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8张PPT)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认识自然土壤剖面的特点。区域认知:能够根据土壤类型分布图,了解不同类型土壤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综合思维: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理解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人地协调观:结合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一、土壤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______的疏松表层。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______、养分、______、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肥力植物水分温度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定义: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_________。(2)特点: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会逐渐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3)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_______________性质。风化物物理和化学2.气候与土壤(1)作用: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2)影响①通常情况下,______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②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______。③____________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温度减少降水和风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_______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_________的因素,土壤______与______作用密切关联。4.地形与土壤(1)地形垂直变化与土壤: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____________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2)不同地形类型条件下的土壤: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______,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______,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______的土壤。5.时间因素与土壤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______。有机质最活跃肥力生物组成成分较快较慢深厚成熟 判断正误(1)土壤的形成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 连一连 将土壤形成与对应的自然因素连线。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物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 气候土壤形成的动力条件 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进程 地形土壤发育的程度 时间×√ 微思考 土壤就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吗?提示:不是。土壤就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三、土壤剖面1.含义:土壤剖面,是指从______垂直向下的土壤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在内。地面纵断面整个土体母质层2.土层名称 形态、特点有机层 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_________为主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呈灰黑色或______淋溶层 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___,色泽较淡淀积层 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母质层 疏松的____________物质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有机质黑色低风化碎屑 判断正误(1)任何一种土壤,从表层到成土母质,各层土壤的质地都是一样的。( )(2)土壤剖面包括整个土体层。( ) 微思考 就土壤剖面而言,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提示:森林土壤有枯枝落叶层。××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观察土壤土壤剖面就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其深度一般是指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一定深度。观测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各土层的发育状况及其排列构造,从而判断土壤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和土壤肥力。1.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观察土壤的形态(1)颜色: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2)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3)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4)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5)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和温度状况。(6)干湿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图a中甲为( )A.有机层 B.淀积层C.耕作层 D.犁底层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BC解析:第1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故选B。第2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故选C。[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组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知道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2.掌握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大致占比。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 b 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生物 B.地形C.降水 D.成土母质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Ⅰ B.甲与ⅡC.乙与Ⅱ D.丙与ⅠAD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故选A。第2题,甲图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无淋溶层,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图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Ⅰ为草原土壤。故选D。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具体图解如下:1.成土母质与土壤2.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3.气候与土壤4.地貌与土壤(1)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2)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3)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4)迎风坡:水分状况比背风坡好。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图示法记忆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读图,回答1~2题。1.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 B.气候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CB解析:第1题,土壤质地即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它与成土母质的粒度关系密切。由于不同成岩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显著,因此在不同成土母质中,风化物颗粒大小不一。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黏粒较少。故选C。