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新课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素养目标0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0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03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背景链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课文朗读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被任用田间,田地选拔,任用捣土用的杵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市集疏通文意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译文资料补充胶鬲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胶鬲原为贩卖鱼、盐的,后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王,以作为内应。后来又辅佐周武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资料补充管夷吾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管夷吾举于士资料补充孙叔敖历史治水名人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后来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孙叔敖举于海资料补充百里奚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假途伐虢(guó)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进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因此使……劳累用(这些办法)来使……坚韧同“增”,增加代词,这使……痛苦使……饥饿使……财资缺乏违背扰乱疏通文意因此,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才干。译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了解奋起征验,表现显露,流露疏通文意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译文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指在国内同“弼”,辅佐指在国外连词,表并列关系匹敌,相当疏通文意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很快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的道理)。译文深入探究人物 出身 成就 共同点舜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舜傅说胶鬲孙叔敖管夷吾百里奚畎亩(农)天子版筑(泥水匠)相鱼盐(小贩)辅佐君王士(监狱)相海(隐居)相市(集市)大夫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有作为。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磨炼成就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至显贵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极具说服力;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深入探究阅读第2段,说说成才的公式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思想身体行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客观——艰苦环境的磨练深入探究第2段1、2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什么道理?第1句国家个人生于忧患第2句死于安乐反面正面深入探究成才的公式还有什么?深入探究过而能改善于思考和反思 勇于表现和表达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思想斗争的折磨主观上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才?深入探究思想斗争的折磨造就人才艰苦环境的磨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深入探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深入探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深入探究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深入探究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被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逸的生活,尤其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更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深入探究文章先用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证明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接着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展开论证,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主题思想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曾”同“增”,增加“拂”同“弼”,辅佐文言知识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词类活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使动用法,使……劳累饿,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动心忍性人恒过动,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文言知识一词多义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发于畎亩(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征于色(在)文言知识然后知生于忧患古今异义所以动心忍性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承接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结果关系的关联词而后喻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古义:了解;今义:比方文言知识文言句式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发”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倒装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文言知识板书设计讲道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生于忧患(正面)死于安乐(反面)居安思危艰苦环境的磨炼造就人才思想斗争的折磨造就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事实:历史上六个卓有成就的人物都历经磨难1.解释选画线词的含义。(1)孙叔敖举于海: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_______(3)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任用(被举用)当堂检测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2.选出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B.苦其心志/何苦而不平C.行拂乱其所为/天子为动 D.征于色/相与步于中庭D解析:A.兴起,指被任用/吐发。B.使……痛苦/担心。C.行为/被。D.在/在。故选D。当堂检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答案:(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解析:(1)重要词语有:所以,用这些来;动,使……震撼;忍,使……坚忍;曾益,增加。(2)重要词语有:入,指在国内;则,表假设;无,没有;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指在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祸患。当堂检测4.理解性默写填空。(1)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或: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当堂检测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