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象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专题训练:选择题1.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小孔成像 B.雨后出现彩虹 C.湖中出现倒影2.在生活里,光的反射应用十分广泛。以下关于光的反射在实际场景中应用的描述,存在错误的是( )。A.反射的光也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B.“凿壁偷光”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C.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利用白色光反光能力强3.我们能看到柳树的叶子是绿色的,这是因为( )。A.柳树的叶子反射了绿色的光 B.太阳照在柳树叶子上的光只有绿色的C.我们的眼睛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自动识别柳树叶子的颜色4.雨后,天空中有时会出现彩虹,形成彩虹的原因是( )。A.小水珠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 B.空气反射了太阳光C.天空中的小水珠把太阳光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形成的5.不属于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现象是( )。A.小孔成像 B.皮影戏 C.彩虹6.响应“双碳”目标,照明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回顾历程,以下哪种照明技术发展排序是正确的呢?( )。A.油灯→荧光灯→白炽灯→LED灯B.油灯→白炽灯→LED灯→荧光灯C.油灯→白炽灯→荧光灯→LED灯7.下列物体的光,( )来自反射其他物体的光。A.奥运圣火 B.打开的电灯 C.明亮的月亮8.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湖面出现倒影 B.雨后出现彩虹 C.肥皂泡上的彩色9.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的物体的变化中不包括( )。A.物体的影长 B.物体的温度 C.物体的大小10.下面属于光的应用的是( )。A.小孔成像 B.手影表演 C.影子11.手电筒的光射到镜子上时,会发生的是( )。A.光从镜子上被反射回来了B.光不见了C.光改变了能量形式12.下列现象不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湖面出现倒影 B.雨后出现彩虹 C.肥皂泡上的彩色13.下列方法中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性的是( )。A.增长铁钉的长度 B.串联多一节电池 C.对调电池的正负极14.下列物品中没有使用电磁铁的是( )。A.扬声器 B.扭扭蛇实验装置 C.电话15.下列哪种方式不能改变电磁铁的磁极的是( )。A.对调电池的两极B.拔出铁棒再调转方向插回去C.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16.电磁铁具有( )的基本性质。A.接通电源产生磁性,断开电源磁性消失B.接通电源磁性消失,断开电源产生磁性C.接通电源和断开电源都有磁性17.下列装置中,电磁铁磁力最大的是( )。A. B. C.18.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线圈的匝数 B.线圈缠绕方向 C.电池数量19.电磁铁和磁铁的共同点是?( )A.磁极可以改变 B.都有磁性 C.磁力大小可调节20.寒冷的冬天,人们常搓手取暖,能量转换正确的是( )。A.动能转换成热能 B.势能转换成动能 C.动能转换成势能21.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通过( )来改变。A.增加线圈匝数 B.改变电流方向 C.增加电池数量22.探索地球奥秘,了解地轴尤为重要。下列关于地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轴为假想轴,贯穿地球的南北两极B.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C.地轴是地球公转所围绕的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轴23.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的原因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月球公转24.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奇奇要比位于西部地区的妙妙(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同一时间看到日出25.下列现象不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是(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昼夜交替现象 C.四季变化26.下列现象哪个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A.昼夜交替 B.四季交替 C.太阳东升西落27.日与夜无尽轮转,这场浪漫是地球自转的杰作,那你知道自转一圈要多久吗?( )。A.一年 B.一月 C.一天28.北京球迷王明凌晨起床,收看在英国当地下午举行的一场足球直播赛,造成两地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地轴指向北极星29.在众多天文馆与科技馆中,有这样一种特殊装置,它能为地球自转提供有力证明,这个装置是( )。A.伽利略单摆 B.傅科摆 C.哥白尼摆30.猫头鹰在夜晚活动,郁金香在白天开放,都是( )对动植物的影响。A.昼夜交替 B.四季循环 C.太阳高度3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C.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32.科学课上,老师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运动。当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时,亮面为白昼,暗面为黑夜。实验中,手电筒模拟的是( )。A.太阳 B.月亮 C.星星33.