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作文审题
立意有“慧眼”
考场写作,要走出仓促下笔未能完成任务的误区。60分的作文题,既然是“题”,必然有题干,有要求,有范围,怎能匆匆作答呢
因此,必须用几分钟的时间认真审题立意。
1.评卷老师如何对审题立意进行判分
老师第一眼是看审题是否准确,角度切入是否恰当,立意是否明了。若审题错误,再好的文章也要被判“死刑”。老师的“第一眼”很快很短,主要看以下三点:
(1)看标题。这是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
(2)看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也是寻找观点的要地,所以,开头最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用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
(3)看段落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有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之功,从而使主题更集中,重点更突出。
原则 具体说明
整体性原则 审题立意时要有整体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所给材料的意旨,最忌讳根据材料局部“断章取义”。
多向性原则 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筛选性原则 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要对所得到的立意进行适当的筛选。力求做到多中选稳,稳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
2.审题立意遵循四大原则
论理性原则 不能“就事论事”,要联系实际生活,谈出感悟,论述材料包含的事理,追求立意深刻、新颖。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考场作文的优劣,关键在于立意的高低。立意求深,就如同璞中寻玉。在考场作文中,相同的角度写的人多了,必然会“撞车”。要想脱颖而出,应兼顾“别开生面”和“立意深刻”两个方面。
3.审题立意误区
(1)立意泛化。对关键词泛化理解,用另一个概念来诠释、代替,给人另起炉灶之感。
(2)断章取义。脱离了材料的中心含义,不能从整体立意,只抓住材料中的一个次要词语、句子立意。
(3)脱离现实。写作时对现实诸多鲜活事例置之不理,挖空心思搜寻老旧素材,缺乏与现实对接的意识。
(4)题目缺乏艺术性。标题过于随意,或不够凝练,或不够明朗、
随意替换关键词等,均缺乏艺术性。如《每个人的本性都不坏》《我们要保持善良天性百折不挠》《他们都是有性子的人》
《论学习与成功》《心在,心自在》《物之本性》《做自己》等。
(5)入题缓慢。如开篇先用一百字左右阐释概念,接着照搬原材料,然后评析原材料,等展开议论时已行文过半。论证滞后会导致文章信息量少,内容不够充实,结构头重脚轻,论述缺乏力度。
类型 具体说明
误解材料,不明题型 或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或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断章取义,因小失大 不能深入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中心意思和命题者的意图,随便以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为立足点就开始作文,造成偏题跑题。
只见现象,不见实质 对那些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材料,只是简单地从表面引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忽视要求,抛却材料 不重视对材料之后的作文提示或要求的审读,忽视题目限定的条件,或者完全抛弃材料,任意发挥,使作文主旨与材料毫无关联甚至相悖。
4.材料作文审题“四痼疾”
5.引述材料“五忌”
(1)一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
(2)二忌抛开材料。既然要求根据材料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不能置材料于不顾,信马由缰。
(3)三忌对原材料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或扩充。
(4)四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应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使文章内容真实而具有现实性。
(5)五忌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题。
一、慧眼识类型,审题有章法
(一)单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1.提炼中心法
这是材料作文中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写作技法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关键句常常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总结、抒情、议论的句子,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3.由果溯因法
很多事物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4.明确褒贬法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或者材料中人物的情感倾向,这种情况下就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5.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要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诗人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你行走的眼界决定了你看世界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些地方值得你去走一走,比如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从以上六个地方中选择一个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卷面
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800字。
审这道题目时,需要用到抓关键句法。“眼界”和“境界”,
“眼界”指的是目力所及的范围,即看到的、具有实在意义的存在,在本材料中指的是“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
“境界”指的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人生感悟等精神层面的表现,在本材料中指的是由“行走的眼界”决定的对世界的认识和发现。
材料中的六个地方(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只能选一个,多选则违背题意。
“值得你去走一走”,“值得走”的原因或意义要有体现,在思辨行文中必须有“你”的体现。
