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主题情境卷
从万里长城的雄浑壮阔到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从古老宫殿的庄严肃穆到现代都市的摩天雄姿,无一不是民族智慧与力量的闪耀结晶。学校文学社想要拍摄“匠心承古韵·建筑丰碑礼赞”专题片,你作为其中一员,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一、实践运用·搜集素材(共7小题,计24分)
【探寻钟楼之美】校文学社的小语同学有感于钟楼之美,撰写了以下文稿,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4分)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其历史可上溯至明太祖洪武年间。钟楼构造技术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明代建筑技术的革新,整体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艺术风格。楼分两层,各层均有斗拱、藻井,绘有古仆优美的图案,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巧妙绝轮的建造艺术。如今的西安城,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地下则开辟了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每逢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1.请确认文稿中加点字的字音。(2分)
①上溯(A.sù B.shuò)( ) ②摩肩接踵(A.chǒng B.zhǒng)( )
2.小语在检查文稿时发现有错别字,请改正。(2分)
①古仆________ ②巧妙绝轮________
【溯寻诗文古建】
3.文学社成员准备写一段话,借助古诗文引出古建筑,请你补充完成下面文段。(11分)
黄鹤楼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智者,静立江畔,崔颢笔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借神话传说让其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发着悠远的情思。杭州西湖边,白堤卧于碧水之上,让人想到白居易所写“(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满是对盎然春意的喜爱。而在黄州承天寺,那庭院于月夜展现出澄澈宁静之美,苏轼见此写下“(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明媚春光里,晏殊在小园中徘徊,写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阳西下几时回”(《浣溪沙》)。金陵城上,朱敦儒凭栏远眺,吟出“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5)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溪边亭台处,李清照因沉醉于美景而忘记了回家的路,挥笔写下“(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梦令》),暮色里藏着她无忧的青春。这些古建筑,或雄伟,或精巧,皆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怀,在岁月里熠熠生辉。
【探寻古墙意趣】下面是小语搜集到的关于古代建筑构成元素——墙的资料,准备作为介绍性文字,请你修改完善。(6分)
①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墙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之一,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②在园林中,墙是最重要的造景手段之一,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利用墙的穿插、引导、遮蔽等来营造独具韵味的空间的实例。③墙上往往雕镂着各种图案,江南地区的砖雕更是别具匠心。④“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⑤打动人的不仅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还有墙内的满庭春色,墙外的众生百态。
4.文学社成员在讨论文稿时,有人想删掉第②句中的“之一”。请给他说说不能删除的理由。(2分)
5.原稿第④句标点符号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2分)
6.请将下面两个短语按正确的次序填写在第⑤句的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A.绝妙匠心 B.精湛工艺
【感悟英烈气魄】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革命英烈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宛如建筑里的正梁,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撑起希望,让正义与理想的大厦得以在中华大地矗立不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3分)
院坝里,空荡荡的,渺无人影。
隔了一阵,才看见,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无声无息地在院子里出现了。他的头发雪白,满脸花白的胡须又浓又密,像刺猬的箭毛一样遮住脸庞,只露出一对滞涩的眼睛。他糊里糊涂地沿着院坝,用一双枯黑的脚板,机械地神经质地独自跑步……也许,这个人就是老大哥说过的,那个老疯子?
又隔了一阵,才看见,几个骨瘦如柴的人,赤着脚,慢吞吞地也到院子里来了。他们似乎只会按照迂缓的习惯动作,缓缓地散步,眼神灰暗而迟滞,没有人讲话,也没有人张望。他们很少抬头上望,最多,只用冷冷的目光,微扫一下楼上新来的人,像根本没有发现刘思扬似的。只有一个稍微年轻点的,提了个瓦盆,在给那几株小树洒水,仿佛无意之间,多看了刘思扬一眼,但也只是多看一眼,再没有更多的表示。
(1)“他的头发雪白,满脸花白的胡须又浓又密”中的“他”是________(人名)。(1分)
(2)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装疯的目的是什么。(2分)
二、匠心筑梦·古韵新辉(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0题。(9分)
【材料一】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非遗项目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的技艺体系。该遗产项目主要流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
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在学术上称为木拱桥。据《宋会要》《宋史》记载,虹桥解决了此前汴河上舟船频繁与桥墩相撞的问题,成了近千年来中国名桥的典范。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木结构建筑研究中心某教授说,闽浙木拱桥与汴梁虹桥有相似之处,但又具南方木构建筑特色,汴梁虹桥的木构件间用绳索捆扎,而木拱廊桥则采用了更为精巧的榫卯结构。(有删改)
【材料二】
2024年,一座全榫卯结构的赵州桥模型走红网络,制作人是上海爷叔王震华,这是他的第二件微缩作品。他用微缩榫卯结构,还原赵州桥的力学结构之美。他所制作的榫卯学习课程已超过千万人次播放。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用全榫卯结构制作模型,再现我国古建筑风采。年轻人纷纷表示想“跟着学”,对于榫卯结构的探索热情,越来越高涨。
在距今6500—6900年的新石器时代,榫卯就已经发展出其雏形。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中发掘出土了大量木构件,其中凿卯带榫的构件有百件以上,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榫卯。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隋唐宋时期逐步程式化、标准化、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人们总结出了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的完整的营造制度,并以八等级“材”作为模数标准。这是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明清时期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木结构营造技艺又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宋元时期以来习惯使用的那种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升起”,以及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形成“侧脚”的做法逐渐被取消;斗拱结构功能逐渐退化或减弱,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出挑来承托本已缩小的屋檐重量;用水湿压弯法,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木构件断面尺寸变小,并用小尺寸短木料对接或包镶,拼合成高大的木柱,供楼阁建筑作通柱使用……(摘编自《榫卯结构,一种惊艳千年的中国美》)