如果地球自转的方向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可能引发的现象是( )。A.地球上不再有四季变化现象B.地球上不再有昼夜交替现象C.太阳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下34.地球的( )是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A.公转 B.自转 C.旋转35.傅科摆能够演示和证明( )在自转。A.月亮 B.太阳 C.地球36.植食性动物是( )。A.黄鹂鸟 B.川金丝猴 C.树蛙37.我们设计并制作的生态瓶要长期维持稳定,最应该注意的是( )A.植物、动物的数量配比合理 B.尽量多放植物 C.置于烈日下暴晒38.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里的各种生物只有食物联系B.生态系统里的各种生物不只是食物联系,还可能有竞争、共生等各种联系C.生态系统里,生物之间彼此是有联系的,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则没有联系39.杂食性动物是( )。A.仓鼠 B.棕熊 C.蜥蜴4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灯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光能B.电视机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声能和光能C.绿植通过光合作用能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热能41.科科来到学校的池塘边收集制作生态瓶的材料,发现池塘里有许多生物存在。池塘里可能存在的食物关系是( )。A.水草←小虾←小鱼←大鱼B.水草→小虾→小鱼→大鱼C.大鱼→小鱼→小虾→水草42.下列关于制作生态瓶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瓶里一定要有植物和动物B.生态瓶里一定要有动物,不一定要有植物C.生态瓶里的植物越多越好43.做“阳光下绿色植物产生淀粉”实验时,对遮光处理后的叶片进行酒精隔水加热、漂清后,在叶片上涂上碘液,叶片被遮盖的部分不变蓝,其余部分变蓝。这说明叶片中( )部分产生了淀粉。A.被遮盖 B.没被遮盖 C.不能确定44.仿生机器人“机器狗”多足设计能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其设计可能模仿了( )。A.袋鼠的跳跃能力 B.蜘蛛的八足协调性 C.猎豹的奔跑速度45.飞机机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鸟类的翅膀,这种仿生学应用主要模仿了鸟类的( )。A.飞行方向控制能力 B.骨骼的轻便结构 C.翅膀的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46.尼龙搭扣的弯钩与( )相似。A.苍耳果实上的钩刺 B.植物茎上的刺的尖锐部分 C.八爪鱼的吸盘47.六足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包括( )。A.工程勘测 B.反恐防暴 C.水上救援48.善于在夜间飞行,喉内能产生超声波的动物是( )A.蝙蝠 B.大雁 C.鹰49.海洋迷彩服用于( )。A.海军陆战队 B.陆军冬作训服 C.陆军夏作训服50.在课堂上,探探小组设计鸡蛋空投包项目分析表时,除了设计出项目计划和项目检测外,最大的难点分析在于既能( )又能方便地拆解。A.控制下落速度 B.计算高度 C.保护易碎的鸡蛋51.快递盒外裹着一层空气袋的目的是( )A.方便拿取 B.保持整洁 C.缓冲防震52.人类的飞行梦始于对鸟类飞行的模仿,中国汉代就有模仿鸟类扑动翅膀来飞行的传说和记载。1901年莱特兄弟设计出了最佳的机翼剖面形状和角度。飞机机翼的形状是( ),这种结构能使飞机在气流中获得向上的升力。A.上凸下平 B.上平下凸 C.上下对称53.渔网和高强度丝线运用了仿生原理,模仿的是( )。A.蜘蛛结的网 B.乌龟的壳 C.长颈鹿的皮肤54.有一些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却不易被发现,下列服装中,( )是受到蝴蝶的启发而制作的。A.我们在夏天时穿的防晒服 B.交警叔叔执勤时穿的荧光服 C.解放军战士穿的迷彩服55.下列有关制作空投包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海绵包裹空投包是为了减轻重量,减少携带者的负担B.为空投包加上降落伞,可以减缓降落速度C.投放空投包时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冲撞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页,共6页第5页,共6页《大象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专题训练:选择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A C C C C B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B B B A B B B A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C B A C B C B B A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C A C B C B A B B C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答案 B A B B C A C A A C题号 51 52 53 54 55答案 C A A C A1.C【详解】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通过小孔后,在另一侧形成倒立的实像,例如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像。与反射无关。A选项不符合题意。B.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阳光进入水滴后发生折射,在水滴内壁反射一次,再折射出水滴时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B选项不符合题意。C.平静的湖面像平面镜一样,能将物体的光线发生镜面反射,形成与物体等大的虚像(倒影)。这属于典型的光的反射现象。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2.B【详解】A.根据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即使光线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光线仍然沿直线传播。