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阶段复习课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情境 材料一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材料二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材料三 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思考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3)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将两地的砂砾物质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砂砾沉积,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层。第(2)题,黄土高原受冬季风影响较大,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故黄土颗粒粒径越来越小。第(3)题,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对地表侵蚀作用强,导致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所以是流水侵蚀作用。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采取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工程措施,如筑淤地坝、修筑鱼鳞坑、平整土地,还可以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答案:(1)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风力沉积作用。(2)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粒径不断减小。(3)流水侵蚀作用。措施: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修筑鱼鳞坑、修筑拦水坝。以黄土高原现状作为学科探索情境,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1)区域认知——水平3通过区域的视角认识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2)综合思维——水平3多个角度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相应措施。(3)人地协调观——水平4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 能力1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含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喀斯特地区富有特色的地貌是地下喀斯特,其中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道。溶洞里最常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钟乳呈倒锥状悬垂于洞顶。下图为石钟乳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1~2题。1.石钟乳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2.桂林地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其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具有可溶性 B.地形相对较平坦C.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人类活动频繁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石钟乳的形成是由于流水堆积作用。故选D。第2题,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石灰岩在常温下可以与水、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溶于水。故选A。答案:1.D 2.A[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以及典型地貌——桂林山水的成因。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读图,完成1~3题。1.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2.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3.该图案景观是(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鼎湖山保护区D.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解析:第1题,桂林山水位于云贵高原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A、C、D错误,B正确。故选B。第2题,可溶性岩石在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后被溶蚀,形成的地貌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D正确;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被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冰蚀地貌形成于高山地区,如“U”形谷、冰斗、角峰、峡湾等,A、B、C错误。故选D。第3题,读图和结合生活可知,图示景观地势崎岖,峰岭众多,山环水绕,是桂林山水景观,A、C、D错误,B正确。故选B。答案:1.B 2.D 3.B能力2 风沙地貌1.干旱地区风沙地貌发育的原因(1)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沙源足。(2)植被稀少,利于风沙活动。(3)多大风天气。2.风沙侵蚀地貌类型 成因 特点风蚀蘑菇 下部遭受风沙侵蚀 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风蚀雅丹 风沙沿裂隙磨蚀 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3.风沙堆积地貌(1)常见的风沙堆积地貌除了沙丘外,我国的黄土高原也属于风沙堆积地貌,据考证,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是偏北风从北部高原上吹过来的。(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丘迎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沙丘链与盛行风向的关系沙丘链是沿着沙丘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相互连接的若干沙丘,其方向与盛行风向(也就是沙丘移动方向)垂直。某地质科考队前往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巴丹湖进行考察,发现巴丹湖被沙山分为东湖和西湖(图1),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图2)。根据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推断,图2中阶段Ⅰ、Ⅱ、Ⅲ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图1图2A.西南风、东南风、西南风B.西南风、东南风、东北风C.东北风、西北风、东北风D.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解析:根据新月形沙丘缓坡为迎风坡的规律,新月外缘方向为风的来向,因此,图2中阶段Ⅰ、Ⅱ、Ⅲ的盛行风向分别是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故选D。答案:D[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推断该地区盛行风向,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读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 ④增强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2.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B.