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点 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球圈层结构,树立关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理念。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关系。地理实践力: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影响。预习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2)特性(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平均约33千米C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②在地下约2 900千米D处: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2)界面:图中C为莫霍面,D为古登堡面。(3)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3.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预习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不仅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而且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水圈 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生物圈 广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界线不明显,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1.判断正误。(1)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2)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3)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2.将地球圈层与对应特征连线。大气圈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生物圈 厚度较厚,由气体组成岩石圈 是地球特有的,非常活跃答案: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深源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的震动幅度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岩芯样本C.由地震波波速变化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探测技术获得的图像解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由地震波波速变化形成的不连续界面,波速突然增大的界面是莫霍面。纵波波速减小,横波消失的界面是古登堡面。答案:C4.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解析:岩石圈处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答案:D5.画出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答案:研习1 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如图表所示: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指大陆部分) 特征地壳 莫霍面古登堡面 332 9005 150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地核 外核 为液态物质内核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呈固态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厚度 范围 联系地壳 平均17 km 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岩石圈 70~100 km 地表至软流层确定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1)根据内部圈层的位置和顺序判断。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一般33 km(大陆部分平均)以上为地壳,33~2 900 km为地幔,2 900 km以下为地核。(2)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判断。横波、纵波速度均明显增加的位置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的位置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3)根据具体特征进行判断。①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若涉及岩浆的发源地等信息可判断为地幔;②地球内部某处物质状态为液态,最可能是地核的外核部分。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图中C层 B.图中G层C.软流层 D.下地幔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G为地核。D、E组成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故选C。第2题,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选C。答案:1.C 2.C[思路点拨]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它们与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2.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2021年11月23日8时17分,老挝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完成1~2题。1.此次老挝地震震源位于( )A.地壳 B.地幔C.地核 D.软流层2.本次老挝地震发生时,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 )A.剧烈的上下颠簸B.先感觉到左右晃动,再感觉到上下颠簸C.剧烈的左右晃动D.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晃动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材料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且深度为8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都位于地壳之下,排除B、C、D。故选A。第2题,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引起地面上下运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所以震区附近的人们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晃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答案:1.A 2.D研习2 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1.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特征圈层 组成 特征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水圈 由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又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2.生物圈的特殊性(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孕育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地球的外部圈层特点比较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它们的概念、特点和相互关系分析如下:圈层 概念 特点 相互关系大气圈 指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 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相近,这个高度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圈 是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①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②地球上的水有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约2/3的淡水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生物圈 广义的生物圈是由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则指生物本身 ①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这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②生物圈的质量仅相当于大气圈质量的1/300、水圈质量的1/7 000,但是它非常活跃,是一个特殊和重要的圈层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序号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第1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向②进行渗透,说明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故选C。第2题,“落红”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所以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故选B。答案:1.C 2.B[思路点拨] 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2.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连续而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丁指向甲通过蒸腾作用,说明丁为生物圈,甲是大气圈;乙指向丙通过下渗作用,说明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故选B。第2题,据上题可知,乙圈层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由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故选A。答案:1.B 2.A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4日,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M、N为不连续界面)。据此完成1~2题。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甲 B.乙C.丙 D.丁2.地球内部圈层中( )A.E波在乙层中比F波快B.圈层丙为液态C.圈层丁压力和密度小D.岩石圈位于M以上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此次地震发生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震源深度21千米,小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因此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图中甲是地壳,乙是地幔,丙是外核,丁是内核,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在乙层中,E波(横波)传播速度比F波(纵波)慢,A错误;在N界面,E波(横波)完全消失,F波(纵波)传播速度减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可知圈层丙为液态,B正确;圈层丁内核压力和密度都大,C错误;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M是莫霍面,其上为地壳,D错误。故选B。答案:1.A 2.B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①~④与其所代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地核 B.②—地幔C.③—地壳 D.④—软流层4.图中地震波( )A.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快B.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C.横波在通过莫霍面后消失D.