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展现了孔子灵活的教育形式和独特的教育方法,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其中的言志教育又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瑰宝。所谓言志教育,其实就是立志教育,即通过自我表达来树立志向,以此确立正确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至关重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则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可见立志是个人立身于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同时,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反复强调“志于道”“志于学”和“志于仁”,言志教育也成为孔子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孔子立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弟子不断践行“修己安人”的思想和成为真正的君子。孔子的立志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立志、守志和践志,三个方面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立志是前提,守志是关键,践志是重点。首先,孔子认为必须早立志,同时立志必须以“修己安人”为目标。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可见他本人在年少时就树立了远大志向。《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此处强调儒家不改父道而考察孝行的思想,也侧面表达了早立志的重要性。少年时就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随着年岁增长,父母不在后,仍然坚守和践行自己的志向,三年之内遵循守丧之礼,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孝”,这其中的“行”就是对志向的践行。同时,孔子认为立志前必须“辨志”,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前途。程树德引《反身录》云:“志道则为道德之士,志艺则为技艺之人,故志不可不慎也,是以学莫先于辨志。”因此,孔子将“仁”和“君子”作为立志教育的目标。在《论语·宪问》中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成为君子,孔子说了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修己安人”,因此在立志教育时将弟子理解和践行“修己安人”作为教育目标。其次,守志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步,直接决定立志的成败。孔子认为,立志之后就有了奋斗目标,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坚守自己的志向和道德节操。《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里就强调,坚守志向必须淡泊明志,不要被外界物质世界过度干扰,贪图物质享乐和安逸舒适必然难于进取,也就无法真正“志于道”。孔颜之乐其实都是在守志,只是他们有”求仁求义”的坚定信念和关切天下、心系苍生的伟大志向。最后,践志是立志的目的。通向理想的唯一路径只有实践。《论语·述而》中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践志提供了重要方法指导。在践行志向的过程中要据守住德、依倚于仁、优游于六艺,朱熹曾评论此章:“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朱熹认为立志之后的“据德”“依仁”和“游艺”都是实现志向的重要方法,只有如此才能成圣成贤,实现理想。同时在践志过程中一定有困难和挑战,但关键是要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坚强意志,还要有“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实干精神。(摘编自刘焕文《〈论语〉“四子侍坐”章研究》)材料二:“礼坏乐崩”的现实越来越不遂孔子之愿,终生欲为实现大奴隶主一统天下之志而奋斗的孔子,偏偏宏图难展,壮志未酬。当然他不可能认识到其志不得实行的原因是自己的主张不合时宜,而是慨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时蹇运乖,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即使这样,他也并未“乘桴浮于海”,没脱离现实,而是正视现实,把力气放到教授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尤其是编写《春秋》的事业上,以继续酬志。司马迁说孔子“因史记作《春秋》……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这些做法的目的,正是“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而开之”。孔子这个失意的知识分子,尽管有其治国的抱负,无奈社会急剧变化,自己不能力挽狂澜,但又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于是便选择了董狐修史的道路,有褒有贬地编写了《春秋》。他要通过修史进一步明志。让历史维护着周王的威名永存,让那些“乱臣贼子”遗臭万年。以史明志,寓褒贬于文字中的做法,虽非孔子所创,但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在历史上却是一个突出的事例。