减轻沙坡头荒漠化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几率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沙障主要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其原理是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提高植物的成活率,①②正确。降低成本不是主要目的,不会增强蒸腾作用,③④错误。故选A。第2题,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铁路不受风沙掩埋,A正确。图示沙障已经位于荒漠地区,不能减轻沙坡头荒漠化,B错误。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土流失几率小,C错误。沙障固沙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一种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效率,D错误。故选A。答案:1.A 2.A能力3 地貌的成因分析地貌的成因成因: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岩石和地质作用如下图所示。(1)内力:发生在地壳内部,即内部的物质运动。①内力的方式: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②内力的影响:造成地形的高低起伏。(2)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流水、风化、冰川等能量。①外力的方式:形成剥蚀地貌;造成堆积地貌。②外力的影响:对地形“削高补低”。埃及某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回答1~2题。1.形成“蘑菇沙漠”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2.“蘑菇沙漠”最有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解析:第1题,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故选A。第2题,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分布广泛。故选D。答案:1.A 2.D[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风蚀地貌回答此题更容易一些,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读图,回答问题。说明图Ⅱ中河段多江心洲的原因。解析:江心洲是分布在河流中心地带的泥沙堆积体。由图可知,该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水量大,流域面积广,干支流中上游地区多山地,加之降水强度大,输入河流的含沙量较大;该段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利于泥沙大量沉积;其次,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沉积,导致该河段江心洲数量多。答案:输入该河段的泥沙量大;该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形成大量的泥沙沉积;该河段接近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的沉积,从而形成了众多江心洲。能力4 土壤的改良土壤的改良与增肥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红壤的改良红壤腐殖质少,土质黏重,肥力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针对红壤的不利条件进行改造,形成肥沃的“水稻土”。2.黑土培肥(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适合农耕。但对黑土无节制地开发导致了其肥力的耗竭,此外雨水冲刷使黑土肥力流失,因此要可持续利用黑土,注意培肥。措施 说明秸秆还田 ①概述: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这是目前大面积采用的有效措施②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促进微生物活动和作物根系发育压绿肥 ①概述:把专门种植的绿肥作物翻压至土中,绿肥作物养分丰富。我国常用的绿肥作物有紫云英、苜蓿和草木樨等②作用:不仅能增加土壤中氮、磷、钾等矿物质营养成分,而且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施用农家有机肥 ①有机肥的特点:所含营养物质较全面,营养元素多呈有机物状态,难于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经过土壤中的化学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使养分逐渐释放,因而肥效长而稳定②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例协调,使土壤疏松,提高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施用有益微生物 ①概述:微生物肥料是以活性(可繁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为核心,使作物得到所需养分(肥料)的一种新型肥料制品②作用: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改善土壤性状,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土壤保肥、保水、抗寒能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增加有机质,减少病虫害合理轮作 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不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土壤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素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读图,回答1~2题。1.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植被覆盖度 B.海拔C.降水 D.土层深度2.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解析:第1题,图示为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山地植被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海拔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故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故选B。第2题,图示整体海拔越高,有机碳含量越多,说明有机碳含量与温度有相关性。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高山区为夏季牧场。故选C。答案:1.B 2.C[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灌淤土是长期引用高含量泥沙灌溉水淤灌,然后翻耕,土层加厚而形成的。读我国灌淤土分布略图,完成1~2题。1.与灌淤土成因相似的是( )A.紫色土 B.红壤C.黑土 D.水稻土2.下列对于灌淤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土体比较深厚,色泽质地较均一C.属于地带性土壤D.发育良好,不易发生盐碱化现象解析:第1题,灌淤土是“引用高泥沙含量灌溉水淤灌”而成的,即在原有土壤上覆盖较多的泥沙,然后翻耕,属于人类对原有土壤进行改造而形成的土壤。与之成因相似的是水稻土,水稻土是在原有红壤的基础上,通过人类活动进行改良而形成的肥沃、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壤,D正确。紫色土、红壤、黑土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自然土壤,没有人类改良活动的参与,A、B、C错误。故选D。第2题,据图可知,灌淤土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而西宁附近的灌淤土则不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A错误。根据材料“长期引用高含量泥沙灌溉水淤灌”“土层加厚”可知,灌淤土土体比较深厚,色泽质地较均一,B正确。灌淤土属于人类改造的土壤,不属于地带性土壤,C错误。西北地区光照充足,水分蒸发旺盛,加上灌溉较多,且土壤中泥沙含量多,对水的阻隔作用较差,水盐运动较强,因此容易发生盐碱化现象,D错误。故选B。