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萧山中学提前招生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萧山中学提前招生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萧山中学提前招生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5·浙江会考)随着计算化学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晶体结构预测”模型进行演算发现,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如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Na和He均为金属单质
B.Na2He中Na为+1价,He为-1
C.Na2He由2个钠元素和1个氦元素组成
D.氢元素既可以组成单质也可以组成化合物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组成以及元素的规定来分析。
【解答】A、钠元素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单质,氦是气字头,属于稀有气体,是非金属单质,A不符合题意;B、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He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规则,(+1)×2+X=0,X=-2,B不符合题意;
C、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Na2He由钠元素和氦元素组成,C不符合题意;
D、氢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如氢气;可以组成化合物,如水、过氧化氢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5·浙江会考)下列有关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当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B.由图乙可知,具有抗药性害虫所占的百分比b点比a点大
C.由图丙可知,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
D.由图丁可知,果蔬储藏室内的O2浓度调整到c点时的效果比b点好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再光照的条件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此过程发生的场所再叶绿体中。
(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的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需要一定的pH和温度)等。
【解答】A.由图甲可知,当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是负值,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不如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多,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A正确。
B.由图乙可知,随着施用同一农药的次数增加,把没有抗药性的害虫杀死,有抗药性的害虫活下来,因此有抗药性的害虫比例会增加,所以b点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所占百分比比a点大,B正确。
C.由图丙可知,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催化能力最强,C正确。
D.由图丁可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b点时最低,表示此时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蔬菜体内储存有机物最多,最适合储存。
故答案为:D。
3.(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用10N的力F沿水平方向拉滑轮,可使物体A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恒为2N(不计滑轮、测力计、绳子的重力,滑轮的转轴光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2N B.物体A受到B的摩擦力是2N
C.滑轮移动的速度是0.4m/s D.拉力F做功功率为2W
【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AB.要判断出A所受的摩擦力,首先根据拉力F和动滑轮的特点,计算出绳子对A的拉力,对A进行受力分析,可知物体A受到B的摩擦力,根据平衡力的特点计算出A受地面的摩擦力;
C.根据动滑轮的特点及A的移动速度判断滑轮的移动速度;
D.根据公式P=Fv计算出拉力F的功率。
【解答】 AB.不计滑轮的摩擦和重力,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则两段绳子向右的拉力与向左的拉力平衡,所以2F拉=F,则A物体对滑轮的拉力F拉=F=×10N=5N;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滑轮对A的拉力也为5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恒为2N,因拉滑轮时,物体B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测力计对B向右的拉力与A对B向左的摩擦力平衡,所以fA对B=F示=2N;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物体B对A的摩擦力为2N,方向向右;
物体A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地面对物体A还有向右的摩擦力,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拉=fB对A+f地,
所以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地=F拉-fB对A=5N-2N=3N,所以A错误,B正确;
C.由图知,拉力作用在动滑轮的轴上(特殊情况),此时动滑轮费力但省一半的距离,
所以滑轮移动的速度(拉力端移动的速度):,故C错误;
D.水平拉力F的功率:P=Fv滑轮=10N×0.1m/s=1W,故D错误;
故选B。
4.(2025·浙江会考)如图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的是(  )
A.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
B.在一定量的AgNO3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铁粉
C.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B、根据在一定量的AgNO3和 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铁粉,铁会与硝酸银反应,不会与硝酸锌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会先与稀硫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催化剂不会影响生成氧气多少进行分析。
【解答】A、氧化钙会与水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先减小,然后增大到原来的数据,A错误;
B、在一定量的AgNO3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铁粉,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而弱于锌,故铁能和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单质而不能和硝酸锌反应,则刚开始溶液中含有3种溶质,硝酸银反应完,溶液中就只含有两种溶质,B错误;
C、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氢氧化钾先与稀硫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图象符合要求,C正确;
D、催化剂不会影响生成氧气多少,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C。
5.(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物块放在上表面粗糙的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物块在平板上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在平板上,对上述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物块随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B.物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物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块在平板上滑动的过程中,物块和小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
D.物块在平板上滑动的过程中,物块的动能的变化量等于物块内能的变化量
【答案】C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1)物体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或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不产生摩擦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在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才守恒;
(4)物块在平板上滑动,克服摩擦做功,物块和小车的内能都增大。
【解答】A、物块与平板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者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趋势,物块在水平方向不受摩擦力作用,A错误;
B.物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物块的支持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物块在平板上滑动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块和小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故C正确;
D、物块在平板上滑动的过程中,物块和小车之间需克服摩擦做功,将物块的动能转化为物块和小车的内能,因此,物块动能的变化量不等于物块内能的变化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2025·浙江会考)某学生将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得到白色沉淀,极易与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沉淀,为便于较长时间保存沉淀,下列装置最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要较长时间保存Fe(OH)2沉淀,只要满足在制取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和空气接触即可。
【解答】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要较长时间保存Fe(OH)2沉淀,必须在制取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和空气接触,对比四个选项明显可以发现选项A、D和空气接触最少,故排除A、D。
B、尽管和空气接触,但在制取过程中向FeCl2溶液中持续通入H2,可将溶液中的O2排出,减少生成的Fe(OH)2沉淀和O2接触,有利于较长时间保存,故可排除B。
C、尽管密封了试管,但是试管内仍充满空气,生成的Fe(OH)2沉淀极易与溶液上方的O2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不利于保存。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B。
7.(2025·浙江会考)某探究小组对如图的焦耳定律实验展开了讨论,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烧瓶中装煤油,是因为煤油的比热小,升温快
B.两电阻丝电压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C.材料、长度相同的两根电阻丝,粗的产热多
D.两支温度计可以用粗细不同的两根空心玻璃管代替
【答案】A
【知识点】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因为煤油的比热容比水小,相同质量的煤油和水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煤油的温度变化大,据此分析;
(2)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3)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根据Q=I2Rt判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少;
(4)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瓶中煤油吸收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体积膨胀越大,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A、相同质量的煤油和水相比,由于煤油的比热容小于水,在吸收相同热量时,煤油温度升高更多,用煤油做实验效果会更显著,因此 A 正确;
B、从图中可知,两段电热丝串联在同一电路中,根据串联电路特点,通过它们的电流必然相同,所以 B 错误;
C、依据电阻定律,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对于材料相同、长度相等的两段导体,横截面积大的电阻较小。再根据焦耳定律Q=I2Rt,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小的导体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更少,故 C 错误;
D、本实验中,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玻璃管中液面高度的上升来反映温度变化,因此实验中的两支温度计可用粗细相同的两根空心玻璃管替代,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5·浙江会考)血液流经人体某些部位后,成分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变化正确的是(  )
A.流经肝脏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流经小肠后,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流经肾脏后,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D.流经肺泡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人体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流经肺部后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流经肝脏、肾脏时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3)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
【解答】A.流经肝脏后,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转化为静脉血,A正确。
B.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小肠后,由含养料少,含氧量多的动脉血变为含氧量少,养料多的静脉血,B错误。
