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破阵晏殊子目录情景引入知人论世初读感知诗词鉴赏写法赏析小结作业认识作者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有“宰相词人”之称。晏几道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知识拓展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李清照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晏殊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情长”:柳永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李煜婉约派四大旗帜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的具体年代已不详。晏殊在北宋前后当了五十年左右的官,他不是正规的进士出身,只是在十四岁时因才智过人而被赐予同进士出身。但他在受到朝野关注之前,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他对农村生活曾有相当深的了解。故在作富贵之词之外,笔锋一转,涉足农村生活题材,也一样不同凡响。词牌简介破阵子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初读感知词语释义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碧苔:碧绿色的苔草。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逢迎:相逢。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双脸:指脸颊。诗文大意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燕子飞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春季祭祀的日子,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三四片碧绿的青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栖息在树叶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柳絮也随风轻轻地飞舞着。在采桑的路上邂逅了东邻女伴,她笑得如花般灿烂。正疑惑着她是不是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获得胜利了啊!双颊都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笑意。整体感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上片写景——春意盎然下片写人——青春活力整体感知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或人物形象。2.具体解说哪些词语体现了哪些特点。3.体现了人物或作者怎样的情感。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①诗歌选取了“燕子” “梨花” “碧苔”、“黄鹂” “飞絮”等具有典型春天特征的意象。②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景象。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欢愉之情。整体感知下片塑造了怎样的闺阁少女形象?①下片塑造了闺阁少女巧笑盈盈、天真活泼的形象。②诗歌通过写闺阁少女的笑脸、斗草而赢的喜悦,③表现了少女欢快、愉悦之情。诗词赏析①“燕子”、“梨花”两句是从空中鸟写到树上花,从高处到低处;而“池上”、“叶底”两句则由水中草到树上鸟,由低处到高处。②前两句重视觉,重色彩,后两句则视觉听觉并用,色声俱现。③句式上,“池上”、“叶底”运用对仗,显得很工整。此词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景色的?词人选景的位置采用高低交错的笔法,色彩则用黑、白、碧、绿、黄相杂的方法,自由灵活,读后使人感受春色处处,色彩斑斓,如莅其境。诗词赏析1.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2.结合具体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开头两句词人抓住了哪些代表性的事物描写春天的不同时令的?(1)运用白描手法,没有细致动作、色彩等工笔描写,选取相逢、疑怪、斗草、笑等几个典型动作从表情、心理、场面表现了女孩活泼天真的个性。(2)虚实结合手法:实写少女在路上相遇;虚写春梦和斗草的游戏,展示了少女纯洁的心灵,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诗词赏析①碧苔,是静物;黄鹂,是动物,动静结合;②“三四点”“一两声”看似实写,实为虚写,虚实相生,很好地传达出了既宁静又充满活力的春天景致。③“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致。“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写景有什么特点?写法赏析1.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2.结合具体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片在塑造少女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运用白描手法,没有细致动作、色彩等工笔描写,选取相逢、疑怪、斗草、笑等几个典型动作从表情、心理、场面表现了女孩活泼天真的个性。(2)虚实结合手法:实写少女在路上相遇;虚写春梦和斗草的游戏,展示了少女纯洁的心灵,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诗词小结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表达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课文。2.赏析晏殊的其他诗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