【材料三】
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具有独特的美学和力学特点。紫禁城、祈年殿、应县木塔等古建筑处处可见榫卯的影子,其久经考验的抗震性能,撑起广厦千万间。即使到现在,榫卯技艺也被广泛应用,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变革,得到了创新应用。
微缩模型惊艳世人。中国古建筑榫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微缩营造技艺开创者王震华先生,闭关五年,用7 000多个零件,十万多道工序,完全用榫卯结构,纯手工打造了天坛祈年殿81倍微缩模型。这座微缩版纯手工打造的全榫卯结构祈年殿,获得了“2016世界手工艺产品博览会金奖”。后来他和团队又重新打造了更为美观,也更适合普通人拼接和学习榫卯技巧的新祈年殿积木模型。模型同样采用榫卯的建筑手法,做到不仅形似,更有神似。零件共有877个,做到“不用编号,可以任意拆装”,打破国外乐高的拼接思维,回归了中国榫卯的中心思想。
科技创新提升体验。借助数控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榫卯连接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制作,先进的工艺和材料使得榫卯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实现各种复杂的连接需求。如ZOWOO榫卯蓝牙音箱充分利用榫卯结构,将电子技术与传统工艺进行交会创新,使电子器件与木材和谐共存,同时稳固且视觉上美观,凸显了稳重气质和高雅品位。音箱外形线条简洁流畅,符合力学原理,设计师巧妙地采用起承转折的设计,使拆卸和组装变得方便灵活,展现了多种用途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意变换。
工业时代有“新工位”。榫卯早已被运用在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发动机中。叶片是航空发动机通过燃气产生推力的关键部件,主要由叶身与榫头两部分组成。榫头的作用是连接轮盘,将叶片所承受负荷转移到轮盘上。当发动机风扇转起来后,叶片榫头带动着轮盘一起转动。榫卯结构的运用,让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能把产生震动的威胁控制到最小的范围。而且这种结构中,每个叶片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一个叶片出现问题时只需要维修或者更换那一个坏掉的,大大地降低了维修成本。(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木拱廊桥的木构件间用绳索捆扎,汴梁虹桥则采用了更为精巧的榫卯结构。
B.王震华制作的榫卯学习课程,再现了我国古建筑风采,激发了年轻人对于榫卯结构的探索热情。
C.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发掘出土的大量木构件,是最早的榫卯。
D.明清时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升起”“侧脚”的做法逐渐被取消,是为了逐步程式化、标准化。
9.如今榫卯技艺得到了创新性的应用,请结合【材料三】说说榫卯技艺创新性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10.“守护文化遗产”研学团队假期有机会去采访王震华老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图片,帮助研学同学完成采访提纲。(3分)
INCLUDEPICTURE"陕西卷-9.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八语陕西\\陕西卷-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八语陕西\\陕西卷-9.tif" \* MERGEFORMATINET
采访时间 2025年2月10日
采访地点 王震华老人的工作间
采访目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视频拍摄
采访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1分)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天光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于空中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其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充完整。(3分)
文章脉络 “我”的情感态度
自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数十次到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人认为第②段太多余了,应该删去。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简要说明理由。(5分)
13.请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4分)
(1)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赏析加点词)(2分)
(2)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于空中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分)
14.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好处?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15.校刊《文心》设有“心灵驿站”“谈古论今”“人生百态”“文化之旅”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5分)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小题。(12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炉峰月(节选自《陶庵梦忆》)
张 岱
是日月政望①,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②,半山嘄呼③,乃余苍头④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⑤、INCLUDEPICTURE"革公羽-11.5.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八语陕西\\革公羽-11.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八语陕西\\革公羽-11.5.tif" \* MERGEFORMATINET 刀⑥、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⑦,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注释】①望:望日。通常在农历每月十五日。②武:半步。③嘄(jiāo)呼:大声喊叫。④苍头:仆人。⑤火燎:火炬。⑥INCLUDEPICTURE"革公羽-9.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八语陕西\\革公羽-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八语陕西\\革公羽-9.tif" \* MERGEFORMATINET (wēng)刀:插在靴筒里的短刀。⑦开山临澥:开辟山路直到临海。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
(3)从者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
(4)及知为灵运乃安 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欣然起行 悄然生恐
B.策杖而下 奔而上
C.乃安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D.扶掖下之 已而之细柳军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分)
