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兴宁中学2024-2025初一上月考初中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兴宁中学2024-2025初一上月考初中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兴宁中学2024-2025初一上月考初中科学试卷
1.(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情形下,观察工具选用放大镜较合适的是(  )
A.观察蚜虫 B.观察月球环形山
C.观察细胞结构 D.观察病毒
2.(2025七上·鄞州月考)当自制的简易显微镜看不清物体图像时,接下来需要(  )
A.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B.换一个更低倍的放大镜
C.换成面积更大的放大镜 D.以上方法任选一种
3.(2025七上·鄞州月考)碘酒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  )。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淀粉
4.(2025七上·鄞州月考)由于月球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
A.四季交替 B.昼夜交替
C.月相变化 D.以上三种都是
5.(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出行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
A.步行 B.自行车 C.电瓶车 D.燃油车
6.(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工具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是(  )。
A.筷子 B.火钳 C.订书机 D.鱼竿
7.(2025七上·鄞州月考)白天,牵牛花瓣随太阳升起而打开,晚上则收拢,这主要是由于(  )
A.昼夜温差变化 B.昼夜光照变化
C.四季光照变化 D.四季温差变化
8.(2025七上·鄞州月考)2024年春分正午时,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上测得影长约为7尺,那么6月21日夏至正午时,圭表上测得影长最有可能是(  )。
A.约2尺 B.约7尺 C.约16尺 D.都有可能
9.(2025七上·鄞州月考)要研究铁钉的生锈速度和水中含盐量的关系,以下实验设置较为合理的是(  )。
A. B.
C. D.以上三种设置都有可能
10.(2025七上·鄞州月考)关于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B.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手工抄写
C.雕版印刷→手工抄写→活字印刷
D.手工抄写→活字印刷→雕版印刷
11.(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食物发生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干燥的粉条被点燃 B.吃火龙果时,嘴巴变红
C.多吃鸡蛋,促进身体生长 D.生鸡肉煮熟
12.(2025七上·鄞州月考)你骑自行车时,发现螺母松了导致车龙头打滑,下列用于拧螺母的工具是(  )。
A.羊角锤 B.扳手 C.螺丝刀 D.小刀
13.(2025七上·鄞州月考)你在端午节晚上看到东南方夜空中三颗亮星呈现“三角形”形状,它们分别是(  )。
A.天津四织女星心宿二 B.织女星牛郎星北极星
C.织女星心宿二天津四 D.天津四织女星牛郎星
14.(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发明,应用了“人的相貌各异”这一特性的是(  )
A.刷信用卡支付 B.输入密码解锁
C.刷脸支付 D.语音解锁
15.(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A.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 B.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C.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 D.研究斜面的省力情况
16.(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的磁力小车
你用条形磁铁、车轮、电池、开关、铁芯、铜条、导线等材料制作磁力小车。
(1)你将导线绕在铁芯上组成的装置叫   。
(2)如图1,观察此时装置一与磁力小车的运动方向,请你判断装置一中导线缠绕的物体最有可能是(  )。
A.铁芯 B.条形磁铁 C.铜条 D.不确定
(3)如图2,你在条形磁铁下安装了车轮靠近装置二,小车向左运动的原因中,描述最完整的是(  )。
A.装置二通电产生磁性
B.装置二通电后与条形磁体产生相互排斥的力
C.条形磁铁有磁性
D.装置二通电后与条形磁铁产生相互吸引的力
(4)如图2,闭合开关后装置二产生磁性,根据磁力小车的磁极和运动方向,装置二A端是   极。
(5)不改变图2中磁力小车的摆放方向,为了让磁力小车反方向运动,你可以(  )。
A.增加电池数量 B.增加线圈圈数
C.改变电池方向 D.减少线圈圈数
(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的航天梦
我们站在地球上,探望宇宙深处……
17.在人造卫星上,利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
A.利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天然气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C.石油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D.都有可能
18.“中国空间站凌月”原理和日食相同,该现象发生时,空间站的位置应该在下图(  )处。
A.甲 B.乙 C.丙 D.丁
19.人类选择月球作为第一个登陆探索的天体,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探索月球没有危险
B.月球上富含地球上稀缺矿产资源
C.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D.月球真空、失重和强辐射,是理想的工业加工场所
20.我国将发射航天望远镜“巡天号”。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亮星,绝大多数是(  )。
A.行星 B.卫星 C.恒星 D.都有可能
21.下列对于太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B.太阳活动对地球有着深远的影响
C.太阳探测可以促进我国空间技术和应用水平提升
D.太阳处于宇宙中心
22.(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生物考察员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发现障碍物”这一问题,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后记录不同处理方法下,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 处理方法 被观察的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
一 不做任何处理 2000 1420
二 蒙住蝙蝠的双眼 2000 1410
三 蒙住蝙蝠的双耳 2000 400
(1)被观察的蝙蝠数量众多,达2000只,其目的是   。
(2)比较实验组一和二,想要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否通过(  )来发现障碍物。
A.视觉 B.味觉 C.听觉 D.不确定
(3)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蝙蝠最有可能通过(  )来发现障碍物。
A.视觉 B.味觉 C.听觉 D.不确定
(4)下列对猛犸象和蝙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它们都是胎生的 B.它们都是哺乳动物
C.它们都生活在极寒环境中 D.它们都有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5)请你推测是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23.(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小小工程师
每年十月要举行校园运动会,学校想利用暑假在操场搭建一个塔台,要求高1.8米,台面需带有护栏且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塔台要能移动,方便教师站在塔台上指挥训练,其成本不超过6000元。学校发布了征集令,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此次竞标……
(1)下列不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  )。
A.塔台高度 B.塔台形状 C.站立面积 D.建造成本
(2)塔台建造需要经历以下步骤,请填写正确的排列序号   。
①实施建设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③建立一个模型
④进行设计⑤模型测试,评估改进
(3)有三组同学率先展示了其模型,以下是学校对三个小组模型的评价表。
组别 塔高 顶端承重 抗风能力 抗震能力 材料成本
第1组 1.36米 良 优 优 4600
第2组 1.29米 良 合 合 4200
第3组 1.51米 优 优 优 4150
根据评价表,我们可以发现第   组建造的塔台稳定性存在不足,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写1条)   
(4)根据上题中的评价表,请你设计自己的塔台设计图,要求图文结合(包括材料、结构、规格等),并写出两条你的设计优点。
(注意:图画在答题卡上)
我的设计图:    我的设计优点: ①    ②    (一点1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放大镜:放大倍数一般较小,通常在几倍到几十倍之间,适用于观察一些肉眼勉强可见,但细节不清晰的物体,能将物体放大,便于观察其表面特征等。
(2)望远镜:主要用于观察远处的物体,能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近、更清晰,适合观察天体等远距离目标。
(3)显微镜: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一般在几百倍到上千倍,可用于观察细胞等微小结构;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更高,能观察到病毒等极其微小的物体。
【解答】A、蚜虫体型相对较大,使用放大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体态、颜色以及部分行为特征。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适中,足以满足对蚜虫进行初步观察的需求,A符合题意。
B、月球环形山距离地球遥远,且细节复杂,需要更高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才能清晰观察。因此,使用天文望远镜或更高倍数的观测设备更为合适,B不符合题意。
C、细胞结构微小,需要更高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才能清晰看到细胞内部的细节。显微镜是观察细胞结构的理想工具,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无法满足这一需求,C不符合题意。
