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5张PPT)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标要点 核心素养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历程。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生命演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性。综合思维:通过资料归纳、分析地球的演化历程,分析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关系。地理实践力:通过化石、地层等资料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调查学校所在地地质环境。课前精梳理 自学教材 梳理知识预习点1 地球历史的记录1.地层(1)概念: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______岩石和_________叫地层。(2)特点: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______,后形成的地层______。(3)推断地层形成时的____________:石灰岩主要形成于______环境,页岩形成于______环境,玄武岩是______活动的产物。成层堆积物居下居上地表环境浅海静水火山2.化石(1)概念: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______、遗物和______。(2)意义:确定所在地层的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依据。(3)实例: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表明地层形成于______代,当时是______环境。遗体遗迹年代古地理环境古生海洋3.地质年代表(1)概念: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____________编成时间顺序表,叫作地质年代表。(2)单位地质年代单位 宙 ___ 纪地层单位 ___ 界 ___地质事件代宇系(3)地球演化大事记宙 代 纪 开始年代(百万年前) 主要事件显生宙 新生代 ______纪 1.806±0.005 ______时期;人类诞生新近纪 23.03±0.05 人类的祖先——_________出现古近纪 65.5±0.3 被子植物繁荣,______动物目崛起第四冰河类人猿哺乳宙 代 纪 开始年代(百万年前) 主要事件显生宙 中生代 ______纪 99.6±0.9 恐龙等大批生物____________纪 199.6±0.6 鸟类出现,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______植物繁荣三叠纪 251.0±0.4 恐龙出现,______大陆(泛大陆)形成,卵生哺乳动物出现白垩灭绝侏罗裸子盘古宙 代 纪 开始年代(百万年前) 主要事件显生宙 古生代 ______纪 299.0±0.8 地球上_________的生物灭绝,盘古大陆轮廓初现石炭纪 359.2±2.5 裸子植物出现;______植物繁荣;成___期;爬行动物出现泥盆纪 416.0±2.8 ______植物出现;______动物出现志留纪 443.7±1.5 陆生的______植物出现奥陶纪 488.3±1.7 ______出现;海生藻类繁盛寒武纪 542.0±1.0 寒武纪_______________二叠95%蕨类煤种子两栖裸蕨鱼类生命大爆发宙 代 纪 开始年代(百万年前) 主要事件前寒武纪(寒武纪之前的时期) 4 570 蓝藻、细菌繁盛→_________生物出现重要的___矿成矿期地球形成→出现海洋多细胞铁预习点2 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单细胞被子脊椎陆生裸蕨两栖灭亡出现哺乳2.海陆变迁泛大陆青藏铁煤炭1.判断正误。(1)各种岩石中都能找到化石。( )(2)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年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3)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是找不到海生植物化石的。( )(4)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古近纪。( )(5)中生代早期盘古古陆形成。( )(6)新生代早期就出现了人类。( )(7)第四纪气候温暖时期,海平面下降。( )×√××√××2.将生物与对应的生存年代连线。恐龙 古生代鱼类 中生代被子植物 新生代3.将两次全球性灭绝的生物填入表格。时期 全部灭绝的物种 部分灭绝的物种古生代末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生代末期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恐龙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课堂强研习 合作学习 精研重难地层形成顺序的判断1.地层形成的顺序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即新岩层覆盖在老岩层之上,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即“下老上新”,如图所示,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异常现象:原有的沉积岩层抬升,出露地表后被外力侵蚀,后又有更新的沉积岩层覆盖,导致部分原来的岩层缺失。2.化石与地层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3.地层研究的内容(1)地层时代的确定问题看所研究的地层属于哪一个地质时代的产物,它们在宙、代、纪等地质时代系统中,应排在什么位置。(2)建立地层序列要弄清所研究区域内的地层是否从老到新都齐全,是否缺少一些时期的地层,并推测缺失的原因。(3)环境分析研究已确认的各时代地层的具体内容,探究它们是什么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如石灰岩多为浅海环境,页岩多为静水环境。1.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的方法(1)根据岩石年龄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含有岩石年龄越大的地层形成时间越早,反之越晚。同时,还可对照地质年代表确定岩石所属年代,如距今5亿年的岩石和距今2亿年的岩石,对照地质年代表可知,前者形成于古生代,后者形成于中生代。(2)根据地层分布确定地层顺序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先形成的居下,后形成的居上。这里的“正常情况”主要是指地层大致呈水平状态分布,没有受到地质历史上剧烈地壳运动的影响。(3)根据化石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且进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即每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因此一定种属的生物总是埋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生物的化石。故科学家们可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和地质年代。例如,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被子植物化石所在的地层属新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形成时间早于含有被子植物化石的地层等。2.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下图为某地质勘测队在同一地区不同勘测点所探测的地层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各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2)与图乙相比,可以发现图甲中缺失的地层为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推测其缺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勘探过程中发现4地层中多为石灰岩,而3地层中多为页岩,据此分别指出地层所形成的地表环境。