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球圈层结构,树立关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理念。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关系。地理实践力: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影响。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波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分类: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3)传播特性: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4)传播共性: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判断正误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与横波相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传播。(√)
微思考 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提示: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变化。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圈层界面(不连续面):D莫霍面、F古登堡面。
3.三个圈层
(1)C地壳
①范围: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③分层:上层为硅铝层,密度相对较小,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层为硅镁层,密度相对较大,是连续的。
(2)E地幔
①范围: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_900千米。
②分层: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3)地核
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物质组成: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③分层:G外核: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H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填一填 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图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判断正误
(1)上地幔与下地幔的分界线就是软流层。(×)
(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即地壳。(×)
微思考 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区别?
提示:虽然岩石圈和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其范围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况 意义
A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
C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B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判断正误
(1)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2)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微思考 结合图示,找出图中主要事物,按照圈层划分思考其所属的圈层。
提示:云属于大气圈,树木属于生物圈,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
研习1 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如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指大陆部分) 特征
地壳 莫霍面古登堡面 39~412 9005 150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可能是液态或熔融状态的物质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呈固态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17千米 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70~10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
确定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
(1)根据内部圈层的位置和顺序判断。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一般39~41 km(大陆部分平均)以上为地壳,地壳以下至2 900 km为地幔,2 900 km以下为地核。
(2)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判断。横波、纵波速度均明显增加的位置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的位置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
(3)根据具体特征进行判断。①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若涉及岩浆的发源地等信息可判断为地幔;②地球内部某处物质状态为液态或熔融状态,最可能是地核的外核部分。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G为地核。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故选C。第2题,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选C。
答案:1.C 2.C
[思路点拨] 
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它们与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2.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2021年11月23日8时17分,老挝发生里氏2.8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老挝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本次老挝地震发生时,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  )
A.剧烈的上下颠簸
B.先感觉到左右晃动,再感觉到上下颠簸
C.剧烈的左右晃动
D.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晃动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材料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且深度为8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A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都位于地壳之下,排除B、C、D。故选A。第2题,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引起地面上下运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所以震区附近的人们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晃动。故选D。
答案:1.A 2.D
研习2 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特征
圈层 组成 特征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水圈 由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又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2.生物圈的特殊性
(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
(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孕育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
地球的外部圈层特点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它们的概念、特点和相互关系分析如下:
圈层 概念 特点 相互关系
大气圈 指围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 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相近,这个高度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水圈 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①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②地球上的水中有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约2/3的淡水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
生物圈 广义上的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狭义上的生物圈则指生物本身 ①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这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②生物圈的质量仅相当于大气圈质量的1/300、水圈质量的1/7 000,但是它非常活跃,是一个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①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是生物圈;④能降水,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故选C。第2题,“落红”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所以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故选B。
答案:1.C 2.B
[思路点拨] 
解答该类题组的思路如下: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2.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而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
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丁指向甲通过蒸腾作用,说明丁为生物圈,甲是大气圈;乙指向丙通过下渗作用,说明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故选B。第2题,据上题可知,乙圈层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分布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由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故选A。
答案:1.B 2.A
—————————————[教材探究]——————————————
教材第23页 探究
提示:
1.略。
2.人们通过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如火山、地震、温泉等)认识地球内部;科学家会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来探测地球内部奥秘。
教材第27页 活动
提示:
1.