D、病毒是极其微小的生物体,远小于细胞,需要电子显微镜等高精度设备才能观察到。放大镜完全无法用于观察病毒,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自制简易显微镜原理:通常由两个放大镜组合而成,其成像效果与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密切相关。通过调整距离,可改变物镜所成实像在目镜焦点附近的位置,从而使目镜能更好地对实像进行放大,呈现清晰图像。
(2)放大镜倍数对成像的影响:低倍放大镜放大倍数小,在看不清物体图像时,换更低倍放大镜会使物体放大程度更低,更难以看清细节,不利于观察。
(3)放大镜面积与成像关系:放大镜面积大小主要影响进光量等,对成像清晰度并无直接的关键影响,不是解决看不清图像问题的关键因素。
【解答】A、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是直接解决成像模糊的方法,通过微调间距可以优化光线路径,使图像清晰,A正确。
B、换更低倍的放大镜会降低放大倍数,但无法直接解决当前模糊问题,B错误。
C、面积更大的放大镜可能增加通光量,但不会直接影响成像清晰度,C错误。
D、并非所有方法都等效,调整间距是最直接有效的操作,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D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1)脂肪的检测:通常采用苏丹 Ⅲ 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或苏丹 Ⅳ 染液(将脂肪染成红色) ,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而不是用碘酒检测。
(2)糖类(淀粉除外)的检测:对于葡萄糖等还原糖,一般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碘酒不用于检测一般意义上的糖类。
(3)蛋白质的检测:常用双缩脲试剂,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会呈现紫色,和碘酒没有特定的显色反应。
(4)淀粉的检测:淀粉具有独特的性质,它遇碘酒(碘液)会变蓝,这是淀粉的特征反应,所以碘酒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解答】A、脂肪的检测通常使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而不是碘酒,A不符合题意。
B、糖类中的还原糖检测用斐林试剂,淀粉是糖类的一种,但碘酒不能检测所有糖类,B不符合题意。
C、蛋白质的检测常用双缩脲试剂,碘酒不能检测蛋白质,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淀粉遇碘酒变蓝,所以碘酒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球公转引起月相变化;地球公转引起四季交替;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
【解答】由于月球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月相的变化,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步行:步行是一种无排放的出行方式,不消耗化石能源,不会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对大气环境没有污染。
(2)自行车:自行车依靠人力驱动,不涉及能源燃烧,不会产生大气污染物,属于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
(3)电瓶车:电瓶车以电能为动力,在行驶过程中不直接排放大气污染物。虽然发电过程可能产生一定污染,但从使用环节看,它对大气的直接污染较小。
(4)燃油车:燃油车使用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如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等,这些污染物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解答】步行、自行车和电瓶车在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或产生极少的大气污染物。步行和自行车完全依靠人力驱动,不消耗化石燃料,因此不会产生尾气排放。电瓶车则使用电力驱动,虽然电力的生产可能涉及化石燃料的燃烧,但电瓶车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并不直接排放尾气。
相比之下,燃油车(如汽油车和柴油车)在燃烧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排放,其中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从大气污染的角度来看,燃油车是最有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出行方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解答】A、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A不符合题意;
B、火钳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B不符合题意;
C、订书机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属于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故C符合题意;
D、钓鱼竿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1)昼夜温差变化:主要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速率、物质积累等方面,一般不是牵牛花昼夜开合的直接原因。
(2)昼夜光照变化:光照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信号,牵牛花具有对光照敏感的特性,白天光照充足时花瓣打开,晚上光照减弱花瓣收拢,这是植物对昼夜光照变化这种环境刺激作出的感性运动反应。
(3)四季光照变化:四季光照变化周期较长,主要影响植物的季节性生长、开花、落叶等宏观的生长发育进程,并非牵牛花一天内开合的原因。
(4)四季温差变化:四季温差变化同样是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对植物生长、休眠等产生影响,和牵牛花白天开晚上合的短期变化无关。
【解答】A、温度波动虽可能影响植物生理活动,但牵牛花闭合现象在恒温实验室中仍能发生,说明温度非主导因素,A错误。
B、光照强度与周期是植物感知昼夜的核心信号,牵牛花通过光敏色素等受体感知光照变化,触发细胞膨压改变,驱动花瓣开闭,B正确。
C、四季光照变化周期为数月,而牵牛花每日开闭,周期差异显著,无法解释短期行为,C错误。
D、四季温差变化周期长,与牵牛花每日开闭的即时性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与太阳高度角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不同节气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2)太阳高度角与影长关系: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
【解答】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上测得影长约为7尺,那么6月21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影长一定小于7尺。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概念: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2)单一变量原则:在对比实验中,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这样才能准确探究该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变量确定:在研究铁钉生锈速度和水中含盐量的关系时,变量是水中含盐量。
(4)实验设计目的:通过改变水中含盐量,观察其对铁钉生锈速度的影响,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解答】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要研究铁钉的生锈速度和水中含盐量的关系,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比较铁在不同浓度的盐水生锈的速率。
A、该组实验是比较长短不同的铁丝在相同浓度的盐水生锈速率,不符合题意;
B、该组实验是比较长短不同的铁丝在相同浓度的盐水中,其中一根铁丝是一部分在盐水,一部分在空气中,另一铁丝全部在盐水中,生锈速率,不符合题意;
C、该组实验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比较铁在不同浓度的盐水生锈的速率,符合题意;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制造技术的发展及战略
【解析】【分析】(1)手工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等文字资料主要靠人工一笔一划抄写,效率低、易出错且数量有限。
(2)雕版印刷:出现于唐代,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画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时,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相比手工抄写提高了效率。
(3)活字印刷: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排版时,把活字依顺序排放在框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灵活性和复用性更强,进一步提升印刷效率。
【解答】手工抄写是最早的书籍制作方式,完全依靠人工抄写;雕版印刷约在隋唐时期(7世纪左右)出现,将文字和图案刻在木板上,再刷墨印刷。活字印刷在北宋时期(11世纪)由毕昇发明,使用可移动的泥活字,灵活性和效率更高。故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是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状态等发生改变,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变。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发生反应时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3)判断依据: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粉条被点燃过程中,粉条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火龙果中含有的色素附着在嘴巴上,使嘴巴变红,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色素的附着,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鸡蛋中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被人体吸收利用,转化为人体自身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在煮鸡肉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观察工具