答案:1.D 2.B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知识整合构建 综合思维导图样题全新展示 评价案例研读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情境 材料一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材料二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材料三 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思考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3)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将两地的砂砾物质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砂砾沉积,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层。第(2)题,黄土高原受冬季风影响较大,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故黄土颗粒粒径越来越小。第(3)题,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对地表侵蚀作用强,导致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所以是流水侵蚀作用。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采取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工程措施,如筑淤地坝、修筑鱼鳞坑、平整土地,还可以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答案:(1)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风力沉积作用。(2)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粒径不断减小。(3)流水侵蚀作用。措施: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修筑鱼鳞坑、修筑拦水坝。以黄土高原现状作为学科探索情境,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1)区域认知——水平3通过区域的视角认识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2)综合思维——水平3多个角度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相应措施。(3)人地协调观——水平4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键能力重构 助推思维进阶喀斯特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含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喀斯特地区富有特色的地貌是地下喀斯特,其中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道。溶洞里最常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钟乳呈倒锥状悬垂于洞顶。下图为石钟乳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1~2题。1.石钟乳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2.桂林地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其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具有可溶性 B.地形相对较平坦C.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人类活动频繁DA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石钟乳的形成是由于流水堆积作用。故选D。第2题,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石灰岩在常温下可以与水、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溶于水。故选A。[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以及典型地貌——桂林山水的成因。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读图,完成1~3题。1.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B2.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3.该图案景观是(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鼎湖山保护区D.长白山天池(白头山天池)DB解析:第1题,桂林山水位于云贵高原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A、C、D错误,B正确。故选B。第2题,可溶性岩石在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后被溶蚀,形成的地貌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D正确;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被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冰蚀地貌形成于高山地区,如“U”形谷、冰斗、角峰、峡湾等,A、B、C错误。故选D。第3题,读图和结合生活可知,图示景观地势崎岖,峰岭众多,山环水绕,是桂林山水景观,A、C、D错误,B正确。故选B。风沙地貌1.干旱地区风沙地貌发育的原因(1)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沙源足。(2)植被稀少,利于风沙活动。(3)多大风天气。2.风沙侵蚀地貌类型 成因 特点风蚀蘑菇 下部遭受风沙侵蚀 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风蚀雅丹 风沙沿裂隙磨蚀 沟槽和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3.风沙堆积地貌(1)常见的风沙堆积地貌除了沙丘外,我国的黄土高原也属于风沙堆积地貌,据考证,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是偏北风从北部高原上吹过来的。(2)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丘迎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3)沙丘链与盛行风向的关系沙丘链是沿着沙丘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相互连接的若干沙丘,其方向与盛行风向(也就是沙丘移动方向)垂直。某地质科考队前往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巴丹湖进行考察,发现巴丹湖被沙山分为东湖和西湖(图1),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图2)。根据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推断,图2中阶段Ⅰ、Ⅱ、Ⅲ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图1图2DA.西南风、东南风、西南风B.西南风、东南风、东北风C.东北风、西北风、东北风D.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解析:根据新月形沙丘缓坡为迎风坡的规律,新月外缘方向为风的来向,因此,图2中阶段Ⅰ、Ⅱ、Ⅲ的盛行风向分别是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故选D。[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推断该地区盛行风向,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读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 ④增强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2.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B.减轻沙坡头荒漠化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几率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AA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沙障主要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其原理是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提高植物的成活率,①②正确。