圈层名称 界面 地震波传播特点 圈层特点
地壳 莫霍面古登堡面 传播速度迅速加快 平均厚度为17千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平均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薄(平均为5~10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幔 传播速度稳步上升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 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内核呈固态
2.相似之处: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都可分为三大圈层,蛋壳代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壳,其物质状态为固态;蛋白代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幔,也主要是由固态物质组成;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鸡蛋壳合起来就代表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不同之处: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厚度不均匀;煮熟的鸡蛋蛋白结构一致,而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煮熟的鸡蛋蛋黄呈固态,而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教材第28页 活动
提示:
1.(1)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两者不是同一概念。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地震预警则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区域前,向其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告知当地人们采取应急措施,尽可能减少伤亡。
(2)地震预警的重大意义在于为人们避险提供更多时间,大幅减少人员伤亡。
(3)①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恰好在家里,那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如果家是平房或一楼,则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如果家位于高层楼房,那么还是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好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等地震过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等待救援。
②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③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地震应急演练活动
活动主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急自救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2.略。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4日,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发生里氏4.8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M、N为不连续界面)。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地球内部圈层中(  )
A.E波在乙层中比F波快
B.圈层丙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C.圈层丁压力和密度小
D.岩石圈位于M以上
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此次地震发生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震源深度21千米,小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因此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图中甲是地壳,乙是地幔,丙是外核,丁是内核。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在乙层中,E波横波传播速度比F波纵波慢,A错误;丙为外核,其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B正确;圈层丁内核压力和密度都大,C错误;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由M是莫霍面,其上为地壳可知,D错误。故选B。
答案:1.A 2.B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①~④与其所代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核 B.②—地幔
C.③—地壳 D.④—软流层
4.图中地震波(  )
A.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快
B.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
C.横波在通过莫霍面后消失
D.纵波在地核中传播速度最快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在①和②之间的界面,横波和纵波波速都加快,是莫霍面;在②和③之间的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减慢,是古登堡面;①为莫霍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A错误;②为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B正确;③为古登堡面以下的部分,横波不能通过该层,为外核,C错误;④为地球最内部的圈层,在该层纵波波速加快,为内核,D错误。故选B。第4题,读图可知,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慢,A错误;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B正确;横波在通过古登堡面后完全消失,C错误;纵波在地幔处传播速度最快,D错误。故选B。
答案:3.B 4.B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5~7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6.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7.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5题,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选D。第6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选B。第7题,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且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故选D。
答案:5.D 6.B 7.D
8.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单位:千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B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容易答出。第(2)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为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为30~35千米。第(3)题,结合图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1)39~41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最薄
课时作业(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
A组(基础练)
1.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物质以化合物存在
B.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岩石圈
C.软流层处横波不能通过
D.地核物质可能是铁和镁
解析: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是矿物,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故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岩石圈;软流层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是岩浆的发源地,横波能通过;地核的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故选B。
答案:B
2.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陆壳比洋壳厚。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壳最厚处在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海拔较低,地壳厚度较小。故选C。
答案:C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读图,回答3~4题。
3.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4.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界面为古登堡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解析:第3题,地球内部的熔岩,即岩浆,地下的岩浆主要位于软流层,该层分布于上地幔的上部。故选B。第4题,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为莫霍面;两种地震波均能在该界面附近通过;地震波由该界面向下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大陆地壳厚度大,因此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大陆部分更大。故选D。
答案:3.B 4.D
下图为某一地区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洋地壳一般比大陆地壳厚
B.莫霍面以上为岩石圈
C.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
6.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
A.目前地壳厚度小于陆地地壳平均厚度
B.冰川广布
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
D.曾经地势低洼
解析:第5题,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10千米,一般比大陆地壳薄。莫霍面以上为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故选C。第6题,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该地区曾经地势低洼,有沉积环境。目前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远大于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冰川广布与岩石类型无关。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岩浆岩。故选D。
答案:5.C 6.D
B组(提升练)
据报道,截止2021年当地时间10月27日,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已持续剧烈喷发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喷出了大量熔岩流和气体,随着火山灰的扩散,该地区上空弥漫大量烟雾。图1是该火山喷发景观,图2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该火山喷出的大量熔岩流和气体的源地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2.读图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深度增加波速逐渐增加