解析:第(1)题,结合地层形成的规律“下老上新”,可判断由老到新的顺序依次是1、2、3、4、5。第(2)题,对比两地的岩层可以看出,图乙中的Ⅳ、Ⅴ两地层在图甲中没有出现,其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形成时期未发生沉积作用或者已经形成,但之后被外力侵蚀掉了。第(3)题,结合石灰岩和页岩的形成环境即可判断。答案:(1)1、2、3、4、5 (2)Ⅳ、Ⅴ Ⅳ、Ⅴ地层形成时地势较高,未发生沉积过程(或者Ⅳ、Ⅴ地层在形成后,地壳抬升,地层出露,被外力侵蚀掉) (3)3地层为页岩,多形成于静水环境;4地层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思路点拨] 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三点入手:1.依据“下老上新”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2.联系沉积地层的形成过程,推断地层缺失的原因。3.结合不同地层的性质,推断地层形成的地表环境。1.在某地层中发现了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则该岩石沉积的环境是( )A.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B.寒冷干燥的寒带荒漠C.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D.河流众多的温带草原解析:珊瑚礁主要分布在浅海大陆架附近,因此该岩石的沉积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故选A。A2.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化石( )A.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B.通过该化石不能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C.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D.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地层厚度解析:腕足动物属于海洋生物,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但不能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和地层厚度。故选A。A地球的演化历程时代 生物演化 矿产 地壳运动前寒武纪 冥古宙无生命的迹象;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铁、金、镍、铬等 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时代 生物演化 矿产 地壳运动古生代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时代,鱼类大量繁衍,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古生代末期出现地球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重要的成煤时期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海洋缩小,陆地扩大中生代 爬行动物的时代;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兴盛;中生代末期,出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灭绝事件 主要的成煤期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新生代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出现了人类 —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格局;形成众多高大山脉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读图,回答1~2题。1.甲、乙所示的两个地质年代分别是( )A.古生代、中生代 B.中生代、古生代C.古生代、元古代 D.新生代、古生代2.乙时代的末期(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BA解析:第1题,图中乙时代出现两栖动物和蕨类植物,故乙为古生代;甲时代裸子植物繁盛,末期出现被子植物,故为中生代。故选B。第2题,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为中生代。故选A。[思路点拨] 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2021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文称,该团队通过建立磁性地层年代序列,确定了云南思茅盆地的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 300万年前。据此完成1~2题。1.该地发现的钾盐主要形成于( )A.寒武纪 B.石炭纪C.二叠纪 D.白垩纪2.该时期出现的事件是( )A.冰川范围缩小 B.草原面积扩大C.恐龙灭绝 D.三叶虫出现DC解析:第1题,阅读材料可知,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 300万年前,寒武纪时间范围是5.42亿年~4.85亿年前,石炭纪时间范围是3.59亿年~2.99亿年前,二叠纪时间范围是2.99亿年~2.52亿年前,白垩纪时间范围是1.45亿年~6 600万年前。故选D。第2题,白垩纪是中生代晚期,全球气候由温暖湿润变得寒冷干燥,冰川范围扩大,植被减少,恐龙难以生存,出现大灭绝,A、B错误,C正确;三叶虫最早出现在古生代,而不是中生代,D错误。故选C。课后小测试 学习达标 提升能力2022年国庆假期,李明和家人去云南旅游,游览了澄江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古生物化石群和元谋土林。元谋土林属于地质新生代砂砾黏土沉积岩,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下图为澄江帽天山典型化石和元谋土林图。读图,完成1~2题。1.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2.形成元谋土林砂砾黏土沉积岩的地质年代( )A.是主要的铁矿成矿时期B.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时期C.是主要的煤炭成矿时期D.是泛大陆形成和解体时期B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典型古生物化石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于古生代,所以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而非前寒武纪、中生代和新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元谋土林属于地质新生代砂砾黏土沉积岩”可知,元谋土林砂砾黏土沉积岩的形成时期为新生代。地球上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时期,如金、铁、镍、铬等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不属于新生代,A错误;新生代出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B正确;主要的煤炭成矿时期为古生代,C错误;泛大陆形成于晚古生代,解体于中生代,D错误。故选B。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图甲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图乙为地质年代表。读图,完成3~5题。图甲图乙3.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 )A.冥古宙 B.太古宙C.寒武纪 D.二叠纪4.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前为蓝细菌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A.海洋更加广阔 B.陆地普遍抬升C.温度逐渐升高 D.大气变得富氧BD5.