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美国课件(34页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 美国课件(34页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节
美 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区域认知)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综合思维)
3.分析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人地协调观)
Part 1
移民国家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南部,东、西、南三面分别濒临海洋,北与加拿大接壤,南与墨西哥毗邻。
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端,北、西、南三面分别濒临北冰洋、白令海和太平洋。
夏威夷州属于大洋洲,是美国唯一的群岛州,由太平洋中部的岛屿组成,是亚洲、美洲和大洋洲之间的海、空运输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美国位置与组成
地理位置与范围
美国本土地形复杂,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
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由南北向的平行山脉和山间高原、盆地组成;
中部是广阔的大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一半。
东部是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及狭长的大西洋沿岸平原。
美国本土地形
地形特征
北美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各湖湖水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中国的长江。
美国河流与湖泊
落基山脉 大平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
拓展阅读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长达446千米,深度超过1800米,从落基山脉一直延伸到加利福尼亚湾,像一条红色巨鳞甸甸在科罗拉多高原上。科罗拉多河流经大峡谷,峡谷两侧悬崖峭壁,谷壁呈阶梯状,下部陡窄,上部开阔。人们从谷壁上
翻开“活的地质教科书”——科罗拉多大峡谷
可以观察到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因而科罗拉多大峡谷被誉为一部“活的地质教科书”。它既是理想的野外科研场所,也是景色壮美的旅游胜地。
思维拓展
龙卷风是外形如漏斗、破坏力极强的天气现象。美国每年大约发生800次龙卷风,频率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美国中部地区,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空气与来自加拿大的干冷空气相遇会产生龙卷风。在美国,龙卷风最容易发生的区域被称作“龙卷风走廊”。
美国的中部大平原犹如一个大通道,冬季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到达美国南部,常带来寒潮、暴风雪;夏秋季来自墨西哥湾的飓风也可长驱直入,常带来大风、暴雨等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移民国家
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也是发达国家中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
原来居住在这里的是印第安人等原住民,如今美国人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及其后裔。
目前,美国是接收移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移民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大部分美国人是欧洲裔的白种人, 美国的黑种人大多是非洲黑种人的后裔,拉丁美洲和亚洲移民后裔也不少。
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着种族歧视,主要表现为白种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
美国的印第安人去哪儿了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北美大陆约有500万印第安人。自1800年到1900年,美国的印第安人从约60万减少到不足24万。现在,在美国很难见到印第安人。美国的印第安人去哪儿了?欧洲殖民者到来后,为抢占土地,屠杀、驱逐印第安人。美国建国以后,这样的惨剧仍然在发生。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因饥寒交迫、劳累过度、疾病或瘟疫而死,幸存者被迫迁入西部由政府划定的
“保留地”。大部分印第安人只能终身生活在“保留地”中。
思与学
美国的华人和华侨已超过520万人(2020 年),分布比较广泛。在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等城市还有华人聚居的、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唐人街”。
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
Part 2
农业地区专门化
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和市场需求,美国
一些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形成了传统的农业带每个农
业带专门种植一两种农作物或养殖一两种畜禽等。
地区专门化
农业地区专门化
美国幅员辽阔,本土绝大部分位于温带。美国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 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广大。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等提供良好的条件。
1
5
2
4
美国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很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左右。
美国农业生产规模大,各个生产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
为什么美国的大农场专门种植一两种农作物
思与学
美国的农场大的可达上万公顷,小的也有上百公顷。这么大面积的农场为什么专门种植一两种农作物?主要原因:大片土地种植单一农作物具有规模优势;使用大型机械完成翻耕、播种、施肥、收割、脱粒、贮藏、运输等,生产效率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
