水体富营养化,一定程度上减轻赤潮的发生。故选D。课时作业(十五) 海洋与人类A组(基础练)读台湾岛简图,回答1~3题。1.图中的“某资源”应为( )A.石油 B.铁矿C.海盐 D.天然气2.该种资源在我国最大的产区在( )A.渤海沿岸 B.黄海沿岸C.东海沿岸 D.南海沿岸3.影响图中该种资源产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海水的性质 B.气候与地形C.运输便利 D.市场需求CAB解析:第1题,根据台湾岛西侧“某资源”产地的位置可知,该资源为海盐。故选C。第2题,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地——长芦盐场位于渤海沿岸。故选A。第3题,盐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晴天多、蒸发旺盛的地区。故选B。读海洋开发利用方式示意图,回答第4题。4.下列海洋开发活动与污染类型的关联中,正确的是 ( )A.海洋捕捞—鱼类枯竭B.沿海电站—核污染C.海洋运输—石油污染D.海水淡化—水污染解析:海洋捕捞活动易造成生态破坏;沿海电站是利用潮汐、海浪发电,没有核污染;海洋运输易造成沿线海域石油污染;海水淡化不会产生水污染。故选C。C2011年,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渤海湾蓬莱19-3号油田6月4日发现漏油,到7月5日,漏油严重污染面积已达840平方千米。读图,回答5~6题。5.渤海石油泄漏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A.阻碍海上运输 B.危及渔业生产C.促进海滨旅游业的发展 D.促使海水富营养化6.下列针对渤海石油泄漏事件,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加强对海洋石油开采的监测B.采用相关设备回收海面石油C.向污染海域注入淡水稀释油污D.点燃油层,燃烧并消耗油污BA解析:第5题,渤海石油泄漏,在海面形成油膜,导致海水中缺氧,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鱼类等因缺氧而死亡,危及渔业生产,B正确;对海上运输基本没有影响,A错误;破坏海滨旅游业的发展,C错误;导致海水营养物质缺乏,D错误。故选B。第6题,针对渤海石油泄漏事件,应加强对海洋石油开采的监测,A正确;漂浮在海面上的石油难以回收,B错误;海水是流动的,且污染面积大,向污染海域注入淡水,不能起到稀释油污的作用,C错误;点燃油层,燃烧并消耗油污,会造成大气污染,D错误。故选A。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由1128—1855年期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海所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图1为该三角洲2006年海岸线位置及1980—2006年海水10 m等深线位置变动情况,图2为江苏省海岸带示意图。图1 图2(1)按照物质组成,江苏省海岸类型多为淤泥质海岸,该类型海岸适合发展哪些产业?答案:滩涂农业、水产养殖业、旅游观光业、盐田开发等。(2)1980—2006年间,该地海岸线变动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并分析其原因。答案:陆地无新泥沙来源;沉积物松散,易遭受侵蚀;沿海风浪、潮流作用强。(3)稳定该地海岸线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前,江苏省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岸线向陆地方向退缩建防护林,修建护岸工程海洋空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解析:第(1)题,江苏海岸类型主要是淤泥质海岸,这里土质较肥沃,水深较浅,海底坡度较小,适合发展滩涂农业、水产养殖业、旅游观光业、盐田开发等。第(2)题,由图1可知,1980—2006年间,该地海岸线向陆地方向退缩,这反映了沙源减少,海岸地带受侵蚀严重,同时沿海风浪、潮流作用强。第(3)题,稳定该地海岸线可采取的措施应该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第(4)题,江苏省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空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B组(提升练)继煤、石油、天然气后,能源家庭又出现了新成员“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其储量丰富,目前开发技术已日益成熟。据此回答1~3题。1.“可燃冰”生成在( )A.南北两极 B.海底C.地壳内部 D.地幔内部2.“可燃冰”生成地附近的矿产资源还有( )A.煤、石油、天然气 B.有色金属C.硫、磷 D.锰结核BD3.海底锰结核矿物由以锰为主的30多种元素构成,主要集中分布在( )A.北大西洋 B.南大西洋C.北太平洋 D.南太平洋解析:第1题,“可燃冰”生成在深海的海底。故选B。第2题,深海海底还有锰结核。故选D。第3题,北太平洋是锰结核矿物的主要分布地。故选C。C读沿海钢铁厂海水淡化流程图,回答4~5题。4.海水淡化的浓盐水直接排入海洋,最可能导致( )A.湿地萎缩 B.生物多样性减少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5.钢铁厂余热蒸汽用于海水淡化,主要有利于( )A.增加流通环节 B.增加浓盐水C.减少工业联系 D.降低能源消耗解析:第4题,海水淡化的浓盐水盐度高,直接排入海洋会导致海洋水体盐度发生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故选B。第5题,钢铁厂的余热蒸汽用于海水淡化,使余热得以再利用,降低了能源消耗。故选D。BD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岛屿。下图为海南省局部示意图和永兴岛景观图。(1)永兴岛淡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岛获取淡水资源的可能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海南岛莺歌海盐场制盐的主要有利条件有哪些?答案:地形:沿海,海岸带地形平坦开阔;泥质海滩,盐分不易下渗。天气: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蒸发强;阳光强烈,风力大,蒸发快。海水:海水盐度较高。(3)三沙市在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保护海洋环境?答案:渔业资源枯竭(海洋生态破坏)。合理捕捞;制定休渔期;加强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保护意识等。面积小,难以集水收集雨水;海水淡化;从岛外输入淡水解析:第(1)题,永兴岛面积小,难以集水,淡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的获取要从当地自然特征考虑,岛屿地处海洋中部,降水丰富,可收集雨水;也可进行海水淡化,或从岛外输入淡水。第(2)题,盐场的形成与地形、气候有关。地形平坦、蒸发旺盛、风力大利于晒盐;莺歌海盐场地处海南岛西南部的沿海平原,海岸带地形平坦开阔;泥质海滩,盐分不易下渗,适宜建成盐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蒸发强;阳光强烈,风力大,蒸发快,利于晒盐;海水盐度较高,盐资源丰富。第(3)题,渔业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渔业资源枯竭的问题。应合理捕捞;制定休渔期;加强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3节海洋与人类学案.doc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3节海洋与人类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