编制地质年代表,可以( )①解读古老岩石的信息 ②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 ③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 ④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B解析:第3题,该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即为3 700百万年,处于地质年代表中的太古宙(距今4 000百万年~2 500百万年)。因此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太古宙,B正确,排除A、C、D。故选B。第4题,由材料可知,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菌,能够放出氧气,因此会使地球上大气变得富氧,D正确;其他三个选项,由材料无法获知,因此A、B、C错误。故选D。第5题,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对地球历史进行划分,形成地质年代表,体现了地球的演化史。因此编制地质年代表,有助于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历史,也可以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②③正确;但无法解读古老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性质等信息,①错误;更无法直观展示和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④错误。故选B。课时作业(三)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A组(基础练)1.下列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时代的地层也可能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B.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C.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D.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解析:只有同一时代的地层才可能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地层及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C2.下列生物或地层不能反映海洋环境的是( )A.石灰岩 B.玄武岩C.三叶虫 D.珊瑚解析: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三叶虫和珊瑚都形成于海洋环境,玄武岩主要反映了火山活动,不一定是海洋环境。B3.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说是生物的演化史,下列关于地质历史期间生物的匹配不正确的是( )A.古生代——鱼类和蕨类B.前寒武纪——蓝藻C.新生代——三叶虫D.中生代——鸟类解析: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故C项匹配错误。故选C。C从地质年代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地壳和生物的演化过程。据此回答4~5题。4.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古生代时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B.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B5.有关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B.在生命出现以后,生物对地球表层的发展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C.地球上生命的演化经过了从陆地到海洋,又从海洋到陆地的螺旋式的进化D.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C解析:第4题,地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成煤时期:一个是古生代后期,另一个是中生代;新生代形成了现代地球的基本面貌;植物界的演化是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界经历了由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第5题,地球上生命的演化经过了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全球的演化过程,而不是螺旋式的演化。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回答6~8题。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类 B.鸟类C.两栖类 D.鱼类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 B.中生代C.元古代 D.新生代8.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DBB解析:第6题,结合图及动物演变的规律,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第7题,由图可知,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第8题,新生代为哺乳动物大发展时期。9.读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指出图中的几次冰期对应的地质时代(至少说出两个时期)。答案:元古代末期的震旦纪、古生代末期的石炭~二叠纪、新生代末期的第四纪。(任答两个)(2)恐龙主要生活在________纪,图中反映出该时期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归纳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特征。答案:气温和降水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侏罗气候温暖、降水偏少解析:第(1)题,冰期即气温较低时期,结合图中冷暖即可判断。第(2)题,恐龙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图中侏罗纪的气候温暖、降水偏少。第(3)题,对比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可以判断出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中,冷暖、干湿不断交替。B组(提升练)2021年8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山西阳泉发现2.9亿年前的瓣齿鲨化石,这一发现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图。据此完成1~2题。1.瓣齿鲨盛行时期的主要地质事件有( )A.出现海洋 B.盘古大陆轮廓初现C.人类诞生 D.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2.地质历史上两次煤炭成矿期对应图中的( )A.甲、乙 B.甲、丙C.乙、丙 D.丙、丁BC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我国科研人员在山西阳泉发现2.9亿年前的瓣齿鲨化石,瓣齿鲨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晚期,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为统一的大陆(各大陆连接在一起,被称为盘古大陆),三叠纪晚期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海陆分布,B正确;太古宙出现海洋,人类诞生在新生代第四纪,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在中生代,均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煤炭的形成需要湿润的环境和茂密的森林。