【解析】【分析】(1)羊角锤:主要用于拔钉子、撬东西等,它的一头是羊角状,可用于起钉,另一头是锤头,可用于敲击,不适用于拧螺母。
(2)扳手:是一种用于旋转螺栓、螺母和其他螺纹紧固件的工具,通过施加扭矩来拧紧或松开它们 ,能用于拧自行车龙头的螺母。
(3)螺丝刀:也叫改锥,主要用于旋拧螺丝,螺丝刀头部形状与螺丝槽口形状匹配,无法用于拧螺母。
(4)小刀:主要用于切割、削刮等操作,不具备拧螺母的功能。
【解答】工具能够帮助人类做许多人类不能做的事情,扩大了人的视野,延伸了人的肢体,增强了人的力量。拧螺母时,我们常常选用扳手。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著名的星座与恒星
【解析】【分析】(1)夏季大三角:在夏季的夜晚,在东南方的夜空中,由三颗亮星构成一个明显的三角形,被称为 “夏季大三角” 。
(2)天津四:属于天鹅座,是夏季大三角的顶点之一,是一颗明亮的恒星。
(3)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夏季大三角的成员之一,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之一。
(4)牛郎星:属于天鹰座,同样是夏季大三角的组成部分,和织女星隔银河相望。
【解答】端午节位于夏季,晚上看到东南方夜空中三颗亮星呈现“三角形”形状,它们分别是大三角是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1)刷信用卡支付:是通过读取信用卡内的磁条信息或芯片信息,结合密码验证(可选)来完成支付,与 “人的相貌各异” 这一特性无关。
(2)输入密码解锁:是依靠用户设定并输入的特定字符组合(密码)来验证身份,和人的相貌没有关联。
(3)刷脸支付: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利用每个人相貌特征的唯一性和差异性,通过摄像头采集面部特征信息并与预先存储的信息比对,实现身份验证和支付,应用了 “人的相貌各异” 特性。
(4)语音解锁:是依据每个人声音的独特频率、音色等声学特征来识别身份,并非基于相貌特征。
【解答】刷脸支付是一种通过识别人的面部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和支付的方式。由于每个人的面部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的形状、位置以及面部轮廓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刷脸支付系统可以利用这些特征来区分不同的个体,并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完成支付操作。
相比之下,刷信用卡支付主要依赖于信用卡本身的信息(如卡号、有效期、安全码等)来进行身份验证;输入密码解锁则是通过用户输入的密码与预设密码进行比对来验证身份;语音解锁则是通过识别用户的语音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这些方式都没有直接利用“人的相貌各异”这一特性。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斜面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1)模拟实验概念: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用于研究那些由于实际条件限制,难以直接研究的事物或现象。
(2)观察实验: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来获取信息,如观察铁钉生锈过程,是对自然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没有使用模型或模拟条件。
(3)对比实验:设置多个实验组,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变量,对比观察实验结果,像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会改变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等变量进行对比;研究斜面省力情况,会改变斜面坡度等因素对比,它们都不是模拟实验。
(4)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太阳的实际规模巨大,难以直接对其进行实验操作,常通过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等模型,模拟地球自转来研究昼夜交替,属于模拟实验。
【解答】A、直接观察铁钉在自然或特定条件下的生锈现象,属于实际操作的实验,不属于模拟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昼夜交替的成因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进行的实验,属于模拟实验,故B符合题意;
C、通过改变电流、线圈匝数等变量来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属于实际操作,不属于模拟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实际搭建斜面并测量力的大小来研究斜面省力情况,属于实际操作,不属于模拟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1)电磁铁
(2)B
(3)D
(4)N
(5)C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电磁铁概念:把导线绕在铁芯上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
(2)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
(3)影响电磁铁磁极的因素:电磁铁的磁极与电流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改变电流方向或线圈缠绕方向可改变磁极。
(4)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等,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但磁性强弱不影响磁极方向。
【解答】(1)导线绕在铁芯上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根据图一中的磁力小车向右运动,可知装置一对磁力小车有排斥的力,说明装置一有磁性。而装置一中开关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所以装置一中导线缠绕的物体不可能是铁芯,而是本身具有磁性的条形磁铁,故选B。
(3)图二中电路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可知装置二通电后与条形磁铁产生相互吸引的力,从而使磁力小车向左运动,故选D。
(4)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根据装置二通电后,与磁力小车互相吸引,可知B端为S极,则A端为N极。
(5)图二中,为了让磁力小车反方向运动,需要让装置二和磁力小车相互排斥,改变装置二中的电池方向(即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可以使电磁铁两端的磁极方向改变,从而实现和磁力小车相互排斥。
故答案为:C。
(1)导线绕在铁芯上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根据图一中的磁力小车向右运动,可知装置一对磁力小车有排斥的力,说明装置一有磁性。而装置一中开关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所以装置一中导线缠绕的物体不可能是铁芯,而是本身具有磁性的条形磁铁,故选B。
(3)图二中电路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可知装置二通电后与条形磁铁产生相互吸引的力,从而使磁力小车向左运动,故选D。
(4)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根据装置二通电后,与磁力小车互相吸引,可知B端为S极,则A端为N极。
(5)图二中,为了让磁力小车反方向运动,需要让装置二和磁力小车相互排斥,改变装置二中的电池方向(即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可以使电磁铁两端的磁极方向改变,从而实现和磁力小车相互排斥,故选C。
【答案】17.A
18.B
19.C
20.C
21.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1)人造卫星能量来源:在太空中,人造卫星主要依靠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卫星设备供电。天然气、石油在太空中无法像在地球上一样稳定供应和燃烧使用。
(2)天文现象原理: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中国空间站凌月” 类似原理,空间站要处于地球和月球之间。
(3)月球探索原因: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相较于其他天体,探索难度相对较低,便于人类开展首次登陆探索任务。月球探索有风险,虽有矿产但不是首要原因,且月球环境并非理想工业加工场所。
(4)恒星特性: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能自行发光发热,夜空中绝大多数亮星是恒星。行星自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卫星是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也不发光。
(5)太阳相关知识:太阳质量占太阳系质量的 99.86% ;太阳活动如太阳黑子、耀斑等对地球的气候、通信等有深远影响;太阳探测能推动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并非宇宙中心。
17.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适合在太空中长期使用,A正确;天然气和石油燃烧的方式在太空中不适用,因为需要氧气和燃料储存,且效率较低,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8.“中国空间站凌月”是指空间站从地球和月球之间经过,遮挡住月球的一部分光线,类似于日食的原理。因此,空间站应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位置。根据日食的原理,空间站应位于乙处,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9.月球作为地球的天然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这使得它成为人类第一个登陆探索的目标,C正确。探索月球存在危险,A错误;虽然月球上可能含有矿产资源,但其主要吸引力在于其距离近,便于探测和返回,不是理想的工业加工场所,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航天望远镜主要用于观测宇宙中的天体,而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数量远远超过行星和卫星。因此,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亮星绝大多数是恒星,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但并不是宇宙的中心,D符合题意;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活动对地球有着深远的影响,太阳探测可以促进我国空间技术和应用水平提升,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A
