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黄鹤楼崔颢新课导入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新课导入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新课导入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美 丽 的 传 说新课导入美 丽 的 传 说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新课导入素养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作者简介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年少聪慧,少而能诗,“意浮艳,多陷轻薄”。二十岁前后赴长安应试,一举高中,鲜衣怒马,辉煌一时。却因得罪权贵,无人举荐,仕途上晋升无望,于是辞官出走,将自己置身于风尘苦旅之中二十年。著有《崔颢集》。《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背景链接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诗歌朗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只诗歌大意: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疏通诗意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离开飘飘荡荡的样子诗歌大意: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疏通诗意晴川 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晴日里的原野。川,平野、原野。分明的样子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诗歌大意: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草木茂盛的样子疏通诗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故乡诗歌大意: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烟霭笼罩江面疏通诗意诗歌赏析抚今追昔,虚中有实,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首联为什么不写眼前实景,而从神话传说写起?运用虚实结合,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既给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又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表达了作者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强烈感慨。诗歌赏析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空”字,突出时间的渺远,表达了诗人对鹤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无限怅惘感慨之情。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表达了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的孤寂和惆怅之感。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歌赏析颈联由景生情,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联。诗歌赏析尾联是如何表达“乡愁”的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倍感茫茫的思乡之情。诗歌赏析诗歌赏析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能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诗的前四句是叙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想象,是虚写;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和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抒发了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全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和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赏析诗歌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将黄鹤楼的传说与现实交织,既表达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又表达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和漂泊难归的乡愁,也暗含对自己前途的迷茫。主题思想首联——神秘传说——叙事颔联——岁月易逝——议论颈联——登楼所见——写景尾联——浓浓乡愁——抒情黄鹤楼板书设计吊古怀乡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解析:“草木荒芜衰败”有误,鹦鹉洲应该是“草木茂盛”。C当堂检测2.按要求填写句子。(1)山光水色,美景摇曳。与诗同行,我们登临黄鹤楼观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的明艳之景。(2)《黄鹤楼》一诗中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检测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________。历历当堂检测芳草的茂盛4.《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当堂检测答案:[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并由此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还记得这名目”。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