中生代气候湿润,裸子植物繁盛,森林茂密,利于煤炭形成,对应图中的丙;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对应图中的乙,C正确;甲对应的古生代森林面积较小,丁对应新生代,成煤时间较短,不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2021年11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消息,在内蒙古、青海等地发现草鱼咽齿化石(下图),推断其可能起源于3 300万年前。据此完成3~4题。3.草鱼起源时为( )A.侏罗纪 B.白垩纪C.石炭纪 D.古近纪4.草鱼起源时代( )①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②三叶虫出现 ③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④蕨类植物茂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DB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 300万年前为新生代的古近纪时期,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草鱼起源时代为新生代,此时期阿尔卑斯山脉形成,哺乳动物快速发展,①③正确;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为晩古生代,②④错误。故选B。5.研究化石,可以(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 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D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通体透明的虫珀被誉为“时间胶囊”,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1)每年5—10月份胡康谷地无法开采琥珀,简述其原因。(2)分析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有利于虫珀形成的自然条件。(3)指出虫珀的科研价值,并说明虫珀比石质化石的科研价值更大的原因。解析:第(1)题,题干中有关键词“每年5—10月”“谷地”,同时结合材料中这里以沼泽、洼地为主,而琥珀是埋藏于地下的等有效信息,结合区域背景进行分析。该地位于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5—10月正好是当地雨季,降水多,地势低平,容易积水,导致无法作业。第(2)题,通过材料分析可知,历史上该地应该有众多的松脂类树木和大量的昆虫,且该地为湿热的季风气候;形成虫珀的另一条件是要有树脂流出,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历史上火山灰石块砸击可以加速树脂流出,从而让昆虫得以被树脂包裹;最后,还需要地壳运动导致被树脂包裹的昆虫得以埋藏于地下。第(3)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虫珀也是地球的“文字”,其能够反映当时的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完美地展示生物形态,特别是细节部分,对研究生物演化有很大的作用。答案:(1)该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份为雨季,且谷地多沼泽、洼地,使得矿区积水,淹没矿井,导致无法开采琥珀。(2)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容易砸伤树枝,该地区气温高,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昆虫的机会大;地壳活动导致地层下沉,使浸没了昆虫的树脂埋藏在地层中被矿化。(3)虫珀的科研价值:保存了地质时期古生物的形态和生存环境,有利于研究生物的演化规律。虫珀比石质化石的科研价值更大的原因:由于昆虫在树脂中保存完好,矿化后形成的虫珀是透明的,这样可以更完美地展示出古生物的形态细节,所以比石质化石更有科研价值。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标要点 核心素养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历程。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生命演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性。综合思维:通过资料归纳、分析地球的演化历程,分析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关系。地理实践力:通过化石、地层等资料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调查学校所在地地质环境。预习点1 地球历史的记录1.地层(1)概念: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叫地层。(2)特点: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3)推断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玄武岩是火山活动的产物。2.化石(1)概念: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2)意义: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3)实例: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表明地层形成于古生代,当时是海洋环境。3.地质年代表(1)概念: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时间顺序表,叫作地质年代表。(2)单位地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地层单位 宇 界 系(3)地球演化大事记宙 代 纪 开始年代(百万年前) 主要事件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1.806±0.005 冰河时期;人类诞生新近纪 23.03±0.05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古近纪 65.5±0.3 被子植物繁荣,哺乳动物目崛起中生代 白垩纪 99.6±0.9 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侏罗纪 199.6±0.6 鸟类出现,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三叠纪 251.0±0.4 恐龙出现,盘古大陆(泛大陆)形成,卵生哺乳动物出现古生代 二叠纪 299.0±0.8 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盘古大陆轮廓初现石炭纪 359.2±2.5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荣;成煤期;爬行动物出现泥盆纪 416.0±2.8 种子植物出现;两栖动物出现志留纪 443.7±1.5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 488.3±1.7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寒武纪 542.0±1.0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寒武纪(寒武纪之前的时期) 4 570 蓝藻、细菌繁盛→多细胞生物出现重要的铁矿成矿期地球形成→出现海洋预习点2 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预习点3 地球演化过程1.生物演化2.海陆变迁3.构造运动4.矿产形成:前寒武纪为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为煤炭成矿期。1.判断正误。(1)各种岩石中都能找到化石。(×)(2)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年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3)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是找不到海生植物化石的。(×)(4)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古近纪。