(3)C
(4)C
(5)蝙蝠可能长期生活在 夜间或洞穴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中,为适应捕食和避障需求,逐渐进化出回声定位能力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实验样本数量意义:在实验中,使用大量样本(如本题中 2000 只蝙蝠)是为了避免因个体差异等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对比实验变量分析:对比实验组一(不做任何处理)和实验组二(蒙住蝙蝠双眼) ,唯一的变量是蝙蝠的视觉是否被干扰,由此可探究蝙蝠是否通过视觉发现障碍物。
(3)实验数据分析:分析实验组一(不做处理)和实验组三(蒙住蝙蝠双耳)的数据,蒙住双耳后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大幅减少,说明蝙蝠避开障碍物很可能依赖听觉。
(4)哺乳动物特征及习性:猛犸象和蝙蝠都属于哺乳动物,繁殖方式为胎生。猛犸象适应极寒环境,而蝙蝠多生活在夜间或洞穴等环境,并非极寒环境,它们都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
【解答】(1)生物学实验常存在个体差异,大样本能覆盖更多变异情况,验证“蝙蝠避障能力”是否普遍依赖特定器官,而非个别蝙蝠的特例。因此,大样本量(2000只)能有效降低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个别蝙蝠的异常行为不会显著改变整体数据,使结论更具代表性。
(2)实验组一不做任何处理,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20只;实验组二蒙住蝙蝠的双眼,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10只。蒙住双眼后,蝙蝠避开障碍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视觉对蝙蝠发现障碍物的影响极小。
实验通过蒙住双眼的操作,直接针对视觉功能进行测试,因此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否通过视觉来发现障碍物。实验设置没有涉及蝙蝠的味觉和听觉。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实验组三(蒙耳)的避开率从71%骤降至20%,表明听觉被阻断后避障能力显著下降。对比实验组一(71%)和实验组二(70.5%),听觉剥夺导致避开率显著下降。结合生物学知识,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感知障碍物,听觉是核心器官。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A、猛犸象属于哺乳纲长鼻目,是已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统称,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它们都是胎生的,A正确。
B、猛犸象和蝙蝠都具有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它们都是哺乳动物,B正确。
C、猛犸象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带地区,如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它们适应了寒冷的气候环境,拥有厚实的毛发、皮下脂肪层以及巨大的体型来减少热量散失,以应对极寒的气候条件。蝙蝠的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栖息地类型多样。它们可以生活在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沙漠、城市等多种环境中,并非都生活在极寒环境,C错误。
D、猛犸象为了适应极寒环境,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特征;同样,蝙蝠也具有多种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特征,D正确。
故答案为:C。
(5)蝙蝠主要在夜间活动且栖息于洞穴等黑暗环境中。由于光线不足导致视觉受限,自然选择压力促使它们发展出回声定位能力:通过高频声波发射与回声接收,实现在完全黑暗环境中的导航、捕食和避障。这种适应性进化使蝙蝠成为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
(1)生物学实验常存在个体差异,大样本能覆盖更多变异情况,验证“蝙蝠避障能力”是否普遍依赖特定器官,而非个别蝙蝠的特例。因此,大样本量(2000只)能有效降低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个别蝙蝠的异常行为不会显著改变整体数据,使结论更具代表性。
(2)实验组一不做任何处理,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20只;实验组二蒙住蝙蝠的双眼,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10只。蒙住双眼后,蝙蝠避开障碍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视觉对蝙蝠发现障碍物的影响极小。
实验通过蒙住双眼的操作,直接针对视觉功能进行测试,因此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否通过视觉来发现障碍物。实验设置没有涉及蝙蝠的味觉和听觉。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实验组三(蒙耳)的避开率从71%骤降至20%,表明听觉被阻断后避障能力显著下降。对比实验组一(71%)和实验组二(70.5%),听觉剥夺导致避开率显著下降。结合生物学知识,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感知障碍物,听觉是核心器官。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猛犸象属于哺乳纲长鼻目,是已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统称,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它们都是胎生的,A正确。
B.猛犸象和蝙蝠都具有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它们都是哺乳动物,B正确。
C.猛犸象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带地区,如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它们适应了寒冷的气候环境,拥有厚实的毛发、皮下脂肪层以及巨大的体型来减少热量散失,以应对极寒的气候条件。蝙蝠的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栖息地类型多样。它们可以生活在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沙漠、城市等多种环境中,并非都生活在极寒环境,C错误。
D.猛犸象为了适应极寒环境,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特征;同样,蝙蝠也具有多种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特征,D正确。
故选C。
(5)蝙蝠主要在夜间活动且栖息于洞穴等黑暗环境中。由于光线不足导致视觉受限,自然选择压力促使它们发展出回声定位能力:通过高频声波发射与回声接收,实现在完全黑暗环境中的导航、捕食和避障。这种适应性进化使蝙蝠成为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
23.【答案】(1)B
(2)②④③⑤①
(3)2;没有采用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没有采用镂空结构
(4);框架使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好;整体结构上小下大,更稳定
【知识点】工程的测试与改进;认识技术与工程
【解析】【分析】在设计塔台时,会考虑的因素有:材料的实用性,安全性,成本,人员分工,设计对环境的影响,抗风抗震能力等,这些因素都要考虑。
【解答】(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塔台要求高1.8米,带有护栏的台面不小于1平方米,方便体育老师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且成本不超过6000元。因此,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A塔台高度、C站立面积、D建造成本,不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B塔台形状。
故答案为:B。
(2)建造一座塔台,应该经历的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画或写解决方案),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实施建设。因此,下列建造塔台的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排列序号是:②④③⑤①。
(3)根据评价表中数据信息,我们可以发现第2组建造的塔台稳定性存在不足,可能的原因包括没有采用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导致其抗震能力较弱;没有采用镂空结构,导致其抗风能力较弱。
(4)我的塔台设计图:
优点:①框架使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好;②整体结构上小下大,更稳定。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塔台要求高1.8米,带有护栏的台面不小于1平方米,方便体育老师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且成本不超过6000元。因此,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A塔台高度、C站立面积、D建造成本,不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B塔台形状。
故选B。
(2)建造一座塔台,应该经历的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画或写解决方案),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实施建设。因此,下列建造塔台的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排列序号是:②④③⑤①。
(3)根据评价表中数据信息,我们可以发现第2组建造的塔台稳定性存在不足,可能的原因包括没有采用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导致其抗震能力较弱;没有采用镂空结构,导致其抗风能力较弱。
(4)我的塔台设计图:
优点:①框架使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好;②整体结构上小下大,更稳定。
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兴宁中学2024-2025初一上月考初中科学试卷
1.(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情形下,观察工具选用放大镜较合适的是(  )
A.观察蚜虫 B.观察月球环形山
