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
八年级语文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nì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1)依次给语段中画虚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mēng sú zǎi B. mēng sú zài
C. méng sù zǎi D. méng sù zài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①pi ān 然 ②销声 nì 迹
2.古诗文默写。(8分)
(1)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赴任之处的句子是: , 。
(3)《桃花源记》一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两句是: , 。
(4)《卖炭翁》中写卖炭翁复杂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3.请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3分)
黄河文化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同时对于世界来说也非常重要。让世界了解到中国人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是如何与自然共处的。 。 。 , ,因此,向世界传播黄河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①还要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精神
②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人从古就在尝试改造自然恶劣的条件
③而黄河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标志
④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
⑤直至今日中国人也在这么做,让世界了解到这些是很重要的
A.④①③②⑤ B.④①⑤②③ C.②⑤④①③ D.②⑤③④①
4.八年级即将开展主题为“读名著,悟人生”的活动,语文老师将带领大家结合《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名著来收集关于“成长”的资料,请按照要求任选一项任务。
(4分)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1)保尔“选择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 从他的人生经历和影响来看,我们可以学习保尔的什么精神来鼓舞信心
(2)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言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共十三篇,从内容上看,有的一部书是一门学问,有的一部书是一种生活习俗,有的一部书是一段历史 请以书中的某篇为例,谈谈你读完后获得了什么新文化知识,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5.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它意味着大地、江河、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八年级打算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8分)
(1)【“爱国文字”解析】下面是同学们绘制的“国”的字形演变图,请你品鉴并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A.甲骨文“国”字,左边是个“日”,表示“国土”,右边是个“戈”,意思是用“戈”这个武器来保卫这片土地。
B.篆书“国”字,在外围增加了“口”,表示“国土”的外边加了“国界”,但仍是以“戈”卫国的意思。
C.隶书“国”字,外围是“口”,里边为“或”,横短竖长,笔力劲健,给人飞扬灵动、挥洒自如之感。
D.楷书“国”字,外围是“口”,里边为“玉”,是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2)【“爱国人物”故事会】请仿照示例,写一句话。(2分)
示例:“英勇的革命者”闻一多在特务的枪口下为民族呐喊。
仿句:“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3)【“爱国诗歌”朗诵会】在诗歌朗诵这一环节,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位同学的朗诵撰写串联词。(4分)
朗诵顺序 朗诵作品 朗诵者
1 《我的中国梦》 郝爱国
2 《奋斗的青春》 王国强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5分)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②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
③忽然,从邻座传来了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
④“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像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
⑤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一带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在高楼独守孤影,而是迈开脚步四处旅游,除了带着自制的播放机,还带着一台数码相机。“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在候机大厅的凳椅上,我脚搭在行李箱上睡了一夜,今天就乘车直奔怒江来了。”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
⑥“当年我只是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的熙熙攘攘里,我常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
⑦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⑧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又转得那么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激起半朵浪花。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⑨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的时候,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⑩车到了老姆登村,我的眼睛追随李导的指引,看见对面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李导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的独龙江乡。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其他生产、生活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赶马人,也曾做过国营马帮的首领。
泥石流、桥梁损毁、雪崩、大雪封山……甚至自己的丈夫也遇难于赶马途中,十多年里,她流汗流血,历经艰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苦痛,也一次次见证了乡亲们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时的喜极而泣。
值得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前些年,为提高云南茶叶的知名度,云南组织了一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留下了自己马帮首领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那一路,马帮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催生出不少轰动的趣闻,同时马帮也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霓虹闪耀的商场……在宽阔的大街上,在汹涌的人流中,马帮不再像行走于山间古道时那样自然:蹄声犹犹豫豫,马儿的脖铃声错落纷乱,什么时候该走 什么时候要停 前面的岔道如何选择 这些都变得难以确定。
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
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
在短暂的失落和迷茫之后,她决定从熟悉的生活中拔脚而出。于是,她开启了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为一名导游。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到了丙中洛,李导带领着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这时,我却很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自然前伸,挽住了北京老人的胳膊……
前方,一定还有许多难以置信的美被崇山峻岭收藏,还有许多惊叹在目光的扩散和腿脚的迈动间发出,还有许多温情在人生的旅途中酝酿。
我不由感慨,当人们像雄浑的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时,就能够收获勇气,收获快乐,收获美好。
(选自2024年2月23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由所至写到了所见所感。根据文章内容,仿照示例,完成表格。(3分)
所至(行踪) 所见(景、人、事) 所感(引发感受与思考)
怒江第一湾 第一湾优雅碧绿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游客寻找拍照皇冠山的合适位置和角度 童心之美
丙中洛 ③________________ 人情之美
7.第①段中画横线的语句描写了怒江江水。请说说这些语句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4分)
8.文章用大量文字写李导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标题“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共12分)
【文本一】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
③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 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④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
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节选自《物候的南北差异》,作者:竺可桢)
【文本二】
①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季风区。一年中,伴随着季风的变化,大陆上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故有“小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等说法;江南地区的春雨较多,正所谓“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春季的江南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激战的主战场,既容易出现连绵的阴雨,也容易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那么,华北和江南的春雨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
②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虽然总体趋势是冬季风慢慢变弱、夏季风逐渐强盛,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呈现拉锯战的态势。当冷空气在春季南下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③第一种情况是干冷空气强劲,暖湿空气柔弱。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以“短、平、快”的特点快速掠过中东部地区,此时,华北地区的天气现象就表现为大风、降温。其间,如果某地有水汽条件并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就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在江南,强冷空气推着柔弱的暖空气东移南撤,形成了冷锋锋面,锋前区域往往会被阴雨笼罩,而后冷空气快速过境,江南地区蓝天重现。
④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俗话说“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在关键区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大举南下。由于暖湿空气比较强势,所以冷空气南下的进程阻力较大、行进缓慢,“打太极式”地慢慢推着暖湿空气南撤。在这种情况下,华北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十分有利于夏粮生产。可惜这种天气形势并不常见,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
⑤综上所述,当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华北多数情况下只是刮刮风、降降温,落几滴微雨;而江南则会发生冷暖空气的激烈对峙,从而产生持续性降雨。
(选自《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作者:刘浩)
10.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④段画横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4分)
11.文本一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请写出文本一的行文思路。(4分)
12.请用文本二的原理解释文本一第③段中画横线句这一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3~16题。(共1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②始典于学③。”其此之谓乎!
