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绿》 第1课时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绿》 第1课时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10.绿 课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学科素养/单元要素 文化自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运用: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思维能力: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审美创造: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前后知识关联 这首诗围绕“绿”展开,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其他描写自然的课文,如《春》或《秋天的雨》,这些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了对自然的感知能力,为理解《绿》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情境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描述的景象, 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初步仿写诗歌的第三小节,并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审美创造: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学具 课本、ppt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小组合作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古诗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古诗,找一找它们有没有共同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学生回答:都有绿这个字。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诗歌是艾青的《绿》。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诗作努力反映民族、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主要作品:《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活动一:整体感知,读好绿之色彩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字词:挤jǐ 交叉 chā (注意红色字体“挤”“叉”的读音) 墨水瓶 舞蹈 教练 指挥 按着 节拍 整齐 集中 墨绿 嫩绿 淡绿 粉绿 提示:“叉”的读音是chā,不能读成chà。 听课文录音,再读课文,尝试读出节奏。思考:1.比较《绿》与《繁星》有什么不同?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朗读,并总结要点:这首诗和前一课的三首短诗形式不同,是由若干小节组成。主要写了大自然的绿。 (3)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和小组成员分享你的朗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再讨论每一个小节都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小组学生汇报回答:读了第 小节,我仿佛看到了 这样的景象,这个小节的主要内容是: 。
第一小节(眼前铺满绿色。) 第二小节(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应有尽有。) 第三小节(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第四小节(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五小节(绿色在风中舞动,有了生命。) 3.活动二:品绿色之魅 (1)发布学习任务:哪个小节让你觉得想象独特?请你找出来,把看到的画面或感受批注在旁边。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说出感受,读好诗句。 预设1:第一小节。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强调读出“到处”是绿的,墨水瓶能有多少墨水啊?居然能把一切都染绿了,太奇妙了! 交流:借用这一比喻,写眼前铺满绿色的感觉,同时引出下文。 师提问:到处是绿,让你想到了哪些地方是绿的? 嫩绿的树叶是绿色的;翠绿的竹子是绿色的;黄绿的小草是绿色的......
(3)快问快答: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满满的绿。那么诗里的“绿”字有多少个呢? 这首诗里, 居然出现了17个“绿”字。怪不得我们看的时候 会觉得满眼的“绿”在诗行里跳跃呢!
(4)指导朗读这一小节 (5)作者在第2小节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不同的绿?学生汇报交流: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教师小结:连用六个词语,写出了绿的深浅浓淡,体现出绿色的丰富。后面省略号表示什么呢?学生汇报:表示列举的省略,告诉我们还有很多绿色。
(6)这么多绿,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整体感受呢?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7)指导背诵 (8)指导生字书写:瓶
三、教师总结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真令人惊叹绿的世界的丰富!这诗歌中还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作业设计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