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主题情境卷
回忆是时光的印记,犹如岁月的书签,夹杂着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故事。它时而轻盈如蝶,翩跹起舞;时而静谧如歌,低吟浅唱。那些温暖的往日,带着青涩的梦想,犹如一缕轻风,拂过我们心灵的湖面,留下一串串晶莹的涟漪。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开启一场回忆之旅,去感受时光里的韵味吧!
任务一:编辑校刊,唤醒记忆
【往昔余音】美好的回忆犹如一颗颗珍珠,历经时光的打磨,依旧闪闪发亮,熠熠生辉,让人难以忘怀。校刊“拾光”栏目准备刊载相关文章,请你协助编辑,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4分)
时光悄然飞逝,可往事历历在目,如溪流般悠悠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人到中年的鲁迅追忆藤野先生,感谢先生在日本期间曾给予他的教诲与关怀;穿越时光,我们跟随萧红的步伐,感受到鲁迅先生平凡真实的一面;我们也通过文字目堵了南仁东先生的星空梦、报国志,看到了一位为祖国的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科学家”;更是在艾芙·居里的文字中,看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提取镭的艰辛过程,无论躁热还是严寒,他们都不曾停歇。
1.请确认文章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悄然(A.qiāo B.qiǎo )( )
教诲 (A.huì B.huǐ)( )
2.文章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分)
目堵________ 躁热________
【壮志怀昔】校刊编辑在整理文章的过程中,发现古人也常借文字诉说回忆的力量,提醒我们珍视过往,在回忆中找寻情感的慰藉与前行的动力,让过去的经历化作照亮未来的光。
3.请按要求填空。(11分)
回忆,宛如一座桥梁,横跨岁月长河,将过去与当下紧密相连。在《庭中有奇树》的悠悠情境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机盎然的奇树,承载着往昔的明媚时光;女子“(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图借这枝头繁花,遥寄对远方爱人的无尽思念,往昔相处的甜蜜画面,如走马灯般在她脑海中浮现。曹操在《龟虽寿》中,同样陷入对过往的追思。他感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叹人生短暂,却又高呼“(4)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5)__________________”。在曹操的一生中,那些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官渡战场上的运筹帷幄,赤壁鏖战时的惊心动魄,皆成为他前行的底气。
【家国凝光】校宣传部号召同学们向“拾光”栏目投稿,以下是截取的部分稿件,请修改完善。(6分)
①回忆是个人成长的见证,____________是国家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②对于个人而言,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镶嵌在回忆中,那些欢笑与泪水,成功与挫折,共同勾勒出我们独特的人生轨迹。③每当回首,都能从过往经历中汲取力量。④而国家的回忆,则镌刻在漫长岁月的里程碑上。⑤从近代的风雨沧桑,到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再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每一段记忆都是国家成长的印记。⑥这些回忆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砥砺前行。
4.请在第①句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5.第⑤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2分)
6.第⑥句中“砥砺前行”的短语类型是____________。(2分)
【感恩前行】回忆如同一把钥匙,打开历史的大门。我们回溯往昔,是为了铭记那些或辉煌、或惨痛的过往。不忘历史,方能从先辈经历中汲取力量,校准方向,在前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开辟崭新未来。
7.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问题。(3分)
A在阳台上踱来踱去,每次走到我伏案疾书的桌子边上时就提出一个论点。现在他突然停下来,沉思地回想。
“但是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他说,“比这一点更重要——那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帮助我们。”
(1)语段中A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1分)
(2)谈谈你对选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任务二:梳理往昔,汲取力量
(一) 请你阅读“2024年十大科技进步”专题资料节选,了解日新月异的前沿发展,完成8~10题。(9分)
【材料一】