选项不符合题意;B.“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描述的是古代一位勤奋好学的学子,家境贫寒,夜晚无灯读书,便在墙上凿开一个小洞,借用邻居家透过来的光线读书。这个现象实际上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而不是光的反射原理。光线从邻居家通过小洞直线传播到学子的房间。选项符合题意;C.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波长的可见光,反射能力强,所以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可以使光线更均匀地反射,提高教室内的亮度,有利于学生看清黑板上的内容。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A【详解】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和吸收的色光颜色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阳光下,树叶呈现出绿色,是因为树叶中的叶绿素的含量很丰富,呈现绿色,阳光中蓝色、红色、黄色等其他色光都被叶绿素吸收,唯独绿色光不被吸收且被反射回来,所以我们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故A选项正确。4.C【详解】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因此,正确答案是C。5.C【详解】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蜡烛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错误。B.皮影戏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皮影上,在幕布上形成影子,从而展现出各种形象,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故错误。C.彩虹是阳光进入雨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雨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雨滴时再折射一次而形成的,是光的色散现象,本质是光的折射,不属于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现象,故正确。故选:C。6.C【详解】照明技术发展顺序为:①油灯:人类最早使用火把、油灯等照明,属于传统光源。②白炽灯:19世纪末由爱迪生改良并推广,通过电流加热灯丝发光。③荧光灯:20世纪中期普及,利用气体放电激发荧光粉发光,比白炽灯更节能。④LED灯:21世纪逐渐成为主流,基于半导体发光原理,能耗最低且寿命长。故选C。7.C【详解】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打开的手电筒、奥运圣火都是自己发出的光,属于光源。明亮的月亮不能自己发光,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故选C。8.B【详解】A.湖面出现倒影是因为光在湖面上发生了反射,形成了物体的镜像,这与光的色散无关。选项不符合题意;B.雨后出现彩虹是因为阳光穿过雨滴时发生了折射和内部反射,并且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折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了色散现象,形成了彩虹。选项符合题意;C.肥皂泡上的彩色是由于光在肥皂泡的薄膜上发生了干涉现象,不同波长的光相互干涉,形成了彩色条纹,这虽然涉及到光的波长,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色散现象。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9.C【详解】A.阳光照射角度变化会直接影响影子的长度。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早晚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因此影长会变化。B.阳光直射时(如正午),光线集中,物体接收的热量多,温度较高;斜射时(如早晚),热量分散,温度较低。因此温度会随照射角度变化。C.物体本身的体积大小由其自身决定,不会因光照角度变化而改变。虽然温度变化可能导致热胀冷缩,但在小学科学范围内,通常认为“物体的大小”指体积本身,与光照角度无关。故选C。10.A【详解】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的应用。当光通过一个小孔时,会在另一侧的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像,例如古代“针孔成像”实验和照相机原理均基于此。而手影表演和影子是光被遮挡后形成的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直观表现,并非主动应用。因此,只有A属于光的应用。故选A。11.A【详解】A.当手电筒的光射到镜子上时,镜子表面光滑,光会发生反射,即光被镜子“反弹”回来。这是平面镜对光的基本作用,例如我们能通过镜子看到物体的像,正是因为光的反射。A选项正确。B.光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被反射、吸收或穿透。B选项错误。C.镜子反射光时,光仍以光能形式存在,未发生能量形式的改变。C选项错误。故选A。12.B【详解】A.湖面出现倒影是因为光在湖面上发生了反射,形成了物体的镜像,这与光的色散无关。选项不符合题意;B.雨后出现彩虹是因为阳光穿过雨滴时发生了折射和内部反射,并且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折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了色散现象,形成了彩虹。选项符合题意;C.肥皂泡上的彩色是由于光在肥皂泡的薄膜上发生了干涉现象,不同波长的光相互干涉,形成了彩色条纹,这虽然涉及到光的波长,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色散现象。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3.B【详解】A.增长铁钉的长度:这主要改变了磁路的长度。在简单情况下,铁芯长度增加可能会稍微影响磁场分布或饱和情况,但通常不是增强磁力的主要、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它不会直接增加电流或线圈匝数。