第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的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由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参与完成,其形成过程生物还未参与。自然环境下,降水特征、蒸发强弱、地表地下水位高低等因素会影响土壤水分含量。故选B。[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组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了解土壤质地的含义及土壤形成过程。2.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2题。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因素是( )A.风化基岩 B.气候C.地形 D.生物2.图示区域(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DA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故选D。第2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质养分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故选A。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3)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进植物的生长,进而促进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4)具有蓄水、保水功能。土壤可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土壤水可满足作物生长,有利于减轻旱灾的影响。2.土壤的利用和保护(1)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易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2)合理农业耕作,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土壤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实例,具体如下表所示:地区 土壤养护方法亚马孙流域 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南方地区的红壤 使用农家肥,增施有机肥;掺入石灰,降低酸度;掺入沙子,改良土壤性状;种植茶树等耐酸性的作物华北地区盐碱地 合理灌溉;加强农田覆盖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的主要功能(1)土壤的生产功能:支撑生物生长生活,提供所需营养元素。(2)土壤的生态功能:固碳、减排、净化空气,降解污染物和有毒物质。(3)土壤的社会功能: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土壤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2.改良盐碱地的措施(1)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使土体脱盐。(2)井灌井排:抽取盐水,补充淡水,使咸水淡化。(3)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4)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巩固水盐调节效果。“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成长。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据此回答1~2题。1.《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锄”的核心作用是( )A.清除杂草 B.减少蒸发C.增加透气性 D.提高地温2.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 )A.增多土壤毛细管,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B.加快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C.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D.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BA解析:第1题,“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主要意思是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下去。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抵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因此“锄”的核心作用是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故选B。第2题,陇中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压实表土层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出苗率。故选A。[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组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理解诗句的含义。2.知道土壤水分垂直方向的运移规律。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回答1~2题。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CB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推测,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故选C。第2题,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可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故选B。教材第121页 探究提示:1.当地土壤为富硒土壤,加上寻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为优越,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故在农耕时代吸引山外百姓迁移至此。2.当地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将周围山地中的硒元素运送至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最终形成富硒土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人类活动等。————————[教材探究]————————教材第125页 活动提示:1.没道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由于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强,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要深厚,但热带地区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温带和寒带低。2.黄河三角洲冲积土发育程度较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形成的寒漠土发育程度差;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大,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挟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发育程度较好。3.(1)生物与气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成土过程产生综合作用。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肥沃的黑土。(2)道库恰耶夫没有考虑人类活动这一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影响是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是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沙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教材第127页 活动提示:1.(1)大致呈环状分布,垂直差异明显。沿海平原、低地主要分布砖红壤、燥红土和水稻土;中南部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赤红壤和黄壤。(2)海南岛的西南部属于中部山地的背风坡,故该地区夏季具有气温高、酷热期长、降水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在高温干燥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植被为稀树草原或稀树灌丛草原。(3)海南岛中部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地对夏季风有抬升作用,多云雾天气,降水较多,热量条件相对较差,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发育有亚热带土壤。2.(1)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年降水量大,但季节变化大,分旱雨两季。(2)培地茅生长茂密,根系发达且集中在土壤表层,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疏松表层土壤,进而改良泥岩地区的土壤。3.(1)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会受到其他圈层的影响。气候可以通过水热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也可以通过影响植被、水源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等的迁移和交换,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土壤圈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进入水圈。