C.血液流经肾脏后,由含氧多的动脉血变为含氧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的静脉血,C错误。
D.流经肺泡后,氧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血液由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D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容器内放有一长方体木块M,上面压有一铁块m(铁块的密度为),木块浮出水面的高度为(图a);用细绳将该铁块系在木块的下面,木块浮出水面的高度为(图b);将细绳剪断后(图c),木块浮出水面的高度为,则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及浮沉条件可知a、b、c容器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大小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图a、b中把A、B看做一个整体,它们都漂浮,所以浮力都等于自身的总重力;c图中A下沉,所以A、B受到的总浮力小于它们自身的总重力。所以F浮a=F浮b>F浮c,
根据F浮=ρ水gV排,知Va排=Vb排>Vc排,因为,,转化可得,,判断可得。将绳子剪断后,铁块下沉,木块漂浮,则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铁块受到的浮力小于于自身重力,浮力小于木块和铁块的总重力,则排开水体积小于中排开水的体积,故。
故答案为:C。
10.(2025·浙江会考)是科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示踪原子,用仪器可以观测到它在化学变化中的行踪。在某一饱和硫酸铜溶液(不含)中,加入ag带标记的无水硫酸铜粉末(CuSO4中的氧元素全部为),如果保持温度不变,其结果是(  )
A.无水硫酸铜不再溶解,ag带标记的无水硫酸铜粉末没有发生改变
B.溶液中可找到带标记的,且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小于ag
C.溶液中可找到带标记的,且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大于ag
D.有部分带标记的进入溶液中,但固体质量保持不变
【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无水硫酸铜的特性是极易吸水,故放入后会吸收溶液中的水分而使原来饱和的溶液析出溶质,此溶质也会带出结晶水,最终的结果是溶液依旧饱和,析出的晶体中含有结晶水,且是放入的硫酸铜晶体与析出的硫酸铜的晶体共同组成。
【解答】无水硫酸铜具有极易吸水的特性,将其放入溶液后,会吸收溶液中的水分,导致原本饱和溶液的溶剂减少,进而使溶质析出。由于析出的溶质会带出结晶水,最终溶液仍保持饱和状态。析出的晶体中含有结晶水,且由放入的硫酸铜晶体与新析出的硫酸铜晶体共同组成,因此蓝色晶体的总量应大于 ag。
故答案为:C。
11.(2025·浙江会考)把一定量的Fe粉放入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对滤出的固体和滤液中溶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B.滤出固体中有,滤液中一定有
C.滤出固体中有,滤液中一定有,可能含有
D.滤出的固体中有,滤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答案】A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锌>铁>铜>银,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AgNO3、Cu(NO3)2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根据金属与盐反应的规律,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可知,铁粉首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与硝酸铜发生反应而不能与硝酸锌发生反应。
【解答】A、如果铁粉的量很少,少到只能部分或全部置换出溶液中的银,则滤出的固体中含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Cu(NO3)2,Fe(NO3)2,Zn(NO3)2,可能含有AgNO3,A正确;
B、若滤出固体中有Ag,Cu,说明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剩余的铁粉继续与硝酸铜部分或是全部反应,所以滤液中Fe(NO3)2,Zn(NO3)2,可能含有Cu(NO3)2,B错误;
CD、若滤出固体中有Ag,Cu,Fe,说明铁粉过量,铁粉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完全反应后依然有剩余,所以滤液中一定有Zn(NO3)2、Fe(NO3)2,CD错误;
故答案为:A。
12.(2025·浙江会考)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物理实验,展示了飞船内部物体在失重(相当于物体不受重力)情况下的物理现象。王亚平利用小球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时,将小球偏离竖直位置后放手;第二次实验时,将小球偏离竖直位置后,在放手时对小球施加一个垂直于悬线的力。下列四幅图(如图所示)表示小球在这两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运动情况,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答案】B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总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在飞船内部,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等同于物体不受重力)。第一次开展实验时,把小球从竖直位置移开后松手,此时小球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可知,小球会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甲图是正确的。第二次实验时,同样将小球从竖直位置移开,不过在松手的同时,给小球施加一个与悬线垂直的力。由于惯性,小球会继续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又因为受到细线的拉力影响,小球会做匀速圆周运动,因此丁图正确。
故答案为:B。
13.(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的电路,电路连接及各元件均完好,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P向左滑动时会出现(  )
A.电压表V1与电压表V2的示数之和不变
B.电压表V2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不变
C.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1的示数变大
D.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
【答案】D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R2的滑片左侧相当于导线,则电压表V1测电源的电压,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电源的电压可知滑片移动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R1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R2两端的电压变化,进一步得出电压表V1与电压表V2的示数之和、电压表V2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的变化。
【解答】AB、依据 U = IR 这个公式,由于电流变小,R1 两端的电压也会降低。在串联电路里,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因此 R2 两端的电压会增大,即电压表 V2的示数变大。因为电压表 V1示数不变、电压表 V2示数增大、电流表 A 示数减小,所以电压表 V1与电压表 V2的示数总和会变大,同时电压表 V2 与电流表 A 的示数比值也会变大,这表明选项 AB 是错误的。
C、从电路图可以看出,R1 与 R2 形成串联连接。并且,R2 滑片左侧部分与 V1串联,这使得 R2 的左侧部分可视为导线。在此电路结构下,电压表 V1 测量的是电源电压,电压表 V2 测量的是 R2 两端的电压,电流表则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大小。鉴于电源电压恒定不变,所以在滑片移动过程中,电压表 V1 的示数始终保持稳定, C 错误。
D、当把滑动变阻器 R2 的滑片 P 向左滑动时,R2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增大,整个电路的总电阻也随之变大。根据相关电学原理,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减小,也就是电流表 A 的示数会变小,D 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25·浙江会考)给某种动物注射了三种细菌。如图表示随时间的变化实验动物血液中细菌个体数的变化,其中X表示给无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强的细菌,Y表示给有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强的细菌,Z表示给无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弱的细菌。则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不能防御毒性强的细菌,但能防御毒性弱的细菌
B.毒性弱的细菌也可能对宿主造成危害
C.动物免疫系统可以区分毒性强和毒性弱的两种细菌
D.毒性弱的细菌和毒性强的细菌都能在动物体内不断繁殖
【答案】B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动物免疫系统可以区分毒性强和毒性弱的两种细菌。免疫系统既能防御毒性强的细菌,也能防御毒性弱的细菌。
【解答】A. 从曲线 Y 和 Z 能够了解到,免疫系统对毒性强的细菌和毒性弱的细菌都具备防御能力,所以 A 选项错误。
B. 通过曲线 Z 可以看到,在抗体产生之前,毒性弱的细菌存在大量增殖的情况,这说明它或许会和毒性强的细菌一样,对宿主造成危害,因此 B 选项正确。
C. 依据实验结果,无法得出动物免疫系统能够辨别毒性强和毒性弱的两种细菌这一结论,故 C 选项错误。
D. 毒性弱的细菌并非不能在动物体内持续繁殖,所以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5.(2025·浙江会考)日本本州东岸近海海域曾发生7.3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影响,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易发生地震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C.地震属于内力作用,内力的作用是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D.内力作用的结果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解答】由于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因此容易发生地震,A 选项正确。地震作为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B 选项表述无误。地震属于内力作用,而内力作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C 选项的说法错误。内力作用在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
16.(2025·浙江会考)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后常见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新冠病毒属于   。
(2)临床上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从细胞角度解释吸氧的原因   。对患者注射葡萄糖液时,当针刺破皮肤,病人会感觉到疼痛。如图所示,痛觉形成的神经传导途径是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
(3)专家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治愈后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抗体,一般不易在短期内再次感染该病毒,这种免疫被称为   。
【答案】(1)病原体
(2)氧气进入细胞,参与细胞内有机物分解,获得能量,供正常生命活动所需;A→C→E→F→H
(3)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根据传播途径,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3)图中,A感受器、B效应器、C传入神经、D传出神经、E神经中枢、F上行传导束、G下行传导束、H大脑。
【解答】(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冠病毒。
(2)呼吸作用的定义为: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临床上给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原因在于吸氧可使病人的细胞获得氧,静脉注射葡萄糖能让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取能量,以供给生命活动所需。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 感受器→C 传入神经→E 神经中枢→D 传出神经→B 效应器。F 是脊髓的白质,能将神经冲动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进而产生痛觉。综上可知,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因此,痛觉形成的神经传导途径是 A→C→E→F→H。
(3)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第三道防线,其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且仅对特定病原体有防御作用。专家说明,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治愈后体内存在抗体,由于抗体具有特异性,不会再次感染该病毒,所以这种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氧气进入细胞,参与细胞内有机物分解,获得能量,供正常生命活动所需;A→C→E→F→H;(3)特异性免疫。
(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冠病毒。
(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临床上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其原因是吸氧有助于病人的细胞获得氧;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A感受器→C传入神经→E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B效应器。F是脊髓的白质,能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痛觉,由上可知,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故痛觉形成的神经传导途径是A→C→E→F→H。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专家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的病人治愈后体内存在抗体,不会再次感染该病毒,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这种免疫被称为特异性免疫。