B.在2 900 km以下,横波变慢、纵波加快
C.在1 000 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为7 km/s
D.在2 900 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皆出现了突变
解析:第1题,火山喷出的大量熔岩流和气体的源地一般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属于地幔,B正确。地壳位于地幔以上,A错误。地核位于地幔以下,C错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D错误。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在2 900 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在2 900 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皆出现了突变,地震波的波速并没有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A、B错误,D正确。读图2可知,在1 000 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小于6 km/s,C错误。故选D。
点睛 地震波的特点:①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②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③当横波和纵波传至莫霍面以下时,其波速均显著上升;④当横波和纵波传至古登堡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答案:1.B 2.D
2021年11月2日,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坎布雷维耶哈火山持续喷出熔岩(如图),火山喷发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和产生的灰烬使得岛上的空气质量恶化。当地政府要求人们除非必要,最好不离开家园,外出尽量戴口罩。据此完成第3题。
3.受本次坎布雷维耶哈火山喷发影响的外部圈层有(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气圈,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岩石圈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④错误,①②③正确,A正确。故选A。
答案:A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11月30日21时53分在西藏那曲市双湖县(31.76°N,87.94°E)发生里氏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采用了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原理,通知受影响地区提前预警的系统),极大地减少了因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下面两图为地震发生时那曲市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圈层(  )
A.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B.存在软流层
C.物质状态为固态 D.具有极高温度和压力
5.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  )
A.①圈层的热量来自于地球内部
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
C.③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
D.④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
解析: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陆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发生在青藏高原,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地壳物质状态为固态,C正确;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A错误;上地幔存在软流层,B错误;内核具有极高温度和压力,D错误。故选C。第5题,①圈层位于地球的外部,热量来自于太阳辐射,A错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是水圈,B错误;地震波在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加快,C错误;④圈层位于软流层以下的地球内部圏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到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减慢,D正确。故选D。
点睛 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厚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
答案:4.C 5.D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01月03日17时46分在我国台湾花莲县海域(24°N,122.39°E)发生里氏6.4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此次地震造成台湾全岛震感强烈。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6~7题。
6.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应力
B.岛上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
C.震源位于软流层
D.岛上居民先感受到左右摇晃
7.关于图示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地壳 B.②为上地幔
C.③属于岩石圈 D.④属于下地幔
解析:第6题,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震波,A错误。纵波波速快,先到达,所以岛上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岛上居民后感受到左右摇晃,D错误,B正确。震源深度15千米,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其深度更深,所以震源不可能位于软流层,C错误。故选B。第7题,①②均位于莫霍面以上,其中①在海洋缺失,所以①+②为地壳,①为硅铝层,②为硅镁层,地幔位于地壳以下,A、B错误。③属于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C正确。④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不属于下地幔,D错误。故选C。
答案:6.B 7.C
8.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地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解析: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及其特点。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答案:(1)标图略。(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9.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____________面;②____________面;③曲线代表__________;④曲线代表____________。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于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故根据这一特点,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增加)、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消失),故结合图中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判断①为莫霍面,②为古登堡面,③为纵波波速变化曲线,④为横波波速变化曲线。第(2)题,据上题可知,地球内部圈层(从上到下)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故A为外核(地核分内核和外核)、B为地幔、C为地壳。
答案:(1)莫霍 古登堡 纵波 横波 (2)外核 地幔 地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91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球圈层结构,树立关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理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影响。
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是地壳快速____________过程中造成的____________,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波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______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分类:地震波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之分。
(3)传播特性:纵波的传播速度______,在______、______和______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______,只能在______中传播。
(4)传播共性: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______和______现象。
释放能量
地面震动
波动
纵波(P波)
横波(S波)
较快
固体
液体
气体
较慢
固体
不同
反射
折射
判断正误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2)与横波相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传播。(  )
微思考 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提示: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变化。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____的变化。
2.圈层界面(不连续面):D_________、F____________。
传播速度
莫霍面
古登堡面
3.三个圈层
(1)C______
①范围:地面以下、_________以上的______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为____________。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层:上层为_________,密度相对较小,在大洋底部____________,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层为_________,密度相对较大,是连续的。
地壳
莫霍面
固体
17千米
39~41千米
5~10千米
硅铝层
非常罕见
硅镁层
(2)E______
①范围: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深度从地壳底界到_____________千米。
②分层: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地幔
2 900
上地幔
下地幔
(3)地核
①范围:地球的______部分,即____________所包围的球体。
②物质组成: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___和___。
③分层:G外核:高压和高温下呈______或______状态;H内核:一般认为呈______。
核心
古登堡面


液态
熔融
固态
填一填 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图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判断正误
(1)上地幔与下地幔的分界线就是软流层。(   )
(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即地壳。(   )
微思考 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区别?