纵波在地核中传播速度最快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在①和②之间的界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加快,是莫霍面;在②和③之间的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减慢,是古登堡面;①为莫霍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A错误;②为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B正确;③为古登堡面以下的部分,横波不能通过该层,为外核,C错误;④为地球最内部的圈层,在该层纵波传播速度加快,为内核,D错误。故选B。第4题,读图可知,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慢,A错误;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B正确;横波在通过古登堡面后完全消失,C错误;纵波在地幔中传播速度最快,D错误。故选B。答案:3.B 4.B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5~7题。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6.B圈层是一个( )A.不连续、规则的圈层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连续、规则的圈层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7.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第5题,结合图示A、B、C及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选D。第6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选B。第7题,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且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故选D。答案:5.D 6.B 7.D8.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单位:千米)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B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容易答出。第(2)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为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为30~35千米。第(3)题,结合图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答案:(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最薄课时作业(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A组(基础练)1.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物质以化合物存在B.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岩石圈C.软流层处横波不能通过D.地核物质可能是铁和镁解析: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是矿物,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故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岩石圈;软流层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是岩浆的发源地,横波能通过;地核的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答案:B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2~3题。2.下列有关图中各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C.②是软流层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3.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解析: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莫霍面以上为地壳,据此可知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第3题,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差异及其变化特点,可以判断古登堡面上部附近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答案:2.B 3.C下图为某一地区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洋地壳一般比大陆地壳厚B.莫霍面以上为岩石圈C.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5.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冰川广布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曾经地势低洼解析:第4题,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5~10千米,一般比大陆地壳薄。莫霍面以上为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第5题,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该地区曾经地势低洼,有沉积环境。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变质岩。冰川广布与岩石类型无关。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岩浆岩。答案:4.C 5.D读地球四大圈层分布图,回答6~7题。6.a、b、c、d四大圈层形成最晚的是( )A.a B.bC.c D.d7.岩石圈的下界在(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解析:第6题,图中a是岩石圈,b是水圈,c是生物圈,d是大气圈,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大气、液态水才有生命的出现,因此最晚形成的是生物圈。第7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答案:6.C 7.C8.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①____________面;②____________面;③曲线代表________;④曲线代表__________。(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由于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故根据这一特点,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增加)、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消失),故结合图中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判断①为莫霍面,②为古登堡面,③为纵波传播速度变化曲线,④为横波传播速度变化曲线。第(2)题,据上题可知,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故A为地核、B为地幔、C为地壳。答案:(1)莫霍 古登堡 纵波 横波(2)地核 地幔 地壳B组(提升练)2021年11月2日,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坎布雷维耶哈火山持续喷出熔岩(如下图),火山喷发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和产生的灰烬使得岛上的空气质量恶化。当地政府要求人们除非必要,最好不离开家园,外出尽量戴口罩。据此完成第1题。1.受本次坎布雷维耶哈火山喷发影响的外部圈层有(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气圈,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①②③正确。岩石圈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④错误。故选A。答案:A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11月30日21时53分在西藏那曲市双湖县(31.76°N,87.94°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采用了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利用电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原理,通知受影响地区提前预警的系统),极大地减少了因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下面两图为地震发生时那曲市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下地幔 B.软流层C.地壳 D.莫霍面3.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 )A.①圈层的热量来自地球内部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C.③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D.④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解析: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洋壳薄,一般厚度为5~10千米,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厚。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发生在青藏高原,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3题,①圈层位于地球的外部,热量来自太阳辐射,A错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是水圈,B错误;地震波在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加快,C错误;④圈层位于软流层以下的地球内部圏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到达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减慢,D正确。故选D。答案:2.C 3.D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1月3日17时46分,我国台湾花莲县海域(24°N,122.39°E)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此次地震造成台湾全岛震感强烈。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4.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应力B.岛上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C.震源位于软流层D.岛上居民先感受到左右摇晃5.关于图示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地壳 B.②为上地幔C.③属于岩石圈 D.④属于下地幔解析:第4题,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震波,A错误。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所以岛上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岛上居民后感受到左右摇晃,D错误,B正确。震源深度15千米,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其深度更深,所以震源不可能位于软流层,C错误。故选B。第5题,①②均位于莫霍面以上,其中①在海洋缺失,所以①+②为地壳,①为上地壳的硅铝层,②为下地壳的硅镁层,地幔位于地壳以下,A、B错误。③属于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C正确。④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不属于下地幔,D错误。故选C。答案:4.B 5.C6.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地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解析: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及其特点。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答案:(1)标图略。(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8张PPT)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点 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球圈层结构,树立关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理念。