B.串联多一节电池,串联电池会增加电路的总电压。在线圈不变的情况下,电压增大,电流也会增大。电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就会增强。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C.对调电池的正负极:这只会改变电流的方向,导致电磁铁的南北极对调,但不会改变电流的大小,因此不会增强或减弱磁性。故选B。14.B【详解】A.扬声器使用电磁铁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选项不符合题意;B.扭扭蛇实验装置通常利用热空气或化学反应产生的力来使蛇扭动,没有使用电磁铁。选项符合题意;C.电话使用电磁铁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转换回声音。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5.B【详解】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的缠绕方向和电流的方向有关,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或电池的正负极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拔出铁棒再调转方向插回去不能改变电磁铁的磁极。故选B。16.A【详解】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故选A。17.B【详解】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流大小、铁芯粗细有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性弱;圈数多,磁性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性弱;电池多,则磁性强。B电磁铁线圈最多、电池数量最多,所以电磁铁磁力最大。故选B。18.B【详解】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线圈的匝数: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②电流大小(选项C,电池数量决定电流强弱):电流越大(如增加电池数量),磁性越强。而线圈缠绕方向(选项B)仅影响磁极的方向(如南极和北极的位置),不会改变磁力的大小。因此,与磁力大小无关的选项是B。19.B【详解】A.电磁铁的磁极方向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来改变。而磁铁的磁极是固定的,无法改变。选项不符合题意;B.电磁铁和磁铁最基本的共同点是都有磁性。两者都能产生磁场,对铁磁性物质产生吸引力或排斥力。选项符合题意;C.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或线圈的匝数来调节。而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固定的,无法调节。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0.A【详解】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搓手取暖中是将动能转换成热能。故选A。21.B【详解】电磁铁的南北极方向与通过线圈的电流方向有关。当电流方向改变时,电磁铁产生的磁场方向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导致南北极对调。例如,若原本电磁铁一端是南极,电流方向反转后,这一端会变为北极。线圈匝数和电池数量只会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匝数越多或电流越大,磁性越强),但不会改变磁极的方向。因此,正确答案是电流方向。故选B。22.C【详解】A.地轴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方便而假想存在的一根轴,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假想它贯穿地球的南北两极。选项不符合题意;B.地轴的空间指向在宇宙空间中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的地轴指向北极星,这就使得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转轴的稳定。选项不符合题意;C.地轴并不是地球公转所围绕的轴,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进行的。而且,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23.B【详解】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本身不发光,导致昼夜的产生,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自转。所以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上的差异。故选B。24.A【详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东边地区比西边更早被太阳照射到。我国东部地区经度更东,因此日出时间比西部地区早。例如,当上海(东部)太阳升起时,拉萨(西部)仍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日出。因此,位于东部的奇奇会比西部的妙妙先看到日出。故选A。25.C【详解】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看起来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B.地球自转使不同区域轮流朝向太阳(昼)或背向太阳(夜)。C.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和黄赤交角(约23.5°)的存在,不同时段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导致四季更替。故C符合题意。26.B【详解】A.地球自转使不同地区轮流朝向太阳,形成昼夜交替。A选项不符合题意。B.四季交替由地球公转引起。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导致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变化,从而形成四季。B选项符合题意。