提示:虽然岩石圈和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其范围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
×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况 意义
A_________ 包裹______的气体层 地球______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
C______ 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_________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大气圈
地球
生命
水圈
液态水
固态水
气态水
陆地水
地表水
地下水
外部圈层 概况 意义
B_________ 地球上所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的总称,渗透于________的底部、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_的上部 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______是这个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圈
生物及其生存
环境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
判断正误
(1)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
(2)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
×

微思考 结合图示,找出图中主要事物,按照圈层划分思考其所属的圈层。
提示:云属于大气圈,树木属于生物圈,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
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
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如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指大陆部分) 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古登
堡面 39~41

2 900

5 150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可能是液态或熔融状态的物质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呈固态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17千米 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70~10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
确定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
(1)根据内部圈层的位置和顺序判断。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一般39~41 km(大陆部分平均)以上为地壳,地壳以下至2 900 km为地幔,2 900 km以下为地核。
(2)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判断。横波、纵波速度均明显增加的位置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的位置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
(3)根据具体特征进行判断。①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若涉及岩浆的发源地等信息可判断为地幔;②地球内部某处物质状态为液态或熔融状态,最可能是地核的外核部分。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
C
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G为地核。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故选C。第2题,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选C。
[思路点拨] 
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它们与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2.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2021年11月23日8时17分,老挝发生里氏2.8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老挝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A
2.本次老挝地震发生时,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  )
A.剧烈的上下颠簸
B.先感觉到左右晃动,再感觉到上下颠簸
C.剧烈的左右晃动
D.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晃动
D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材料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且深度为8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A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都位于地壳之下,排除B、C、D。故选A。第2题,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引起地面上下运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所以震区附近的人们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晃动。故选D。
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特征
圈层 组成 特征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水圈 由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又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圈层 组成 特征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2.生物圈的特殊性
(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
(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孕育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
地球的外部圈层特点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它们的概念、特点和相互关系分析如下:
圈层 概念 特点 相互关系


圈 指围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 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相近,这个高度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圈层 概念 特点 相互关系
水圈 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①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②地球上的水中有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约2/3的淡水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圈层 概念 特点 相互关系


圈 广义上的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狭义上的生物圈则指生物本身 ①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这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②生物圈的质量仅相当于大气圈质量的1/300、水圈质量的1/7 000,但是它非常活跃,是一个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C
B
解析:第1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①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是生物圈;④能降水,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故选C。第2题,“落红”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所以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故选B。
[思路点拨] 
解答该类题组的思路如下: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2.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而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
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
B
A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丁指向甲通过蒸腾作用,说明丁为生物圈,甲是大气圈;乙指向丙通过下渗作用,说明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故选B。第2题,据上题可知,乙圈层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分布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由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故选A。
教材第23页 探究
提示:
1.略。
2.人们通过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如火山、地震、温泉等)认识地球内部;科学家会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来探测地球内部奥秘。
—————[教材探究]—————
教材第27页 活动
提示:
1.
圈层
名称 界面 地震波
传播特点 圈层特点
地壳

莫霍面


古登
堡面
传播速度
迅速加快 平均厚度为17千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平均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薄(平均为5~10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幔 传播速度
稳步上升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 横波不能
在外核中
传播 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内核呈固态
2.相似之处: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都可分为三大圈层,蛋壳代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壳,其物质状态为固态;蛋白代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幔,也主要是由固态物质组成;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鸡蛋壳合起来就代表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不同之处: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厚度不均匀;煮熟的鸡蛋蛋白结构一致,而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煮熟的鸡蛋蛋黄呈固态,而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教材第28页 活动
提示:
1.(1)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两者不是同一概念。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地震预警则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区域前,向其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告知当地人们采取应急措施,尽可能减少伤亡。
(2)地震预警的重大意义在于为人们避险提供更多时间,大幅减少人员伤亡。
(3)①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恰好在家里,那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如果家是平房或一楼,则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如果家位于高层楼房,那么还是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好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等地震过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等待救援。
②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③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地震应急演练活动
活动主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急自救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2.略。
课后小测试 课堂达标 提升能力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4日,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发生里氏4.8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M、N为不连续界面)。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地球内部圈层中(  )
A.E波在乙层中比F波快
B.圈层丙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C.圈层丁压力和密度小
D.岩石圈位于M以上
A
B
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此次地震发生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震源深度21千米,小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因此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图中甲是地壳,乙是地幔,丙是外核,丁是内核。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在乙层中,E波横波传播速度比F波纵波慢,A错误;丙为外核,其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B正确;圈层丁内核压力和密度都大,C错误;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由M是莫霍面,其上为地壳可知,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①~④与其所代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核 B.②—地幔