C.观察细胞结构 D.观察病毒
【答案】A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放大镜:放大倍数一般较小,通常在几倍到几十倍之间,适用于观察一些肉眼勉强可见,但细节不清晰的物体,能将物体放大,便于观察其表面特征等。
(2)望远镜:主要用于观察远处的物体,能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近、更清晰,适合观察天体等远距离目标。
(3)显微镜: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一般在几百倍到上千倍,可用于观察细胞等微小结构;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更高,能观察到病毒等极其微小的物体。
【解答】A、蚜虫体型相对较大,使用放大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体态、颜色以及部分行为特征。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适中,足以满足对蚜虫进行初步观察的需求,A符合题意。
B、月球环形山距离地球遥远,且细节复杂,需要更高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才能清晰观察。因此,使用天文望远镜或更高倍数的观测设备更为合适,B不符合题意。
C、细胞结构微小,需要更高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才能清晰看到细胞内部的细节。显微镜是观察细胞结构的理想工具,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无法满足这一需求,C不符合题意。
D、病毒是极其微小的生物体,远小于细胞,需要电子显微镜等高精度设备才能观察到。放大镜完全无法用于观察病毒,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025七上·鄞州月考)当自制的简易显微镜看不清物体图像时,接下来需要(  )
A.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B.换一个更低倍的放大镜
C.换成面积更大的放大镜 D.以上方法任选一种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自制简易显微镜原理:通常由两个放大镜组合而成,其成像效果与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密切相关。通过调整距离,可改变物镜所成实像在目镜焦点附近的位置,从而使目镜能更好地对实像进行放大,呈现清晰图像。
(2)放大镜倍数对成像的影响:低倍放大镜放大倍数小,在看不清物体图像时,换更低倍放大镜会使物体放大程度更低,更难以看清细节,不利于观察。
(3)放大镜面积与成像关系:放大镜面积大小主要影响进光量等,对成像清晰度并无直接的关键影响,不是解决看不清图像问题的关键因素。
【解答】A、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是直接解决成像模糊的方法,通过微调间距可以优化光线路径,使图像清晰,A正确。
B、换更低倍的放大镜会降低放大倍数,但无法直接解决当前模糊问题,B错误。
C、面积更大的放大镜可能增加通光量,但不会直接影响成像清晰度,C错误。
D、并非所有方法都等效,调整间距是最直接有效的操作,D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5七上·鄞州月考)碘酒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  )。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淀粉
【答案】D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1)脂肪的检测:通常采用苏丹 Ⅲ 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或苏丹 Ⅳ 染液(将脂肪染成红色) ,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而不是用碘酒检测。
(2)糖类(淀粉除外)的检测:对于葡萄糖等还原糖,一般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碘酒不用于检测一般意义上的糖类。
(3)蛋白质的检测:常用双缩脲试剂,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会呈现紫色,和碘酒没有特定的显色反应。
(4)淀粉的检测:淀粉具有独特的性质,它遇碘酒(碘液)会变蓝,这是淀粉的特征反应,所以碘酒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解答】A、脂肪的检测通常使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而不是碘酒,A不符合题意。
B、糖类中的还原糖检测用斐林试剂,淀粉是糖类的一种,但碘酒不能检测所有糖类,B不符合题意。
C、蛋白质的检测常用双缩脲试剂,碘酒不能检测蛋白质,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淀粉遇碘酒变蓝,所以碘酒可以用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2025七上·鄞州月考)由于月球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
A.四季交替 B.昼夜交替
C.月相变化 D.以上三种都是
【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球公转引起月相变化;地球公转引起四季交替;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
【解答】由于月球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月相的变化,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故答案为:C。
5.(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出行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
A.步行 B.自行车 C.电瓶车 D.燃油车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步行:步行是一种无排放的出行方式,不消耗化石能源,不会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对大气环境没有污染。
(2)自行车:自行车依靠人力驱动,不涉及能源燃烧,不会产生大气污染物,属于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
(3)电瓶车:电瓶车以电能为动力,在行驶过程中不直接排放大气污染物。虽然发电过程可能产生一定污染,但从使用环节看,它对大气的直接污染较小。
(4)燃油车:燃油车使用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如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等,这些污染物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解答】步行、自行车和电瓶车在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或产生极少的大气污染物。步行和自行车完全依靠人力驱动,不消耗化石燃料,因此不会产生尾气排放。电瓶车则使用电力驱动,虽然电力的生产可能涉及化石燃料的燃烧,但电瓶车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并不直接排放尾气。
相比之下,燃油车(如汽油车和柴油车)在燃烧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排放,其中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从大气污染的角度来看,燃油车是最有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出行方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工具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是(  )。
A.筷子 B.火钳 C.订书机 D.鱼竿
【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解答】A、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A不符合题意;
B、火钳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B不符合题意;
C、订书机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属于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故C符合题意;
D、钓鱼竿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5七上·鄞州月考)白天,牵牛花瓣随太阳升起而打开,晚上则收拢,这主要是由于(  )
A.昼夜温差变化 B.昼夜光照变化
C.四季光照变化 D.四季温差变化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1)昼夜温差变化:主要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速率、物质积累等方面,一般不是牵牛花昼夜开合的直接原因。
(2)昼夜光照变化:光照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信号,牵牛花具有对光照敏感的特性,白天光照充足时花瓣打开,晚上光照减弱花瓣收拢,这是植物对昼夜光照变化这种环境刺激作出的感性运动反应。
(3)四季光照变化:四季光照变化周期较长,主要影响植物的季节性生长、开花、落叶等宏观的生长发育进程,并非牵牛花一天内开合的原因。
(4)四季温差变化:四季温差变化同样是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对植物生长、休眠等产生影响,和牵牛花白天开晚上合的短期变化无关。
【解答】A、温度波动虽可能影响植物生理活动,但牵牛花闭合现象在恒温实验室中仍能发生,说明温度非主导因素,A错误。
B、光照强度与周期是植物感知昼夜的核心信号,牵牛花通过光敏色素等受体感知光照变化,触发细胞膨压改变,驱动花瓣开闭,B正确。
C、四季光照变化周期为数月,而牵牛花每日开闭,周期差异显著,无法解释短期行为,C错误。
D、四季温差变化周期长,与牵牛花每日开闭的即时性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8.(2025七上·鄞州月考)2024年春分正午时,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上测得影长约为7尺,那么6月21日夏至正午时,圭表上测得影长最有可能是(  )。
A.约2尺 B.约7尺 C.约16尺 D.都有可能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与太阳高度角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不同节气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2)太阳高度角与影长关系: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
【解答】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上测得影长约为7尺,那么6月21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影长一定小于7尺。故答案为:A。
