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新课导入周 敦 颐回忆我们学过的短文《爱莲说》。文中提到了哪三种花?都是谁爱它们?周敦颐独爱世人甚爱晋陶渊明独爱正是在下~素养目标了解五言古诗的体裁特点,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反复诵读,品味诗句,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其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作品简介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作者简介一起一落二起二落三落三起四落四起28岁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33岁任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因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401年,借母亲去世,丁忧归家,闲居三年,田园避世。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40岁为彭泽县令。未满三个月即弃职归隐。作者评价杜甫孟浩然李白白居易陶渊明仰慕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渊明人品。尤其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作者评价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苏轼陶渊明视为良师益友爱好其诗,仰慕其为人作者评价欧阳修陶渊明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作者评价引为知己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陶渊明背景链接社会背景文人处境文坛风气文人辈出,但惧谈政治绮靡之风,清谈玄言盛行“陶谢”开田园山水之先河,向玄言风发起挑战。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晋朝社会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统治者荒淫奢侈,无心朝政。背景链接《饮酒》组诗二十首,作于诗人归隐居田后,正值东晋灭亡前夕。诗前小序中说,这些诗是他“闲居寡欢”,酒后命笔,用以“自娱”,聊为“欢笑”之作。后人则认为其是“借酒为题耳,非咏酒也”。《饮酒》(其五)是上述这一组诗中最广为后世传诵的佳作。古体诗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对它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古体诗分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知识链接诗歌朗读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庐 在 人境, 而无车马喧。诗歌大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喧嚣扰攘的尘世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疏通诗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歌大意: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如此,这样偏远,偏僻疏通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歌大意:(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闲适淡泊的样子即庐山疏通诗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歌大意: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山间的云气傍晚相伴疏通诗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歌大意: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辨别,说明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疏通诗意诗歌鉴赏诗歌内容未曾提及一个“酒”字,为什么诗题为《饮酒》?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序这二十首《饮酒》组诗,都是陶渊明弃官归隐,饮酒后的即兴之作,旨在借酒抒怀,以醒语作醉语。因此,“酒”乃诗引,是打开陶渊明心扉的一把钥匙。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诗歌鉴赏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百姓、车马发出的喧闹的声音,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是什么关系?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诗歌鉴赏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诗歌的前四句话蕴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和感受,心灵远离官场名利,居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僻静;提高自身修养,可以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旷达之心。诗歌鉴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如何理解,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东篱”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悠闲、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诗歌鉴赏“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诗歌鉴赏“见”字更佳。“望”有刻意为之的意思,“见”字则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是无意中抬起头来,南山的美景映入眼帘,景与目遇,情由景生,物我两忘。更能表现诗人漫步东篱的悠闲、心灵的自由与惬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诗句的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诗歌鉴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歌鉴赏“此”指闲适生活;“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之趣。 “忘言” 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蕴藏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的哲理。暗含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乃是人生的真谛。结合诗作的学习,请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诗歌鉴赏《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主题思想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采菊见南山山夕鸟飞还生活宁静内心恬淡热爱自然生命真谛板书设计淡泊名利超脱世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所居之处也是偏僻安静的。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的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诗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解析: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哲理,以此体现了自己悠闲自得的恬淡心境。所以B是错的。B当堂检测2.根据提示填写诗句。(1)《饮酒(其五)》中借景抒情,表达诗人物我相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当堂检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阅读《饮酒》(其五)和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田家三首(其一)[唐]柳宗元蓐食①徇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札札耒耜②声,飞飞来乌鸢③。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注】①蓐食:在寝席上进食。②耒耜:农具。③鸟鸢:乌鸦和老鹰,泛指鸟类。【助读资料】前人多认为,柳宗元的诗文与陶渊明相似,宋代学者陈善曾说:“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作诗,而惟柳子厚诗为近。”其又云柳宗元学陶诗是“语近而气不近”。可谓一语中的。当堂检测3.“动静结合”是这两首古诗词共用的表现手法,请从其中摘出一例,并阐述它的作用。答案:【示例一】“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这段环境描写用“鸡鸣”这一动景来衬托出村巷的寂静,“白”既和下句中的“夜色”相对,又写出了村人因忙于农事而导致村巷空无一人的情状,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艰辛。【示例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诗人用傍晚南山云雾缭绕的静景和飞鸟结伴而还的动景相映衬,写出了诗人对南山景色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也表现出诗人归隐后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当堂检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动静结合,即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选择两首诗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分析其作用。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用傍晚南山云雾缭绕的静景和飞鸟结伴而还的动景相映衬,写出了诗人对南山的优美景色的喜爱,表现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归隐后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当堂检测4.面对眼前所见的景象,柳宗元和陶渊明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结合上述诗文简要分析。答案:在《饮酒(其五)》中,面对朝夕相伴的南山之景,陶渊明的内心是“悠然”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陶渊明沉醉其中、物我相忘,是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柳宗元在《田家三首(其一)》中侧重描写农民艰辛、悲惨的生活遭遇,“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当堂检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陶渊明面对朝夕相伴的南山之景,内心是“悠然”的,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柳宗元描写农民艰辛、悲惨的生活遭遇,用“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当堂检测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