2024年4月,由中国制造的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诞生,与传统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不同,“通通”模拟了3-4岁儿童的心智水平,展现出处理复杂情境的独特能力。“通通”的出现,将人工智能(AI)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经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正在迈向智能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往只能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逐渐变成了现实,会“说话”的家电、无人驾驶的汽车、手术台上的机器人……如今的AI已进入医疗、教育、家电、汽车等多个行业,覆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释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
AI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机器认知智能的研发,需要高度审慎。应建立AI生成内容的标准机制,建立涵盖创作者、发布者、使用者的责任机制,科技工作者应时刻谨记科技向善、以人为本的原则。
(有删改)
【材料二】
2024年,脑机接口技术在人体试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脑机接口是一种能够读取大脑信号的设备,让大脑可以直接与机器交互。Neuralink公司开发出了只有硬币大小的芯片,通过精密的手术机器人将极细的柔性电极植入大脑皮层。
一位瘫痪8年的患者植入了脑机接口芯片,术后很快就能用意念控制电脑鼠标,打字、发邮件。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躺在床上独立使用这套系统,这让他重获了部分独立生活的能力。几个月后,第2位受试者也完成了手术。术后的他能完成基础的电脑操作,甚至能够使用复杂的3D建模软件进行设计。这意味着脑机接口不仅能帮助患者完成日常交流,还能支持他们进行专业级的创造性工作。
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实际应用。虽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技术挑战,比如电极移位导致控制精度下降等,但这些经验将帮助改进技术,为未来更多的人带来希望。(有删改)
【材料三】
2024年11月,国际科学界迎来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成果——人类细胞图谱(HCA)计划的初步草图正式发布。这一壮举标志着对人体细胞复杂性的理解迈出了重要一步。
人体,这个由约37.2万亿个细胞构成的奇妙世界,每种细胞都承载着独特的功能与使命。这份“人体细胞地图”记录了约6 200万个人类细胞的详细信息,覆盖了神经系统、肺、心脏、肠道和免疫系统等18个重要的生物网络。这项工作的意义堪比人类基因组计划。它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有删改)
【材料四】
詹姆斯·韦布望远镜观测发现了数量惊人的明亮星系,比理论预期多出近1 000倍。这个发现为理解宇宙如何从一片混沌逐渐演化成今天的样子提供了重要线索,被称为“遥望宇宙黎明”。
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是红外线观测用空间望远镜,从2022年初展开其独特的六边形镜面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人类带来源源不断的非凡宇宙图像。2024年也不例外:在这一年间,JWST为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带来了星云和星系碰撞的壮观照片,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最遥远天体的图像,同时它还解开了多个宇宙谜团。2024年12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向全球发布19张华丽的螺旋星系图像来迎接新的一年。(有删改)
8.读完材料,你了解到哪些前沿科技发展?请分点概括,与同学分享。(4分)
9.“通通”曾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亮相,引起同学们对AI的关注。请结合【材料一】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AI发展的认识。(3分)
【链接材料】小女孩“通通”生活在一个高度仿真的数字场景中。牛奶被碰洒,她立刻找来抹布擦拭干净;皮球被丢在地上,她主动将其放回原位;够不到水龙头,就搬来一把垫脚的小凳子……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位瘫痪8年的患者植入了脑机接口芯片,术后他很快就能用意念控制电脑鼠标,打字、发邮件,这让他重获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B.“人体细胞地图”记录了约37.2万亿个人类细胞的详细信息,覆盖了神经系统、肺、心脏、肠道和免疫系统等18个重要的生物网络。
C.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技术挑战,比如电极移位导致控制精度下降等,但这样的经验是有价值的。
D.2024年间,JWST为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带来了星云和星系碰撞的壮观照片,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最遥远天体的图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1分)
百岁风霜
——革命老人沈知影小传
徐浩宽
①“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男儿自以身许国,毅然弃商从戎。虽屡经磨难、身陷囹圄、蒙受冤屈,但依然初心不改,信仰不变。