17.(2025·浙江会考)工业上以铁粉为原料制备新型消毒、净水剂的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是   ,反应①发生时的现象为   。
(2)已知氢氧化亚铁和双氧水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反应③中双氧水做氧化剂,常见试剂高锰酸钾也可做氧化剂,该工艺流程中选用双氧水而不用高锰酸钾的原因是   。
【答案】(1)过滤;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2)
(3)双氧水反应后残留物是水,高锰酸钾的残留物会带来新的杂质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可以把不溶物和液体分离,以及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题中涉及的反应物及生成物进行分析;
(3)根题中流程图中的物质及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1)过滤可以把不溶物和液体分离,而操作Ⅰ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故名称为过滤;反应①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实验现象为: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2)由题意可知氢氧化亚铁和双氧水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再根据流程图中可知该生成物为氢氧化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通过分析高锰酸钾、双氧水反应的产物可知,双氧水反应后的残留物是水,而高锰酸钾的残留物会带来新的杂质。
故答案为:(1)过滤;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2);(3)双氧水反应后残留物是水,高锰酸钾的残留物会带来新的杂质。
(1)操作Ⅰ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故名称为过滤;反应①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实验现象为: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氢氧化亚铁和双氧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通过分析高锰酸钾、双氧水反应的产物可知,双氧水反应后的残留物是水,而高锰酸钾的残留物会带来新的杂质。
18.(2025·浙江会考)人体需要摄取食物补充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如图为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相关物质和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肺部吸入的氧气首先到达心脏的   (填位置)。
(2)d是肾小管的   作用,防止体内水分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流失。
(3)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排尿是间断的。人产生尿意后能有意识地控制暂时不去排尿,说明   。
(4)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做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为   。
【答案】(1)左心房
(2)重吸收
(3)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受大脑控制
(4)1.4W
【知识点】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血液流通路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血液流通路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当血液流经肾脏时会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肾脏由非常多肾单位构成,肾单位含有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等,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肾小囊具有滤过作用。
【解答】(1)肺部吸入的氧气进入呼吸道到达肺部首先经历的是肺循环,肺循环起始于肺动脉,然后血液经肺部毛细血管获得氧气,在通过肺静脉将血液运回心脏中的左心房。
(2)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管处时,血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d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防止体内水分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流失。
(3)肾脏产生的尿液会储存再膀胱内,当膀胱充盈时会发送信号给大脑,从而产生尿意,但健康的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过程,说明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
(4)人的心脏每跳一次输送的血液看作长为L,截面积为S的液柱,心脏每跳一次需做的功为W=FL=pSL=pΔV,心跳每分钟70次,则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为:
P==W=1.4W。
故答案为:(1)左心房;(2)重吸收;(3)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受大脑控制;(4)1.4W。
(1)肺部吸入的氧气进入呼吸道到达肺部首先经历的是肺循环,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因此他吸入的氧气首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d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防止体内水分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流失。
(3)健康的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说明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
(4)人的心脏每跳一次输送的血液看作长为L,截面积为S的液柱,心脏每跳一次需做的功为W=FL=pSL=pΔV,心跳每分钟70次,则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为:
P==W=1.4W。
19.(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物体M与弹簧一增相连,系在绳子末端的小球从A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经最低点B,撞击物体M后反弹,并使M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最终到达最右端D点,(图中C点是弹簧原长的末端,均不计空气阻力)。
(1)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   
(2)小球在最低点B时,受到的力    (选填“是”或“不是”)平衡力。
(3)物体M从C到D点的过程中,动能大小变化情况是    (选填“一直变大”“一直变小”或“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不是;一直变小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因素分析它们的变化,然后得出能量的转化情况;
(2)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一定是受非平衡力作用;
(3)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物体受到的合力与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速度越小,动能越小。
【解答】(1) 当小球从 A 位置运动到 B 位置时,其质量保持不变,速度逐渐增大,高度逐渐降低,由此可得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所以能量转化情况为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 小球处于最低点 B 时,速度达到最大值,且其运动轨迹呈现为圆周运动,因此小球所受的力并非平衡力。
(3) 在物体 M 从 C 点向 D 点移动的过程中,弹簧的形变程度不断加大,物体受到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弹力逐渐增强,导致物体做减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小,动能也随之越来越小。
故答案为:(1)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2)不是;(3)一直变小。
20.(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个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   。
【答案】(L-d)/2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要使平面镜宽度CD最小,必须:左眼看的是C,右眼看的是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AM=BM,AO=BO,CQ=DQ,CN=DN,BD=AC,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解答。
【解答】用左眼看右边的,用右眼看左边的。如图所示:
(绿橙部分的长度即所求的平面镜宽度)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AM=BM,AO=BO,CQ=DQ,CN=DN,BD=AC,
由图可知,四边形BDAC为矩形,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则EF=QP=DG=d,
OP是△BFG的中位线,;
又因为OP=OQ+QP,AC=BD=L,
所以OQ=OP-PQ=(BD+DG)-PQ=(L+d)-d=。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21.(2025·浙江会考)按要求填空。
(1)溶液和溶液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为表示这个反应,写出了下列两个反应方程式:甲,;乙,。你认为哪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合理,并简述理由:   。
(2)已知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等八种离子中的几种,取该溶液少许,滴入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则原溶液中可以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3)已知难溶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更难溶的物质,将白色加到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甲不合理;因为甲的生成物中的将与HCl反应
(2)
(3)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反应是否合理;
(2)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在溶液中,要想离子共存,离子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反应,即不能有气体或水或沉淀产生;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对于反应 CaCl2 + NaHCO3 = CaCO3 + NaCl + HCl,由于生成物中的 CaCO3能与 HCl 发生反应,所以该反应不合理;而 CaCl2 + 2NaHCO3 = CaCO3↓ + 2NaCl + CO2↑ + H2O 反应中生成了沉淀、气体和水,因此该反应合理。
(2)向混合溶液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后,试液变蓝,说明溶液中含有显碱性的 OH-。因为 H+与 OH-会结合生成水,Cu2+与 OH-会生成沉淀,Ag+与 OH-也不能共存,所以 H+、Cu2+、Ag+与 OH-均无法共存,由此可知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H+、Cu2+、Ag+,则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为:。
(3)依据难溶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更难溶物质的原理,将白色 Mg (OH)2加入 FeCl3溶液中会生成红棕色沉淀,这是由于 Fe (OH)3比 Mg (OH)2更难溶,故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甲不合理;因为甲的生成物中的将与HCl反应;(2);(3)。
(1)因CaCl2+NaHCO3=CaCO3+NaCl+HCl反应的生成物中CaCO3能与HCl反应,则该反应不合理;而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反应有沉淀和气体、水生成,则该反应合理;
(2)该混合溶液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则该溶液中含有显碱性的OH-。H+与OH-生成水,Cu2+与OH-生成沉淀,Ag+与OH-、即H+、Cu2+、Ag+与OH-不能共存,故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H+、Cu2+、Ag+;则该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3)由难溶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更难溶的物质,则白色Mg(OH)2加到FeCl3溶液中有红棕色沉淀生成,是因为Fe(OH)3比Mg(OH)2更难溶,化学方程式为:。
22.(2025·浙江会考)某实验小组欲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称取若干克硫酸铜晶体,研细后加入10mL蒸馏水溶解;
②将足量的NaOH溶液与上述溶液充分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过滤后洗涤沉淀;
③将所得沉淀转移到坩埚中,均匀缓慢加热至完全变为黑色,研细备用;
④按下表中的质量混合好固体后,在相同条件下加热,并与的催化效果做比较,实验时间均以生成50mL气体为准(见图甲),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编号 质量(g) 其他物质质量(g) 待测数据
1 2.0 /
2 2.0 CuO 0.5
3 2.0 0.5
(1)步骤①中需要硫酸铜晶体至少   g(结果保留1位小数);表格中的“待测数据”是指   。
(2)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气体体积,在读取反应前后量气管中液面的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______。(可能为多选)
A.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B.读数前不能移动量气管和水准管
C.保持水准管静止,待水准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立刻读数
D.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时再读数
(3)若50mL量气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图乙所示,A与B刻度间相差1mL,刻度A为19,则此时气体的读数为   。
【答案】(1)1.6;生成5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2)A;D