另外,还要运用提炼中心法。要把握“眼界”和“境界”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即所看到的内容是精神收获或成长的先决条件,
起主导作用。笼统来讲,前者是实,后者是虚,有实才有虚,要由实入虚。
(二)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1.求同法(要求“异中求同”)
(1)形式:①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②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2)方法:①分析、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②找出共同点。
2.求异法(要求“同中求异”)
(1)形式:①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②材料的内涵有不同之处。
(2)方法:①分析、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②找出不同点。
3.互补法
(1)形式:①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②材料之间的性质既不相同,
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互为补充。
(2)方法:①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②将几则材料的内涵叠加补充起来,体现辩证性。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重读路遥《人生》才发现,从头至尾,真正困住高加林的,不只是贫穷,还有由于自己的短视做出的一次次错误选择,最终造成
人生悲剧。
材料二: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境遇相似。
虽然他失去教职工作后也回到村里耕作生活,但是目光的长远使他
最终选择离开封闭的农村,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
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时,需用求同法。
材料一的关键句为“由于自己的短视做出的一次次错误选择,
最终造成人生悲剧”。由此可以推知短视导致错误选择。何谓“短视” 短视,就是目光短浅。目光短浅的人,只注重眼前的
利益,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看不到长远,所以做出的选择往往是错误的。
材料二的关键句是“目光的长远使他最终选择离开封闭的农村,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孙少平最终选择走出封闭的农村,在平凡世界里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原因就是有长远的目光、开阔的眼界。所以材料二的启示就是,开阔的眼界成就不平凡的人生。眼界开阔的人,能够洞悉事物、通晓事理、权衡利弊,放眼未来,不被现实所缚,向前进发,成就人生的辉煌。
两则材料围绕着“目光的长与短”展开,借助高加林与孙少平相似的境遇、不同的人生结果,启发我们,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有长远的目光,开阔的视野,不为眼前一时的利益迷惑,不困于当下,放眼未来,成就人生。
(三)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材料形式,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必须厘清概念及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并在兼顾几者多维说理的同时,分清主次详略,
突出写作重点。
“关系型”材料作文写作“三问”:一问是否厘清“概念”及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问是否顾此失彼,导致偏题;三问是否多维思考,辩证说理。
辩证思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果关系;②对立统一;③条件
关系;④整体与部分;⑤偶然与必然;⑥主观与客观;⑦逻辑联系。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授詹姆斯·弗林说,提升智商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聪明的朋友交往。
巴菲特说,靠谱是比聪明更重要的品质。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就是靠谱。
对于聪明和靠谱,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则材料中“聪明”的内涵是有限定的,特指交往的智慧,意指通过与聪明人交往来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智商。
第二则材料通过对比强调了靠谱比聪明更可贵,限定了两者的关系地位。
第三则材料阐述了“靠谱”的内涵,特指为人处世中稳定成熟的
心理品质。
写作时可围绕“聪明”与“靠谱”,联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
文化典籍进行比较思考,在关系型思辨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可以将两者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递进关系。但从第二则
材料的意义指向来看,理解为递进关系更切合题意。
(四)图文漫画类作文审题立意
1.透过表象,揭示寓意
寓言、童话及其他类型的寄寓性材料,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隐喻性,即借用虚构的故事等讲述道理,而不直接说明道理。
(2)多义性,即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对于同一个事物,人们往往见仁见智。
(3)哲理性,即所给材料在于讽喻、劝诫、启迪,并寄寓深刻的道理。
写作时需要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挖掘其真正的内涵,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联想现实的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
内容 具体说明
标题 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往往告知或者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透过标题,结合漫画内容,联系现实,常常可以洞察漫画的主题。
漫画形象 漫画形象是漫画的主体内容,常由相关的人或物组成,是漫画主题的主要传达者。分析时要细致观察漫画形象的动作、神态等相关状态和细节,思索其中的关联,体悟其间隐含的情感和思想倾向。
2.揣摩画面,对接现实
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是漫画的补充内容,通常言简意赅,其间隐藏的观点会成为理解漫画主题的“金钥匙”。
漫画布局 不要忽视漫画的层次安排,上下左右的顺序安排、主次的布局都是为了表达或者强调相关情感。
夸张变形 夸张和变形是漫画最常运用的技法,而夸张和变形之处恰是作者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关键处。分析漫画时,应对此认真分析,与常规状态比较,思考夸张和变形手法的表达目的。