一、少年求学 宣传革命
②沈知影原名沈建新,出生在浙江新昌县大市聚。沈家的恒兴商行,已经开了多年。沈知影出生的时候,父亲沈章甫正用心经营着恒兴商行。
③10岁那年开春,在父亲的陪同下,沈知影跨进梁氏宗祠的大门,在这里上学读书。很快,他学会了做账,经常做父亲的帮手。后来沈知影在知新高级小学度过了两年幸福的读书时光。早在1917年,革命先驱梁柏台曾经求学于此,并立下“以身许国”的凌云壮志。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入侵中华大地,学校里有两个音乐老师时常带着学生唱抗战歌曲,少年沈知影很快就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并沿街传唱,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④晚年的沈老,依然记得那些旋律,时不时会哼上几句。
二、立志抗日 追求光明
⑤1942年5月17日,是新昌县大市聚镇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对沈知影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他在手稿中这样写道:“5月17日那天,日军流窜到大市聚镇,先是抢掠街店,然后是放火烧房屋。”“镇上唯一的机器碾米厂被捣毁,街头两旁几十家商店的粮食和值钱的财物被洗劫一空,然后日军将房屋烧毁,以掩盖其掠夺抢劫的罪证。”
⑥大火,从下街烧到上街,从中街烧到横街,百余间商铺和周边的民房被烧成一片废墟。A.那天夜里,沈家的煤油灯一直亮着。沈家因一道高高的石墙,幸免遭遇火灾。
⑦当沈知影目睹了日寇的凶残暴行之后,革命的火苗在心中彻底被点燃。沈知影的心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愿望,如同火山要爆发一般:我决不做“亡国奴”,决不苟且偷生,我要参加革命,拿起枪杆子,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⑧沈知影看到一些同学朋友无家可归,把他们统统请到家里。这些年轻人惺惺相惜,互相安慰,彻夜长谈,发誓要报仇雪恨,要去抗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沈家成了“避难所”,也成了宣传抗战思想的阵地。
三、________________
⑨距离大市聚不足100千米的四明山上,有一支抗日武装——浙东游击队三五支队,新昌县内不少热血青年赶往四明山,参加了抗日队伍。
⑩1943年4月的一天,沈知影和几位青年一起,在父母的目送下,踏上了去四明山的征程。
沈知影在四明山的时间不足2个月。在这50多天的时间里,沈知影受到了关于革命知识的教育,经历了革命意志的磨炼,拥有了成为游击队员的基本素质,他完全可以留下来,像其他战士那样,穿梭丛林,英勇歼敌。可是,组织要求沈知影返回大市聚镇,以恒兴商行为据点,以采购销售农副产品为掩护,去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抗日思想,动员更多的青年加入四明山三五支队。
沈知影曾这样说:“去的时候,我可是打算要与小鬼子好好厮杀一番的,这回被告知要做地下工作,不禁有些失望,但是转念一想,这也是在为革命服务,而且我的家庭背景确实更适合这份工作,于是也就释怀了”。
四、秘密战线 更改姓名
1943年下半年,沈知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正式转入地下工作。沈知影察言观色的能力很强,非常适合这份地下工作,在家以恒兴商行作为掩护,出门以收购货物为幌子。
如果有纸条、信件、重要文件,一旦被敌人搜到,那是难逃一劫的。当沈知影接到送信任务时,B.他总是把纸条捏成一小块,放在麻袋的最底端,挑着麻袋,捏着杆秤,戴上草帽,穿上草鞋,以收购茶叶、烟叶作掩护,把信件纸条一一送出去。
据沈知影回忆,有一次,他要将一份信函交给王群同志,城门口有日本人站哨,必须有良民证才可通行。沈知影灵机一动,赶到拔茅的一位表兄那里,借来良民证才完成任务。
这时期,他决定将自己“沈建新”的名字改为“沈知影”。“知”,含有知识、知道的意思,要知道自己怎样做事;“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________________
1945年5月,大市聚镇地下党组织因叛徒告密,遭到破坏,沈知影被列入通缉名单之中,他不得不逃离老家。出逃在外,度日如年,他每时每刻都在担心他的家人和战友是否安全。
一次他返回家中,谁知早已被暗哨盯上,被捕入狱。沈知影受尽折磨,面对敌人的蛊惑引诱、辱骂毒打,他不低头、不畏惧、不妥协。他的嘴舌是坚的,他的脊梁是直的,他的骨头是硬的,他的意志是刚强的。
沈知影回忆说:“在两次审讯中,我没有暴露党员身份和组织秘密,也无损害党的言行。”沈知影被抓后,父亲心急如焚,买通牢头,送去衣被饭食,同时想尽办法,到处托人,才把沈知影保释出来。出来以后,沈知影又投入到战斗中。
在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共产党员的沈知影主动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夕阳丹心 百年不渝
今年100岁的沈知影,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每天读报看新闻,还一直做着捐款希望工程、帮助困难群众等社会公益。
沈老好比一坛陈年好酒,不能一干而尽,而要一口口品尝,才能品出味儿来;沈老好比一首经典古诗,百读不厌,永久流传。这就是沈知影先生的百年人生缩影。
(选自《浙江日报》2024年10月13日,有删改)
11.【革命轨迹】借助以下思维导图,梳理沈知影的革命成长轨迹,拟写小标题并补充时间点。(3分)
INCLUDEPICTURE"陕西卷-3.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八语陕西\\陕西卷-3.tif" \* MERGEFORMATINET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小贴士如何拟写小标题?1.合乎逻辑:小标题之间要有逻辑性,不能彼此包容或者相互交叉。2.短小精悍:好的标题应该短小精悍,让人印象深刻。3.匀称和谐:各个小标题在形式上要整齐匀称,讲究布局上的美感。
