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检测地理试题本试卷共6页,18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命题审题:高三地理备课组★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这一事件被广泛认为与大规模火山活动及其引发的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这些环境效应对海洋和陆地生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图为火山活动、环境与生物灭绝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仅从证据链完整性考虑,二叠纪-三叠纪陆地生物灭绝最有可能是因为( )A. 火山活动释放SO2 B. 火山活动释放重金属 C. 火山活动释放卤素 D. 火山活动释放CO2、CH42. 据图推测“火山冬天”的地理原理为( )A. 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增强 B. 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强C.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 D. 大气逆辐射显著减弱3. 下列关于上述学术猜想说法正确的是( )①结论基于对大气的研究②结论基于精确数据支撑③生物灭绝存在强度差异④生物灭绝存在时空差异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荥阳盆地地处黄土丘陵向黄淮海平原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研究表明,荥阳盆地早期农业发展模式与水文和地貌条件密切相关。图为荥阳盆地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粟黍稻等粮食作物比例,据图完成下面小题。4. 图中地貌单元①②③分别为( )A. 丘陵、台塬沟谷、平原 B. 台塬沟谷、平原、丘陵C. 平原、台塬沟谷、丘陵 D. 丘陵、平原、台塬沟谷5. 导致该地不同地区农作物比例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光照 B. 热量 C. 土壤 D. 水源6. 据图推测甲时期相对于乙时期( )A. 气候更加干旱 B. 人口数量更多 C. 农业技术落后 D. 粮食供不应求台风季指热带气旋每年首次和末次登陆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下图显示了1949-2022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首次和末次登陆时间和线性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下列关于中国台风季时间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台风季始于夏季终于秋季 B. 台风季整体呈现缩短趋势C. 台风季整体年际变化较小 D. 台风季平均时间5个月8. 1954年我国台风季特点主要与( )A. 西北太平洋副高北移增强有关 B. 东亚冬季风强度持续减弱有关C. 赤道低气压带季节性收缩有关 D. 盛行西风带位置偏南扩张有关9. 1997年我国台风季( )①台风登陆数量较少②台风登陆数量较多③台风生成位置偏南④台风生成位置偏北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中欧班列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等条件开行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自开行以来,全国各地及欧洲国家积极响应,其开行数量和开行城市呈井喷式增长。其开行模式正从“点对点”(模式一)向“枢纽对枢纽”(模式二)转变。下图为两种开行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中欧班列相对于国内铁路运输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A. 货物运输距离长 B. 运输规则不统一 C. 市场需求量较小 D. 运力不满足需求11. 下列关于中欧班列开行模式一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①开行频率受货源数量限制小②货源地货物集结时间较长③运力资源重复、浪费较多④运输环节少,运输组织简单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12. 中欧班列开行模式二相对于模式一( )A. 货物运输距离更短 B. 综合运输成本更高 C. 回程货物载货率低 D. 沿线各国参与度更高某研学小组通过在广场记录旗杆日影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来研究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已知广场上旗杆长15米,他们部分日期记录日影的长度和位置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 该地位于( )A 刚果 B. 中国 C. 埃及 D. 美国14. 若不考虑测量误差,关于该地正午日影观测结论,叙述正确的是( )A. 每年至多有一天影子长度为0 B. 每年至多有两天影子方向相反C 每年至多有三天影子长度最长 D. 每年至多有四天影子长度相同15. 夏至日,该旗杆日影平均每小时转动的角度( )A. 大于15°,小于20° B. 等于15° C. 大于25°,小于30° D. 小于15°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村位于我国东部地区,1980年至今该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年起,大量开办采石场,乡村工业蓬勃发展;2000年以来,实施植树还林、全域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工业企业相继关停;2016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图左为该村房屋建造年份,图右为该村实景(局部)。