土壤是直接在岩石圈表层的风化产物上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土壤覆盖于岩石上,能够减少外力对母质的破坏。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植被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2)有道理。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的规律。希施金的风景画真实地反映了森林景观,而通过真实的森林景观,科学家们能够判断森林植物群落类型,进而推断当地的气候类型。同时,结合绘画中的地形、水文等条件,人们能够判断当地土壤的性质,最后根据土壤与岩石圈的关系,推断出土壤下方岩石的性质。欣赏方法略。课后小测试 课堂达标 提升能力1.与黑土相比,南方的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原因是南方地区( )A.土质疏松,草原为主,提供的腐殖质少B.夏季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C.低山丘陵地形,海拔高,土壤发育差D.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对土壤破坏大B解析:与黑土所分布的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B正确;南方地区以森林植被为主,A错误;南方低山丘陵地形,海拔不高,故地形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C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耕作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故种植水稻不是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D错误。故选B。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2.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3.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BA解析:第2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导致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掉落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时间越长,覆盖的有机质腐殖物越多,因此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成土母质是由岩石风化分解等外力作用形成的,①不符合题意。故选B。第3题,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能起到保持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层因水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A正确;相反,由于黏性导致通透性较差,B错误;土温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土层解决的,C错误;土壤的养分主要来自生物的更新换代,D错误。故选A。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据此完成4~5题。4.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C.生物 D.人类活动A5.若某地土壤层深厚,且有机质含量高,则该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特点有( )①气候高温多雨,森林茂密 ②气候温和湿润,草类茂盛 ③地形平坦,沉积作用较强 ④地势陡峭,侵蚀作用较强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C解析: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成土母质逐步发育成土壤,因此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A正确;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物理、化学的性质与强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趋于减少,因此高温多雨,森林茂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①错误;地势陡峭的地区,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④错误;气候温和湿润,草类茂盛,有机质含量高,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沉积,②③正确。故选C。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体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物质,如图中的_______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______。(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_______、_______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并经过____________的过程。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腐殖质氮素植物选择性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植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气候地形长期发育解析:第(1)题,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生物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对土壤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第(2)题,读图可得出答案。第(3)题,读图并根据土壤形成的过程可知,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植物选择性的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植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第(4)题,经过生物作用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再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自然土壤。课时作业(十七) 土壤的形成A组(基础练)1.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生物是土壤成土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选项中植被条件最差的为荒漠带,故成土过程微弱的是热带荒漠带。故选C。C2.导致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生物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解析: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气候暖湿,微生物活动旺盛,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故选A。A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生物 D.人类活动4.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的水稻土(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DD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形崎岖,坡度较大,靠自然力量很难形成水稻土,人类修建梯田是关键,所以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故选D。第4题,随着海拔升高,侵蚀作用越强,梯田中水稻土厚度越薄;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影响小;梯田与地面都相对平坦,迁移速度相差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故选D。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⑤6.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CA解析:第5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故选C。第6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故选A。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答案: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光合矿物质降水气温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解析:第(1)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根部吸收矿物质合成有机质。第(2)题,气温和降水影响着土壤的肥力。第(3)题,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回答。B组(提升练)位于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由五色土组成,它们取自全国各地,并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摆放,寓意中华疆域地大物博,而这青、红、黃、白、黑五种颜色土放置的方位恰好也对应了现今中国土壤分布的概况。