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2张PPT)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课标要点 核心素养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河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人地协调观:充分利用地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综合思维:能够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地貌的形成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调查活动获取家乡河流地貌特征及分布,分析处理相关河流地貌的问题。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预习点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1.澜沧江—湄公河概述发源于_________山,在我国境内称为______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称______河,流经______、老挝、泰国、柬埔寨和______等国,最后注入___海。唐古拉澜沧湄公缅甸越南南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位置 地貌景观 成因源头处 流经青藏高原 ______的河谷 地形______,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___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___”形峡谷 ______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___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_________ 河水摆脱了______约束,泥沙______宽浅平坦弱Ⅴ落差强冲积扇侧向沉积位置 地貌景观 成因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区域 ______ 地形坡度较___,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水流以侧向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_________ 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________ ____,留下废弃的______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______,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______河口段 入海口处 _________ 流速______,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______曲流缓牛轭湖裁弯取直弯道平坦沉积三角洲减慢沉积预习点2 各种河流地貌的景观特点地貌类型 景观特点______河谷 地形开阔平坦,河谷宽而浅“V”形河谷 河谷:岸壁较___,谷底______;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冲积扇 平面上呈___形,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变___冲积平原 河谷呈宽而浅的___形,山前到河口坡度变___,沉积物颗粒变___河曲 河道呈“___”形牛轭湖 形似“___”形的弯月三角洲 平面上呈______形,由河口向海沉积物颗粒变___宽浅陡狭窄扇细槽缓细SC三角细1.判断正误。(1)在山区或高原,河谷呈“V”形。( )(2)河流阶地分布有河流堆积物,土质较为贫瘠。( )(3)河流下切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 )(4)在地势陡峭的地区经常会看到河曲和牛轭湖。( )(5)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的。( )(6)所有的河流都有三角洲。( )(7)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8)三角洲地貌都出现在河流入海口。( )√×√×√×√×2.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是( )A.黄河三角洲 B.崇明岛C.黄土高原 D.河谷解析: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D3.冲积扇地貌多位于( )A.河流出山口 B.平原边缘处C.狭长山谷底 D.河流入海口解析:河流出山口处,河流从山谷中流出,地形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平原边缘处、狭长山谷底没有冲积扇分布;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地貌。A4.为什么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场所和耕作的地方?答案:河流阶地分布有河流堆积物,地势相对平坦,且土壤肥沃,距河谷近,有充足的水源。5.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哪种河流地貌?分别位于河流的哪个位置?答案:甲是瀑布(“V”形河谷),大都位于河流上游;乙是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丙是冲积平原,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丁是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河岸的侵蚀与堆积1.判断凹凸岸河流向陆地凸出的一岸(A岸)是河流的凹岸;陆地向河流凸出的一岸(B岸)是凸岸。如图所示。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下图为某曲流景观图。图中河流发生侧蚀作用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解析:对于河流曲流处,由于水流的惯性,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据图可知,图示甲、乙为凸岸,河流堆积作用明显,丙为凹岩,河流侧蚀作用明显,丁没有位于曲流处,C正确,A、B、D错误。故选C。C[思路点拨]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胡玢的《庐山桑落洲》诗句:“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诗中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答案: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沉积地貌的形成1.河流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 形成过程冲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三角洲 河流到入海口时,流速极缓,加上海潮顶托,其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2.三角洲发育的影响因素(1)丰富的泥沙来源。这主要取决于河流输沙量的大小。河流上、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为三角洲的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易被波浪和海流带走,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沉积,促进三角洲的发育。(3)海滨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有利于泥沙沉积,促进三角洲的发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图1 图2 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答案: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时,流速减慢,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思路点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某课堂演示实验(见下图)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说明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和该堆积体的地貌多出现的位置,并简述其形成过程。