降低成本不是主要目的,不会增强蒸腾作用,③④错误。故选A。第2题,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铁路不受风沙掩埋,A正确。图示沙障已经位于荒漠地区,不能减轻沙坡头荒漠化,B错误。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土流失几率小,C错误。沙障固沙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一种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效率,D错误。故选A。地貌的成因分析地貌的成因成因: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岩石和地质作用如下图所示。(1)内力:发生在地壳内部,即内部的物质运动。①内力的方式: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②内力的影响:造成地形的高低起伏。(2)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流水、风化、冰川等能量。①外力的方式:形成剥蚀地貌;造成堆积地貌。②外力的影响:对地形“削高补低”。埃及某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回答1~2题。1.形成“蘑菇沙漠”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2.“蘑菇沙漠”最有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解析:第1题,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故选A。第2题,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分布广泛。故选D。AD[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风蚀地貌回答此题更容易一些,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读图,回答问题。说明图Ⅱ中河段多江心洲的原因。解析:江心洲是分布在河流中心地带的泥沙堆积体。由图可知,该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水量大,流域面积广,干支流中上游地区多山地,加之降水强度大,输入河流的含沙量较大;该段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利于泥沙大量沉积;其次,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沉积,导致该河段江心洲数量多。答案:输入该河段的泥沙量大;该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形成大量的泥沙沉积;该河段接近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的沉积,从而形成了众多江心洲。土壤的改良与增肥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红壤的改良红壤腐殖质少,土质黏重,肥力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针对红壤的不利条件进行改造,形成肥沃的“水稻土”。土壤的改良2.黑土培肥(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适合农耕。但对黑土无节制地开发导致了其肥力的耗竭,此外雨水冲刷使黑土肥力流失,因此要可持续利用黑土,注意培肥。措施 说明秸秆还田 ①概述: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这是目前大面积采用的有效措施②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促进微生物活动和作物根系发育措施 说明压绿肥 ①概述:把专门种植的绿肥作物翻压至土中,绿肥作物养分丰富。我国常用的绿肥作物有紫云英、苜蓿和草木樨等②作用:不仅能增加土壤中氮、磷、钾等矿物质营养成分,而且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施用农家有机肥 ①有机肥的特点:所含营养物质较全面,营养元素多呈有机物状态,难于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经过土壤中的化学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使养分逐渐释放,因而肥效长而稳定②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例协调,使土壤疏松,提高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措施 说明施用有益微生物 ①概述:微生物肥料是以活性(可繁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为核心,使作物得到所需养分(肥料)的一种新型肥料制品②作用: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改善土壤性状,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土壤保肥、保水、抗寒能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增加有机质,减少病虫害合理轮作 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不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土壤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素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右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读图,回答1~2题。1.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植被覆盖度 B.海拔C.降水 D.土层深度2.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BC解析:第1题,图示为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山地植被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海拔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故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故选B。第2题,图示整体海拔越高,有机碳含量越多,说明有机碳含量与温度有相关性。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高山区为夏季牧场。故选C。[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素,再结合试题设问,调动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灌淤土是长期引用高含量泥沙灌溉水淤灌,然后翻耕,土层加厚而形成的。读我国灌淤土分布略图,完成1~2题。1.与灌淤土成因相似的是( )A.紫色土 B.红壤C.黑土 D.水稻土2.下列对于灌淤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土体比较深厚,色泽质地较均一C.属于地带性土壤D.发育良好,不易发生盐碱化现象DB解析:第1题,灌淤土是“引用高泥沙含量灌溉水淤灌”而成的,即在原有土壤上覆盖较多的泥沙,然后翻耕,属于人类对原有土壤进行改造而形成的土壤。与之成因相似的是水稻土,水稻土是在原有红壤的基础上,通过人类活动进行改良而形成的肥沃、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壤,D正确。紫色土、红壤、黑土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自然土壤,没有人类改良活动的参与,A、B、C错误。故选D。第2题,据图可知,灌淤土主要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而西宁附近的灌淤土则不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A错误。根据材料“长期引用高含量泥沙灌溉水淤灌”“土层加厚”可知,灌淤土土体比较深厚,色泽质地较均一,B正确。灌淤土属于人类改造的土壤,不属于地带性土壤,C错误。西北地区光照充足,水分蒸发旺盛,加上灌溉较多,且土壤中泥沙含量多,对水的阻隔作用较差,水盐运动较强,因此容易发生盐碱化现象,D错误。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6阶段复习课学案.doc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阶段复习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