说明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形成的有利条件
1. 阅读图10.3,结合图10.1,描述小麦区、玉米带、乳畜带地形的共同特点。
2. 阅读图10.5,结合图10.3,描述小麦区、玉米带、乳畜带降水量的共同特点。
图10.3 美国本土小麦、玉米、乳畜业的分布示意
图10.1 美国的位置和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地形平坦
活动
说明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形成的有利条件
1. 阅读图10.3,结合图10.1,描述小麦区、玉米带、乳畜带地形的共同特点。
2. 阅读图10.5,结合图10.3,描述小麦区、玉米带、乳畜带降水量的共同特点。
图10.3 美国本土小麦、玉米、乳畜业的分布示意
图10.5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的分布
年降水量均大于750毫米,降水丰富地区。
活动
说明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形成的有利条件
3. 玉米是适应性很强的高产粮食作物。世界各国都广泛种植玉米,美国的玉米产量居全球之首。将代表下列内容的选项填入框图,说明美国玉米带形成的有利条件。
A. 主要位于中央平原,地形平坦 D. 农业劳动人口少,劳动力素质高
B. 工业水平高,科技发达 E. 降水丰沛,春夏气温较高 C. 可供食用和作饲料,工业用途广泛
适合玉米生长
机械化程度高
市场广阔
玉米带
A
E
D
B
C
活动
1
5
2
4
人工智能分析作物病虫害
图10.4 美国玉米带的灌溉系统
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便于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发挥大规模、机械化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Part 3
资源消耗大国
资源消耗大国
美国的汽车、航空设备、计算机、 电子和通信设备等工业产品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昔日底特律“汽车城”如今已经衰退
美国科技发达,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世界领先。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南端,早期主要研究、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因而得名。如今这里已成为以计算机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云集之地。
案例学习
美国“硅谷”
“硅谷”位置示意 环境优美的“硅谷”一角
“硅谷”自然环境优美,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和许多研究机构,人才聚集,科技创新优势明显。目前,“硅谷”已经形成了微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学等产业集群,培育了多家世界知名企业,是世界闻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美国一方面重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出口高技术产品;另一方面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资源消耗大的产品,如汽车、服装等。此外,美国也直接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资源。例如石油。
美国每年从墨西哥进口大量商品,其中汽车所占比重最大。墨西哥建有许多大型汽车工业园,专门为美国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图为墨西哥西北部的汽车工业园。
美国每年从越南进口大量商品,其中电
动机械、家具、针织服装等所占比重较大。越
南建有许多纺织、服装厂,专门承接美国订单。图为越南河内的一家服装厂。
美国是人口最多、经济水平最高的发达国家,消费水平很高,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美国一直维持如此大规模、高水平的消费,消耗的资源量持续增加,是名副其实的资源消耗大国。
讨论美国生活方式消耗的资源
人们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耗的资源量有很大的差异。从日常生活细节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消耗的资源。
1. 一位我国留学生观察美国人的生活后,记录了一些细节。阅读以下记录,说说这些行为过度消耗的资源。
很多商店、图书馆、办公楼等场所整夜灯火通明。
很多人喝水用一次性杯子,喝完就扔了。
很多人喜欢大量购买食物,许多食物没来得及吃就过期了。
很多家庭洗好的衣服不晾晒,用烘干机烘干。
活动
讨论美国生活方式消耗的资源
人们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耗的资源量有很大的差异。从日常生活细节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消耗的资源。
2.大部分美国人认可自己的生活方式。据批算,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至少需要5倍的地球资源。请你谈谈对美国生活方式的看法。
活动
1.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本土原住居民印第安人属于 (  )
A.黄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种人
2.在美国,带有鲜明中华文化元素的是 (  )
A.唐人街   B.NBA C.草裙舞   D.圣诞节
3.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但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需要大量进口,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平原面积狭小
B.美国种植热带农作物的技术落后
C.美国农业生产水源严重不足
D.美国热带面积狭小,国内对热带农产品需求量大
A
A
D
4.美国能源消耗总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
①美国的工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
②美国农业完全机械化生产,能源消耗量大
③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消费量大
④人工智能(AI)和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不断增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有利于节约能源的措施是 (  )
①减少煤炭、石油的使用 ②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
③使用大功率的照明设施和电器 ④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