答案:当沙子从书本滑落到桌子上时,由于坡度变小,沙子堆积在桌子上,模拟的外力作用是堆积作用。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成因,冲积扇多分布于河流出山口处。课后小测试 学习达标 提升能力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河流甲、乙、丙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2.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冲刷力乙比甲强B.甲地多为“V”形河谷C.丙地为冲积平原D.乙地为三角洲平原AB解析:第1题,流水作用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甲处在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乙处在河流的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丙处在河流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选择A项。第2题,由材料可知,河流上游冲刷力强,中下游冲刷力弱,A项错误;甲地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多为“V”形河谷,B项正确;丙地为河口三角洲,C项错误;乙地为冲积平原,D项错误。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下图是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被称为“蛇曲”。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河流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弯道环流作用 B.流水侧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 D.下蚀作用4.下列诗句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三山半落碧空尽,一水中分白鹭洲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DC解析:第3题,河流弯曲是河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故选D项。第4题,白鹭洲属于江心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项。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澜沧江—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并流经老挝、越南等5国。图甲为澜沧江—湄公河三处河段景观图,图乙为河流地貌示意图。(1)请将图甲中的景观与图乙中的序号连线。Ⅰ ⅣⅡ ⅤⅢ Ⅵ(2)对比图甲中的景观图,完成下表。 Ⅰ Ⅱ Ⅲ所在位置地势特点河床特点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坦宽而浅河流入海口地势较平坦宽而浅河流上游山区地势起伏大窄而深解析:可根据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形成及特点作答。图乙中Ⅳ、Ⅴ、Ⅵ分别位于河流的上游山区、中下游平原、河口处,可判断地势、河床特点及地貌景观。课时作业(十六)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A组(基础练)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如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蛇曲进一步发育,就会形成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多呈弯月形。图1为某地区蛇曲图,图2为牛轭湖。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1.图中由①至②的地形剖面图以及水下水流运动方向最可能的是( )C2.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牛轭湖是河流裁弯取直而形成的B.牛轭湖一般形成在平原或高平原地区C.牛轭湖多分布在河流的凹岸边D.牛轭湖对河流径流不具有调节作用D解析:第1题,当河流流经弯道时,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向凹岸(①处),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①处)岸流向凸(②处)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侵蚀,水深,凸岸堆积,水浅,C正确。故选C。第2题,平坦地区的河道,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折,河流在洪水期很容易自然裁弯取直,从而在废弃河道上形成牛轭湖,多分布在河流的侵蚀岸,即河流的凹岸,A、B、C描述正确;牛轭湖大多与河流相通,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大。故选D。下图为河流地貌的发育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下列地貌景观中,与上图甲、丙所处位置分别对应的是( )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④、②4.与乙地相比,丁地( )A.地形平坦,汊流较少 B.砂砾堆积,颗粒较大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多沙洲、沙岛发育BD解析:第3题,甲地是峡谷,丙地是冲积平原。甲—①,丙—③。故选B。第4题,读图可知,乙地为山前冲积扇,丁地为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丁地多沙洲、沙岛发育,D正确;三角洲地区汊流较多,A错误;丁地多为泥沙沉积,颗粒较小,B错误;三角洲和冲积扇土壤都肥沃,C错误。故选D。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注入东海,全长约6 300千米,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湖口,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流域的六种地貌景观图。(1)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乙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丙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丁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填序号)(2)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____;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___。(填序号)②④①③①②④③⑤⑥(3)下列是某学习小组收集到的与图⑥地貌相关示意图(图a、图b、图c),据此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点。 图a 图b 图c答案: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沉积物颗粒变细。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甲处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为冰川地貌,对应②;乙处位于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对应④;丙处为长江三峡,对应①;丁处为河口三角洲,对应③。