9.(2025七上·鄞州月考)要研究铁钉的生锈速度和水中含盐量的关系,以下实验设置较为合理的是(  )。
A. B.
C. D.以上三种设置都有可能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概念: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2)单一变量原则:在对比实验中,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这样才能准确探究该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变量确定:在研究铁钉生锈速度和水中含盐量的关系时,变量是水中含盐量。
(4)实验设计目的:通过改变水中含盐量,观察其对铁钉生锈速度的影响,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解答】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要研究铁钉的生锈速度和水中含盐量的关系,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比较铁在不同浓度的盐水生锈的速率。
A、该组实验是比较长短不同的铁丝在相同浓度的盐水生锈速率,不符合题意;
B、该组实验是比较长短不同的铁丝在相同浓度的盐水中,其中一根铁丝是一部分在盐水,一部分在空气中,另一铁丝全部在盐水中,生锈速率,不符合题意;
C、该组实验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比较铁在不同浓度的盐水生锈的速率,符合题意;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5七上·鄞州月考)关于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B.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手工抄写
C.雕版印刷→手工抄写→活字印刷
D.手工抄写→活字印刷→雕版印刷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制造技术的发展及战略
【解析】【分析】(1)手工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等文字资料主要靠人工一笔一划抄写,效率低、易出错且数量有限。
(2)雕版印刷:出现于唐代,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画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时,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相比手工抄写提高了效率。
(3)活字印刷: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排版时,把活字依顺序排放在框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灵活性和复用性更强,进一步提升印刷效率。
【解答】手工抄写是最早的书籍制作方式,完全依靠人工抄写;雕版印刷约在隋唐时期(7世纪左右)出现,将文字和图案刻在木板上,再刷墨印刷。活字印刷在北宋时期(11世纪)由毕昇发明,使用可移动的泥活字,灵活性和效率更高。故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是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食物发生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干燥的粉条被点燃 B.吃火龙果时,嘴巴变红
C.多吃鸡蛋,促进身体生长 D.生鸡肉煮熟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状态等发生改变,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变。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发生反应时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3)判断依据: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粉条被点燃过程中,粉条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火龙果中含有的色素附着在嘴巴上,使嘴巴变红,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色素的附着,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鸡蛋中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被人体吸收利用,转化为人体自身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在煮鸡肉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2025七上·鄞州月考)你骑自行车时,发现螺母松了导致车龙头打滑,下列用于拧螺母的工具是(  )。
A.羊角锤 B.扳手 C.螺丝刀 D.小刀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观察工具
【解析】【分析】(1)羊角锤:主要用于拔钉子、撬东西等,它的一头是羊角状,可用于起钉,另一头是锤头,可用于敲击,不适用于拧螺母。
(2)扳手:是一种用于旋转螺栓、螺母和其他螺纹紧固件的工具,通过施加扭矩来拧紧或松开它们 ,能用于拧自行车龙头的螺母。
(3)螺丝刀:也叫改锥,主要用于旋拧螺丝,螺丝刀头部形状与螺丝槽口形状匹配,无法用于拧螺母。
(4)小刀:主要用于切割、削刮等操作,不具备拧螺母的功能。
【解答】工具能够帮助人类做许多人类不能做的事情,扩大了人的视野,延伸了人的肢体,增强了人的力量。拧螺母时,我们常常选用扳手。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2025七上·鄞州月考)你在端午节晚上看到东南方夜空中三颗亮星呈现“三角形”形状,它们分别是(  )。
A.天津四织女星心宿二 B.织女星牛郎星北极星
C.织女星心宿二天津四 D.天津四织女星牛郎星
【答案】D
【知识点】著名的星座与恒星
【解析】【分析】(1)夏季大三角:在夏季的夜晚,在东南方的夜空中,由三颗亮星构成一个明显的三角形,被称为 “夏季大三角” 。
(2)天津四:属于天鹅座,是夏季大三角的顶点之一,是一颗明亮的恒星。
(3)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夏季大三角的成员之一,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之一。
(4)牛郎星:属于天鹰座,同样是夏季大三角的组成部分,和织女星隔银河相望。
【解答】端午节位于夏季,晚上看到东南方夜空中三颗亮星呈现“三角形”形状,它们分别是大三角是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4.(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发明,应用了“人的相貌各异”这一特性的是(  )
A.刷信用卡支付 B.输入密码解锁
C.刷脸支付 D.语音解锁
【答案】C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
【解析】【分析】(1)刷信用卡支付:是通过读取信用卡内的磁条信息或芯片信息,结合密码验证(可选)来完成支付,与 “人的相貌各异” 这一特性无关。
(2)输入密码解锁:是依靠用户设定并输入的特定字符组合(密码)来验证身份,和人的相貌没有关联。
(3)刷脸支付: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利用每个人相貌特征的唯一性和差异性,通过摄像头采集面部特征信息并与预先存储的信息比对,实现身份验证和支付,应用了 “人的相貌各异” 特性。
(4)语音解锁:是依据每个人声音的独特频率、音色等声学特征来识别身份,并非基于相貌特征。
【解答】刷脸支付是一种通过识别人的面部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和支付的方式。由于每个人的面部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的形状、位置以及面部轮廓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刷脸支付系统可以利用这些特征来区分不同的个体,并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完成支付操作。
相比之下,刷信用卡支付主要依赖于信用卡本身的信息(如卡号、有效期、安全码等)来进行身份验证;输入密码解锁则是通过用户输入的密码与预设密码进行比对来验证身份;语音解锁则是通过识别用户的语音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这些方式都没有直接利用“人的相貌各异”这一特性。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2025七上·鄞州月考)下列属于模拟实验的是(  )。
A.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 B.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C.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 D.研究斜面的省力情况
【答案】B
【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斜面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1)模拟实验概念: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用于研究那些由于实际条件限制,难以直接研究的事物或现象。
(2)观察实验: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来获取信息,如观察铁钉生锈过程,是对自然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没有使用模型或模拟条件。
(3)对比实验:设置多个实验组,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变量,对比观察实验结果,像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会改变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等变量进行对比;研究斜面省力情况,会改变斜面坡度等因素对比,它们都不是模拟实验。
(4)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太阳的实际规模巨大,难以直接对其进行实验操作,常通过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等模型,模拟地球自转来研究昼夜交替,属于模拟实验。
【解答】A、直接观察铁钉在自然或特定条件下的生锈现象,属于实际操作的实验,不属于模拟实验,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昼夜交替的成因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进行的实验,属于模拟实验,故B符合题意;
C、通过改变电流、线圈匝数等变量来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属于实际操作,不属于模拟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实际搭建斜面并测量力的大小来研究斜面省力情况,属于实际操作,不属于模拟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的磁力小车