(1)结合图文说明该村所在局部地形,并描述该村1980-2016年住宅用地变化特点。(2)分析该村2000-2016年房屋闲置率较高的原因。(3)2016年后该村房屋闲置率有所降低,请说明理由。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土高原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覆盖区,大部分黄土厚度在50~100米之间,最厚可达200米。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状堆积物。黄土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亚洲高压产生的盛行风把大量的地面粉尘吹送到高原堆积而成。壶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2025年4月,有网友发现壶口瀑布的水突然变得异常清澈,甚至还能看到河水当中的石头。黄河水变清是自然和人为的共同结果,我们需要寻找人与自然的新平衡。图左是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示意图,图右是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粒度分带示意图。(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黄土高原形成的基本条件。(2)推测在第四纪干冷期图右中的沙黄土带的移动方向,并说明理由。(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黄河水变清了”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旨在汉江流域的水资源输送至华北地区,其中线干渠输水方式以明渠为主,局部为管状涵洞。自2014年正式通水以来,中线干渠主要在石家庄至北京段发生不同程度的冰情,形成岸冰、流冰及冰层等现象,导致其冬季输水能力显著降低。如图左示意中线干渠京石段概况,图右示意中线干渠京石段冰情。(1)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冰情时间分布特征。(2)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冰期输水能力显著降低的原因。(3)适量减少冬季输水量,对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冰层稳定封冻及冰期输水安全至关重要,试分析原因。2025届高三年级五月适应性检测地理试题本试卷共6页,18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命题审题:高三地理备课组★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题答案】【答案】1. B 2. A 3. D【4~6题答案】【答案】4. A 5. D 6. B【7~9题答案】【答案】7. B 8. A 9. A【10~12题答案】【答案】10. B 11. C 12. D【13~15题答案】【答案】13. A 14. D 15.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题答案】【答案】(1)该村建筑分布密集,(土地利用率高),地形为(丘陵)谷地;住宅用地面积扩大,速度先快后慢(逐渐饱和)。(2)2000年开始新建住宅,部分旧的房屋空置;部分村民进城务工买(租)房,该村部分房屋被(阶段性)闲置。(3)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开展农家乐等项目;部分外出打工村民返乡创业,住房需求增加;部分外来人口来乡(创业)就业,房屋租赁需求增加。【17题答案】【答案】(1)地壳运动形成高原,并出现簸箕形地形(或三面环山,面向北面敞开),有利于粉尘集中沉降;紧邻荒漠区,并位于荒漠下风部位,粉尘供应量丰富;有稳定的偏北风,给粉尘传输提供动力条件;以草本植被为主,有利于粉尘的捕获和保存。(2)移动方向:向南(或东南、偏南)扩展理由:第四纪干冷期,偏北风强劲,风的搬运能力强,沙粒堆积前缘位置向南扩展,黄土区也随之南移,沙黄土带位置偏南。(3)①减少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降低洪水风险;同时可能增强对河床的冲刷,威胁堤坝的稳定性。②改善了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会增加;同时也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一些原本适应浑浊水环境的鱼类等生物造成影响。③河流沿岸土壤的肥力可能会下降;黄河三角洲可能会萎缩,一些滩涂湿地面积也会减少。海水倒灌影响地下水水质,导致沿海地区土地盐碱化。【18题答案】【答案】(1)冰情发生的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冬季,即每年12月至次年的2月底;不同年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波动;初冰时间呈现推迟的趋势,终冰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冰期时长呈下降趋势。(2)冬季气温下降导致渠道内水温降低,形成岸冰、流冰及冰层等现象,增加了水流阻力,减小了流速和水深;冰塞和冰坝现象阻碍了水流的正常输送,导致中线干渠冬季输水能力显著降低。(3)可以降低水温下降的速度,减少渠道表面结冰的可能性;降低水流速度有助于减少因水流扰动引起的热量散失,进一步降低渠道结冰风险;可使水流趋于平稳,减少冰块的聚集和堆积,降低冰塞冰坝形成的概率,保障输水安全;进而保障中线干渠冰期输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输水安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