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关系。地理实践力: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影响。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预习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横波纵波固体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增加完全消失下降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____的变化。(2)界面:图中C为_________,D为____________。(3)圈层:由内向外E+F为______,G为______,H为地壳。3.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______顶部与地壳,主要由______组成。传播速度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地幔地幔岩石预习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不仅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而且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水圈 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生物圈 广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界线不明显,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1.判断正误。(1)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3)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2.将地球圈层与对应特征连线。大气圈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生物圈 厚度较厚,由气体组成岩石圈 是地球特有的,非常活跃答案: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深源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的震动幅度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岩芯样本C.由地震波波速变化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探测技术获得的图像解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由地震波波速变化形成的不连续界面,波速突然增大的界面是莫霍面。纵波波速减小,横波消失的界面是古登堡面。C4.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解析:岩石圈处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5.画出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如图表所示: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指大陆部分) 特征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33 2 9005 150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地核 外核 为液态物质内核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呈固态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厚度 范围 联系地壳 平均17 km 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岩石圈 70~100 km 地表至软流层确定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1)根据内部圈层的位置和顺序判断。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一般33 km(大陆部分平均)以上为地壳,33~2 900 km为地幔,2 900 km以下为地核。(2)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判断。横波、纵波速度均明显增加的位置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的位置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该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3)根据具体特征进行判断。①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若涉及岩浆的发源地等信息可判断为地幔;②地球内部某处物质状态为液态,最可能是地核的外核部分。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图中C层 B.图中G层C.软流层 D.下地幔C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G为地核。D、E组成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故选C。第2题,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选C。[思路点拨]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它们与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2.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021年11月23日8时17分,老挝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完成1~2题。1.此次老挝地震震源位于( )A.地壳 B.地幔C.地核 D.软流层A2.本次老挝地震发生时,震区附近的人们会感到( )A.剧烈的上下颠簸B.先感觉到左右晃动,再感觉到上下颠簸C.剧烈的左右晃动D.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晃动D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材料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且深度为8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都位于地壳之下,排除B、C、D。故选A。第2题,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引起地面上下运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所以震区附近的人们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觉到左右晃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1.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特征圈层 组成 特征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圈层 组成 特征水圈 由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又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2.生物圈的特殊性(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孕育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地球的外部圈层特点比较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它们的概念、特点和相互关系分析如下:圈层 概念 特点 相互关系大气圈 指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 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相近,这个高度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圈层 概念 特点 相互关系水圈 是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①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②地球上的水有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约2/3的淡水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圈层 概念 特点 相互关系生物圈 广义的生物圈是由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则指生物本身 ①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这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②生物圈的质量仅相当于大气圈质量的1/300、水圈质量的1/7 000,但是它非常活跃,是一个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序号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CB解析:第1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向②进行渗透,说明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故选C。第2题,“落红”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所以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故选B。[思路点拨] 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读图,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2.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连续而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BA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丁指向甲通过蒸腾作用,说明丁为生物圈,甲是大气圈;乙指向丙通过下渗作用,说明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故选B。第2题,据上题可知,乙圈层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由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故选A。课后小测试 学习达标 提升能力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4日,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M、N为不连续界面)。据此完成1~2题。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甲 B.乙C.丙 D.丁2.地球内部圈层中( )A.E波在乙层中比F波快B.圈层丙为液态C.圈层丁压力和密度小D.岩石圈位于M以上AB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此次地震发生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震源深度21千米,小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因此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图中甲是地壳,乙是地幔,丙是外核,丁是内核,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在乙层中,E波(横波)传播速度比F波(纵波)慢,A错误;在N界面,E波(横波)完全消失,F波(纵波)传播速度减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可知圈层丙为液态,B正确;圈层丁内核压力和密度都大,C错误;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M是莫霍面,其上为地壳,D错误。故选B。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①~④与其所代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地核 B.②—地幔C.③—地壳 D.④—软流层4.图中地震波( )A.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快B.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C.横波在通过莫霍面后消失D.