下图为我国土壤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题。1.与黑色土相比,红色土( )A.耕作更困难 B.降水影响小C.成土速度慢 D.淋溶作用弱解析:红色土与黑色土相比,主要是它们成土环境的不同,红色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南方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成土母质中易溶于水的钙成分不断流失,土壤中多以铁和铝元素为主,土壤多呈酸性,土壤黏粒比重高,耕作困难,A正确。红色土土壤多呈酸性,母质中的钙成分容易流失,受降水影响大,B错误。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风化作用、生物作用比较旺盛,因此成土的速度比黑色土分布地区速度要快,C错误。南方红色土分布地区降水充足,土壤淋溶作用强,D错误。故选A。A陕西省横山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研究该区不同尺度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特征,可为区域退化土地的恢复重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有机质含量是土壤属性重要特征之一。以正北方向为0°,将坡向以45°为间隔划分为8类(0°~22.5° 和337.6°~360°为北坡,22.6°~67.5°为东北坡,67.6°~112.5°为东坡,112.6°~157.5°为东南坡,157.6°~202.5°为南坡,202.6°~247.5°为西南坡,247.6°~292.5°为西坡,292.6°~337.5°为西北坡)。下图为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图。据此完成2~3题。2.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坡向是( )A.北坡 B.东坡C.南坡 D.西坡3.关于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正确的是( )A.阳坡热量较高,生物生长旺盛,有机质含量较高B.阴坡为背风坡,土壤水分较少,有机质含量较低C.阳坡为迎风坡,对母质风化强,有机质含量较低D.阴坡热量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含量较高AD解析:第2题,据图可知,位于0°~22.5°和337.6°~360°的北坡,有机质含量为6.4~6.7 g·kg-1左右,比其他坡向都高。故选A。第3题,阳坡热量较高,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分解能力强,故有机质含量较低,A错误;因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阴坡为背风坡,降水稍少但也属于半湿润区,土壤较湿润,利于有机质积累,且同海拔的阴坡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能力弱,利于有机质积累,B错误,D正确;对母质风化强,土壤的厚度大,与有机质含量无关,C错误。故选D。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生物是诸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土壤对于自然环境诸要素的作用也很重要。土壤剖面结构、土壤颜色是观察土壤的重要内容。黑龙江耕作区的土壤非常肥沃。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4~6题。4.与犁底层相比,耕作层土壤( )A.土质紧实 B.有机质比例高C.保水保肥作用强 D.颜色较浅5.关于土壤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微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B.生物不断循环使土壤肥力下降C.土壤为许多动物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来源D.大气降水储存在土壤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6.关于黑龙江土壤肥沃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气候湿热,土壤形成快 B.有机质积累多C.岩石风化强度大 D.土壤黏粒比重高BCB解析:第4题,与犁底层相比,耕作层土壤受植被枯枝落叶等的影响较强,土壤有机质比例更高,同时,耕作层土壤受人为耕作影响,土壤更为疏松,水肥易下渗,保水保肥作用相对较弱,B正确,A、C错误;耕作层土壤的颜色相对更深,D错误。故选B。第5题,微生物可分解土壤有机质,但并不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A错误。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生物循环不会使土壤肥力下降,B错误。土壤为许多动物提供了生存场所和营养来源,C正确。大气降水储存在土壤中,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但这不是土壤和生物的相互作用,D错误。故选C。第6题,黑龙江纬度高,气候冷凉,土壤形成较慢,同时微生物的分解速度较慢,有机质积累多,B正确,A错误。黑龙江岩石风化强度一般,也不是导致其土壤肥沃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土壤黏粒比重高则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差,土壤质地黏重,土壤不肥沃,D错误。故选B。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7.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 )A.枯枝落叶层增厚 B.不含腐殖质C.肥力水平下降 D.结构更复杂8.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A.表土层软糊,提供了农作物扎根立足的条件B.耕作层深厚,使土壤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C.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D.母岩层较薄,阻断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DC9.将黑土或红壤熟化为水稻土并进行养护,应( )A.熟化黑土—沼泽化处理B.黑泥田—利用过程中无需施肥C.熟化红壤—排水后晾晒D.黄泥田—种植水稻前先植绿肥D解析:第7题,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形成的。由材料可知,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因此水稻土应该富含腐殖质,肥力水平应该是比较高的,B、C错误;由于水稻土是经过人类精心耕作、培育形成的,所以自然形成的枯枝落叶层不会增厚,甚至极少存在,A错误;另外比较自然土壤和水稻土的土壤剖面图,可以看出水稻土的剖面结构更复杂,D正确。故选D。第8题,表土层软糊,不利于农作物扎根立足,反而容易受大风和雨涝影响产生倒伏,A错误;土壤耕作层即使再深厚,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肥沃的土壤也会退化,甚至演变成荒漠化土地,B错误;对比自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层,而多一个犁底层,推测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C正确;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建立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从而使土壤成为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母岩层厚薄对此不产生影响,D错误。故选C。第9题,读材料可知,熟化黑土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脱沼泽(土地排水后晾晒)、再种稻形成黑泥田型水稻土,A错误;施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单产,养护土壤,B错误;熟化红壤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渍水、再种稻过程而形成黄泥田型水稻土,C错误;而由于红壤这个自然土壤本身具有酸、瘦、黏等特点,有机质少,肥力不高,因此在种植水稻前必须先种植绿肥作物,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D正确。故选D。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黑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多分布在地势平缓辽阔的漫岗。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在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如图),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式以保护黑土。(1)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原因。(2)分析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3)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解析:第(1)题,从气候角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第(2)题,由材料可知,东北黑土肥力下降源于大规模农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肥力消耗过多;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最终形成犁底层,进一步导致了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变差,加剧黑土肥力的下降。第(3)题,“少耕”意味着通过减少耕作频率来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轻肥力流失。