孔子所主张并为之奋斗的志,有其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他这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这种立定志向、失志不移的思想,对后世和当今的人们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是教育工作者引导青少年确立远大志向、实现奋斗目标的典范。(摘编自杨世谷《浅议孔子的志向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他们向老师孔子陈述自己志向的行为,属于立志教育的范畴,我们可以通过“四子侍坐”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B. 守志直接决定立志的成败,如果一个人无法摆脱外界物质世界的过度干扰,那么他就无法真正地“志于道”,也无法完成自己的奋斗目标。C. 实现理想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挑战,既要有坚强的意志,也要有实干精神;而朱熹认为“据德”“依仁”“游艺”是实现志向的重要方法。D.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宏图难展、壮志未酬的孔子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而是首创寓褒贬于文字的史书撰写方法,编修《春秋》。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年少时就树立了远大志向,他也将“立志”融入自己的治学以及教育活动中,希望以此引导弟子不断修习从而成为君子。B.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一句既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孝道,又强调了对志向的践行,也直接表达出了早立志的重要性。C. 《春秋》中,将吴国、楚国君主称为“子”,将周天子参与践土之会形容为“天王狩于河阳”等叙述反映了孔子的修史思想。D. 时代背景是孔子提出其所主张的志的原因之一,但他思想中的某些特性,具有穿越时代的影响,也能给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3. 下列选项最不符合“修己安人”思想的一项是( )A.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B.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C.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D. 正身范物……不与典吏交言,不在公庭妄笑,立无偏倚,坐必正方,人自怀之畏之矣。4. 两则材料都谈到“志”,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5.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如何确立自己的志向?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除了BA呢奚同发老申终于住进了养老院,在本该含饴弄孙的时候。老申正走在奔向七十的路上,因腿脚不便,家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无人照看,才被送进养老院的。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也只能认了。想想多年前,自己夫妻俩要上班,儿子被送去幼儿园,不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有时还装病或故意把鞋带拉断,以各种办法不去或延迟入园。现在回望,不都是一回事吗?年轻人,上班养家糊口,还有孩子要管,这样安顿老人,也是一种时代特质。几千年的养儿防老思维只能被时代的车轮碾个粉碎。住进与老蒋同间房(省钱,双人间)的老申,起初并不受老蒋欢迎,可没几天,老蒋就喜欢上他。因为老蒋是个戏迷,本来天天抱着收音机听戏,就连如厕也不例外。而老申是从剧团下来的,那天听老蒋的收音机里唱《游龟山》,便唱起田玉川的戏段——打抱不平,失手打死湖广总督卢木之子卢世宽。而后,又扮起渔家女胡凤莲,唱起旦角的戏份。那表情,那腔调,一人活生生唱出男女两角的戏来,把老蒋听得接连叫好。从此,老蒋见了谁都说:“老申太厉害了,太厉害了!如果不是腿不行,就是上中央电视台也没得问题。”不到一个月,老蒋就成了老申的“活档案”。老申是专业戏校毕业的。本来可以好好地上高中考大学,可是,有一天看了一场戏《下河东》,人生方向立马改变。后来,他考了戏校,毕业便被分配进剧团。第一次试戏时,他唱错了一段词,就成了排戏时的B角。他根本没当回事,在人生有限的经验中,谁能不出错?但是,没想到剧团再排戏,他还是B角。B角只有在A角不能出演时,才有机会顶替上场,日常所有的准备、排演,跟A角没有区别。虽然一次一次争取,令人遗憾的是,每逢排戏,A角还是A角,A角与他年龄相仿,颇有点“撼山易,撼A角难”的意味。一晃,就是十年八载。十年八载,在剧团里是啥概念?首先,剧团可不是每年都有新戏可排的。第二,就是排新戏也不一定A角就适合他。团里那么多人,不仅有那些名气响当当的(有些戏就是专门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还有努力让名气响当当的。所以,日常演出,他就得跑龙套,或当个兵丁甲、衙役乙的,老申甚至还在一次《杀狗劝妻》戏中演过没露脸的“狗”。另外,是各种杂事,包括搬道具、装卸台。十年八载,剧团排了三次戏,他都只是B角。青春没有了,戏路变窄了。而这当中,他也曾离A角就那么一步之遥,至少有两次完全可能的翻盘机会。离老申最近的一次A角是一年正月十五下午,他接到通知,当晚在省大剧院演出。由于A角生病,机会终于来了。跟着排演了小半年,全团天天紧锣密鼓,甚至大年除夕都在剧场集体吃饺子。从第一次担任B角开始,他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不管有没有演A角的可能,只要安排他排戏,一招一式必须认真到位,他不允许机会来了自己却没有准备好。一听当晚上戏,他也没有乱了阵脚,一是一,二是二,从容淡定,一切如昨。只是在他走了台的四十多分钟后,再次接到通知,还是A角上,人家说虽然病了,吃了药打了针绝对能够拿得下来。说实话,那一刻,老申有些激动,但只能压在心底,没有让别人看出来。他想到一句话,煮熟的鸭子飞了……第二次机会是个现代戏。虽然A角并不喜欢这个戏,由于名气的原因,还是排上A角,好在A角表演起来并不含糊,很入戏。