C.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且方向为自西向东,因此人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7.C【详解】地球的转动分为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即是一天,故选C。28.B【详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看到太阳的时间不同,从而形成时区差异。北京位于东八区,英国位于零时区,两地相差约8小时。当英国是下午时,北京已是凌晨。地球公转主要影响季节变化,地轴指向北极星是地球自转轴的特征,均与时间差异无关。故选B。29.B【详解】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由于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故选B。30.A【详解】有的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有些花在夜晚开放,猫头鹰在夜晚活动,郁金香在白天开放,都是受昼夜交替的影响。故选A。31.C【详解】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不符合题意。B.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符合题意C.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说法正确,符合题意。32.A【详解】在科学课上,老师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运动。当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时,亮面为白昼,暗面为黑夜。在这个实验中,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因为太阳是地球的主要光源,它的光照射到地球上,形成白昼和黑夜。故选A。33.C【详解】A.地球上的四季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引起的。自转方向改变不会导致四季消失。选项A是错误的。B.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无论地球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自转,只要地球在自转,就会有昼夜交替。自转方向只会改变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不会消除昼夜交替。 选项B是错误的。C.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方向是由地球自转方向决定的。目前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我们看到的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如果地球自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太阳的升落方向会相反:从西方升起、东方落下。选项C是正确的。故C符合题意。34.B【详解】地球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故选B。35.C【详解】傅科摆是一个大型的单摆,由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1851年首次展示。当傅科摆在足够高的塔顶上摆动时,它的摆动平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缓慢的旋转。这种旋转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在北半球是顺时针方向,而在南半球是逆时针方向。这个实验直观地证明了地球自转的现象,因为摆动的旋转是由于地球在摆下方的自转造成的。月亮和太阳并不适合用傅科摆来证明其自转,因为傅科摆的原理是基于观察者所在的旋转参照系。故选C。36.B【详解】A.黄鹂鸟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以昆虫、果实和种子为食。选项不符合题意;B.川金丝猴是植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包括嫩芽、叶子、果实和花朵。选项符合题意;C.树蛙是肉食性动物,它们以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7.A【详解】A.生态瓶的稳定性依赖于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之间的平衡。合理的数量配比能确保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可持续性(如氧气与二氧化碳平衡、食物链稳定等),这是维持长期稳定的核心。B.过多植物可能导致夜间耗氧过量或竞争资源,反而破坏平衡,因此“多放”并非关键,比例合理更重要。C.烈日暴晒会导致温度骤升、水分蒸发过快,可能杀死生物,违背稳定条件。故A符合题意。38.B【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详解】A.生态系统里生物间除食物联系(如捕食关系构成食物链),还有竞争(如草原上牛羊争草)、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等关系,A错误。B.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有食物联系,也存在竞争、共生等多种联系,B正确。C.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密切联系,如植物利用阳光、水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依赖氧气呼吸等,C错误。故选:B。39.B【详解】A.仓鼠:虽然偶尔吃昆虫,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通常更接近植食性动物;B.棕熊:典型杂食性动物,食谱包括鱼类、小型哺乳动物、浆果、蜂蜜等,动植物均占较大比例;C.蜥蜴:大多数蜥蜴是肉食性动物,以昆虫或小型动物为食,极少数可能吃植物;杂食性动物是指既吃植物性食物(如水果、根茎、种子等)也吃动物性食物(如昆虫、鱼类、小型动物等)的动物。因此,棕熊最符合杂食性动物,故选B。40.C【详解】A.电灯工作时,通过电流通过灯丝(对于白炽灯)或激发荧光粉(对于荧光灯和LED灯)来产生光能,从而照亮环境。选项不符合题意;B.