【注释】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②念终:始终想着。③典于学:常念于学问。 (
(
节选自《礼记
·
学记》
)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B.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反:同“返”,返回 D.弗学,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
14.翻译下面句子。(2分)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5.甲文中,“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点明,文章最后又引用《兑命》的一句话是否多余
(4分)
16.甲、乙两段文字对学习的论述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其论述的重点。(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根据诗中描绘的场景,梳理诗人的情感线索,完成下面表格。(2分)
场景 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群童抱茅,倚杖叹息①_ 广厦千万,不动如山
情感 ②______________ 愤懑、无奈 悲凄、愁苦 坚定、悲壮
18.简要赏析诗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作文(共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小青蛙厌倦了常年生活的小水沟——水沟的水越来越少,它已经没有什么食物了。小青蛙每天都不停地蹦,想要逃离这个地方。而它的同伴整日懒洋洋地蹲在浑浊的水洼里,说:“现在不是还饿不死吗 你着什么急 ”终于有一天,小青蛙纵身一跃,跳进了旁边的一个大河塘,那里面有很多好吃的,它可以自由游弋。
小青蛙呱呱地呼唤自己的伙伴:“你快过来吧,这边简直是天堂!”但是它的同伴说:“我在这里已经习惯了,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懒得动了!”
不久,水沟里的水干了,小青蛙的同伴活活饿死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这时候你会有怎样的选择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的选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又是如何化解的。
(2)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1.(1)D (2)①翩 ②匿
2.(1)求之不得 辗转反侧
(2)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3)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4)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3. C
4.(1)写作(或文学创作)示例:学习保尔虽出身贫寒,但自强不息,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勇斗残疾,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精神,他用自己的经历深刻地诠释了超越自我、超越生命的内涵。
(2)示例:读《〈诗经〉第四》,在原先所知道《诗经》是我们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基础上,我了解了《诗经》的成书过程;明白了“诗言志”这一说法的来由;了解了《毛传》和赋比兴的相关内容。
5.(1)C
(2)示例:在破败的茅屋前为天下寒士疾呼。
(3)示例:感谢郝爱国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我的中国梦》,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去奋斗。奋斗的青春是美好的,奋斗的青春是幸福的。下面请听王国强同学的朗诵《奋斗的青春》。
二、(一)
6.①风景(自然)之美 ②老姆登村 ③李导搀挽老人前行
7.示例:作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怒江江水。视觉上写了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时“白沫喷涌,浪花飞溅”,使读者能直观地想象出江水的形态和动态;听觉上写了“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生动地表现出江水声音的多样性和变化,让读者如临其境。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使描写更加立体、丰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8.①交代了李导三次遇到困境时打开自己,最后成为导游的故事背景,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②突出了李导面对困境时顽强勇敢、坚韧不拔、善于思考、敢闯敢拼的性格特点,丰富了李导人物形象;③突出文章主旨:人们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就能收获美、快乐与爱;④与上文北京老人称呼“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相照应,为下文揭示文章主旨做铺垫。
9.①怒江山区通了公路,闭锁的山村敞开怀抱迎接游客,开启新的发展之路;②以李导为代表的当地百姓,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开启新的人生道路;③北京老人打开自己,寄情山水,复活童心,找到心灵慰藉;④游客在李导带领下欣赏美景、敞开心扉、热情相处,让旅途充满温情。
(二)
10.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以3~5月份南京和北京平均温度的差别变化,说明我国南北物候差异的复杂性。
11.先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然后说明秦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接着说明南岭是亚热带和热带的分界;最后说明因地和因时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
12.暖湿空气北上,干冷空气南下,形成静止锋,南方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
三、(一)
13. C
14.《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5.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6.甲文《虽有嘉肴》侧重的是“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学相长”,学与教相互促进;乙文侧重的是“教学为先”,人要注重学习,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参考译文】
【乙】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的《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二)
17.①布衾冷裂,雨脚如麻 ②痛惜、焦急
18.诗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19.略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