“深松”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底层,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在分析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综合分析。答案:(1)雨热同期,夏季植物生长量大;冬季冷湿(或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2)坡地开垦(或者频繁翻耕)造成黑土流失;连续(或长期)耕种,肥力消耗多;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或者土壤结构发生变化);犁底层导致土壤通透性(或透气性、或透水性)变差。(3)减少土壤表层扰动(或表层紧实),减轻肥力流失(或水土流失);深层疏松(或消除犁底层),增强透气性(或透水性)。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认识自然土壤剖面的特点。区域认知:能够根据土壤类型分布图,了解不同类型土壤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综合思维: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理解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人地协调观:结合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一、土壤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定义: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2)特点: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会逐渐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3)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气候与土壤(1)作用: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2)影响①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②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③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4.地形与土壤(1)地形垂直变化与土壤: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2)不同地形类型条件下的土壤: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5.时间因素与土壤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判断正误(1)土壤的形成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连一连 将土壤形成与对应的自然因素连线。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物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 气候土壤形成的动力条件 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进程 地形土壤发育的程度 时间提示:微思考 土壤就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吗?提示:不是。土壤就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三、土壤剖面1.含义: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包括整个土体和母质层在内。2.土层名称 形态、特点有机层 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 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淀积层 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判断正误(1)任何一种土壤,从表层到成土母质,各层土壤的质地都是一样的。(×)(2)土壤剖面包括整个土体层。(×)微思考 就土壤剖面而言,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提示:森林土壤有枯枝落叶层。研习 1 观察土壤土壤剖面就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其深度一般是指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一定深度。观测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各土层的发育状况及其排列构造,从而判断土壤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和土壤肥力。1.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观察土壤的形态(1)颜色: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2)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3)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4)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5)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和温度状况。(6)干湿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典例 示范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图a图b1.图a中甲为( )A.有机层B.淀积层C.耕作层D.犁底层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解析:第1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故选B。第2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故选C。答案:1.B 2.C[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组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知道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2.掌握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大致占比。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 b 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图a 图b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生物 B.地形C.降水 D.成土母质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Ⅰ B.甲与ⅡC.乙与Ⅱ D.丙与Ⅰ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故选A。第2题,甲图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无淋溶层,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图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Ⅰ为草原土壤。故选D。答案:1.A 2.D研习 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具体图解如下:1.成土母质与土壤2.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3.气候与土壤4.地貌与土壤(1)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2)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3)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4)迎风坡:水分状况比背风坡好。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图示法记忆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读图,回答1~2题。1.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B.气候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第1题,土壤质地即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它与成土母质的粒度关系密切。由于不同成岩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显著,因此在不同成土母质中,风化物颗粒大小不一。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黏粒较少。故选C。第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的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由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参与完成,其形成过程生物还未参与。自然环境下,降水特征、蒸发强弱、地表地下水位高低等因素会影响土壤水分含量。故选B。答案:1.C 2.B[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组应从以下几点着手:1.了解土壤质地的含义及土壤形成过程。2.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2题。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因素是( )A.风化基岩 B.气候C.地形 D.生物2.图示区域(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故选D。