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小学科学六年级毕业综合复习(6)(三)物质世界之能量表现形式1. 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常用单位是分贝。音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6米/秒。·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使鼓膜产生振动,通过神经传到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2. 光·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空气中光速是30万千米/秒。·光遇到物体后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受到的光照强度有关。光线越强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人们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将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光照的角度有关。·物体的颜色越浅、表面越光滑、光照的角度越斜,温度就越低。·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3. 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物体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说明了物体的热量在增加或减少。·通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为37℃、水结冰的温度为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水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空气以及许多液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叫热传递。·不同的物体传热性能是不同的。金属的传热性能比较好,但保温性能较差。·各种不同材料的吸热和散热能力是不同的。《声音、光与热》综合练习题一、判断题(共 15 题,每题 2 分)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强弱用音高来描述,单位是分贝。( )3.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4.声音以直线形式传播,传播不需要介质。( )5.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6 米 / 秒。( )6.光是以曲线形式传播的,速度是 30 万千米 / 秒。( )7.光遇到物体后会被反射,改变传播方向。( )8.物体颜色越深,表面越粗糙,吸收热量越多,温度越高。( )9.凹面镜和凸透镜能会聚光线,形成强光和高温。( )10.放大镜是凹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 )11.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 )12.水结冰的温度是 0℃,沸腾的温度是 100℃。( )13.空气和固体不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只有液体有。( )14.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冷一端传向较热一端。( )15.金属的传热性能差,但保温性能好。( )二、选择题(共 35 题,每题 2 分)1.声音的高低由什么决定?( )A. 振动幅度 B. 振动快慢 C. 传播介质2.音量的单位是( )。A. 米 B. 分贝 C. 摄氏度3.声音传播需要依靠( )。A. 物质 B. 真空 C. 光线4.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A. 346 米 / 秒 B. 30 万千米 / 秒 C. 100 米 / 秒5.耳朵的鼓膜振动后,声音通过什么传到大脑?( )A. 神经 B. 血管 C. 骨骼6.光的传播形式是( )。A. 曲线 B. 直线 C. 波浪线7.空气中的光速是( )。A. 346 米 / 秒 B. 30 万千米 / 秒 C. 1000 米 / 秒8.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 小孔成像 B. 照镜子 C. 彩虹9.阳光下物体温度最高的情况是( )。A. 颜色浅、表面光滑、光照垂直B. 颜色深、表面粗糙、光照垂直C. 颜色深、表面光滑、光照倾斜10.能会聚光线形成高温的是( )。A. 平面镜 B. 凹面镜 C. 三棱镜11.放大镜的镜片是( )。A. 凹透镜 B. 凸透镜 C. 平面镜12.温度的常用单位是( )。A. 米(m) B. 分贝(dB) C. 摄氏度(℃)13.人体正常体温约为( )。A. 0℃ B. 37℃ C. 100℃14.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指的是( )。A. 受热体积缩小,受冷体积膨胀B. 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 C. 体积不变15.下列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是( )。A. 空气 B. 木头 C. 玻璃16.热传递的方向是( )。A. 从冷到热 B. 从热到冷 C. 任意方向17.传热性能最好的材料是( )。A. 塑料 B. 金属 C. 木材18.保温性能较差的材料是( )。A. 泡沫 B. 棉花 C. 铝19.下列哪种情况物体温度最低?( )A. 颜色深、光照垂直 B. 颜色浅、表面光滑、光照倾斜C. 颜色深、表面粗糙、光照垂直20.光反射时,传播方向( )。A. 不变 B. 改变 C. 消失21.声音进入耳朵的正确路径是( )。A. 鼓膜→耳道→神经 B. 耳道→鼓膜→神经C. 神经→鼓膜→耳道22.下列工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A. 放大镜 B. 潜望镜 C. 望远镜23.夏天穿浅色衣服更凉爽,因为( )。A. 浅色吸收热量少 B. 浅色反射热量少 C. 浅色导热快24.下列现象与热胀冷缩无关的是( )。A. 温度计液柱上升 B. 轮胎充气过饱易爆 C. 冰块浮在水面25.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热传递的方式是( )。A. 热传导 B. 热对流 C. 热辐射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音高越高,振动越慢 B. 