(×)(5)中生代早期盘古古陆形成。(√)(6)新生代早期就出现了人类。(×)(7)第四纪气候温暖时期,海平面下降。(×)2.将生物与对应的生存年代连线。恐龙 古生代鱼类 中生代被子植物 新生代答案:3.将两次全球性灭绝的生物填入表格。时期 全部灭绝的物种 部分灭绝的物种古生代末期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中生代末期 恐龙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研习1 地层形成顺序的判断1.地层形成的顺序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即新岩层覆盖在老岩层之上,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即“下老上新”,如图所示,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异常现象:原有的沉积岩层抬升,出露地表后被外力侵蚀,后又有更新的沉积岩层覆盖,导致部分原来的岩层缺失。2.化石与地层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3.地层研究的内容(1)地层时代的确定问题看所研究的地层属于哪一个地质时代的产物,它们在宙、代、纪等地质时代系统中,应排在什么位置。(2)建立地层序列要弄清所研究区域内的地层是否从老到新都齐全,是否缺少一些时期的地层,并推测缺失的原因。(3)环境分析研究已确认的各时代地层的具体内容,探究它们是什么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如石灰岩多为浅海环境,页岩多为静水环境。1.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的方法(1)根据岩石年龄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含有岩石年龄越大的地层形成时间越早,反之越晚。同时,还可对照地质年代表确定岩石所属年代,如距今5亿年的岩石和距今2亿年的岩石,对照地质年代表可知,前者形成于古生代,后者形成于中生代。(2)根据地层分布确定地层顺序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先形成的居下,后形成的居上。这里的“正常情况”主要是指地层大致呈水平状态分布,没有受到地质历史上剧烈地壳运动的影响。(3)根据化石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化石是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生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且进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即每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因此一定种属的生物总是埋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生物的化石。故科学家们可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和地质年代。例如,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被子植物化石所在的地层属新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形成时间早于含有被子植物化石的地层等。2.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下图为某地质勘测队在同一地区不同勘测点所探测的地层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各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2)与图乙相比,可以发现图甲中缺失的地层为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推测其缺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勘探过程中发现4地层中多为石灰岩,而3地层中多为页岩,据此分别指出地层所形成的地表环境。解析:第(1)题,结合地层形成的规律“下老上新”,可判断由老到新的顺序依次是1、2、3、4、5。第(2)题,对比两地的岩层可以看出,图乙中的Ⅳ、Ⅴ两地层在图甲中没有出现,其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形成时期未发生沉积作用或者已经形成,但之后被外力侵蚀掉了。第(3)题,结合石灰岩和页岩的形成环境即可判断。答案:(1)1、2、3、4、5 (2)Ⅳ、Ⅴ Ⅳ、Ⅴ地层形成时地势较高,未发生沉积过程(或者Ⅳ、Ⅴ地层在形成后,地壳抬升,地层出露,被外力侵蚀掉) (3)3地层为页岩,多形成于静水环境;4地层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思路点拨] 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三点入手:1.依据“下老上新”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2.联系沉积地层的形成过程,推断地层缺失的原因。3.结合不同地层的性质,推断地层形成的地表环境。 1.在某地层中发现了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则该岩石沉积的环境是( )A.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B.寒冷干燥的寒带荒漠C.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D.河流众多的温带草原解析:珊瑚礁主要分布在浅海大陆架附近,因此该岩石的沉积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故选A。答案:A2.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化石( )A.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B.通过该化石不能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C.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D.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地层厚度解析:腕足动物属于海洋生物,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但不能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和地层厚度。故选A。答案:A研习2 地球的演化历程时代 生物演化 矿产 地壳运动前寒武纪 冥古宙无生命的迹象;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铁、金、镍、铬等 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古生代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时代,鱼类大量繁衍,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古生代末期出现地球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重要的成煤时期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海洋缩小,陆地扩大中生代 爬行动物的时代;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兴盛;中生代末期,出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灭绝事件 主要的成煤期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新生代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出现了人类 —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格局;形成众多高大山脉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读图,回答1~2题。1.甲、乙所示的两个地质年代分别是( )A.古生代、中生代 B.中生代、古生代C.古生代、元古代 D.新生代、古生代2.