结果在一次重要演出前,A角不干了,耍起脾气。作为B角的他,机会被再次摆到面前。这一次,他激动了。或许,这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机会。剧团多年没排戏,日常不演戏,离散伙还有多久?真不好说。他兴奋到夜不能寐,甚至提心吊胆一再念叨,A角千万别到关键时刻又回心转意……在排戏的倒数第二天,他下台阶时却崴了脚,起初还要坚持,结果次日脚腕上下均已乌紫,疼痛无比,去医院检查,骨裂了……人生因此在B角位置落到实处,而实际上,他觉得自己可能并非仅仅是AB了。呵呵,既然如此,活在当下,就说当下没有AB的日子。进入养老院不久的一天,老蒋高兴地回来说:“报名了,这次有文化厅领导要来视察。”院里准备节目,他帮老申报了名,就唱《游龟山》。老申本想推辞,最终觉得当作玩吧,便同意了,都这把年纪,也没啥想法了。是的,你猜中了后头——坐着轮椅演出的老申一人饰二角,令现场高潮迭起,成为养老院的一宝,名副其实的主角。他后来参加全省养老院文艺会演,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会演等,不断拿奖。躺在床头回忆高光时刻,老申嘴角写满笑意。果然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啊!那两年,他的演出再也没有ABC角的分配。长叹一声,老申顿悟: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里,啥时候不是主角?偏偏又想处处争主角,不是为难自己吗?此时,门被轻轻推开,老蒋的声音又一次传来:“老申,又给你报上了!”(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老申唱功厉害,一人能唱出男女两角的戏来,因为腿脚不便,所以没能上中央电视台。B. 坐着轮椅演出的老申后来成为养老院的一宝,他认为是否出演主角完全是出于命运的安排。C. 在两次上演A角的机会中,两位A角演员与老申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烘托了老申的形象。D. 老申虽然屈居B角,但日常所有的准备、排演跟A角没有区别,他时刻准备着演A角。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老申因腿脚不便住进养老院,与后文写他临上台时崴脚骨裂和坐在轮椅上演唱的情节可能存在一定的照应关系。B. 小说结尾带有喜剧色彩,给读者积极的情绪体验,并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C. 小说运用插叙手法,叙述了老申错过的两次出演A角的机会,使得内容更为丰富,情节结构更加紧凑。D. 小说中的老蒋是次要人物,通过他对老申的高度评价,正面刻画了老申演唱技艺十分高超的形象。8. 小说以“除了BA呢”为题,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9.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是如何获得“在自己的人生里,啥时候不是主角”的深刻感悟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①遂与归,礼之于庙,三酌而问为政焉,日:“昔先君襄公,高台广池,湛乐饮酒,田猎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千,食必粱肉,衣必文绣,而戎士冻饥。戎马待游车之弊,戎士待陈妾之余。倡优侏儒在前而贤大夫在后是以国家不日益不月长,吾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②。敢问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昔吾先王周昭王、移王世法文、武之远迹,以成其名。合群国,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③以为民纪。式④美以相应,比缀以书,原本穷末。劝之以庆赏,纠之以刑罚,班序其颠旄⑤,赐予以镇抚之,以为民终始。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御。”(选自《管子·中匡》,有删改)材料二: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主所执也。人主之所惑者则不然,以其智强智,以其能强能,以其为强为,此处人臣之职也。处人臣之职而欲无壅塞,虽舜不能为。武王之佐五人。武王之于五人者之事无能也,然而世皆曰:“取天下者武王也。”故武王取非其有,如已有之,通乎君道也。通乎君道,则能令智者谋矣,能令勇者怒矣,能令辩者语矣。夫马者,伯乐相之,造父⑥御之,贤主乘之,一日千里,无御相之劳而有其功,则知所乘矣。(选自《吕氏春秋·分职》,有删改)[注]①公:齐桓公。②血食:祭祀。③象:典型,榜样。④式:用。⑤班序其颠旄:根据百姓的年龄来排列次序。⑥造父:历史上著名的善于驾车的人。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倡优侏儒在前而贤大夫在后是以国家不日益不月长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遂与归”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咏而归”中的“归”意思相同。B. “不听国政”与《鸿门宴》“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中的“听”意思相同。C. “劝之以庆赏”与《齐桓晋文之事》“将以衅钟”中的“以”意思相同。D. 伯乐,古时善于相马的人,后也可用来借指善于发现人才和选用人才的人。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公担心齐襄公的所作所为将导致国家灭亡,所以请教管子如何为政,管子给出了自己的建议。B. 管子非常推崇周昭王、周穆王,认为他们效法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策,成就了自己的名声。C. 真正高明的君主,善于发挥别人所拥有的能力,即使自己没有这种能力,也像拥有这种能力一样。D. 材料二以千里马为喻,表明千里马可以日行千里,是伯乐和造父的功劳,君主应虚心向他们学习。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通乎君道,则能令智者谋矣,能令勇者怒矣,能令辩者语矣。