在此基础上,把握漫画的褒贬倾向定位,并联系生活思考漫画的现实意义,便可以理解漫画传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依据画面意义及其寓意,展开联想,分别从相关、相似、相对、相反、因果、条件等诸多方面联系现实生活,找到与画面主旨相对应的现实素材,从画面与现实的联系中,确定话题及立意的方向。
[注] 画中文字为:“公鸡说:我不打鸣,太阳不起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漫画的主体是一只公鸡和一轮初升的太阳,画中的文字就是公鸡说的话,这些话是解读材料的关键。首先,公鸡的话既无知,又狂妄。其次,先有太阳升起,后有公鸡打鸣,而公鸡误以为是自己叫起了
太阳。公鸡被假象蒙蔽,不能正确认识事物。最后,公鸡对自身
认知不足,导致做出了错误判断。
参考立意:(1)无知与狂妄会蒙蔽自我,我们要保持警醒,端正自己的态度。(2)真相往往隐藏在具有迷惑性的表象下,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自己和事物的发展。
(3)自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学会审视自身,准确认识自我。
二、慧眼辨思维,立意需深刻
(一)立意深刻的要求
1.定位要有高度
文章立意唯高方靓,一个话题、一个材料所给的题意是多方面的,你一旦审明题意之后,要选择一个大气、光亮的层面来写。
2.视觉要有广度
围绕某个话题或观点,在朝深处开掘的同时,要顾及材料的典型性、针对性和普遍性。
3.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围绕话题和材料,展开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
(二)审题立意常见的角度与思维
立意角度有正面立意、反面立意、辩证立意。
相对立意角度,需要相应的立意思维:多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
1.多向思维(发散思维)
就是对同一事物,采用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就可以悟出不同道理,得出不同结论。
譬如以“手的五个指头”为例。角度一:五个手指不一般齐——万事万物有差别,做事不可一刀切;角度二:指指有用——人的才能有专长、有大小,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角度三:指指配合——互相合作,才能搞好工作;角度四:五指合拢,形成拳头——团结一心,才有力量……采用多向思维,同一问题也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议论起来自然有新意深度。
2.纵向思维
就是纵深挖掘,深入本质,层层推进,而非停留于浅层表象。
比如国人都呼唤、渴盼“天才”的出现,鲁迅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仅停留在众人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呼吁上,而是抓住有无培育天才产生的环境这个根本问题,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中生动精辟地阐述道:“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鲁迅认为,天才犹如“花木”,民众犹如“泥土”,要有“花木”首先要有好“泥土”——有好的民众和环境;否则,即使有天才,那也不能成长壮大。这就抓住了培育天才产生的环境这个本质问题,比单纯论述“天才”重要性深刻得多。
3.逆向思维
就是采用与众不同的相反的思维方式,得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见解。如:
(1)非洲草原上,一只羚羊要活下来,需要有另外的羚羊相伴。但,让它的生命走得更远的,却是狮子。
(2)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但没有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
灾难。
在同对手的对抗中,才能真正地磨炼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说,你的敌人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剂。
4.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中需要我们使用以下观点:
(1)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如《走出自我》:其主体部分有三大内容:一是“走出自我,给他人多一份关爱”;二是“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三是“走出自我,为自然增添一份绿意”,就是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三方面联系生发开的。
(2)发展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有人看到“沉舟”“病树”,可能会心生悲哀之叹,但刘禹锡却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就是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了事物的变化。
(3)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如《品味时尚》中的一部分:
时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大门。品味时尚,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然而,时尚并非十全十美,它如同一枝娇艳的玫瑰,美丽却有刺。
这部分文字指出,时尚并非十全十美。既谈到优点,也谈到不足,显得客观辩证。这就是“一分为二”。
辩证思维使正与反这对立的两方达成统一。既要看到问题的异中之同,也要认识到同中之异。
[例] 坚持与改变
世人提及“坚持”,总习惯于将之理解为有恒心与毅力,十年如一日之“不变”;提及“改变”,则习惯于理解为推翻与变革。其实这样表面的理解导致人们把“坚持”与“改变”当成两个对立的概念去理解,但细究世间成功之人事,皆是坚持中有改变,变与不变之间,本就圆融一体。
为什么坚持与改变本为一体呢 因为二者对象不同,所以并不矛盾。改变的,是方式,是外在表现;坚持的,是目的,是内在核心。改变,是灵活与变通,而坚持则为操守与坚守。
这里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使看似对立的“坚持”与“改变”统一起来,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就打开了立意的空间:坚持本心,
改变方法;坚持原则,改变态度;坚持理想,改变路径;坚持底线,
改变观念。
辩证思维中有几组关系需要我们掌握:
(1)整体与部分。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例] 有一群鸟雀飞来了,捕鸟人布了一张大网在林中等待着,结果网到了不少鸟雀。有一个人在旁边仔细观看,发现每一只被网的鸟的头只钻进一个网眼。他心里想,捕鸟何必那么麻烦地把许多网眼结在一起呢 于是那个人便制作了一些单个网眼挂在各个树枝上,结果一只鸟也没有捕到。
一个一个的网眼,只有组合起来,形成“网”,才能发挥网眼的个体作用。网眼一旦离开了组合的网,就失去了自身的作用与意义。正如一滴水若从水流中分离出来,便很快会蒸发消失,若与无数的水滴汇聚起来,才能奔腾咆哮,汇入大海,便会掀起狂澜巨涛。
国家与个人、时代与个人又何尝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每个人前进的脚步,叠加成国家的进步;每个人创造的价值,汇聚为复兴的力量。
(2)量变与质变。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