乙时代的末期(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解析:第1题,图中乙时代出现两栖动物和蕨类植物,故乙为古生代;甲时代裸子植物繁盛,末期出现被子植物,故为中生代。故选B。第2题,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为中生代。故选A。答案:1.B 2.A[思路点拨] 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2021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文称,该团队通过建立磁性地层年代序列,确定了云南思茅盆地的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 300万年前。据此完成1~2题。1.该地发现的钾盐主要形成于( )A.寒武纪 B.石炭纪C.二叠纪 D.白垩纪2.该时期出现的事件是( )A.冰川范围缩小 B.草原面积扩大C.恐龙灭绝 D.三叶虫出现解析:第1题,阅读材料可知,钾盐形成于1.12亿年~6 300万年前,寒武纪时间范围是5.42亿年~4.85亿年前,石炭纪时间范围是3.59亿年~2.99亿年前,二叠纪时间范围是2.99亿年~2.52亿年前,白垩纪时间范围是1.45亿年~6 600万年前。故选D。第2题,白垩纪是中生代晚期,全球气候由温暖湿润变得寒冷干燥,冰川范围扩大,植被减少,恐龙难以生存,出现大灭绝,A、B错误,C正确;三叶虫最早出现在古生代,而不是中生代,D错误。故选C。答案:1.D 2.C2022年国庆假期,李明和家人去云南旅游,游览了澄江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古生物化石群和元谋土林。元谋土林属于地质新生代砂砾黏土沉积岩,因远望如林而得名。下图为澄江帽天山典型化石和元谋土林图。读图,完成1~2题。1.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2.形成元谋土林砂砾黏土沉积岩的地质年代 ( )A.是主要的铁矿成矿时期B.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时期C.是主要的煤炭成矿时期D.是泛大陆形成和解体时期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典型古生物化石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于古生代,所以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而非前寒武纪、中生代和新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元谋土林属于地质新生代砂砾黏土沉积岩”可知,元谋土林砂砾黏土沉积岩的形成时期为新生代。地球上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时期,如金、铁、镍、铬等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不属于新生代,A错误;新生代出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B正确;主要的煤炭成矿时期为古生代,C错误;泛大陆形成于晚古生代,解体于中生代,D错误。故选B。答案:1.B 2.B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图甲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图乙为地质年代表。读图,完成3~5题。图甲图乙3.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 )A.冥古宙 B.太古宙C.寒武纪 D.二叠纪4.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前为蓝细菌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A.海洋更加广阔 B.陆地普遍抬升C.温度逐渐升高 D.大气变得富氧5.编制地质年代表,可以( )①解读古老岩石的信息 ②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 ③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 ④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第3题,该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即为3 700百万年,处于地质年代表中的太古宙(距今4 000百万年~2 500百万年)。因此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太古宙,B正确,排除A、C、D。故选B。第4题,由材料可知,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菌,能够放出氧气,因此会使地球上大气变得富氧,D正确;其他三个选项,由材料无法获知,因此A、B、C错误。故选D。第5题,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对地球历史进行划分,形成地质年代表,体现了地球的演化史。因此编制地质年代表,有助于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历史,也可以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②③正确;但无法解读古老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性质等信息,①错误;更无法直观展示和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④错误。故选B。答案:3.B 4.D 5.B课时作业(三)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A组(基础练)1.下列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时代的地层也可能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B.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C.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D.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解析:只有同一时代的地层才可能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地层及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答案:C2.下列生物或地层不能反映海洋环境的是( )A.石灰岩 B.玄武岩C.三叶虫 D.珊瑚解析: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三叶虫和珊瑚都形成于海洋环境,玄武岩主要反映了火山活动,不一定是海洋环境。答案:B3.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说是生物的演化史,下列关于地质历史期间生物的匹配不正确的是( )A.古生代——鱼类和蕨类B.前寒武纪——蓝藻C.新生代——三叶虫D.中生代——鸟类解析: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故C项匹配错误。故选C。答案:C从地质年代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地壳和生物的演化过程。据此回答4~5题。4.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古生代时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B.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5.有关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B.在生命出现以后,生物对地球表层的发展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C.地球上生命的演化经过了从陆地到海洋,又从海洋到陆地的螺旋式的进化D.