第(2)题,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①(长江三峡,流水侵蚀地貌)②(冰蚀地貌)④(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③⑤⑥(分别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均为流水沉积地貌)。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⑥地貌为山前冲积扇。结合图a、图b、图c可知,冲积扇地貌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沉积物颗粒变细。B组(提升练)“丁”字坝是一段伸入河水(或海水)中的堤坝,与堤岸呈“丁”字形,可减缓近岸水的流速。据此完成1~2题。1.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处最需要建“丁”字坝的是( )A.①B.②C.③D.④2.黄河下游多“丁”字坝,其主要作用是( )A.防洪 B.减淤C.护堤 D.防凌AC解析:第1题,“丁”字坝可减缓近岸水的流速,适宜建设在河流的侵蚀岸,即凹岸,以减轻流水侵蚀。图中所示四地,①是河流凹岸,即侵蚀岸,适宜建“丁”字坝;②是河流凸岸,即沉积岸;③④处河岸较平直,沉积、侵蚀作用较轻。笫2题,“丁”字坝可减缓近岸水的流速,减轻河水对河岸的侵蚀。黄河下游多“丁”字坝,其主要作用是护堤,降低流速,减轻水流对堤坝的侵蚀。“丁”字坝降低河岸处流速,可能增加河道泥沙的淤积。“丁”字坝没有防洪、防凌作用。读下图及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3.河流R的流向为(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4.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灾害最可能为( )A.火山喷发 B.滑坡C.地震 D.泥石流BB解析:第3题,根据指向标确定图上的方向。河流R的流向基本上是东西走向。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第4题,从图中看,该地区坡度大,结合四种自然灾害特点分析,最有可能的是滑坡。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读图,回答5~6题。5.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海滨的沙滩C.岩石就地风化 D.人为堆积6.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A.海水堆积 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BD解析:第5题,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如果此沙丘是河流沉积出露河床形成的应该位于入海口附近;由图文材料可知,此处是巨大沙丘,该沙丘地势较高,不可能是河流搬运。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结合前面信息——风力大、岛、临海,沙丘形成应是风力将海边沙搬运至此堆积而成的。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盛行东北风,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泥沙遇到君山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泥沙原地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下面图a为某河流不同河段及其横剖面示意图,图b为某地景观图。读图,回答7~8题。图 a 图 b7.图a中①~④处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 )A.由细到粗B.由粗到细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8.图b所示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图a中的( )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BA解析:第7题,①~④处分别位于上游到下游不同河段,地势趋于平坦,河水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第8题,图b地貌景观为瀑布,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较大处即图a中的①处。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课标要点 核心素养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河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人地协调观:充分利用地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综合思维:能够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地貌的形成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调查活动获取家乡河流地貌特征及分布,分析处理相关河流地貌的问题。预习点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1.澜沧江—湄公河概述发源于唐古拉山,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最后注入南海。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位置 地貌景观 成因源头处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的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Ⅴ”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区域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水流以侧向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牛轭湖 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预习点2 各种河流地貌的景观特点地貌类型 景观特点宽浅河谷 地形开阔平坦,河谷宽而浅“V”形河谷 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冲积扇 平面上呈扇形,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变细冲积平原 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山前到河口坡度变缓,沉积物颗粒变细河曲 河道呈“S”形牛轭湖 形似“C”形的弯月三角洲 平面上呈三角形,由河口向海沉积物颗粒变细1.判断正误。(1)在山区或高原,河谷呈“V”形。(√)(2)河流阶地分布有河流堆积物,土质较为贫瘠。(×)(3)河流下切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4)在地势陡峭的地区经常会看到河曲和牛轭湖。(×)(5)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的。(√)(6)所有的河流都有三角洲。(×)(7)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8)三角洲地貌都出现在河流入海口。(×)2.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是( )A.黄河三角洲 B.崇明岛C.黄土高原 D.河谷解析: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答案:D3.冲积扇地貌多位于( )A.河流出山口 B.平原边缘处C.狭长山谷底 D.河流入海口解析:河流出山口处,河流从山谷中流出,地形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平原边缘处、狭长山谷底没有冲积扇分布;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地貌。答案:A4.为什么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场所和耕作的地方?