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大C.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27.凸透镜的特点是( )。A. 中间薄、边缘厚 B. 中间厚、边缘薄 C. 厚度均匀28.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的单位是( )。A. 米 B. 分贝 C. 摄氏度29.冬天水管容易冻裂,是因为( )。A. 水结冰后体积膨胀 B. 水管热胀 C. 温度过高30.下列材料中,吸热能力最强的是( )。A. 白色纸板 B. 黑色木板 C. 银色金属板3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光( )。A. 快得多 B. 慢得多 C. 一样快32.下列属于热传递方式的是( )。A. 传导、对流、辐射 B. 反射、折射、散射C. 振动、波动、扩散33.使用凹面镜可以( )。A. 发散光线 B. 会聚光线 C. 反射光线34.下列物体中,传热最快的是( )。A. 陶瓷杯 B. 玻璃杯 C. 不锈钢杯35.关于光和声音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A. 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B. 都是直线传播 C. 都能传递能量小学科学六年级毕业综合复习(6)《声音、光与热》综合练习题(答案及分析)一、判断题1.√分析:文档明确提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分析:声音的强弱用 “音量” 描述,音高描述声音的高低,单位均为分贝。3.×分析: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音量与振动 “幅度” 有关。4.×分析: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且传播需要“物质”(介质),真空不能传声。5.√分析:文档标注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6 米 / 秒”。6.×分析:光以 “直线” 形式传播,空气中光速为 30 万千米 / 秒。7.√分析:光的反射定义为 “光遇到物体后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8.√分析:文档指出 “物体颜色越深、表面越粗糙、光照角度越垂直,温度越高”。9.√分析:凹面镜和凸透镜均能会聚光线,形成强光和高温,如太阳灶、放大镜。10.×分析:放大镜是 “凸透镜”,而非凹透镜。11.√分析:温度的定义为 “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12.√分析: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温度为 0℃,沸腾温度为 100℃。13.×分析:空气、许多液体和固体均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如铁、水、空气。14.×分析:热传递方向是从 “较热” 一端传向 “较冷” 一端。15.×分析:金属传热性能 “好”,但保温性能 “差”(如铝散热快)。二、选择题1.B分析:音高由振动快慢(频率)决定,振动越快音高越高。2.B分析:音量单位是分贝(dB),摄氏度是温度单位。3.A分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物质),真空不能传声。4.A分析:常温下空气中声速为 346 米 / 秒,光速为 30 万千米 / 秒。5.A分析:声音经鼓膜振动后,通过 “神经” 传递到大脑形成听觉。6.B分析:光以直线形式传播(如小孔成像)。7.B分析:空气中光速为 30 万千米 / 秒,是已知最快速度。8.B分析:照镜子利用光的反射,小孔成像为光的直线传播,彩虹为光的折射。9.B分析:颜色深、表面粗糙、光照垂直时,物体吸热最多,温度最高。10.B分析:凹面镜(太阳灶)和凸透镜(放大镜)能会聚光线,平面镜不能汇聚。11.B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12.C分析: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分贝是声音单位,米是长度单位。13.B分析:人体正常体温约 37℃,0℃是冰点,100℃是沸点。14.B分析:热胀冷缩指物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如水加热后体积变大)。15.A分析:空气、水、金属等均有热胀冷缩性质,A 更典型。16.B分析:热传递方向始终是从高温到低温(如热水冷却)。17.B分析:金属(如铁、铝)传热性能优于塑料、木材,常用于制作炊具。18.C分析:铝是金属,传热快、保温差;泡沫、棉花是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性好。19.B分析:颜色浅、表面光滑、光照倾斜时,物体吸热最少,温度最低。20.B分析:光反射时传播方向改变(如镜面反射)。21.B分析:声音路径为: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神经→大脑。22.B分析:潜望镜利用两块平面镜反射光线,放大镜和望远镜利用光的折射。23.A分析:浅色物体反射光多、吸收热量少,因此更凉爽。24.C分析:冰块浮水因密度差异与热胀冷缩无关;温度计和轮胎爆炸是热胀冷缩。25.A分析:铜棒传热属于热传导(固体传热),液体或气体中传热多为对流。26.B分析: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大;音高越高振动越快;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7.B分析: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如放大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28.C分析:测量温度用摄氏度(℃),米和分贝分别为长度和声音单位。29.A分析: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撑裂水管,水结冰属特殊现象。30.B分析:黑色吸收所有色光,吸热能力最强;白色和银色反射光多,吸热弱。31.B分析:声速(346 米/秒)远小于光速(30 万千米/秒),先见闪电后闻雷声。32.A分析:热传递包括传导(固体)、对流(液体和气体)、辐射(如太阳热)。33.B分析:凹面镜会聚光线(如太阳灶聚光),平面镜反射,凸透镜也可会聚。34.C分析:不锈钢是金属,传热最快;陶瓷和玻璃传热较慢。35.C分析:光和声音均能传递能量(如光能加热、声能震碎玻璃);声音不能在真空传播,光可直线传播但声音以波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