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解析:第4题,地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成煤时期:一个是古生代后期,另一个是中生代;新生代形成了现代地球的基本面貌;植物界的演化是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界经历了由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第5题,地球上生命的演化经过了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全球的演化过程,而不是螺旋式的演化。答案:4.B 5.C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回答6~8题。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类 B.鸟类C.两栖类 D.鱼类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 B.中生代C.元古代 D.新生代8.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解析:第6题,结合图及动物演变的规律,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第7题,由图可知,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第8题,新生代为哺乳动物大发展时期。答案:6.D 7.B 8.B9.读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指出图中的几次冰期对应的地质时代(至少说出两个时期)。(2)恐龙主要生活在________纪,图中反映出该时期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归纳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特征。解析:第(1)题,冰期即气温较低时期,结合图中冷暖即可判断。第(2)题,恐龙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图中侏罗纪的气候温暖、降水偏少。第(3)题,对比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可以判断出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中,冷暖、干湿不断交替。答案:(1)元古代末期的震旦纪、古生代末期的石炭~二叠纪、新生代末期的第四纪。(任答两个)(2)侏罗 气候温暖、降水偏少(3)气温和降水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B组(提升练)2021年8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山西阳泉发现2.9亿年前的瓣齿鲨化石,这一发现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图。据此完成1~2题。1.瓣齿鲨盛行时期的主要地质事件有( )A.出现海洋 B.盘古大陆轮廓初现C.人类诞生 D.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2.地质历史上两次煤炭成矿期对应图中的( )A.甲、乙 B.甲、丙C.乙、丙 D.丙、丁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我国科研人员在山西阳泉发现2.9亿年前的瓣齿鲨化石,瓣齿鲨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晚期,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为统一的大陆(各大陆连接在一起,被称为盘古大陆),三叠纪晚期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海陆分布,B正确;太古宙出现海洋,人类诞生在新生代第四纪,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在中生代,均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煤炭的形成需要湿润的环境和茂密的森林。中生代气候湿润,裸子植物繁盛,森林茂密,利于煤炭形成,对应图中的丙;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对应图中的乙,C正确;甲对应的古生代森林面积较小,丁对应新生代,成煤时间较短,不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答案:1.B 2.C2021年11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消息,在内蒙古、青海等地发现草鱼咽齿化石(下图),推断其可能起源于3 300万年前。据此完成3~4题。3.草鱼起源时为( )A.侏罗纪 B.白垩纪C.石炭纪 D.古近纪4.草鱼起源时代( )①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②三叶虫出现 ③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④蕨类植物茂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 300万年前为新生代的古近纪时期,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草鱼起源时代为新生代,此时期阿尔卑斯山脉形成,哺乳动物快速发展,①③正确;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为晩古生代,②④错误。故选B。答案:3.D 4.B5.研究化石,可以(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 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答案:D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通体透明的虫珀被誉为“时间胶囊”,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1)每年5—10月份胡康谷地无法开采琥珀,简述其原因。(2)分析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有利于虫珀形成的自然条件。(3)指出虫珀的科研价值,并说明虫珀比石质化石的科研价值更大的原因。解析:第(1)题,题干中有关键词“每年5—10月”“谷地”,同时结合材料中这里以沼泽、洼地为主,而琥珀是埋藏于地下的等有效信息,结合区域背景进行分析。该地位于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5—10月正好是当地雨季,降水多,地势低平,容易积水,导致无法作业。第(2)题,通过材料分析可知,历史上该地应该有众多的松脂类树木和大量的昆虫,且该地为湿热的季风气候;形成虫珀的另一条件是要有树脂流出,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历史上火山灰石块砸击可以加速树脂流出,从而让昆虫得以被树脂包裹;最后,还需要地壳运动导致被树脂包裹的昆虫得以埋藏于地下。第(3)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虫珀也是地球的“文字”,其能够反映当时的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完美地展示生物形态,特别是细节部分,对研究生物演化有很大的作用。答案:(1)该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份为雨季,且谷地多沼泽、洼地,使得矿区积水,淹没矿井,导致无法开采琥珀。(2)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容易砸伤树枝,该地区气温高,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昆虫的机会大;地壳活动导致地层下沉,使浸没了昆虫的树脂埋藏在地层中被矿化。(3)虫珀的科研价值:保存了地质时期古生物的形态和生存环境,有利于研究生物的演化规律。虫珀比石质化石的科研价值更大的原因:由于昆虫在树脂中保存完好,矿化后形成的虫珀是透明的,这样可以更完美地展示出古生物的形态细节,所以比石质化石更有科研价值。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2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学案.doc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2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