答案:河流阶地分布有河流堆积物,地势相对平坦,且土壤肥沃,距河谷近,有充足的水源。5.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哪种河流地貌?分别位于河流的哪个位置?答案:甲是瀑布(“V”形河谷),大都位于河流上游;乙是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丙是冲积平原,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丁是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研习 1 河岸的侵蚀与堆积1.判断凹凸岸河流向陆地凸出的一岸(A岸)是河流的凹岸;陆地向河流凸出的一岸(B岸)是凸岸。如图所示。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下图为某曲流景观图。图中河流发生侧蚀作用的地点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对于河流曲流处,由于水流的惯性,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据图可知,图示甲、乙为凸岸,河流堆积作用明显,丙为凹岩,河流侧蚀作用明显,丁没有位于曲流处,C正确,A、B、D错误。故选C。答案:C[思路点拨]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胡玢的《庐山桑落洲》诗句:“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诗中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答案: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研习 2 河流沉积地貌的形成1.河流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 形成过程冲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三角洲 河流到入海口时,流速极缓,加上海潮顶托,其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2.三角洲发育的影响因素(1)丰富的泥沙来源。这主要取决于河流输沙量的大小。河流上、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为三角洲的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易被波浪和海流带走,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沉积,促进三角洲的发育。(3)海滨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有利于泥沙沉积,促进三角洲的发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图1 图2 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答案: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时,流速减慢,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思路点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某课堂演示实验(见下图)如下: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说明该演示实验模拟的外力作用和该堆积体的地貌多出现的位置,并简述其形成过程。答案:当沙子从书本滑落到桌子上时,由于坡度变小,沙子堆积在桌子上,模拟的外力作用是堆积作用。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成因,冲积扇多分布于河流出山口处。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河流甲、乙、丙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堆积B.搬运、侵蚀、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D.堆积、搬运、侵蚀2.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冲刷力乙比甲强B.甲地多为“V”形河谷C.丙地为冲积平原D.乙地为三角洲平原解析:第1题,流水作用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甲处在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乙处在河流的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丙处在河流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选择A项。第2题,由材料可知,河流上游冲刷力强,中下游冲刷力弱,A项错误;甲地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多为“V”形河谷,B项正确;丙地为河口三角洲,C项错误;乙地为冲积平原,D项错误。答案:1.A 2.B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下图是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被称为“蛇曲”。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河流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弯道环流作用B.流水侧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下蚀作用4.下列诗句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三山半落碧空尽,一水中分白鹭洲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解析:第3题,河流弯曲是河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故选D项。第4题,白鹭洲属于江心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项。答案:3.D 4.C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澜沧江—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并流经老挝、越南等5国。图甲为澜沧江—湄公河三处河段景观图,图乙为河流地貌示意图。(1)请将图甲中的景观与图乙中的序号连线。Ⅰ ⅣⅡ ⅤⅢ Ⅵ(2)对比图甲中的景观图,完成下表。Ⅰ Ⅱ Ⅲ所在位置地势特点河床特点解析:可根据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形成及特点作答。图乙中Ⅳ、Ⅴ、Ⅵ分别位于河流的上游山区、中下游平原、河口处,可判断地势、河床特点及地貌景观。答案:(1)Ⅰ—Ⅴ Ⅱ—Ⅵ Ⅲ—Ⅳ(2)Ⅰ Ⅱ Ⅲ所在位置 河流中下游 河流入海口 河流上游山区地势特点 地势较平坦 地势较平坦 地势起伏大河床特点 宽而浅 宽而浅 窄而深课时作业(十六)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A组(基础练)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如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蛇曲进一步发育,就会形成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多呈弯月形。图1为某地区蛇曲图,图2为牛轭湖。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1.图中由①至②的地形剖面图以及水下水流运动方向最可能的是( ) A B C D2.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牛轭湖是河流裁弯取直而形成的B.牛轭湖一般形成在平原或高平原地区C.牛轭湖多分布在河流的凹岸边D.牛轭湖对河流径流不具有调节作用解析:第1题,当河流流经弯道时,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向凹岸(①处),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①处)岸流向凸(②处)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侵蚀,水深,凸岸堆积,水浅,C正确。