(3)19.8mL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1)本探究题的目的是证明氧化铜对氯酸钾的催化作用,过程是先用胆矾通过化学方法制取氧化铜,再让氧化铜与氯酸钾混合加热,并与二氧化锰与氯酸钾混合加热比较生成等量氧气所需的时间,来证明氧化铜对氯酸钾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2)计算胆矾的质量应根据需要的氧化铜的质量,可依据铜元素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本题是要判断氧化铜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因变量是测量氧气的生成速率,即表格中的“待测数据”应是本实验的关键,就是测定生成5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3)读取反应前后量气管中液面的读数要准确,方法要规范。量气管读数会受气压影响,故待左右页面相平方可读数。
【解答】(1)设需要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x,根据反应关系可得:
x=1.6g;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氧化铜的催化作用,而测定反应时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因此表格里的 “待测数据” 为:生成 50mL 气体所需的时间。
(2)为实现对气体体积的较为准确测量,在读取反应前后量气管中液面读数时,需保持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平齐。并且,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后再进行读数,所以应选择 AD 选项。
(3)需要注意的是,量气管的刻度呈现出上小下大的特点,所以此次读数应为 19.8mL。
故答案为:(1)1.6;生成5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2)AD;(3)19.8mL。
(1)设需要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x,根据反应关系可得:
x=1.6g;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氧化铜的催化作用,关键是测定反应时间,所以表格中的“待测数据”就是:生成5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2)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气体体积,在读取反应前后量气管中液面的读数的过程中,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故选AD;
(3)注意量气管的刻度是上面小,下面大,所以读数应是19.8mL。
23.(2025·浙江会考)某人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下图显示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的测定结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下降是由于血糖在呼吸作用中被大量消耗,写出有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   。
(2)运动30分钟的过程中,血糖能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主要依赖于   分解。
(3)运动初期,血液中的脂肪酸浓度也下降,猜想可能的原因:   。
【答案】(1)
(2)肝糖原
(3)血液中的脂肪酸可以氧化供能(合理即可)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曲线图是本题的切入点,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运动过程中,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的氧化分解会增加。据此可以解题。
【解答】(1)细胞呼吸时,葡萄糖和氧气再酶的催化作用下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运动 30 分钟期间,血糖不断下降,这一情况会刺激体内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使肝糖原分解,从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状态。
(3)脂肪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酸是其水解产物,脂肪酸也能够通过氧化分解来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1);(2)肝糖原;(3)血液中的脂肪酸可以氧化供能。
(1)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运动30分钟的过程中,血糖持续下降,刺激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3)脂肪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酸是脂肪的水解产物,它也可以氧化分解供能。
24.(2025·浙江会考)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自己,可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火的利用史。
(1)由于对流,热空气上升,在日常中我们所见的烛焰如图甲所示。假如在完全失重充满空气的太空船里,你认为烛焰的形状是(  )
A. B. C. D.不燃烧
(2)由于火焰温度很高,空气会发生电离,从而火焰周围充满了正负离子,当用手摩擦一束细塑料包扎带,由于静电作用,包扎带会张开成如图乙所示的形状,当你把火焰靠近包扎带时又会合拢,请解释此原因:   。
【答案】(1)C
(2)火焰周围充满了正、负离子,细塑料包扎带靠近时,正负离子就会转移到塑料扎带上,空气中的正负离子中的某种电荷与塑料扎带上的电荷中和而合拢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由于重力的作用,液体和气体的形状受重力的影响,一旦重力消失,其形状会发生变化;
(2)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1)在完全失重且充满空气的太空船内,由于无法形成对流,空气不会因受热而产生上升运动。火焰被空气环绕,其形态呈现为圆形,因此选项 C 与实际情况相符,而选项 ABD 不符合要求。
(2)火焰周围充满了正、负离子,细塑料包扎带靠近时,正负离子就会转移到塑料扎带上,空气中的正负离子中的某种电荷与塑料扎带上的电荷中和而合拢。
故答案为:(1)C;(2)火焰周围充满了正、负离子,细塑料包扎带靠近时,正负离子就会转移到塑料扎带上,空气中的正负离子中的某种电荷与塑料扎带上的电荷中和而合拢。
(1)假如在完全失重充满空气的太空船里,不能进行对流,空气不会因为受热而上升,围绕在火焰周围,呈圆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火焰周围充满了正、负离子,细塑料包扎带靠近时,正负离子就会转移到塑料扎带上,空气中的正负离子中的某种电荷与塑料扎带上的电荷中和而合拢。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25.(2025·浙江会考)小华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量为280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2m。已知他自身的重量为500N,对绳子施加的拉力,两脚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求此过程中:
(1)小华对地面的压强;
(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答案】(1)
(2)70%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人对绳子施加的拉力F=200N,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可知绳子对人的拉力也为200N,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据此求出人对地面的压力,根据求出小夏对地面的压强;
(2)根据W有=Gh求出重物做的有用功,根据求出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1)人对绳子施加拉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绳子对人的拉力F拉=200N,故人对地面的压力是
根据压强公式代入数据计算如下:;
(2)物体匀速提升了2m,有两股绳子,所以绳端移动距离
拉力做的总功
拉力做的有用功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人对绳子施加拉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绳子对人的拉力也是200N,故人对地面的压力是
则人对地面的压强为
(2)物体匀速提升了2m,绳端移动距离
拉力做的总功
拉力做的有用功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6.(2025·浙江会考)重力势能是由于重物被举高后具有的能,其大小可以表示为,表示重力势能,h为重物被举高的高度。弹性势能是物体因为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可以表示为,表示弹性势能,k为弹簧弹性系数,x为弹性形变量。如图,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连接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小球的平衡位置O作为坐标原点,x轴正方向朝下。若取坐标原点O为系统势能的零点,则当小球位于坐标为的位置时,请证明此时由弹簧和小球组成的系统总势能为。
【答案】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势能的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根据弹簧所受拉力与形变量成正比及结合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解答】以坐标原点作为系统势能的零点,此时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弹簧的伸长量为,则当小球位于坐标为的位置时,弹簧的伸长量为,相对于点,结合弹性势能公式: ,可计算出弹性势能的增加量为
又因为该位置比重力势能的零位置低,故根据重力势能公式 可计算出小球此时的重力势能为,系统总势能为
故答案为:。
27.(2025·浙江会考)科学家为了弄清楚生物遗传的控制部位在哪里,取海洋中的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伞藻(如图),伞藻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其细胞核只位于假根中。伞藻有两个种类,甲种伞藻的帽呈伞形,乙种伞藻的帽呈菊花形。科学家将甲、乙伞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再将甲伞藻的伞柄移植到乙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丙),乙伞藻的伞柄移植到甲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丁)。一段时间后,丙、丁伞藻都分别长出了新的帽。
(1)根据实验过程,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
(2)科学家进一步实验,将乙伞藻的细胞核去除,将甲伞藻的细胞核移入,切除乙伞藻的帽,一段时间后观察乙伞藻的帽形。科学家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3)海洋生态系统较农田生态系统更稳定的原因是   。
【答案】(1)实验表明伞藻伞冒形态是由假根决定的
(2)排除伞藻遗传物质可能来自细胞体中的细胞质
(3)海洋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物种更丰富,结构更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通常历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等环节。探究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
【解答】(1)在实验中,伞藻分为甲、乙两个种类,甲种伞藻的帽形状像伞,乙种伞藻的帽呈现菊花状。科学家把甲、乙两种伞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然后将甲伞藻的伞柄嫁接到乙伞藻的假根上(命名为丙),把乙伞藻的伞柄嫁接到甲伞藻的假根上(命名为丁)。经过一段时间,丙、丁伞藻各自长出新帽。由此实验过程可知,伞藻伞帽的形态由假根决定。
(2)由于细胞核对生物性状起控制作用,科学家把乙伞藻的细胞核移除,植入甲伞藻的细胞核,并切除乙伞藻的帽,随后观察一段时间内乙伞藻的帽形变化。科学家开展此实验,旨在排除伞藻的遗传物质可能来源于细胞体细胞质的可能性。
(3)在生态系统里,各类生物的数量以及它们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平衡属于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紧密相关,生物种类越丰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也就更加稳定。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更为繁多,系统结构更为复杂,其抵御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也更强 。
故答案为:(1)实验表明伞藻伞冒形态是由假根决定的;(2)排除伞藻遗传物质可能来自细胞体中的细胞质;(3)海洋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物种更丰富,结构更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1)伞藻有两个种类,甲种伞藻的帽呈伞形,乙种伞藻的帽呈菊花形。科学家将甲、乙伞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再将甲伞藻的伞柄移植到乙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丙),乙伞藻的伞柄移植到甲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丁)。一段时间后,丙、丁伞藻都分别长出了新的帽。根据实验过程,可以得的结论是实验表明伞藻伞冒形态是由假根决定的。
(2)细胞核控制生物的性状,将乙伞藻的细胞核去除,将甲伞藻的细胞核移入,切除乙伞藻的帽,一段时间后观察乙伞藻的帽形。科学家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排除伞藻遗传物质可能来自细胞体中的细胞质。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海洋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的种类更丰富,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复杂,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更强。
28.(2025·浙江会考)化学兴趣小组测定溶质为和的混合溶液中两者的质量分数。向质量为100g的该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再向其中滴加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已知是难溶于水和酸的白色固体)
(1)m的值为   。
(2)该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
【答案】(1)2.33
(2)设的质量为,根据反应关系可得:

该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
答:该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2.12%。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给出的图可以看出,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了0.88g的二氧化碳,根据关系式发求算出碳酸钠的质量以及对应的碳酸钡的质量和对应的碳酸钡转化为硫酸钡时对应的硫酸钡的质量,进而求算其他数据。