电视机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图像显示(光能)和声音播放(声能),从而提供视觉和听觉上的娱乐和信息传递。选项不符合题意;C.绿植通过光合作用能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利用太阳光中的能量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储存能量供植物生长和使用。这个过程并不直接产生热能。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41.B【详解】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池塘里可能存在的食物关系是水草→小虾→小鱼→大鱼。故选:B。42.A【详解】A.在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动物提供氧气,同时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碳源。植物和动物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是维持生态瓶内生态平衡的关键。选项符合题意;B.如果没有植物,生态瓶内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无法产生足够的氧气来维持动物的生命活动。选项不符合题意;C.虽然植物是生态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但是植物过多可能会导致生态瓶内生态失衡。植物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如果植物过多,可能会在夜间消耗掉过多的氧气,导致动物缺氧。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43.B【详解】在“阳光下绿色植物产生淀粉”实验中,叶片被遮盖的部分由于没有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产生淀粉,涂上碘液后不变蓝。而没有被遮盖的部分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涂上碘液后变蓝。因此,叶片中没有被遮盖的部分产生了淀粉。故选:B44.B【详解】仿生机器人“机器狗”的多足设计能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其设计可能模仿了蜘蛛的八足协调性。蜘蛛的八足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灵活移动,这种协调性和稳定性对于设计能够在不同地形上移动的机器人非常有用。故选B。45.C【详解】飞机机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鸟类的翅膀,这种仿生学应用主要模仿了鸟类的翅膀的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鸟类的翅膀具有流线型结构,这有助于减少空气阻力,提高飞行效率。飞机机翼的设计也采用了类似的流线型结构,以减少空气阻力,提高飞行性能。故选C。46.A【详解】尼龙搭扣(也称为魔术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带有弯钩的表面,另一部分是带有绒毛的表面。当两者结合时,弯钩会钩住绒毛,从而起到固定作用。A.苍耳是一种植物,其果实表面布满了钩刺。这些钩刺可以钩住动物的毛发或人类的衣物,从而帮助种子传播。选项符合题意;B.植物茎上的刺通常是尖锐的,用于防御捕食者,但它们并不具有弯钩的形状。选项不符合题意;C.八爪鱼的吸盘用于吸附和抓握物体,但其结构与弯钩不相似。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47.C【详解】A.六足机器人可进入复杂环境(如矿山、建筑工地)执行勘测任务。选项不符合题意;B.六足机器人能进入狭窄或危险区域侦查、排爆,应用广泛。选项不符合题意;C.水上救援需浮力或螺旋桨推进,六足机器人结构不适合高效水上移动,因此不属于其典型应用领域。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48.A【详解】蝙蝠善于在夜间飞行,蝙蝠是用“超声波定位器”来确定方位的。在飞行过程中,蝙蝠的喉内会产生一种超声波,通过嘴或鼻孔发射出来。故选A。49.A【详解】A.海军陆战队经常在濒海地区、岛屿、船艇等接近海洋的环境执行任务。海洋迷彩服能够很好地融入这些环境,提供伪装效果。选项符合题意;B.陆军冬作训服通常采用雪地迷彩或丛林迷彩,选项不符合题意;C.陆军夏作训服则多采用丛林迷彩或荒漠迷彩,这些迷彩类型与海洋环境不太匹配。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50.C【详解】在鸡蛋空投包项目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既能保护易碎的鸡蛋又能方便地拆解。控制下落速度和计算高度虽然重要,但主要的挑战在于确保鸡蛋在下落过程中不被摔碎,同时设计的装置还要便于拆解和操作。因此,选项C是最符合题意的。51.C【详解】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快递盒外面裹着一层空气袋的目的是缓冲防震,能保护快递物品完好无损。52.A【详解】飞机的机翼和鸟的翅膀的上方是弧形,空气流过上方时流速大,压强小;下方是平面,空气的流速小,压强大;这一压强差使飞机和鸟获得向上的升力。飞机的机翼和鸟的翅膀是上凸下平的,这结构在气流中能够获得升力。53.A【详解】仿生学是一门模仿某一生物的结构、功能、行为等特征来发明创造新产品的科学方法。人类通过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人们根据蜘蛛结的网发明了渔网和高强度丝线。54.C【详解】仿生学是一门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领,利用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来研制机械或各种新技术的科学。仿生学创造出适用于生产、生活的先进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如:解放军战士穿的迷彩服是受到蝴蝶的启发而制作的。55.A【详解】A.用海绵包裹空投包是为了增加缓冲效果,实现安全着陆,不是为了减轻重量,减少携带者的负担;B.为空投包加上降落伞,可以减缓降落速度,正确;C.投放空投包时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冲撞,正确。答案第12页,共12页答案第11页,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