故选C。第2题,平坦地区的河道,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折,河流在洪水期很容易自然裁弯取直,从而在废弃河道上形成牛轭湖,多分布在河流的侵蚀岸,即河流的凹岸,A、B、C描述正确;牛轭湖大多与河流相通,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大。故选D。答案:1.C 2.D下图为河流地貌的发育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下列地貌景观中,与上图甲、丙所处位置分别对应的是( ) ① ② ③ ④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④、②4.与乙地相比,丁地( )A.地形平坦,汊流较少B.砂砾堆积,颗粒较大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多沙洲、沙岛发育解析:第3题,甲地是峡谷,丙地是冲积平原。甲—①,丙—③。故选B。第4题,读图可知,乙地为山前冲积扇,丁地为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丁地多沙洲、沙岛发育,D正确;三角洲地区汊流较多,A错误;丁地多为泥沙沉积,颗粒较小,B错误;三角洲和冲积扇土壤都肥沃,C错误。故选D。答案:3.B 4.D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注入东海,全长约6 300千米,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湖口,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流域的六种地貌景观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1)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乙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丙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丁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填序号)(2)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填序号)(3)下列是某学习小组收集到的与图⑥地貌相关示意图(图a、图b、图c),据此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点。 图a 图b 图c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甲处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为冰川地貌,对应②;乙处位于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对应④;丙处为长江三峡,对应①;丁处为河口三角洲,对应③。第(2)题,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①(长江三峡,流水侵蚀地貌)②(冰蚀地貌)④(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③⑤⑥(分别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均为流水沉积地貌)。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⑥地貌为山前冲积扇。结合图a、图b、图c可知,冲积扇地貌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沉积物颗粒变细。答案:(1)② ④ ① ③ (2)①②④ ③⑤⑥ (3)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沉积物颗粒变细。B组(提升练)“丁”字坝是一段伸入河水(或海水)中的堤坝,与堤岸呈“丁”字形,可减缓近岸水的流速。据此完成1~2题。1.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处最需要建“丁”字坝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黄河下游多“丁”字坝,其主要作用是( )A.防洪 B.减淤C.护堤 D.防凌解析:第1题,“丁”字坝可减缓近岸水的流速,适宜建设在河流的侵蚀岸,即凹岸,以减轻流水侵蚀。图中所示四地,①是河流凹岸,即侵蚀岸,适宜建“丁”字坝;②是河流凸岸,即沉积岸;③④处河岸较平直,沉积、侵蚀作用较轻。笫2题,“丁”字坝可减缓近岸水的流速,减轻河水对河岸的侵蚀。黄河下游多“丁”字坝,其主要作用是护堤,降低流速,减轻水流对堤坝的侵蚀。“丁”字坝降低河岸处流速,可能增加河道泥沙的淤积。“丁”字坝没有防洪、防凌作用。答案:1.A 2.C读下图及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3.河流R的流向为(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4.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灾害最可能为( )A.火山喷发 B.滑坡C.地震 D.泥石流解析:第3题,根据指向标确定图上的方向。河流R的流向基本上是东西走向。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第4题,从图中看,该地区坡度大,结合四种自然灾害特点分析,最有可能的是滑坡。答案:3.B 4.B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读图,回答5~6题。5.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海滨的沙滩C.岩石就地风化 D.人为堆积6.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A.海水堆积 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解析:第5题,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如果此沙丘是河流沉积出露河床形成的应该位于入海口附近;由图文材料可知,此处是巨大沙丘,该沙丘地势较高,不可能是河流搬运。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结合前面信息——风力大、岛、临海,沙丘形成应是风力将海边沙搬运至此堆积而成的。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盛行东北风,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泥沙遇到君山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泥沙原地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答案:5.B 6.D下面图a为某河流不同河段及其横剖面示意图,图b为某地景观图。读图,回答7~8题。 图 a 图 b7.图a中①~④处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 )A.由细到粗B.由粗到细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8.图b所示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图a中的( )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解析:第7题,①~④处分别位于上游到下游不同河段,地势趋于平坦,河水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第8题,图b地貌景观为瀑布,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较大处即图a中的①处。答案:7.B 8.A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3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学案.doc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3节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