12.【生活剪影】请结合文章A、B两句和表格提示,赏析与传主沈知影相关的细节描写。(6分)
品读典型细节 例句 品读角度 我的赏析
A.那天夜里,沈家的煤油灯一直亮着。 副词“一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他总是把纸条捏成一小块,放在麻袋的最底端,挑着麻袋,捏着杆秤,戴上草帽,穿上草鞋,以收购茶叶、烟叶作掩护,把信件纸条一一送出去。 动作描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选自《人民日报》专栏“钟声”,“中”和“钟”谐音,“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含有“警世钟声”之意。沈知影给自己改名为“知影”,请结合上下文并参照“钟声”的取名法,推测“影”包含的意思:(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写作特点】请借助传记的文体特点,结合本文第五部分的具体语句,分析传记作品真实性和生动性的特点。(4分)
真实性 时间、地点、事件、资料引用…… 第二单元写作:学写传记传记要求真实……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生动性 发挥想象、细节描写、修辞手法……
14.【人物光辉】品读第六部分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这处比喻句的理解。(4分)
15.【作品联读】小秦同学想给沈知影制作一张“红色山水书签”,将“山水自然之景”的要素和沈知影组合在一起,传播红色精神。请参照示例,借助象征手法寻找一个合适的物象,并用语言描绘你设计的书签。(100字左右)(4分)
作品名 书签人物 物象选择 物象色彩、状态
《红星照耀中国》 毛泽东 太阳 色彩:红色状态:光芒万丈
《百岁风霜——革命老人沈知影小传》 沈知影 明月大山 色彩:金色状态:皎洁明亮
书签示例:毛泽东站在窑洞前,仰望天空那轮红色的太阳,阳光照在他头上戴着的那顶八角帽的红星上。《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毛泽东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发动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指挥反“围剿”、领导长征等,体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就像一轮太阳,照亮了中国的黑暗。我的书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小题。(12分)
晋有士人名曰逸才,少而颖悟,好学不倦。家贫无以自给,常借书于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或问其故,逸才笑曰:“吾闻书中有黄金屋,虽未得见,然心向往之。且学海无涯,吾欲探其奥秘。”众人闻之,皆叹其志。后逸才果成大器,名扬四海,为时人所敬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家贫无以自给__________________
(2)手不释卷__________________
(3)或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__
(4)众人闻之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加点字与“皆叹其志”中的“其”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或问其故 B.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C.其一犬坐于前 D.人不堪其忧
18.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学海无涯,吾欲探其奥秘。(2分)
(2)后逸才果成大器,名扬四海,为时人所敬仰。(2分)
19.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分析逸才“成大器,名扬四海”的原因。(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简要赏析尾联中“愁”字的表达效果。(2分)
21.古人评价本诗具有“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本诗中的绘画美。(2分)
任务三:捕捉生活点滴,编织情感篇章
22.请以《你是我最_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提示及要求:
①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
1. B A 2. 睹 燥
3. (1)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2)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3)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4)老骥伏枥
(5)壮心不已 (单独一句为1分,连续两句为3分)
4. 示例:也
5. 把“近代的风雨沧桑”和“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调换位置。
6. 偏正短语
7. (1)彭德怀
(2)这句话点出了人民支持的重要性,战术虽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红军也无法生存、壮大。