你用条形磁铁、车轮、电池、开关、铁芯、铜条、导线等材料制作磁力小车。
(1)你将导线绕在铁芯上组成的装置叫   。
(2)如图1,观察此时装置一与磁力小车的运动方向,请你判断装置一中导线缠绕的物体最有可能是(  )。
A.铁芯 B.条形磁铁 C.铜条 D.不确定
(3)如图2,你在条形磁铁下安装了车轮靠近装置二,小车向左运动的原因中,描述最完整的是(  )。
A.装置二通电产生磁性
B.装置二通电后与条形磁体产生相互排斥的力
C.条形磁铁有磁性
D.装置二通电后与条形磁铁产生相互吸引的力
(4)如图2,闭合开关后装置二产生磁性,根据磁力小车的磁极和运动方向,装置二A端是   极。
(5)不改变图2中磁力小车的摆放方向,为了让磁力小车反方向运动,你可以(  )。
A.增加电池数量 B.增加线圈圈数
C.改变电池方向 D.减少线圈圈数
【答案】(1)电磁铁
(2)B
(3)D
(4)N
(5)C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电磁铁概念:把导线绕在铁芯上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
(2)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
(3)影响电磁铁磁极的因素:电磁铁的磁极与电流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改变电流方向或线圈缠绕方向可改变磁极。
(4)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等,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但磁性强弱不影响磁极方向。
【解答】(1)导线绕在铁芯上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根据图一中的磁力小车向右运动,可知装置一对磁力小车有排斥的力,说明装置一有磁性。而装置一中开关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所以装置一中导线缠绕的物体不可能是铁芯,而是本身具有磁性的条形磁铁,故选B。
(3)图二中电路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可知装置二通电后与条形磁铁产生相互吸引的力,从而使磁力小车向左运动,故选D。
(4)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根据装置二通电后,与磁力小车互相吸引,可知B端为S极,则A端为N极。
(5)图二中,为了让磁力小车反方向运动,需要让装置二和磁力小车相互排斥,改变装置二中的电池方向(即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可以使电磁铁两端的磁极方向改变,从而实现和磁力小车相互排斥。
故答案为:C。
(1)导线绕在铁芯上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根据图一中的磁力小车向右运动,可知装置一对磁力小车有排斥的力,说明装置一有磁性。而装置一中开关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所以装置一中导线缠绕的物体不可能是铁芯,而是本身具有磁性的条形磁铁,故选B。
(3)图二中电路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可知装置二通电后与条形磁铁产生相互吸引的力,从而使磁力小车向左运动,故选D。
(4)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根据装置二通电后,与磁力小车互相吸引,可知B端为S极,则A端为N极。
(5)图二中,为了让磁力小车反方向运动,需要让装置二和磁力小车相互排斥,改变装置二中的电池方向(即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可以使电磁铁两端的磁极方向改变,从而实现和磁力小车相互排斥,故选C。
(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的航天梦
我们站在地球上,探望宇宙深处……
17.在人造卫星上,利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  )。
A.利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天然气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C.石油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D.都有可能
18.“中国空间站凌月”原理和日食相同,该现象发生时,空间站的位置应该在下图(  )处。
A.甲 B.乙 C.丙 D.丁
19.人类选择月球作为第一个登陆探索的天体,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探索月球没有危险
B.月球上富含地球上稀缺矿产资源
C.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D.月球真空、失重和强辐射,是理想的工业加工场所
20.我国将发射航天望远镜“巡天号”。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亮星,绝大多数是(  )。
A.行星 B.卫星 C.恒星 D.都有可能
21.下列对于太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B.太阳活动对地球有着深远的影响
C.太阳探测可以促进我国空间技术和应用水平提升
D.太阳处于宇宙中心
【答案】17.A
18.B
19.C
20.C
21.D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1)人造卫星能量来源:在太空中,人造卫星主要依靠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卫星设备供电。天然气、石油在太空中无法像在地球上一样稳定供应和燃烧使用。
(2)天文现象原理: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中国空间站凌月” 类似原理,空间站要处于地球和月球之间。
(3)月球探索原因: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相较于其他天体,探索难度相对较低,便于人类开展首次登陆探索任务。月球探索有风险,虽有矿产但不是首要原因,且月球环境并非理想工业加工场所。
(4)恒星特性: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能自行发光发热,夜空中绝大多数亮星是恒星。行星自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卫星是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也不发光。
(5)太阳相关知识:太阳质量占太阳系质量的 99.86% ;太阳活动如太阳黑子、耀斑等对地球的气候、通信等有深远影响;太阳探测能推动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并非宇宙中心。
17.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适合在太空中长期使用,A正确;天然气和石油燃烧的方式在太空中不适用,因为需要氧气和燃料储存,且效率较低,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8.“中国空间站凌月”是指空间站从地球和月球之间经过,遮挡住月球的一部分光线,类似于日食的原理。因此,空间站应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位置。根据日食的原理,空间站应位于乙处,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9.月球作为地球的天然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这使得它成为人类第一个登陆探索的目标,C正确。探索月球存在危险,A错误;虽然月球上可能含有矿产资源,但其主要吸引力在于其距离近,便于探测和返回,不是理想的工业加工场所,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航天望远镜主要用于观测宇宙中的天体,而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数量远远超过行星和卫星。因此,通过望远镜看到的亮星绝大多数是恒星,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但并不是宇宙的中心,D符合题意;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活动对地球有着深远的影响,太阳探测可以促进我国空间技术和应用水平提升,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生物考察员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发现障碍物”这一问题,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后记录不同处理方法下,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 处理方法 被观察的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
一 不做任何处理 2000 1420
二 蒙住蝙蝠的双眼 2000 1410
三 蒙住蝙蝠的双耳 2000 400
(1)被观察的蝙蝠数量众多,达2000只,其目的是   。
(2)比较实验组一和二,想要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否通过(  )来发现障碍物。
A.视觉 B.味觉 C.听觉 D.不确定
(3)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蝙蝠最有可能通过(  )来发现障碍物。
A.视觉 B.味觉 C.听觉 D.不确定
(4)下列对猛犸象和蝙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它们都是胎生的 B.它们都是哺乳动物
C.它们都生活在极寒环境中 D.它们都有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5)请你推测是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A
(3)C
(4)C
(5)蝙蝠可能长期生活在 夜间或洞穴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中,为适应捕食和避障需求,逐渐进化出回声定位能力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实验样本数量意义:在实验中,使用大量样本(如本题中 2000 只蝙蝠)是为了避免因个体差异等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对比实验变量分析:对比实验组一(不做任何处理)和实验组二(蒙住蝙蝠双眼) ,唯一的变量是蝙蝠的视觉是否被干扰,由此可探究蝙蝠是否通过视觉发现障碍物。
(3)实验数据分析:分析实验组一(不做处理)和实验组三(蒙住蝙蝠双耳)的数据,蒙住双耳后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大幅减少,说明蝙蝠避开障碍物很可能依赖听觉。
(4)哺乳动物特征及习性:猛犸象和蝙蝠都属于哺乳动物,繁殖方式为胎生。猛犸象适应极寒环境,而蝙蝠多生活在夜间或洞穴等环境,并非极寒环境,它们都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