第2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质养分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故选A。答案:1.D 2.A研习 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3)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进植物的生长,进而促进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4)具有蓄水、保水功能。土壤可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土壤水可满足作物生长,有利于减轻旱灾的影响。2.土壤的利用和保护(1)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易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2)合理农业耕作,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土壤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实例,具体如下表所示:地区 土壤养护方法亚马孙流域 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南方地区的红壤 使用农家肥,增施有机肥;掺入石灰,降低酸度;掺入沙子,改良土壤性状;种植茶树等耐酸性的作物华北地区盐碱地 合理灌溉;加强农田覆盖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的主要功能(1)土壤的生产功能:支撑生物生长生活,提供所需营养元素。(2)土壤的生态功能:固碳、减排、净化空气,降解污染物和有毒物质。(3)土壤的社会功能: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土壤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2.改良盐碱地的措施(1)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使土体脱盐。(2)井灌井排:抽取盐水,补充淡水,使咸水淡化。(3)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4)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巩固水盐调节效果。“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成长。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据此回答1~2题。1.《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锄”的核心作用是( )A.清除杂草 B.减少蒸发C.增加透气性 D.提高地温2.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 )A.增多土壤毛细管,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B.加快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C.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D.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解析:第1题,“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主要意思是锄地是不论次数的,没有草也要锄下去。锄地的核心是“松土保墒”。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还会在缩水过程中开裂;“松土”就是切断毛细管,堵塞裂缝,从而“保墒”,抵制水分沿毛细管上行至地表蒸发和直接经裂缝蒸发。因此“锄”的核心作用是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故选B。第2题,陇中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农民在谷子春播浇水后压实表土层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出苗率。故选A。答案:1.B 2.A[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组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理解诗句的含义。2.知道土壤水分垂直方向的运移规律。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回答1~2题。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推测,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故选C。第2题,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可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故选B。答案:1.C 2.B——————————[教材探究]——————————教材第121页 探究提示:1.当地土壤为富硒土壤,加上寻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为优越,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故在农耕时代吸引山外百姓迁移至此。2.当地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将周围山地中的硒元素运送至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最终形成富硒土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人类活动等。教材第125页 活动提示:1.没道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由于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强,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要深厚,但热带地区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温带和寒带低。2.黄河三角洲冲积土发育程度较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形成的寒漠土发育程度差;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大,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挟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发育程度较好。3.(1)生物与气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成土过程产生综合作用。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肥沃的黑土。(2)道库恰耶夫没有考虑人类活动这一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影响是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是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沙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教材第127页 活动提示:1.(1)大致呈环状分布,垂直差异明显。沿海平原、低地主要分布砖红壤、燥红土和水稻土;中南部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赤红壤和黄壤。(2)海南岛的西南部属于中部山地的背风坡,故该地区夏季具有气温高、酷热期长、降水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在高温干燥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植被为稀树草原或稀树灌丛草原。(3)海南岛中部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地对夏季风有抬升作用,多云雾天气,降水较多,热量条件相对较差,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发育有亚热带土壤。2.(1)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年降水量大,但季节变化大,分旱雨两季。(2)培地茅生长茂密,根系发达且集中在土壤表层,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疏松表层土壤,进而改良泥岩地区的土壤。3.(1)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会受到其他圈层的影响。气候可以通过水热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也可以通过影响植被、水源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等的迁移和交换,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土壤圈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进入水圈。土壤是直接在岩石圈表层的风化产物上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土壤覆盖于岩石上,能够减少外力对母质的破坏。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植被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2)有道理。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的规律。希施金的风景画真实地反映了森林景观,而通过真实的森林景观,科学家们能够判断森林植物群落类型,进而推断当地的气候类型。同时,结合绘画中的地形、水文等条件,人们能够判断当地土壤的性质,最后根据土壤与岩石圈的关系,推断出土壤下方岩石的性质。欣赏方法略。1.与黑土相比,南方的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原因是南方地区( )A.