(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4. 材料一体现了法家的为政思想,材料二体现了道家的为政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这两家思想在为政上的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晚秋江上作张祜万里穷秋客,萧条对落晖。烟霞山鸟散,风雨庙神归。地远蛩声切,天长雁影稀。那堪正砧杵,幽思想寒衣。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深秋时分,万物萧条,诗人远在异乡,独对一轮斜阳,心中百感交集。B. 颔联上句写暮霭升起,原本聚集在一起的鸟儿也离散回巢,使山林更显静谧。C. 尾联下句写诗人因为夜里感觉到彻骨的寒冷,深切渴望穿上御寒棉衣的温暖。D. 颈联运用衬托手法,以“蛩声切”来衬托环境的寂静,写出了诗人的孤独。16. 诗歌的题目是“晚秋江上作”,诗歌是如何围绕“晚秋”展开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谈及治国时,提到国家可能遭遇“_______”的军事打击,还有“_______”的饥荒困境,但他有信心能使国家走出困境。(2)学书法时,起初大家热情很高,后来能坚持的不多,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得很贴切。(3)小华暑假到岳阳楼游览,导游介绍岳阳楼美景时,引用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岳阳楼下洞庭湖浩瀚之景。(4)画家泛舟长江写生,被澄澈绵延的江水吸引,不禁用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抒发感叹。路过洞庭时,面对万顷如玉般的湖面,又吟诵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除了加油,还可以怎么鼓励对方?”“这个景色实在是太美了,怎么表达这种意境呢?”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渗透,当代年轻人出现了“文字失语症”——表达欲有时会涨满大脑,但( 甲 ),常常张口难言,词不达意。现代人的表达能力正在被网络段子、缩写词、表情包重塑。赞美就是“yyds”,伤心就是“我emo了”……不同场景、不同对象,却只有 A 的表达。人们的表达被浓缩在了特定的“梗”中,一旦离开网络热梗,( 乙 )。文字失语者说的句子越来越短,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少,自身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退化,久而久之,便成了表达上的“哑巴”。劣质化语言表达,也是“文字失语症”的一大特点。文字失语者倾向于在低俗、无厘头的表达中寻求快乐,比如经典的废话文学“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此类表达不具备任何价值含量和表达营养,让人 B 。表达沦为单纯的情绪宣泄,不具备进一步思考、升华的空间。在这种氛围之中,①使得个体更容易盲从,②被网络语言襄挟,③失去自身的语言逻辑,④甚至与真实世界发生巨大的割裂。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失语”是一个 C 的过程,因为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日积月累不断深化。准确的表达,严密的逻辑,精巧的布局……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阅读和练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比“我emo了”更深刻。我们可以从日常交流做起,警惕浅薄化语言摧毁思想,发言时多加思考、斟酌,为自我表达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输入和输出的良性循环。18. 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十年没见了,他还那么努力。B. 路边有个小店,我们打了酒,还买了些菜。C. 屋子不大,收拾得倒还干净。D. 还在几年以前,我们就研究过这个方案。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将下面所有内容(含标点)抄写在答题卡的方格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4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基于自身的经验、感受,去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是合适的吗?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D 2. B3. C 4. ①材料一重点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立志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②材料二则侧重于从孔子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来论述其志向观。5. ①要认真“辨志”,思考自己兴趣所在,避免盲目。②要尽早确立自己的志向。③要将自己的志向与时代相结合。④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志向的确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D 7. D8. ①从塑造人物形象来看,老申平时沉下心做着德艺上的各种准备,无论是B角还是A角都可胜任,突出了老申德艺双馨的形象。②从读者角度来看,标题“除了BA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③从表现主题来看,标题“除了BA呢”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论是演A角还是B角,首要的是活在当下,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演好自己人生的主角。