【解答】(1)设与HCl反应的BaCO3的质量为x,
x=3.94 g;
6.27克沉淀总质量中包含碳酸钡和硫酸钡,故硫酸钡的质量m=6.27g 3.94g =2.33g ;
(2)见答案。
(1)设与HCl反应的BaCO3的质量为x,
x=3.94 g;
沉淀总质量减去碳酸钡的质量即为硫酸钡的质量,故m=6.27 3.94 =2.33 ;
(2)见答案。
1 / 1浙江省杭州萧山中学提前招生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5·浙江会考)随着计算化学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晶体结构预测”模型进行演算发现,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如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Na和He均为金属单质
B.Na2He中Na为+1价,He为-1
C.Na2He由2个钠元素和1个氦元素组成
D.氢元素既可以组成单质也可以组成化合物
2.(2025·浙江会考)下列有关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当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B.由图乙可知,具有抗药性害虫所占的百分比b点比a点大
C.由图丙可知,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
D.由图丁可知,果蔬储藏室内的O2浓度调整到c点时的效果比b点好
3.(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用10N的力F沿水平方向拉滑轮,可使物体A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恒为2N(不计滑轮、测力计、绳子的重力,滑轮的转轴光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2N B.物体A受到B的摩擦力是2N
C.滑轮移动的速度是0.4m/s D.拉力F做功功率为2W
4.(2025·浙江会考)如图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的是(  )
A.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
B.在一定量的AgNO3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铁粉
C.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5.(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物块放在上表面粗糙的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物块在平板上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在平板上,对上述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物块随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B.物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物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块在平板上滑动的过程中,物块和小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
D.物块在平板上滑动的过程中,物块的动能的变化量等于物块内能的变化量
6.(2025·浙江会考)某学生将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得到白色沉淀,极易与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沉淀,为便于较长时间保存沉淀,下列装置最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7.(2025·浙江会考)某探究小组对如图的焦耳定律实验展开了讨论,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烧瓶中装煤油,是因为煤油的比热小,升温快
B.两电阻丝电压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C.材料、长度相同的两根电阻丝,粗的产热多
D.两支温度计可以用粗细不同的两根空心玻璃管代替
8.(2025·浙江会考)血液流经人体某些部位后,成分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变化正确的是(  )
A.流经肝脏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流经小肠后,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流经肾脏后,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D.流经肺泡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9.(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容器内放有一长方体木块M,上面压有一铁块m(铁块的密度为),木块浮出水面的高度为(图a);用细绳将该铁块系在木块的下面,木块浮出水面的高度为(图b);将细绳剪断后(图c),木块浮出水面的高度为,则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10.(2025·浙江会考)是科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示踪原子,用仪器可以观测到它在化学变化中的行踪。在某一饱和硫酸铜溶液(不含)中,加入ag带标记的无水硫酸铜粉末(CuSO4中的氧元素全部为),如果保持温度不变,其结果是(  )
A.无水硫酸铜不再溶解,ag带标记的无水硫酸铜粉末没有发生改变
B.溶液中可找到带标记的,且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小于ag
C.溶液中可找到带标记的,且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大于ag
D.有部分带标记的进入溶液中,但固体质量保持不变
11.(2025·浙江会考)把一定量的Fe粉放入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对滤出的固体和滤液中溶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B.滤出固体中有,滤液中一定有
C.滤出固体中有,滤液中一定有,可能含有
D.滤出的固体中有,滤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12.(2025·浙江会考)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物理实验,展示了飞船内部物体在失重(相当于物体不受重力)情况下的物理现象。王亚平利用小球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时,将小球偏离竖直位置后放手;第二次实验时,将小球偏离竖直位置后,在放手时对小球施加一个垂直于悬线的力。下列四幅图(如图所示)表示小球在这两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运动情况,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13.(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的电路,电路连接及各元件均完好,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P向左滑动时会出现(  )
A.电压表V1与电压表V2的示数之和不变
B.电压表V2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不变
C.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1的示数变大
D.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
14.(2025·浙江会考)给某种动物注射了三种细菌。如图表示随时间的变化实验动物血液中细菌个体数的变化,其中X表示给无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强的细菌,Y表示给有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强的细菌,Z表示给无免疫力的宿主注射了毒性弱的细菌。则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不能防御毒性强的细菌,但能防御毒性弱的细菌
B.毒性弱的细菌也可能对宿主造成危害
C.动物免疫系统可以区分毒性强和毒性弱的两种细菌
D.毒性弱的细菌和毒性强的细菌都能在动物体内不断繁殖
15.(2025·浙江会考)日本本州东岸近海海域曾发生7.3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影响,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易发生地震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C.地震属于内力作用,内力的作用是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D.内力作用的结果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
16.(2025·浙江会考)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后常见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新冠病毒属于   。
(2)临床上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从细胞角度解释吸氧的原因   。对患者注射葡萄糖液时,当针刺破皮肤,病人会感觉到疼痛。如图所示,痛觉形成的神经传导途径是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
(3)专家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治愈后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抗体,一般不易在短期内再次感染该病毒,这种免疫被称为   。
17.(2025·浙江会考)工业上以铁粉为原料制备新型消毒、净水剂的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是   ,反应①发生时的现象为   。
(2)已知氢氧化亚铁和双氧水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反应③中双氧水做氧化剂,常见试剂高锰酸钾也可做氧化剂,该工艺流程中选用双氧水而不用高锰酸钾的原因是   。
18.(2025·浙江会考)人体需要摄取食物补充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如图为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相关物质和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肺部吸入的氧气首先到达心脏的   (填位置)。
(2)d是肾小管的   作用,防止体内水分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流失。
(3)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排尿是间断的。人产生尿意后能有意识地控制暂时不去排尿,说明   。
(4)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做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为   。
19.(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物体M与弹簧一增相连,系在绳子末端的小球从A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经最低点B,撞击物体M后反弹,并使M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最终到达最右端D点,(图中C点是弹簧原长的末端,均不计空气阻力)。
(1)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   
(2)小球在最低点B时,受到的力    (选填“是”或“不是”)平衡力。
(3)物体M从C到D点的过程中,动能大小变化情况是    (选填“一直变大”“一直变小”或“先变大后变小”)。
20.(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个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21.(2025·浙江会考)按要求填空。
(1)溶液和溶液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为表示这个反应,写出了下列两个反应方程式:甲,;乙,。你认为哪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合理,并简述理由:   。
(2)已知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等八种离子中的几种,取该溶液少许,滴入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则原溶液中可以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3)已知难溶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更难溶的物质,将白色加到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2.(2025·浙江会考)某实验小组欲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称取若干克硫酸铜晶体,研细后加入10mL蒸馏水溶解;
②将足量的NaOH溶液与上述溶液充分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过滤后洗涤沉淀;
③将所得沉淀转移到坩埚中,均匀缓慢加热至完全变为黑色,研细备用;
④按下表中的质量混合好固体后,在相同条件下加热,并与的催化效果做比较,实验时间均以生成50mL气体为准(见图甲),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编号 质量(g) 其他物质质量(g) 待测数据
1 2.0 /
2 2.0 CuO 0.5
3 2.0 0.5
(1)步骤①中需要硫酸铜晶体至少   g(结果保留1位小数);表格中的“待测数据”是指   。
(2)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气体体积,在读取反应前后量气管中液面的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______。(可能为多选)
A.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B.读数前不能移动量气管和水准管
C.保持水准管静止,待水准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立刻读数
D.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时再读数
(3)若50mL量气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图乙所示,A与B刻度间相差1mL,刻度A为19,则此时气体的读数为   。
23.(2025·浙江会考)某人持续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下图显示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的测定结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下降是由于血糖在呼吸作用中被大量消耗,写出有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   。
(2)运动30分钟的过程中,血糖能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主要依赖于   分解。
(3)运动初期,血液中的脂肪酸浓度也下降,猜想可能的原因:   。