【解答】(1)生物学实验常存在个体差异,大样本能覆盖更多变异情况,验证“蝙蝠避障能力”是否普遍依赖特定器官,而非个别蝙蝠的特例。因此,大样本量(2000只)能有效降低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个别蝙蝠的异常行为不会显著改变整体数据,使结论更具代表性。
(2)实验组一不做任何处理,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20只;实验组二蒙住蝙蝠的双眼,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10只。蒙住双眼后,蝙蝠避开障碍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视觉对蝙蝠发现障碍物的影响极小。
实验通过蒙住双眼的操作,直接针对视觉功能进行测试,因此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否通过视觉来发现障碍物。实验设置没有涉及蝙蝠的味觉和听觉。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实验组三(蒙耳)的避开率从71%骤降至20%,表明听觉被阻断后避障能力显著下降。对比实验组一(71%)和实验组二(70.5%),听觉剥夺导致避开率显著下降。结合生物学知识,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感知障碍物,听觉是核心器官。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A、猛犸象属于哺乳纲长鼻目,是已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统称,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它们都是胎生的,A正确。
B、猛犸象和蝙蝠都具有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它们都是哺乳动物,B正确。
C、猛犸象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带地区,如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它们适应了寒冷的气候环境,拥有厚实的毛发、皮下脂肪层以及巨大的体型来减少热量散失,以应对极寒的气候条件。蝙蝠的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栖息地类型多样。它们可以生活在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沙漠、城市等多种环境中,并非都生活在极寒环境,C错误。
D、猛犸象为了适应极寒环境,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特征;同样,蝙蝠也具有多种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特征,D正确。
故答案为:C。
(5)蝙蝠主要在夜间活动且栖息于洞穴等黑暗环境中。由于光线不足导致视觉受限,自然选择压力促使它们发展出回声定位能力:通过高频声波发射与回声接收,实现在完全黑暗环境中的导航、捕食和避障。这种适应性进化使蝙蝠成为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
(1)生物学实验常存在个体差异,大样本能覆盖更多变异情况,验证“蝙蝠避障能力”是否普遍依赖特定器官,而非个别蝙蝠的特例。因此,大样本量(2000只)能有效降低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个别蝙蝠的异常行为不会显著改变整体数据,使结论更具代表性。
(2)实验组一不做任何处理,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20只;实验组二蒙住蝙蝠的双眼,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10只。蒙住双眼后,蝙蝠避开障碍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视觉对蝙蝠发现障碍物的影响极小。
实验通过蒙住双眼的操作,直接针对视觉功能进行测试,因此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否通过视觉来发现障碍物。实验设置没有涉及蝙蝠的味觉和听觉。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实验组三(蒙耳)的避开率从71%骤降至20%,表明听觉被阻断后避障能力显著下降。对比实验组一(71%)和实验组二(70.5%),听觉剥夺导致避开率显著下降。结合生物学知识,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感知障碍物,听觉是核心器官。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猛犸象属于哺乳纲长鼻目,是已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统称,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它们都是胎生的,A正确。
B.猛犸象和蝙蝠都具有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它们都是哺乳动物,B正确。
C.猛犸象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带地区,如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它们适应了寒冷的气候环境,拥有厚实的毛发、皮下脂肪层以及巨大的体型来减少热量散失,以应对极寒的气候条件。蝙蝠的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栖息地类型多样。它们可以生活在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沙漠、城市等多种环境中,并非都生活在极寒环境,C错误。
D.猛犸象为了适应极寒环境,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特征;同样,蝙蝠也具有多种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特征,D正确。
故选C。
(5)蝙蝠主要在夜间活动且栖息于洞穴等黑暗环境中。由于光线不足导致视觉受限,自然选择压力促使它们发展出回声定位能力:通过高频声波发射与回声接收,实现在完全黑暗环境中的导航、捕食和避障。这种适应性进化使蝙蝠成为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
23.(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小小工程师
每年十月要举行校园运动会,学校想利用暑假在操场搭建一个塔台,要求高1.8米,台面需带有护栏且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塔台要能移动,方便教师站在塔台上指挥训练,其成本不超过6000元。学校发布了征集令,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此次竞标……
(1)下列不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  )。
A.塔台高度 B.塔台形状 C.站立面积 D.建造成本
(2)塔台建造需要经历以下步骤,请填写正确的排列序号   。
①实施建设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③建立一个模型
④进行设计⑤模型测试,评估改进
(3)有三组同学率先展示了其模型,以下是学校对三个小组模型的评价表。
组别 塔高 顶端承重 抗风能力 抗震能力 材料成本
第1组 1.36米 良 优 优 4600
第2组 1.29米 良 合 合 4200
第3组 1.51米 优 优 优 4150
根据评价表,我们可以发现第   组建造的塔台稳定性存在不足,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写1条)   
(4)根据上题中的评价表,请你设计自己的塔台设计图,要求图文结合(包括材料、结构、规格等),并写出两条你的设计优点。
(注意:图画在答题卡上)
我的设计图:    我的设计优点: ①    ②    (一点1分)
【答案】(1)B
(2)②④③⑤①
(3)2;没有采用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没有采用镂空结构
(4);框架使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好;整体结构上小下大,更稳定
【知识点】工程的测试与改进;认识技术与工程
【解析】【分析】在设计塔台时,会考虑的因素有:材料的实用性,安全性,成本,人员分工,设计对环境的影响,抗风抗震能力等,这些因素都要考虑。
【解答】(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塔台要求高1.8米,带有护栏的台面不小于1平方米,方便体育老师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且成本不超过6000元。因此,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A塔台高度、C站立面积、D建造成本,不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B塔台形状。
故答案为:B。
(2)建造一座塔台,应该经历的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画或写解决方案),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实施建设。因此,下列建造塔台的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排列序号是:②④③⑤①。
(3)根据评价表中数据信息,我们可以发现第2组建造的塔台稳定性存在不足,可能的原因包括没有采用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导致其抗震能力较弱;没有采用镂空结构,导致其抗风能力较弱。
(4)我的塔台设计图:
优点:①框架使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好;②整体结构上小下大,更稳定。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塔台要求高1.8米,带有护栏的台面不小于1平方米,方便体育老师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且成本不超过6000元。因此,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A塔台高度、C站立面积、D建造成本,不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B塔台形状。
故选B。
(2)建造一座塔台,应该经历的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画或写解决方案),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实施建设。因此,下列建造塔台的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排列序号是:②④③⑤①。
(3)根据评价表中数据信息,我们可以发现第2组建造的塔台稳定性存在不足,可能的原因包括没有采用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导致其抗震能力较弱;没有采用镂空结构,导致其抗风能力较弱。
(4)我的塔台设计图:
优点:①框架使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好;②整体结构上小下大,更稳定。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