9. ①剧团生涯挫折不断:老申因首次试戏出错沦为B角,此后一直难改命运。十年间,他跑龙套,演小角色,做杂务,两次临近A角机会均错失,始终无法成为舞台主角。②养老院迎来转变:入住养老院后,老申因唱戏受老蒋欣赏。文化厅视察时,他抱着玩乐心态参演,却凭轮椅上一人分饰两角大放异彩,后来在各类演出中获奖,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③深刻反思,领悟人生:回顾往昔,老申意识到在剧团时执着争角让自己痛苦,养老院里放下执念后却成主角。他由此明白,人生主角并非仅指舞台焦点,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发挥自身价值,何时都能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CEH11. B 12. D13. (1)通晓为君之道,就能让聪明的人谋划了,就能让勇武的人振奋了,就能让善于言辞的人议论了。(2)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14. ①法家为政强调建章立制,赏罚分明。②道家为政强调君主管理国家不能事必躬亲,要懂得用人,做到无为而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C 16. ①“万里穷秋客”中“穷秋”一词直接点明了时间,即“深秋”。②“萧条对落晖”中“萧条”写大自然寂寞冷落,毫无生气,正是秋天的景象;“地远蛩声切,天长雁影稀”描写了天高地远、蛩声凄切、雁影飞过的深秋典型景象,照应了“晚秋”一词。③“砧杵”为捣衣石和棒槌,这里指捣衣。捣衣是在冬天之前赶制寒衣,表明了时间已是“晚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加之以师旅 ②. 因之以饥馑 ③. 有善始者实繁 ④. 能克终者盖寡 ⑤. 吴楚东南坼 ⑥. 乾坤日夜浮 ⑦. 千里澄江似练 ⑧. 玉鉴琼田三万顷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21题答案】【答案】18. B 19. 甲:想不到如何表达 乙:就不会说话了20. A千篇一律 B不知所云 C积重难返21. ①处,修改为“个体更容易盲从”;④处,修改为“甚至与真实世界产生巨大的割裂”。22.请将下面所有内容(含标点)抄写在答题卡的方格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4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四、写作(60分)【22题答案】【答案】例文:以己度人在人际交往的漫漫征途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为标尺,去理解他人、回应他人。这种“以己度人”的方式,看似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捷径,实则暗含复杂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唯有在共情的基础上保持理性与尊重,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寻得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以自身经验感受理解他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情本能,也是建立情感联结的重要方式。正如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所描绘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们凭借对彼此处境的深刻理解,相互扶持,共同对抗命运的磨难。这种基于自身经历的共情,成为维系情感、共渡难关的强大力量。在社会层面,正是因为人们能够将心比心,才能在灾难面前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展现出人性的光辉。然而,单纯以自身经验感受去理解他人,往往存在局限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价值观念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心中引发的感受与反应大相径庭。就像素食主义者难以真正体会肉食爱好者对烤肉香气的迷恋,生长在温暖南方的人无法完全理解北方冬日严寒对人的考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用自己偏爱的沟通方式与他人交流,却忽略了对方的性格差异;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标准,强行将观点灌输给他人。这种“想当然”的理解方式,不仅无法真正走进他人内心,反而可能造成误解与隔阂。那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运用自身经验感受,实现良好沟通呢?关键在于在共情的基础上,保持理性与尊重。共情是理解的起点,但不是终点。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倾听他人的想法,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与逻辑,而不是急于用自己的经验去评判。在与朋友相处时,当我们发现彼此观点不同,不应固执己见,而应耐心交流,求同存异;在团队合作中,面对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思路,要学会欣赏与接纳,共同寻找最优解决方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际交往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我们应珍视共情的本能,同时保持理性与尊重,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既不失去自我,也不盲目迎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收获真挚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