24.(2025·浙江会考)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自己,可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火的利用史。
(1)由于对流,热空气上升,在日常中我们所见的烛焰如图甲所示。假如在完全失重充满空气的太空船里,你认为烛焰的形状是(  )
A. B. C. D.不燃烧
(2)由于火焰温度很高,空气会发生电离,从而火焰周围充满了正负离子,当用手摩擦一束细塑料包扎带,由于静电作用,包扎带会张开成如图乙所示的形状,当你把火焰靠近包扎带时又会合拢,请解释此原因: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25.(2025·浙江会考)小华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量为280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2m。已知他自身的重量为500N,对绳子施加的拉力,两脚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求此过程中:
(1)小华对地面的压强;
(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6.(2025·浙江会考)重力势能是由于重物被举高后具有的能,其大小可以表示为,表示重力势能,h为重物被举高的高度。弹性势能是物体因为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可以表示为,表示弹性势能,k为弹簧弹性系数,x为弹性形变量。如图,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连接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小球的平衡位置O作为坐标原点,x轴正方向朝下。若取坐标原点O为系统势能的零点,则当小球位于坐标为的位置时,请证明此时由弹簧和小球组成的系统总势能为。
27.(2025·浙江会考)科学家为了弄清楚生物遗传的控制部位在哪里,取海洋中的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伞藻(如图),伞藻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其细胞核只位于假根中。伞藻有两个种类,甲种伞藻的帽呈伞形,乙种伞藻的帽呈菊花形。科学家将甲、乙伞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再将甲伞藻的伞柄移植到乙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丙),乙伞藻的伞柄移植到甲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丁)。一段时间后,丙、丁伞藻都分别长出了新的帽。
(1)根据实验过程,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
(2)科学家进一步实验,将乙伞藻的细胞核去除,将甲伞藻的细胞核移入,切除乙伞藻的帽,一段时间后观察乙伞藻的帽形。科学家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3)海洋生态系统较农田生态系统更稳定的原因是   。
28.(2025·浙江会考)化学兴趣小组测定溶质为和的混合溶液中两者的质量分数。向质量为100g的该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再向其中滴加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已知是难溶于水和酸的白色固体)
(1)m的值为   。
(2)该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组成以及元素的规定来分析。
【解答】A、钠元素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单质,氦是气字头,属于稀有气体,是非金属单质,A不符合题意;B、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He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规则,(+1)×2+X=0,X=-2,B不符合题意;
C、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Na2He由钠元素和氦元素组成,C不符合题意;
D、氢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如氢气;可以组成化合物,如水、过氧化氢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再光照的条件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此过程发生的场所再叶绿体中。
(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的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需要一定的pH和温度)等。
【解答】A.由图甲可知,当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是负值,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不如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多,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A正确。
B.由图乙可知,随着施用同一农药的次数增加,把没有抗药性的害虫杀死,有抗药性的害虫活下来,因此有抗药性的害虫比例会增加,所以b点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所占百分比比a点大,B正确。
C.由图丙可知,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催化能力最强,C正确。
D.由图丁可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b点时最低,表示此时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蔬菜体内储存有机物最多,最适合储存。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AB.要判断出A所受的摩擦力,首先根据拉力F和动滑轮的特点,计算出绳子对A的拉力,对A进行受力分析,可知物体A受到B的摩擦力,根据平衡力的特点计算出A受地面的摩擦力;
C.根据动滑轮的特点及A的移动速度判断滑轮的移动速度;
D.根据公式P=Fv计算出拉力F的功率。
【解答】 AB.不计滑轮的摩擦和重力,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则两段绳子向右的拉力与向左的拉力平衡,所以2F拉=F,则A物体对滑轮的拉力F拉=F=×10N=5N;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滑轮对A的拉力也为5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恒为2N,因拉滑轮时,物体B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测力计对B向右的拉力与A对B向左的摩擦力平衡,所以fA对B=F示=2N;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物体B对A的摩擦力为2N,方向向右;
物体A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地面对物体A还有向右的摩擦力,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拉=fB对A+f地,
所以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地=F拉-fB对A=5N-2N=3N,所以A错误,B正确;
C.由图知,拉力作用在动滑轮的轴上(特殊情况),此时动滑轮费力但省一半的距离,
所以滑轮移动的速度(拉力端移动的速度):,故C错误;
D.水平拉力F的功率:P=Fv滑轮=10N×0.1m/s=1W,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B、根据在一定量的AgNO3和 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铁粉,铁会与硝酸银反应,不会与硝酸锌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会先与稀硫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催化剂不会影响生成氧气多少进行分析。
【解答】A、氧化钙会与水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先减小,然后增大到原来的数据,A错误;
B、在一定量的AgNO3和Zn(NO3)2混合溶液中加铁粉,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而弱于锌,故铁能和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单质而不能和硝酸锌反应,则刚开始溶液中含有3种溶质,硝酸银反应完,溶液中就只含有两种溶质,B错误;
C、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氢氧化钾先与稀硫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图象符合要求,C正确;
D、催化剂不会影响生成氧气多少,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1)物体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或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不产生摩擦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在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才守恒;
(4)物块在平板上滑动,克服摩擦做功,物块和小车的内能都增大。
【解答】A、物块与平板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者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趋势,物块在水平方向不受摩擦力作用,A错误;
B.物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物块的支持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物块在平板上滑动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块和小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故C正确;
D、物块在平板上滑动的过程中,物块和小车之间需克服摩擦做功,将物块的动能转化为物块和小车的内能,因此,物块动能的变化量不等于物块内能的变化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要较长时间保存Fe(OH)2沉淀,只要满足在制取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和空气接触即可。
【解答】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要较长时间保存Fe(OH)2沉淀,必须在制取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和空气接触,对比四个选项明显可以发现选项A、D和空气接触最少,故排除A、D。
B、尽管和空气接触,但在制取过程中向FeCl2溶液中持续通入H2,可将溶液中的O2排出,减少生成的Fe(OH)2沉淀和O2接触,有利于较长时间保存,故可排除B。
C、尽管密封了试管,但是试管内仍充满空气,生成的Fe(OH)2沉淀极易与溶液上方的O2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不利于保存。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因为煤油的比热容比水小,相同质量的煤油和水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煤油的温度变化大,据此分析;
(2)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3)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根据Q=I2Rt判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少;
(4)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瓶中煤油吸收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体积膨胀越大,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A、相同质量的煤油和水相比,由于煤油的比热容小于水,在吸收相同热量时,煤油温度升高更多,用煤油做实验效果会更显著,因此 A 正确;
B、从图中可知,两段电热丝串联在同一电路中,根据串联电路特点,通过它们的电流必然相同,所以 B 错误;
C、依据电阻定律,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对于材料相同、长度相等的两段导体,横截面积大的电阻较小。再根据焦耳定律Q=I2Rt,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小的导体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更少,故 C 错误;
D、本实验中,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玻璃管中液面高度的上升来反映温度变化,因此实验中的两支温度计可用粗细相同的两根空心玻璃管替代,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人体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流经肺部后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流经肝脏、肾脏时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3)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
【解答】A.流经肝脏后,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转化为静脉血,A正确。
B.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小肠后,由含养料少,含氧量多的动脉血变为含氧量少,养料多的静脉血,B错误。
C.血液流经肾脏后,由含氧多的动脉血变为含氧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的静脉血,C错误。
D.流经肺泡后,氧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血液由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及浮沉条件可知a、b、c容器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大小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图a、b中把A、B看做一个整体,它们都漂浮,所以浮力都等于自身的总重力;c图中A下沉,所以A、B受到的总浮力小于它们自身的总重力。所以F浮a=F浮b>F浮c,
根据F浮=ρ水gV排,知Va排=Vb排>Vc排,因为,,转化可得,,判断可得。将绳子剪断后,铁块下沉,木块漂浮,则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铁块受到的浮力小于于自身重力,浮力小于木块和铁块的总重力,则排开水体积小于中排开水的体积,故。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无水硫酸铜的特性是极易吸水,故放入后会吸收溶液中的水分而使原来饱和的溶液析出溶质,此溶质也会带出结晶水,最终的结果是溶液依旧饱和,析出的晶体中含有结晶水,且是放入的硫酸铜晶体与析出的硫酸铜的晶体共同组成。