8. ①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具备3-4岁儿童的心智水平,展现出处理复杂情境的独特能力;②脑机接口技术进展显著,帮助瘫痪患者用意念控制设备,支持专业级创造性工作;③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发布初步草图,深入理解人体细胞复杂性及疾病发生机制;④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发现大量明亮星系,为理解宇宙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每点1分)
9. 示例:AI的发展显示出其智能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例如“通通”模拟了3-4岁儿童的心智水平,展现出在复杂环境中进行自主行为的能力。(1分)AI的进步不仅推动技术边界的拓展,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实用。(1分)面对AI双刃剑的特性,发展过程需坚持科技向善和以人为本的原则。(1分)
10. C 点拨:A.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相关内容可知:这只是让他重获了部分独立生活的能力,并非“重获了独立生活的能力”;B.结合材料三第二段相关内容可知:这份“人体细胞地图”记录了约6 200万个人类细胞的详细信息,并非“约37.2万亿个人类细胞的详细信息”;D.结合材料四第二段相关内容可知:JWST为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带来了星云和星系碰撞的壮观照片和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最遥远天体的图像,并不是说“星云和星系碰撞的壮观照片”,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最遥远天体的图像”。
11. ①奔向四明 接受任务 ②被捕入狱 坚守信仰
③1943年下半年—1945年(每空1分)
12. (1)“一直”暗示沈知影整个夜晚都没能入睡,(1分)写出了沈知影对战况的担忧和关注。(1分)
(2)通过动词“捏成”“放”“挑”“捏”“戴”“穿”(1分)写出沈知影当年做地下工作时的小心谨慎。(1分)
(3)即影子,要做党的影子,党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1分)“影”与“隐”谐音,又有隐蔽、隐藏的意思。(1分)
13. 真实性:“1945年5月”(1分),点出了革命组织被出卖的具体时间,使事件的叙述明确,保证了叙述的真实可信。(1分)(或:“在两次审讯中,我没有暴露党员身份和组织秘密,也无损害党的言行。”引用传主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现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不低头、不畏惧、不妥协”“他的嘴舌是坚的,他的脊梁是直的,他的骨头是硬的,他的意志是刚强的”,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突出了沈知影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1分),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14. 第一个分句将沈知影比作一坛陈年好酒,意味着他的经历丰富,需要细细品味;(1分)第二个分句将他比作一首经典古诗,强调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永久流传。(1分)这处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沈知影的百年人生经历和不变的革命精神。(2分)
15. 示例:沈知影站在画面的中央,脸上露出微笑,在他的背后画着一座大山,这就是四明山,山顶有一轮金色的明月。经历百年沧桑的沈知影依然有灿烂的笑容,他拨过算盘,扛过枪,送过情报,进过监狱……沈知影弃商从戎,以身许国,虽屡经磨难但依然初心不改,信仰不变。他和无数如他一样的革命战士一起组成了照耀祖国大地的一轮月亮。(4分)
16. (1)供给、供养 (2)放下 (3)原因,缘故 (4)听说
17. B 点拨:“皆叹其志”中的“其”是人称代词,他的。A.人称代词,他;B.人称代词,他的;C.其中的;D.指示代词,那些。
18. (1)而且学海没有边际,我想要探究其中的奥秘。
(2)后来,逸才果然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名声传遍天下,被当时的人敬重仰慕。
19. ①逸才从小就聪慧过人、勤奋好学;②有远大的志向,求知欲很强。
【参考译文】晋代有一位读书人,名叫逸才,(他)小时候就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不知疲倦。家中贫穷,没有办法养活自己,(他)常常向邻居借书,夜以继日地阅读,手里的书从不放下。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逸才笑着说:“我听说书中有黄金屋,虽然未曾见过,但内心十分向往。而且学海没有边际,我想要探究其中的奥秘。”众人听了他的话,都赞叹他的志向。后来,逸才果然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名声传遍天下,被当时的人敬重仰慕。
20. 全诗以“愁”字作结,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表现了不尽的乡愁。
21. 首联、颔联近景和远景相结合,描绘出白云缭绕的黄鹤楼,画面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颈联和尾联通过一明一暗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江面开阔、树绿草盛的浩渺江岸图,展现出了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22. 略。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