C.③—地壳 D.④—软流层
4.图中地震波(  )
A.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快
B.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
C.横波在通过莫霍面后消失
D.纵波在地核中传播速度最快
B
B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在①和②之间的界面,横波和纵波波速都加快,是莫霍面;在②和③之间的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减慢,是古登堡面;①为莫霍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A错误;②为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B正确;③为古登堡面以下的部分,横波不能通过该层,为外核,C错误;④为地球最内部的圈层,在该层纵波波速加快,为内核,D错误。故选B。第4题,读图可知,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慢,A错误;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B正确;横波在通过古登堡面后完全消失,C错误;纵波在地幔处传播速度最快,D错误。故选B。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5~7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6.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D
B
7.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D
解析:第5题,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选D。第6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选B。第7题,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且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故选D。
8.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单位:千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B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容易答出。第(2)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为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为30~35千米。第(3)题,结合图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1)39~41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最薄
课时作业(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
A组(基础练)
1.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物质以化合物存在
B.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岩石圈
C.软流层处横波不能通过
D.地核物质可能是铁和镁
B
解析: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是矿物,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故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岩石圈;软流层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是岩浆的发源地,横波能通过;地核的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故选B。
2.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陆壳比洋壳厚。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壳最厚处在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海拔较低,地壳厚度较小。故选C。
C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读图,回答3~4题。
3.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4.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B
D
解析:第3题,地球内部的熔岩,即岩浆,地下的岩浆主要位于软流层,该层分布于上地幔的上部。故选B。第4题,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为莫霍面;两种地震波均能在该界面附近通过;地震波由该界面向下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大陆地壳厚度大,因此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大陆部分更大。故选D。
下图为某一地区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洋地壳一般比大陆地壳厚
B.莫霍面以上为岩石圈
C.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
6.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
A.目前地壳厚度小于陆地地壳平均厚度
B.冰川广布
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
D.曾经地势低洼
C
D
解析:第5题,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10千米,一般比大陆地壳薄。莫霍面以上为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故选C。第6题,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该地区曾经地势低洼,有沉积环境。目前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远大于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冰川广布与岩石类型无关。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岩浆岩。故选D。
据报道,截止2021年当地时间10月27日,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已持续剧烈喷发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喷出了大量熔岩流和气体,随着火山灰的扩散,该地区上空弥漫大量烟雾。图1是该火山喷发景观,图2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该火山喷出的大量熔岩流和气体的源地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2.读图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深度增加波速逐渐增加
B.在2 900 km以下,横波变慢、纵波加快
C.在1 000 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为7 km/s
D.在2 900 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皆出现了突变
B
D
解析:第1题,火山喷出的大量熔岩流和气体的源地一般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属于地幔,B正确。地壳位于地幔以上,A错误。地核位于地幔以下,C错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D错误。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在2 900 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在2 900 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皆出现了突变,地震波的波速并没有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A、B错误,D正确。读图2可知,在1 000 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小于6 km/s,C错误。故选D。
点睛 地震波的特点:①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②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③当横波和纵波传至莫霍面以下时,其波速均显著上升;④当横波和纵波传至古登堡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2021年11月2日,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坎布雷维耶哈火山持续喷出熔岩(如图),火山喷发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和产生的灰烬使得岛上的空气质量恶化。当地政府要求人们除非必要,最好不离开家园,外出尽量戴口罩。据此完成第3题。
3.受本次坎布雷维耶哈火山喷发影响的外部圈层有(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气圈,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岩石圈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④错误,①②③正确,A正确。故选A。
A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11月30日21时53分在西藏那曲市双湖县(31.76°N,87.94°E)发生里氏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采用了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原理,通知受影响地区提前预警的系统),极大地减少了因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下面两图为地震发生时那曲市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圈层(  )
A.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B.存在软流层
C.物质状态为固态 D.具有极高温度和压力
5.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  )
A.①圈层的热量来自于地球内部
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
C.③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
D.④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
C
D
解析: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陆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发生在青藏高原,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地壳物质状态为固态,C正确;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A错误;上地幔存在软流层,B错误;内核具有极高温度和压力,D错误。故选C。第5题,①圈层位于地球的外部,热量来自于太阳辐射,A错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是水圈,B错误;地震波在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加快,C错误;④圈层位于软流层以下的地球内部圏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到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减慢,D正确。故选D。
点睛 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厚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01月03日17时46分在我国台湾花莲县海域(24°N,122.39°E)发生里氏6.4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此次地震造成台湾全岛震感强烈。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6~7题。
6.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应力
B.岛上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
C.震源位于软流层
D.岛上居民先感受到左右摇晃
7.关于图示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地壳 B.②为上地幔
C.③属于岩石圈 D.④属于下地幔
B
C
解析:第6题,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震波,A错误。纵波波速快,先到达,所以岛上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岛上居民后感受到左右摇晃,D错误,B正确。震源深度15千米,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其深度更深,所以震源不可能位于软流层,C错误。故选B。第7题,①②均位于莫霍面以上,其中①在海洋缺失,所以①+②为地壳,①为硅铝层,②为硅镁层,地幔位于地壳以下,A、B错误。③属于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C正确。④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不属于下地幔,D错误。故选C。
8.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地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解析: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及其特点。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答案:(1)标图略。(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9.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____________面;②____________面;③曲线代表__________;④曲线代表____________。
(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莫霍
古登堡
纵波
横波
外核
地幔
地壳
解析:第(1)题,由于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故根据这一特点,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增加)、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消失),故结合图中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判断①为莫霍面,②为古登堡面,③为纵波波速变化曲线,④为横波波速变化曲线。第(2)题,据上题可知,地球内部圈层(从上到下)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故A为外核(地核分内核和外核)、B为地幔、C为地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