【解答】无水硫酸铜具有极易吸水的特性,将其放入溶液后,会吸收溶液中的水分,导致原本饱和溶液的溶剂减少,进而使溶质析出。由于析出的溶质会带出结晶水,最终溶液仍保持饱和状态。析出的晶体中含有结晶水,且由放入的硫酸铜晶体与新析出的硫酸铜晶体共同组成,因此蓝色晶体的总量应大于 ag。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锌>铁>铜>银,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AgNO3、Cu(NO3)2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根据金属与盐反应的规律,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可知,铁粉首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与硝酸铜发生反应而不能与硝酸锌发生反应。
【解答】A、如果铁粉的量很少,少到只能部分或全部置换出溶液中的银,则滤出的固体中含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Cu(NO3)2,Fe(NO3)2,Zn(NO3)2,可能含有AgNO3,A正确;
B、若滤出固体中有Ag,Cu,说明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剩余的铁粉继续与硝酸铜部分或是全部反应,所以滤液中Fe(NO3)2,Zn(NO3)2,可能含有Cu(NO3)2,B错误;
CD、若滤出固体中有Ag,Cu,Fe,说明铁粉过量,铁粉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完全反应后依然有剩余,所以滤液中一定有Zn(NO3)2、Fe(NO3)2,CD错误;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总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在飞船内部,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等同于物体不受重力)。第一次开展实验时,把小球从竖直位置移开后松手,此时小球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可知,小球会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甲图是正确的。第二次实验时,同样将小球从竖直位置移开,不过在松手的同时,给小球施加一个与悬线垂直的力。由于惯性,小球会继续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又因为受到细线的拉力影响,小球会做匀速圆周运动,因此丁图正确。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R2的滑片左侧相当于导线,则电压表V1测电源的电压,电压表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电源的电压可知滑片移动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R1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R2两端的电压变化,进一步得出电压表V1与电压表V2的示数之和、电压表V2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的变化。
【解答】AB、依据 U = IR 这个公式,由于电流变小,R1 两端的电压也会降低。在串联电路里,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因此 R2 两端的电压会增大,即电压表 V2的示数变大。因为电压表 V1示数不变、电压表 V2示数增大、电流表 A 示数减小,所以电压表 V1与电压表 V2的示数总和会变大,同时电压表 V2 与电流表 A 的示数比值也会变大,这表明选项 AB 是错误的。
C、从电路图可以看出,R1 与 R2 形成串联连接。并且,R2 滑片左侧部分与 V1串联,这使得 R2 的左侧部分可视为导线。在此电路结构下,电压表 V1 测量的是电源电压,电压表 V2 测量的是 R2 两端的电压,电流表则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大小。鉴于电源电压恒定不变,所以在滑片移动过程中,电压表 V1 的示数始终保持稳定, C 错误。
D、当把滑动变阻器 R2 的滑片 P 向左滑动时,R2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增大,整个电路的总电阻也随之变大。根据相关电学原理,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减小,也就是电流表 A 的示数会变小,D 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动物免疫系统可以区分毒性强和毒性弱的两种细菌。免疫系统既能防御毒性强的细菌,也能防御毒性弱的细菌。
【解答】A. 从曲线 Y 和 Z 能够了解到,免疫系统对毒性强的细菌和毒性弱的细菌都具备防御能力,所以 A 选项错误。
B. 通过曲线 Z 可以看到,在抗体产生之前,毒性弱的细菌存在大量增殖的情况,这说明它或许会和毒性强的细菌一样,对宿主造成危害,因此 B 选项正确。
C. 依据实验结果,无法得出动物免疫系统能够辨别毒性强和毒性弱的两种细菌这一结论,故 C 选项错误。
D. 毒性弱的细菌并非不能在动物体内持续繁殖,所以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5.【答案】C
【知识点】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解答】由于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因此容易发生地震,A 选项正确。地震作为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B 选项表述无误。地震属于内力作用,而内力作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C 选项的说法错误。内力作用在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1)病原体
(2)氧气进入细胞,参与细胞内有机物分解,获得能量,供正常生命活动所需;A→C→E→F→H
(3)特异性免疫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根据传播途径,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3)图中,A感受器、B效应器、C传入神经、D传出神经、E神经中枢、F上行传导束、G下行传导束、H大脑。
【解答】(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冠病毒。
(2)呼吸作用的定义为: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临床上给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原因在于吸氧可使病人的细胞获得氧,静脉注射葡萄糖能让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取能量,以供给生命活动所需。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 感受器→C 传入神经→E 神经中枢→D 传出神经→B 效应器。F 是脊髓的白质,能将神经冲动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进而产生痛觉。综上可知,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因此,痛觉形成的神经传导途径是 A→C→E→F→H。
(3)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第三道防线,其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且仅对特定病原体有防御作用。专家说明,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治愈后体内存在抗体,由于抗体具有特异性,不会再次感染该病毒,所以这种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氧气进入细胞,参与细胞内有机物分解,获得能量,供正常生命活动所需;A→C→E→F→H;(3)特异性免疫。
(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冠病毒。
(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临床上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液,其原因是吸氧有助于病人的细胞获得氧;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A感受器→C传入神经→E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B效应器。F是脊髓的白质,能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痛觉,由上可知,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故痛觉形成的神经传导途径是A→C→E→F→H。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专家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的病人治愈后体内存在抗体,不会再次感染该病毒,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这种免疫被称为特异性免疫。
17.【答案】(1)过滤;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2)
(3)双氧水反应后残留物是水,高锰酸钾的残留物会带来新的杂质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可以把不溶物和液体分离,以及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题中涉及的反应物及生成物进行分析;
(3)根题中流程图中的物质及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1)过滤可以把不溶物和液体分离,而操作Ⅰ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故名称为过滤;反应①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实验现象为: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2)由题意可知氢氧化亚铁和双氧水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再根据流程图中可知该生成物为氢氧化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通过分析高锰酸钾、双氧水反应的产物可知,双氧水反应后的残留物是水,而高锰酸钾的残留物会带来新的杂质。
故答案为:(1)过滤;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2);(3)双氧水反应后残留物是水,高锰酸钾的残留物会带来新的杂质。
(1)操作Ⅰ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故名称为过滤;反应①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实验现象为: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氢氧化亚铁和双氧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通过分析高锰酸钾、双氧水反应的产物可知,双氧水反应后的残留物是水,而高锰酸钾的残留物会带来新的杂质。
18.【答案】(1)左心房
(2)重吸收
(3)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受大脑控制
(4)1.4W
【知识点】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血液流通路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血液流通路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当血液流经肾脏时会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肾脏由非常多肾单位构成,肾单位含有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等,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肾小囊具有滤过作用。
【解答】(1)肺部吸入的氧气进入呼吸道到达肺部首先经历的是肺循环,肺循环起始于肺动脉,然后血液经肺部毛细血管获得氧气,在通过肺静脉将血液运回心脏中的左心房。
(2)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管处时,血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d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防止体内水分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流失。
(3)肾脏产生的尿液会储存再膀胱内,当膀胱充盈时会发送信号给大脑,从而产生尿意,但健康的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过程,说明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
(4)人的心脏每跳一次输送的血液看作长为L,截面积为S的液柱,心脏每跳一次需做的功为W=FL=pSL=pΔV,心跳每分钟70次,则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为:
P==W=1.4W。
故答案为:(1)左心房;(2)重吸收;(3)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受大脑控制;(4)1.4W。
(1)肺部吸入的氧气进入呼吸道到达肺部首先经历的是肺循环,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因此他吸入的氧气首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d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防止体内水分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流失。
(3)健康的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说明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
(4)人的心脏每跳一次输送的血液看作长为L,截面积为S的液柱,心脏每跳一次需做的功为W=FL=pSL=pΔV,心跳每分钟70次,则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为:
P==W=1.4W。
19.【答案】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不是;一直变小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因素分析它们的变化,然后得出能量的转化情况;
(2)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一定是受非平衡力作用;
(3)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物体受到的合力与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速度越小,动能越小。
【解答】(1) 当小球从 A 位置运动到 B 位置时,其质量保持不变,速度逐渐增大,高度逐渐降低,由此可得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所以能量转化情况为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 小球处于最低点 B 时,速度达到最大值,且其运动轨迹呈现为圆周运动,因此小球所受的力并非平衡力。
(3) 在物体 M 从 C 点向 D 点移动的过程中,弹簧的形变程度不断加大,物体受到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弹力逐渐增强,导致物体做减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小,动能也随之越来越小。
故答案为:(1)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2)不是;(3)一直变小。