(2)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2分)
19.张岱算得上苏轼笔下的“闲人”吗?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简要分析。(2分)
【链接材料】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亡后隐居山中,回首之前的生活,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四)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20、21题。(4分)
【甲】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乙】相见欢
李煜①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李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此词为其亡国后被囚时所作。
20.【甲】词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2分)
21.同是“上西楼”,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2分)
三、匠心之笔·巧手成章(50分)
22.寒假将至,春节旅游旺季也将来临,各地文旅都在不遗余力地推介旅游胜地,请你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文章,吸引各地的游客来我们的家乡旅游。(提示:①可多方面展现家乡的特色,如建筑、风景、美食、文化等;②选材要展现家乡最具特色的一面;③要有东道主的态度,语言要真诚、热情、有亲和力。)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600—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答案
一、1. ①A ②B
2. ①朴 ②伦
3. (1)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2)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3)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4)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5)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6)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4. “之一”说明墙是园林重要造景手段中的一个,不是唯一一个,还有其他手段,让表达更加准确。
5. 将第二个句号放在引号内。
6. B A
7. (1)华子良
(2)降低敌人的警惕性,传递情报,为越狱做准备。
二、(一)8. B 点拨:A.与材料一“闽浙木拱桥与汴梁虹桥有相似之处,但又具南方木构建筑特色,汴梁虹桥的木构件间用绳索捆扎,而木拱廊桥则采用了更为精巧的榫卯结构”表述不一致;C.与材料二“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中发掘出土了大量木构件,其中凿卯带榫的构件有百件以上,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榫卯”表述不一致;D.与材料二“明清时期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木结构营造技艺又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宋元时期以来习惯使用的那种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升起’,以及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形成‘侧脚’的做法逐渐被取消……”表述不一致。
9. 微缩模型惊艳世人;(1分)科技创新提升体验;(1分)工业时代有“新工位”。(1分)
10. ①了解王震华老人传承文化遗产——榫卯的初心和精神 ②请问您是怎么想到制作榫卯学习课程的呢? ③请问您传承榫卯技艺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怎样克服的?(每空1分)
(二)11. ①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②为完成创作,“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
③“我”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每空1分)
12. 不能删去。理由:①内容上:第②段是对第①段所说的到访莫高窟所做的事的具体阐述,内容上承接上文,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交代自己确立“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的缘由;②结构上:为下文决定创作关于莫高窟的作品做铺垫。(观点1分,内容、结构作用分别2分)
13. (1)示例:两个四字短语,古朴典雅,读来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写出了敦煌群山蜿蜒曲折、广阔无边的特点。(2分)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晨光里亮黄色的树叶比作闪耀的金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叶在阳光下光彩熠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惊叹之情。(2分)
14. 第一层级:[示例]交代了文章内容和写作对象。(1分)
第二层级:[示例]交代了文章内容和写作对象。同时,“莫高窟”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也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3分)
第三层级:[示例]交代了文章内容和写作对象。同时,“莫高窟”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也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晨曦”一词蕴含“莫高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之意。(4分)
15. [示例]观点:应放入“文化之旅”栏目。理由:①选材方面,本文展现了晨曦里的莫高窟的风景之美,莫高窟的洞窟、壁画等的美,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②主题方面,本文表达了“我”对敦煌莫高窟的喜爱与赞叹之情,以及为莫高窟做出贡献的情怀之美。(观点1分,理由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16. (1)考虑,想到 (2)大概是 (3)跟随
(4)等到
17. D 点拨:A.都表示“……的样子”。B.都表修饰。C.都表示“才”。D.助词,不译/动词,“到,往”。
18. (1)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2)月色洁白,道路清晰,我们一起拄着拐杖下山。
19. 张岱算得上苏轼笔下的“闲人”。从乙文来看,张岱在月色明亮的夜晚,与友人一同赏月,可见他有闲情逸致,与苏轼文中“闲人”的清闲相符。从链接材料可知,张岱在明亡后,回首往昔生活,此时他已不再忙于世事,有足够的闲暇去回忆和记录过去,这种状态也与“闲人”的特点契合。
【乙参考译文】这一天正是农历十五,太阳下山月亮就出来了,山中的草木都发出怪异的光,静谧得让人害怕。月色洁白,道路清晰,我们一起拄着拐杖下山,没走几步,就听见半山腰有人大声呼喊,原来是我的仆人连同七八个山僧,手持火炬、INCLUDEPICTURE"革公羽.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八语陕西\\革公羽.tif" \* MERGEFORMATINET 刀、木棍,他们怀疑我们遇到老虎迷了路,沿着山路叫喊。我连声回应他们,他们跑上山来,搀扶着我们下山。第二天,山背面有人说:“昨晚初更以后,有几十把火炬,一百多个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从哪里出来的?”我们都偷笑,没有告诉他。谢灵运开辟山路直到临海,跟随的人有几百个,太守王琇大惊,以为是山贼,等到知道是谢灵运才放心。我们这一夜没有被当作山贼绑起来送到太守那里,也是很幸运了。
(四)20. 上片写词人秋日登楼,纵目远眺,营造出气魄宏大、苍凉沉郁的意境。
21. 同:国破家亡的痛惜。异:李煜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朱敦儒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愿望,以及对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慨。
三、22. 略。
12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