纵波在地核中传播速度最快BB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在①和②之间的界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加快,是莫霍面;在②和③之间的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减慢,是古登堡面;①为莫霍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A错误;②为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B正确;③为古登堡面以下的部分,横波不能通过该层,为外核,C错误;④为地球最内部的圈层,在该层纵波传播速度加快,为内核,D错误。故选B。第4题,读图可知,在地壳,横波比纵波的传播速度慢,A错误;在地幔,横波与纵波传播速度加快,B正确;横波在通过古登堡面后完全消失,C错误;纵波在地幔中传播速度最快,D错误。故选B。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5~7题。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6.B圈层是一个( )A.不连续、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连续、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DB7.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②④D解析:第5题,结合图示A、B、C及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选D。第6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选B。第7题,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且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故选D。8.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单位:千米)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答案: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B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45~50千米30~35千米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最薄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容易答出。第(2)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为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为30~35千米。第(3)题,结合图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课时作业(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A组(基础练)1.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物质以化合物存在B.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岩石圈C.软流层处横波不能通过D.地核物质可能是铁和镁B解析: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是矿物,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故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岩石圈;软流层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是岩浆的发源地,横波能通过;地核的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2~3题。2.下列有关图中各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C.②是软流层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3.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BC解析: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莫霍面以上为地壳,据此可知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第3题,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差异及其变化特点,可以判断古登堡面上部附近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最快。下图为某一地区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洋地壳一般比大陆地壳厚B.莫霍面以上为岩石圈C.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5.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 B.冰川广布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 D.曾经地势低洼CD解析:第4题,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5~10千米,一般比大陆地壳薄。莫霍面以上为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第5题,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该地区曾经地势低洼,有沉积环境。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变质岩。冰川广布与岩石类型无关。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岩浆岩。读地球四大圈层分布图,回答6~7题。6.a、b、c、d四大圈层形成最晚的是( )A.a B.bC.c D.d7.岩石圈的下界在(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CC解析:第6题,图中a是岩石圈,b是水圈,c是生物圈,d是大气圈,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大气、液态水才有生命的出现,因此最晚形成的是生物圈。第7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8.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①____________面;②____________面;③曲线代表________;④曲线代表__________。(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莫霍古登堡纵波横波地核地幔地壳解析:第(1)题,由于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故根据这一特点,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增加)、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消失),故结合图中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判断①为莫霍面,②为古登堡面,③为纵波传播速度变化曲线,④为横波传播速度变化曲线。第(2)题,据上题可知,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故A为地核、B为地幔、C为地壳。B组(提升练)2021年11月2日,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坎布雷维耶哈火山持续喷出熔岩(如下图),火山喷发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和产生的灰烬使得岛上的空气质量恶化。当地政府要求人们除非必要,最好不离开家园,外出尽量戴口罩。据此完成第1题。1.受本次坎布雷维耶哈火山喷发影响的外部圈层有(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气圈,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①②③正确。岩石圈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④错误。故选A。A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11月30日21时53分在西藏那曲市双湖县(31.76°N,87.94°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采用了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利用电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原理,通知受影响地区提前预警的系统),极大地减少了因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下面两图为地震发生时那曲市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下地幔 B.软流层C.地壳 D.莫霍面3.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 )A.①圈层的热量来自地球内部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C.③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面消失D.④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CD解析: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洋壳薄,一般厚度为5~10千米,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厚。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发生在青藏高原,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3题,①圈层位于地球的外部,热量来自太阳辐射,A错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是水圈,B错误;地震波在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加快,C错误;④圈层位于软流层以下的地球内部圏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快慢不均,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到达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减慢,D正确。故选D。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1月3日17时46分,我国台湾花莲县海域(24°N,122.39°E)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此次地震造成台湾全岛震感强烈。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4.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应力B.岛上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C.震源位于软流层D.岛上居民先感受到左右摇晃5.关于图示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地壳 B.②为上地幔C.③属于岩石圈 D.④属于下地幔BC解析:第4题,地震传播的方式是地震波,A错误。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所以岛上居民先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岛上居民后感受到左右摇晃,D错误,B正确。震源深度15千米,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其深度更深,所以震源不可能位于软流层,C错误。故选B。第5题,①②均位于莫霍面以上,其中①在海洋缺失,所以①+②为地壳,①为上地壳的硅铝层,②为下地壳的硅镁层,地幔位于地壳以下,A、B错误。③属于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C正确。④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不属于下地幔,D错误。故选C。6.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答案:标图略。(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地__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答案: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解析: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及其特点。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氮氧循环运动大气水岩石渗透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doc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