土质疏松,草原为主,提供的腐殖质少B.夏季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C.低山丘陵地形,海拔高,土壤发育差D.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对土壤破坏大解析:与黑土所分布的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微生物活跃,土壤有机质不易积累,因此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B正确;南方地区以森林植被为主,A错误;南方低山丘陵地形,海拔不高,故地形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C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耕作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故种植水稻不是南方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D错误。故选B。答案:B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2.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3.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解析:第2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导致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掉落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时间越长,覆盖的有机质腐殖物越多,因此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成土母质是由岩石风化分解等外力作用形成的,①不符合题意。故选B。第3题,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能起到保持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层因水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A正确;相反,由于黏性导致通透性较差,B错误;土温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土层解决的,C错误;土壤的养分主要来自生物的更新换代,D错误。故选A。答案:2.B 3.A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据此完成4~5题。4.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C.生物 D.人类活动5.若某地土壤层深厚,且有机质含量高,则该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特点有( )①气候高温多雨,森林茂密 ②气候温和湿润,草类茂盛 ③地形平坦,沉积作用较强 ④地势陡峭,侵蚀作用较强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成土母质逐步发育成土壤,因此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A正确;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物理、化学的性质与强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趋于减少,因此高温多雨,森林茂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①错误;地势陡峭的地区,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④错误;气候温和湿润,草类茂盛,有机质含量高,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沉积,②③正确。故选C。答案:4.A 5.C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体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物质,如图中的_____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_______。(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________、________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并经过____________的过程。解析:第(1)题,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生物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对土壤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第(2)题,读图可得出答案。第(3)题,读图并根据土壤形成的过程可知,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植物选择性的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植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第(4)题,经过生物作用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再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自然土壤。答案:(1)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腐殖质 氮素 (3)植物选择性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植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 (4)气候 地形 长期发育课时作业(十七) 土壤的形成A组(基础练)1.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生物是土壤成土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选项中植被条件最差的为荒漠带,故成土过程微弱的是热带荒漠带。故选C。答案:C2.导致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生物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解析: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气候暖湿,微生物活动旺盛,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故选A。答案:A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生物 D.人类活动4.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的水稻土(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形崎岖,坡度较大,靠自然力量很难形成水稻土,人类修建梯田是关键,所以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故选D。第4题,随着海拔升高,侵蚀作用越强,梯田中水稻土厚度越薄;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受海拔影响小;梯田与地面都相对平坦,迁移速度相差不大;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故选D。答案:3.D 4.D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⑤6.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5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故选C。第6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故选A。答案:5.C 6.A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____。(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解析:第(1)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根部吸收矿物质合成有机质。第(2)题,气温和降水影响着土壤的肥力。第(3)题,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回答。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降水 气温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B组(提升练)位于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由五色土组成,它们取自全国各地,并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摆放,寓意中华疆域地大物博,而这青、红、黃、白、黑五种颜色土放置的方位恰好也对应了现今中国土壤分布的概况。下图为我国土壤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题。1.与黑色土相比,红色土( )A.耕作更困难 B.降水影响小C.成土速度慢 D.淋溶作用弱解析:红色土与黑色土相比,主要是它们成土环境的不同,红色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南方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成土母质中易溶于水的钙成分不断流失,土壤中多以铁和铝元素为主,土壤多呈酸性,土壤黏粒比重高,耕作困难,A正确。红色土土壤多呈酸性,母质中的钙成分容易流失,受降水影响大,B错误。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风化作用、生物作用比较旺盛,因此成土的速度比黑色土分布地区速度要快,C错误。南方红色土分布地区降水充足,土壤淋溶作用强,D错误。故选A。