[例] 伏尔泰: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因为每片雪花都觉得自己很轻很轻,但它们忽略了量变引起质变的
道理。一片雪花很轻,但可能成为引发雪崩的最后一片雪花;一根稻草很轻,但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3)内因与外因。
哲学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例] 有人说“近墨者黑”,也有人说“近墨者未必黑”。
“近墨者黑”强调了客观外因对主观内因变化的重大条件作用。“近墨者未必黑”强调了主观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作用。
(4)现象与本质。
哲学认为,看问题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更要透过这些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分析,要从表面现象入手,深入细致地分析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例] 子贡赎人: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端木赐)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牛: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分析]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一次,子贡重金赎回鲁国人质却拒绝赏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救了落水者并接受了对方的一头牛,孔子反而表扬了他。众人不解,孔子解释说,子贡富有,不在乎这些钱,可这却让那些也想赎人却又不富裕的人左右为难;子路接受了牛,会使更多的人因此行善。孔子正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他那智慧的双眼穿透了心灵的迷雾,到达了圣人之境界。
(5)偶然与必然
偶然与必然是辩证统一的,在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而必然性又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和实现,二者是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
[例] 两千多年前,埃及有位音乐家,名叫莫可里。在一个盛夏的早晨,他在尼罗河边悠闲地散步。偶然间,他的脚踢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发出一声铮铮的好听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乌龟壳,壳内的空气受到激烈振动而共鸣,发出十分好听的声音。莫可里拿着乌龟壳兴冲冲地急忙回到家里,再三端详,反复思考,根据乌龟壳的启示,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
[分析] 小提琴的诞生,似乎是偶然的;但是,其他人为什么对这块乌龟壳视而不见,对它发出的声音充耳不闻,不能由此发明
小提琴呢 因此,在音乐家莫可里的“偶然”之中,还包含着“必然”
的因素,那就是他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和创造的欲望。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旧报纸,若是卖给收废品的,一斤也就几毛钱。但上海吴江路就有一家老报纸馆专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日报》和《文汇报》等老报纸,每张能卖到200多元。原来,商家打出的宣传是这样的:为自己或者是亲人买一份生日老报纸吧!颜色已发黄的老报纸配以充满怀旧情调的包装,就有一些历史的韵味。顾客主要是二三十岁的上海市民,他们或者购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报纸,看看自己出生那天世界发生了哪些事,或者买来赠送给长辈,以引起长辈对青春的回忆。几毛钱一斤的旧报纸得以卖出每张200多元的高价,价钱翻了千倍以上,可谓极高的附加值了。可商家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曾引来多少人的嘲笑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单则材料作文题目,要求探讨一斤几毛钱的旧报纸每张能卖到200多元的原因,需用由果溯因法。旧报纸之所以能卖高价,是因为当初商家看到了顾客的“未来需求”,或者说商家引领了顾客的
消费方向。也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立意,抓住成功的关键,探讨怎样将这种成功推而广之。同样一张旧报纸,若是卖给收废品的,一斤几毛钱;若是卖给过生日的自己或者亲人,就可以卖出每张
200多元的高价。颜色已发黄的老报纸配以充满怀旧情调的包装,就有一些历史的韵味,价钱可以翻千倍以上。商家的成功在于创意开发事物本身的附加值。
本题材料属于一事涉及多人型,一件事——高价卖老报纸,不同人——商家、顾客和嘲笑者,不管从哪个方面切入均需要体现对材料的综合
思考。而关键句——最后一句是一个转折,“可商家刚有这个想法的
时候,曾引来多少人的嘲笑啊”,这个转折中蕴藏着对商家的肯定,以及对嘲笑者的否定,写作时不可以赞同嘲笑者。因此最佳立意应从商家和嘲笑者的关联角度来确定。
参考立意:1.商家角度:(1)眼光决定价值;(2)高收益源于创新思维;
(3)创新常常在嘲笑声中诞生;(4)面对嘲笑,坚持自我。
2.顾客角度:报纸有价,情怀无价。
3.嘲笑者角度:嘲笑别人常常是因为自己目光短浅。
错误立意:(1)要敢于尝试;(2)面对嘲笑,坚持梦想;(3)宣传出效益。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至少两个立意。
有调查显示,和科学家受到的关注相比,演员受到的关注更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悲哀,因为和前几代人相比,科学家在当今青少年心中的地位下降了许多,加之社会的发展与国力的提升必须得有科研作为支撑,因此,社会需要积极的价值导向;也有人认为,在多元的社会结构里,曝光度由其所从事的职业特征决定,再者关注娱乐新闻符合普通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将从事不同职业的群体放在一起比较。
作文小练
参考立意:从担忧者角度:关注科学家才是积极的价值导向。
从无可比性者角度:①理性看待职业差异。②科学家不是演员,
二者不具可比性。
从辩证角度:①科学家不需要追捧式关注。②演员需要大众追捧,科学家需要国家关注。③对科学家最好的关注就是让他们免于热度干扰。④对科学家最好的关注是关注科学家待遇和科研经费。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至少两个立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德经》)
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宋史·董槐传》)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汪国真《山高路远》)
参考立意:①人要学会自强。②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③自知自智才可强大。④自强才能无畏。⑤知行合一,自强不息。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