20.【答案】(L-d)/2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要使平面镜宽度CD最小,必须:左眼看的是C,右眼看的是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AM=BM,AO=BO,CQ=DQ,CN=DN,BD=AC,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解答。
【解答】用左眼看右边的,用右眼看左边的。如图所示:
(绿橙部分的长度即所求的平面镜宽度)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AM=BM,AO=BO,CQ=DQ,CN=DN,BD=AC,
由图可知,四边形BDAC为矩形,过点F作ED的平行线,与平面镜MN交于点P,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四边形EFGD、EFPO是平行四边形,则EF=QP=DG=d,
OP是△BFG的中位线,;
又因为OP=OQ+QP,AC=BD=L,
所以OQ=OP-PQ=(BD+DG)-PQ=(L+d)-d=。
21.【答案】(1)甲不合理;因为甲的生成物中的将与HCl反应
(2)
(3)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反应是否合理;
(2)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在溶液中,要想离子共存,离子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反应,即不能有气体或水或沉淀产生;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1)对于反应 CaCl2 + NaHCO3 = CaCO3 + NaCl + HCl,由于生成物中的 CaCO3能与 HCl 发生反应,所以该反应不合理;而 CaCl2 + 2NaHCO3 = CaCO3↓ + 2NaCl + CO2↑ + H2O 反应中生成了沉淀、气体和水,因此该反应合理。
(2)向混合溶液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后,试液变蓝,说明溶液中含有显碱性的 OH-。因为 H+与 OH-会结合生成水,Cu2+与 OH-会生成沉淀,Ag+与 OH-也不能共存,所以 H+、Cu2+、Ag+与 OH-均无法共存,由此可知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H+、Cu2+、Ag+,则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为:。
(3)依据难溶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更难溶物质的原理,将白色 Mg (OH)2加入 FeCl3溶液中会生成红棕色沉淀,这是由于 Fe (OH)3比 Mg (OH)2更难溶,故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甲不合理;因为甲的生成物中的将与HCl反应;(2);(3)。
(1)因CaCl2+NaHCO3=CaCO3+NaCl+HCl反应的生成物中CaCO3能与HCl反应,则该反应不合理;而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反应有沉淀和气体、水生成,则该反应合理;
(2)该混合溶液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则该溶液中含有显碱性的OH-。H+与OH-生成水,Cu2+与OH-生成沉淀,Ag+与OH-、即H+、Cu2+、Ag+与OH-不能共存,故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H+、Cu2+、Ag+;则该混合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3)由难溶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更难溶的物质,则白色Mg(OH)2加到FeCl3溶液中有红棕色沉淀生成,是因为Fe(OH)3比Mg(OH)2更难溶,化学方程式为:。
22.【答案】(1)1.6;生成5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2)A;D
(3)19.8mL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1)本探究题的目的是证明氧化铜对氯酸钾的催化作用,过程是先用胆矾通过化学方法制取氧化铜,再让氧化铜与氯酸钾混合加热,并与二氧化锰与氯酸钾混合加热比较生成等量氧气所需的时间,来证明氧化铜对氯酸钾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2)计算胆矾的质量应根据需要的氧化铜的质量,可依据铜元素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本题是要判断氧化铜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因变量是测量氧气的生成速率,即表格中的“待测数据”应是本实验的关键,就是测定生成5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3)读取反应前后量气管中液面的读数要准确,方法要规范。量气管读数会受气压影响,故待左右页面相平方可读数。
【解答】(1)设需要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x,根据反应关系可得:
x=1.6g;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氧化铜的催化作用,而测定反应时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因此表格里的 “待测数据” 为:生成 50mL 气体所需的时间。
(2)为实现对气体体积的较为准确测量,在读取反应前后量气管中液面读数时,需保持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平齐。并且,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后再进行读数,所以应选择 AD 选项。
(3)需要注意的是,量气管的刻度呈现出上小下大的特点,所以此次读数应为 19.8mL。
故答案为:(1)1.6;生成5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2)AD;(3)19.8mL。
(1)设需要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x,根据反应关系可得:
x=1.6g;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氧化铜的催化作用,关键是测定反应时间,所以表格中的“待测数据”就是:生成5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2)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气体体积,在读取反应前后量气管中液面的读数的过程中,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故选AD;
(3)注意量气管的刻度是上面小,下面大,所以读数应是19.8mL。
23.【答案】(1)
(2)肝糖原
(3)血液中的脂肪酸可以氧化供能(合理即可)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曲线图是本题的切入点,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运动过程中,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的氧化分解会增加。据此可以解题。
【解答】(1)细胞呼吸时,葡萄糖和氧气再酶的催化作用下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运动 30 分钟期间,血糖不断下降,这一情况会刺激体内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使肝糖原分解,从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状态。
(3)脂肪作为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酸是其水解产物,脂肪酸也能够通过氧化分解来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1);(2)肝糖原;(3)血液中的脂肪酸可以氧化供能。
(1)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运动30分钟的过程中,血糖持续下降,刺激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3)脂肪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酸是脂肪的水解产物,它也可以氧化分解供能。
24.【答案】(1)C
(2)火焰周围充满了正、负离子,细塑料包扎带靠近时,正负离子就会转移到塑料扎带上,空气中的正负离子中的某种电荷与塑料扎带上的电荷中和而合拢
【知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由于重力的作用,液体和气体的形状受重力的影响,一旦重力消失,其形状会发生变化;
(2)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1)在完全失重且充满空气的太空船内,由于无法形成对流,空气不会因受热而产生上升运动。火焰被空气环绕,其形态呈现为圆形,因此选项 C 与实际情况相符,而选项 ABD 不符合要求。
(2)火焰周围充满了正、负离子,细塑料包扎带靠近时,正负离子就会转移到塑料扎带上,空气中的正负离子中的某种电荷与塑料扎带上的电荷中和而合拢。
故答案为:(1)C;(2)火焰周围充满了正、负离子,细塑料包扎带靠近时,正负离子就会转移到塑料扎带上,空气中的正负离子中的某种电荷与塑料扎带上的电荷中和而合拢。
(1)假如在完全失重充满空气的太空船里,不能进行对流,空气不会因为受热而上升,围绕在火焰周围,呈圆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火焰周围充满了正、负离子,细塑料包扎带靠近时,正负离子就会转移到塑料扎带上,空气中的正负离子中的某种电荷与塑料扎带上的电荷中和而合拢。
25.【答案】(1)
(2)70%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人对绳子施加的拉力F=200N,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可知绳子对人的拉力也为200N,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据此求出人对地面的压力,根据求出小夏对地面的压强;
(2)根据W有=Gh求出重物做的有用功,根据求出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1)人对绳子施加拉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绳子对人的拉力F拉=200N,故人对地面的压力是
根据压强公式代入数据计算如下:;
(2)物体匀速提升了2m,有两股绳子,所以绳端移动距离
拉力做的总功
拉力做的有用功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人对绳子施加拉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绳子对人的拉力也是200N,故人对地面的压力是
则人对地面的压强为
(2)物体匀速提升了2m,绳端移动距离
拉力做的总功
拉力做的有用功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6.【答案】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势能的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根据弹簧所受拉力与形变量成正比及结合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解答】以坐标原点作为系统势能的零点,此时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弹簧的伸长量为,则当小球位于坐标为的位置时,弹簧的伸长量为,相对于点,结合弹性势能公式: ,可计算出弹性势能的增加量为
又因为该位置比重力势能的零位置低,故根据重力势能公式 可计算出小球此时的重力势能为,系统总势能为
故答案为:。
27.【答案】(1)实验表明伞藻伞冒形态是由假根决定的
(2)排除伞藻遗传物质可能来自细胞体中的细胞质
(3)海洋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物种更丰富,结构更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通常历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等环节。探究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
【解答】(1)在实验中,伞藻分为甲、乙两个种类,甲种伞藻的帽形状像伞,乙种伞藻的帽呈现菊花状。科学家把甲、乙两种伞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然后将甲伞藻的伞柄嫁接到乙伞藻的假根上(命名为丙),把乙伞藻的伞柄嫁接到甲伞藻的假根上(命名为丁)。经过一段时间,丙、丁伞藻各自长出新帽。由此实验过程可知,伞藻伞帽的形态由假根决定。
(2)由于细胞核对生物性状起控制作用,科学家把乙伞藻的细胞核移除,植入甲伞藻的细胞核,并切除乙伞藻的帽,随后观察一段时间内乙伞藻的帽形变化。科学家开展此实验,旨在排除伞藻的遗传物质可能来源于细胞体细胞质的可能性。
(3)在生态系统里,各类生物的数量以及它们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平衡属于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紧密相关,生物种类越丰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也就更加稳定。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更为繁多,系统结构更为复杂,其抵御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也更强 。
故答案为:(1)实验表明伞藻伞冒形态是由假根决定的;(2)排除伞藻遗传物质可能来自细胞体中的细胞质;(3)海洋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物种更丰富,结构更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1)伞藻有两个种类,甲种伞藻的帽呈伞形,乙种伞藻的帽呈菊花形。科学家将甲、乙伞藻的帽和假根都切除,再将甲伞藻的伞柄移植到乙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丙),乙伞藻的伞柄移植到甲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丁)。一段时间后,丙、丁伞藻都分别长出了新的帽。根据实验过程,可以得的结论是实验表明伞藻伞冒形态是由假根决定的。
(2)细胞核控制生物的性状,将乙伞藻的细胞核去除,将甲伞藻的细胞核移入,切除乙伞藻的帽,一段时间后观察乙伞藻的帽形。科学家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排除伞藻遗传物质可能来自细胞体中的细胞质。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海洋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的种类更丰富,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复杂,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更强。
28.【答案】(1)2.33
(2)设的质量为,根据反应关系可得:

该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
答:该混合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2.12%。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给出的图可以看出,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了0.88g的二氧化碳,根据关系式发求算出碳酸钠的质量以及对应的碳酸钡的质量和对应的碳酸钡转化为硫酸钡时对应的硫酸钡的质量,进而求算其他数据。
【解答】(1)设与HCl反应的BaCO3的质量为x,
x=3.94 g;
6.27克沉淀总质量中包含碳酸钡和硫酸钡,故硫酸钡的质量m=6.27g 3.94g =2.33g ;
(2)见答案。
(1)设与HCl反应的BaCO3的质量为x,
x=3.94 g;
沉淀总质量减去碳酸钡的质量即为硫酸钡的质量,故m=6.27 3.94 =2.33 ;
(2)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