答案:A陕西省横山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研究该区不同尺度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特征,可为区域退化土地的恢复重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有机质含量是土壤属性重要特征之一。以正北方向为0°,将坡向以45°为间隔划分为8类(0°~22.5° 和337.6°~360°为北坡,22.6°~67.5°为东北坡,67.6°~112.5°为东坡,112.6°~157.5°为东南坡,157.6°~202.5°为南坡,202.6°~247.5°为西南坡,247.6°~292.5°为西坡,292.6°~337.5°为西北坡)。下图为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图。据此完成2~3题。2.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坡向是( )A.北坡 B.东坡C.南坡 D.西坡3.关于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正确的是( )A.阳坡热量较高,生物生长旺盛,有机质含量较高B.阴坡为背风坡,土壤水分较少,有机质含量较低C.阳坡为迎风坡,对母质风化强,有机质含量较低D.阴坡热量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含量较高解析:第2题,据图可知,位于0°~22.5°和337.6°~360°的北坡,有机质含量为6.4~6.7 g·kg-1左右,比其他坡向都高。故选A。第3题,阳坡热量较高,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分解能力强,故有机质含量较低,A错误;因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阴坡为背风坡,降水稍少但也属于半湿润区,土壤较湿润,利于有机质积累,且同海拔的阴坡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能力弱,利于有机质积累,B错误,D正确;对母质风化强,土壤的厚度大,与有机质含量无关,C错误。故选D。答案:2.A 3.D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生物是诸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土壤对于自然环境诸要素的作用也很重要。土壤剖面结构、土壤颜色是观察土壤的重要内容。黑龙江耕作区的土壤非常肥沃。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4~6题。4.与犁底层相比,耕作层土壤( )A.土质紧实 B.有机质比例高C.保水保肥作用强 D.颜色较浅5.关于土壤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微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B.生物不断循环使土壤肥力下降C.土壤为许多动物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来源D.大气降水储存在土壤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6.关于黑龙江土壤肥沃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气候湿热,土壤形成快B.有机质积累多C.岩石风化强度大D.土壤黏粒比重高解析:第4题,与犁底层相比,耕作层土壤受植被枯枝落叶等的影响较强,土壤有机质比例更高,同时,耕作层土壤受人为耕作影响,土壤更为疏松,水肥易下渗,保水保肥作用相对较弱,B正确,A、C错误;耕作层土壤的颜色相对更深,D错误。故选B。第5题,微生物可分解土壤有机质,但并不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A错误。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生物循环不会使土壤肥力下降,B错误。土壤为许多动物提供了生存场所和营养来源,C正确。大气降水储存在土壤中,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但这不是土壤和生物的相互作用,D错误。故选C。第6题,黑龙江纬度高,气候冷凉,土壤形成较慢,同时微生物的分解速度较慢,有机质积累多,B正确,A错误。黑龙江岩石风化强度一般,也不是导致其土壤肥沃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土壤黏粒比重高则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差,土壤质地黏重,土壤不肥沃,D错误。故选B。答案:4.B 5.C 6.B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图1图27.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 )A.枯枝落叶层增厚B.不含腐殖质C.肥力水平下降D.结构更复杂8.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A.表土层软糊,提供了农作物扎根立足的条件B.耕作层深厚,使土壤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C.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D.母岩层较薄,阻断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9.将黑土或红壤熟化为水稻土并进行养护,应( )A.熟化黑土—沼泽化处理B.黑泥田—利用过程中无需施肥C.熟化红壤—排水后晾晒D.黄泥田—种植水稻前先植绿肥解析:第7题,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形成的。由材料可知,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因此水稻土应该富含腐殖质,肥力水平应该是比较高的,B、C错误;由于水稻土是经过人类精心耕作、培育形成的,所以自然形成的枯枝落叶层不会增厚,甚至极少存在,A错误;另外比较自然土壤和水稻土的土壤剖面图,可以看出水稻土的剖面结构更复杂,D正确。故选D。第8题,表土层软糊,不利于农作物扎根立足,反而容易受大风和雨涝影响产生倒伏,A错误;土壤耕作层即使再深厚,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肥沃的土壤也会退化,甚至演变成荒漠化土地,B错误;对比自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层,而多一个犁底层,推测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C正确;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建立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从而使土壤成为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母岩层厚薄对此不产生影响,D错误。故选C。第9题,读材料可知,熟化黑土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脱沼泽(土地排水后晾晒)、再种稻形成黑泥田型水稻土,A错误;施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单产,养护土壤,B错误;熟化红壤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渍水、再种稻过程而形成黄泥田型水稻土,C错误;而由于红壤这个自然土壤本身具有酸、瘦、黏等特点,有机质少,肥力不高,因此在种植水稻前必须先种植绿肥作物,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D正确。故选D。答案:7.D 8.C 9.D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黑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多分布在地势平缓辽阔的漫岗。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在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如图),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式以保护黑土。(1)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原因。(2)分析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3)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解析:第(1)题,从气候角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第(2)题,由材料可知,东北黑土肥力下降源于大规模农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肥力消耗过多;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最终形成犁底层,进一步导致了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变差,加剧黑土肥力的下降。第(3)题,“少耕”意味着通过减少耕作频率来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轻肥力流失。“深松”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底层,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在分析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综合分析。答案:(1)雨热同期,夏季植物生长量大;冬季冷湿(或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2)坡地开垦(或者频繁翻耕)造成黑土流失;连续(或长期)耕种,肥力消耗多;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或者土壤结构发生变化);犁底层导致土壤通透性(或透气性、或透水性)变差。(3)减少土壤表层扰动(或表层紧实),减轻肥力流失(或水土流失);深层疏松(或消除犁底层),增强透气性(或透水性)。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学案.doc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